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性能非光催化除醛材料的制作方法

2022-12-19 22:40: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除醛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性能非光催化除醛材料。


背景技术:

2.甲醛被称为“室内污染第一杀手”,甲醛是导致新生儿畸形、儿童白血病、 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被who确定为致癌和致畸性物质,长期接 触低剂量甲醛,能引起慢性中毒,引发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 装修材料如果单项超标必然会引起空气质量的不达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 每项产品都在标准范围之内,如果房间中这些含有甲醛的建材太多,累加起来也 容易引起空气质量不合格,现有技术中,除甲醛的方式有很多中,一般通过一些 喷剂除甲醛,这种喷剂除甲醛效果低,难以达到使室内甲醛量不超过0.10mg/m3的国家标准,而且通常需要配合紫外线等催化,造成除醛效果不连续,因此,本 发明提出一种高性能非光催化除醛材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3.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高性能非光催化除醛材料,该高性能非光催 化除醛材料可有效去除空气中甲醛,约3小时甲醛降低到环保范围,甲醛净化率 达96.2%。
5.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性能非光催化 除醛材料,包括如下质量比成分:纤维素3-4份、淀粉7-9份、奶油触变剂0.3 份、负离子粉0.5-1份、香精2份、硅藻土10-15份、乙希脲8-10份、咪唑烷 酮5-8份和甲醛捕捉剂3份。
6.进一步改进在于:包括如下质量比成分:纤维素3份、淀粉8份、奶油触变 剂0.3份、负离子粉0.8份、香精2份、硅藻土12份、乙希脲9份、咪唑烷酮7 份和甲醛捕捉剂3份。
7.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淀粉为木薯淀粉或糯米淀粉。
8.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奶油触变剂选择细度为200目-250目的粉末。
9.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负离子粉选择粒度3000-4000目,负离子发生量 20000ions的粉末。
10.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香精为紫丁香、玫瑰、茉莉、香草、山鸡椒、月桂、 香橙、柠檬、桧木、檀木、樟脑、鸢尾草、薄荷、薰衣草提炼的混合物。
11.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硅藻土选择sio2含量常超过70%的含黏土硅藻土和质 硅藻土的混合物。
12.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乙希脲选择白色无杂质的晶体,所述咪唑烷酮选择无 色针状、并且无杂质的结晶体。
13.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甲醛捕捉剂的制备流程为:将普鲁兰多糖5-10份、 决明子胶5-8份、羧甲基纤维素钠2-5份、葡萄糖酸内酯1-3份、亲水辛癸酸甘 油脂2-4份及去离子水50-70份进行混合,获得混合物。
14.进一步改进在于:本高性能非光催化除醛材料以腻子粉作为基础,施工在腻 子粉
基底上。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6.1、本发明以纤维素、淀粉、奶油触变剂、负离子粉、香精、硅藻土、乙希 脲、咪唑烷酮和甲醛捕捉剂混合制备而成,经过验证:可有效去除空气中甲醛, 约3小时甲醛降低到环保范围,甲醛净化率达96.2%。
17.2、本发明使用后,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可达到1000-3000个/cm3、可净化空 气中的pm2.5,构建24小时全天氧吧。
18.3、本发明在腻子粉的基础上实现除甲醛功能,用到室内可以分解整个室内 释放的叠加甲醛,非光催化无需紫外线,除醛全天候,还可以添加到任何装修建 材里实现净醛和无醛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述,本实 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20.实施例一
21.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高性能非光催化除醛材料,包括如下质量比成分:纤维 素3份、淀粉7份、奶油触变剂0.3份、负离子粉0.5份、香精2份、硅藻土10 份、乙希脲8份、咪唑烷酮5份和甲醛捕捉剂3份。
22.所述淀粉为木薯淀粉或糯米淀粉。
23.所述奶油触变剂选择细度为200目-250目的粉末。
