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铺设用种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14 14:00: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种植装置技术领域,特指一种铺设用种植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山坡铺设的大多为仿真草皮,而仿真草皮会对土壤产生危害;如果铺设真草皮施工往往需要前期为铺设做准备工作,费时费力。
3.例如有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为cn201811499096.5,其公开了一种生态护坡草皮铺设工艺。
4.该发明可高效完成整个生态护坡搭建工作,同时矩形框结构限制种植土的位置,减少土壤和水分受到外界的影响,提高护坡绿色植物成活率的效果,但仍需先在坡体上进行铺设固定装置等准备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铺设用种植装置。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铺设用种植装置,包括有:
7.柔性主体部,用于形成容纳种植介质的容纳腔室;以及
8.空间分配部,用于通过防止种植介质在容纳腔室内流动;
9.其中,柔性主体部至少具有若干个分体部分,
10.所述空间分配部位于相邻两个分体部分之间,并使得每个分体部分均具有分体腔室,分体腔室是容纳腔室的一部分。
11.其中,空间分配部具有至少一根分配列带和至少一根分配行带;
12.所述分配列带和所述分配行带之间交错排列,用于分出所述分体部分。
13.其中,所述分配列带和所述分配行带是缝纫线带,缝纫线带往复穿刺在柔性主体部上。
14.其中,所述分体部分至少具有:
15.分体上侧部,其位于所述分体部分的上侧;以及
16.分体下侧部,其位于所述分体部分的下侧;
17.所述分体腔室位于分体上侧部和分体下侧部之间。
18.其中,所述分体部分至少还具有:
19.分体周侧部,其位于所述分体上侧部、分体下侧部之间;
20.所述分体腔室位于分体上侧部、分体周侧部和分体下侧部围成的空间内。
21.其中,两个相邻所述分体周侧部之间还具有排水槽,
22.所述分配列带和所述分配行带设置在排水槽的内底侧部分上。
23.其中,所述分体下侧部和/或分体周侧部是防水件,用于防止水分外流。
24.其中,所述柔性主体部具有复数个撕裂带,撕裂带用于助力分体部分之间的分割。
25.其中,所述撕裂带位于所述空间分配部的内侧。
26.其中,所述柔性主体部表面具有用于供植物进入到分体腔室的入口。
27.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28.柔性主体部使得铺设用种植装置可以卷曲运输,因此运输方便,使用时直接将装置铺在使用面上即可;同时铺设种植装置时只需使用紧固件穿过通孔将柔性主体部固定即可。
附图说明
29.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
31.图3是变型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变型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图4中的b部放大图;
34.图6是变型例三中的结构示意图;
35.图7是图6中的c部放大图;
36.图8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37.图9是实施例二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38.图10是图9中的d部放大图。
39.图中:1-柔性主体部;2-空间分配部;3-种植杯部;11-分体部分;12-撕裂带;13-入口;14-通孔;21-分配列带;22-分配行带; 111-分体上侧部;112-分体下侧部;113-分体周侧部;114-排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41.【实施例一】
42.实施例一具体提供了安装及运输方便的铺设用种植装置。
43.具体看图1,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铺设用种植装置包括有柔性主体部1和空间分配部2。
44.如图1所示,柔性主体部1形成了用于容纳种植介质的容纳腔室。同时,为了防止种植介质在容纳腔室内流动,通过空间分配部2,将容纳腔室分隔,避免了种植介质在容纳腔室的流动,更准确地说,通过空间分配部2,将容纳腔室分隔,减少了种植介质的流动。
45.在本实施例中,种植介质优选的并不采用常规意义上的泥土,而是使用有机棉充当种植介质,有机棉本身既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保证植物生长,还能凭借其形状不会因为场地倾斜而到处流窜的特性,避免设置在坡体上导致种植介质倾斜向一侧堆积。