24.所述负离子粉选择粒度3000-4000目,负离子发生量20000ions的粉末。空 气负氧离子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空气微粒,它像食物中的维生素一样,对人的生命 活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有人称其为“空气维生素”有的甚至认为空气负氧 离子与长寿有关,称它为“长寿素”。同样,负离子浓度的高低与人们的健康息 息相关,人们时刻需要负离子,尤其在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据环境学家研究, 负氧离子治疗疾病:(1)消烟、除尘:负离子能迅速中和空气中属于正离子的 焦烟、“二手烟”、油烟及飘尘。(2)改善空气结构:人每天需要130亿个负 离子,而我们居室,办公室,娱乐场所等环境仅能提供约2-20亿个负离子,往 往容易导致肺炎、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3)改善肺功能:吸入负离子30分钟 后,肺能增加氧气吸收量20%,而多排出14.5%二氧化碳。(4)改善心肌功能: 有明显降压作用,可使人精神振奋。提高工作效率。(5)促进新陈代谢:负离 子能少许活肌体多种酶,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睡眠。(6)增强肌体抗病能力: 负离子可改善肌体的反应性,增强肌体抗病能力。
25.所述香精为紫丁香、玫瑰、茉莉、香草、山鸡椒、月桂、香橙、柠檬、桧木、 檀木、樟脑、鸢尾草、薄荷、薰衣草提炼的混合物。
26.所述硅藻土选择sio2含量常超过70%的含黏土硅藻土和质硅藻土的混合物。
27.所述乙希脲选择白色无杂质的晶体,所述咪唑烷酮选择无色针状、并且无杂 质的结晶体。
28.所述甲醛捕捉剂的制备流程为:将普鲁兰多糖5-10份、决明子胶5-8份、 羧甲基纤维素钠2-5份、葡萄糖酸内酯1-3份、亲水辛癸酸甘油脂2-4份及去离 子水50-70份进行混合,获得混合物。
29.本高性能非光催化除醛材料以腻子粉作为基础,施工在腻子粉基底上。在腻 子粉的基础上实现除甲醛功能,用到室内可以把整个室内甲醛除掉,具备腻子粉 和硅藻土的优势,如腻子粉的吸附性、硅藻土的价格优势。
30.实施例二
31.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高性能非光催化除醛材料,包括如下质量比成分:纤维 素3份、淀粉8份、奶油触变剂0.3份、负离子粉0.8份、香精2份、硅藻土12 份、乙希脲9份、咪唑烷酮7份和甲醛捕捉剂3份。
32.实施例三
3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高性能非光催化除醛材料,包括如下质量比成分:纤维 素4份、淀粉9份、奶油触变剂0.3份、负离子粉1份、香精2份、硅藻土15 份、乙希脲10份、咪唑烷酮8份和甲醛捕捉剂3份。
34.根据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可以得出,本发明通过如下质量比成份: 纤维素3-4份、淀粉7-9份、奶油触变剂0.3份、负离子粉0.5-1份、香精2份、 硅藻土10-15份、乙希脲8-10份、咪唑烷酮5-8份和甲醛捕捉剂3份,制备的 除醛材料,可以分解室内甲醛、甲苯、tvoc等有害物质,使得甲醛含量在国家标 准以下,并且持续释放负氧离子让家里能达到山里的空气质量。
35.实验例:
36.采样前,关闭门窗13-16小时(本材料为无光催化除醛技术,封闭门窗时段 不受光线及夜晚限制,为耕读和家庭生活习惯建议封闭时间为第一天下午 5:00-8:00,第二天上午8:00-9:30检测,测试整个夜晚休息居住时间空气中甲 醛含量,更能保证家人健康呼吸)。夏季采样温度22-28℃(卫生部生活起居温度 标准,温度超过28℃不建议检测或关闭门窗后空调控制在26℃,检测时关闭 空调)不需要增加新风量,按上述标准检测,空气中甲醛量不超过0.10mg/m3符合 标准。
37.检测报告:
[0038][0039][0040]
对比例:
[0041]
时间14:00,注入相同浓度的甲醛,1分钟后,本产品样品仓与传统样品仓 甲醛数值同时达到2.50mg/m3。
[0042]
时间14:10,10分钟后,本产品样品仓甲醛数值开始快速下降,达到2.01mg/m3, 而
传统样品仓,数值未变。
[0043]
时间14:30,30分钟后,本产品样品仓甲醛数值下降至0.93mg/m3,传统样 品仓数值未变。
[0044]
时间15:30,1小时30分钟后,本产品样品仓甲醛数值下降至0.25mg/m3,而 传统样品仓数值未变。
[0045]
时间16:00,2小时后,本产品样品仓甲醛数值下降至0.17mg/m3,而传统样 品仓数值未变。
[0046]
时间17:00,3小时后,本产品样品仓甲醛数值下降至0.03mg/m3,已达到国 家规定家庭甲醛释放安全标准,而传统样品仓数值仍未变。
[0047]
该高性能非光催化除醛材料以纤维素、淀粉、奶油触变剂、负离子粉、香精、 硅藻土、乙希脲、咪唑烷酮和甲醛捕捉剂混合制备而成,经过验证:使用本材料 后,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可达到1000-3000个/cm3、可净化空气中的pm2.5,有 效去除空气中甲醛(甲醛超标10倍且不再增加,约3小时甲醛降低到环保范围) 甲醛净化率达96.2%,构建24小时全天氧吧。且本发明在腻子粉的基础上实现除 甲醛功能,用到室内可以分解整个室内释放的叠加甲醛,非光催化无需紫外线, 除醛全天候,曼希尼反应原理分解更稳定更持久,使用硅藻土,成本低,性能高, 核心材料还可以添加到任何装修建材里实现净醛和无醛的效果。
[0048]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 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 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 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 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