46.当然上述仅仅是优选的方案,在实际生产时,也可以使用其他种植介质,只要能保证植物生长,同时避免设置在坡体上时会影响铺设用种植装置的使用即可。当然也可以先加工出分体腔室,再往分体腔室内灌注土壤。
47.其中,柔性主体部1具有若干分体部分11,空间分配部2位于相邻两个分体部分11之间,每个分体部分11都被空间分配部2隔开;同时每个分体部分11都具有分体腔室,即容
纳腔室被空间分配部2 分隔为了多个分体腔室。
48.如图1所示,分体部分11具有分体上侧部111和分体下侧部112。分体上侧部111位于分体部分11的上侧,分体下侧部112位于分体部分11的下侧。其中,分体腔室位于分体上侧部111和分体下侧部 1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分体下侧部112是防水件,用于防止水分外流。实际生产中,柔性主体部1可以都由防水件制作,可以根据使用场景需要选择。
49.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场景,全部采用不防水的透水料制作。
50.如图1所示,空间分配部2具有分配列带21和分配行带22。分配列带21和分配行带22之间相互交错,从而划分出了分体部分11。实际生产中也可以采用板材交错插入柔性主体部1,只要使柔性主体部1能够划分为多个分体部分11,同时各个分体腔室内的种植介质不会流动即可。
51.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分配列带21和分配行带22是缝纫线带,缝纫线通过往复穿刺在柔性主体部1,根据缝纫线的缝制方向分别形成了分配列带21和分配行带22。在本实施例中,缝纫线分别沿柔性主体部1边沿的水平及垂直方向缝制使得分配列带21和分配行带22垂直设置,同时分体部分11呈矩形。实际生产中,也可以根据需要,使得分体部分11呈菱形或其他样式。
52.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缝纫线优选地采用尼龙线,以保证空间分配部2具有一定的强度,避免长时间使用后,缝纫线带断裂导致相邻的分体腔室产生流动。实际生产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材质的缝纫线,只需保证空间分配部2具有一定的强度即可。
53.如图1所示,每个分体部分11的上表面都设有入口13,通过入口13将植物种子或者带有植物种子的混合物放置入柔性主体部1。在本实施例中,入口13为分体部分11上表面设置的种植孔。
54.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如图1-2所示,柔性主体部1的边沿设有通孔14,用于将柔性主体部1安装在使用面上。通孔14可以与地钉配合使用。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4数量为8个,种植装置的 4个角、以及种植装置的4条边的中点各设置一个通孔14,以保证铺设用种植装置安装的稳固,实际安装时,可以根据使用场景,更改通孔14数量或者选择一些通孔14进行安装。
55.另外,除了地钉之外,还可以通过扎带等连接件通过同时穿过两个柔性主体部1的相邻通孔14来实现连接上述两个柔性主体部1。
56.为了运输的需要,实际生产中,本实施例中的种植孔部分仅仅将种植孔轮廓部分以应力集中带的形式处理,使得铺设用种植装置可以卷起运输。需要使用时,通过应力集中带可以轻松撕下遮挡种植孔的部分并露出种植孔投入使用。此处的应力集中带是指,将需要撕下的部分预先处理,使得使用者可以在后续想要撕下使轻松取下。
57.另外,本产品还可以应用在绿雕产品中,当骨架搭好之后,可以将种植装置根据绿雕形状进行铺设,从而覆盖绿雕骨架外侧。
5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柔性主体部1可以使用可降解的无纺布,根据实际需要控制无纺布的降解时间,当铺设用种植装置到达使用年限后,通过降解可以降低污染。
59.工作原理:使用时,只需将铺设用种植装置平铺在使用面上,通过地钉穿过通孔14并打入使用面,使铺设用种植装置固定在使用面上。然后撕下撕裂带12,露出种植孔,将植物种子或带有植物种子的混合物置入各分体腔室内即可。
60.【变型例一】
61.图3是变型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变型例一与实施例一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变型例一中并未设置种植孔,而是事先将植物种子或带有植物种子的混合物置入各分体腔室。在变型例一中,柔性主体部1的上表面较薄,当触碰到水后,尤其容易被戳破,因此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自行戳破柔性主体部1的上表面形成入口 13。也可以用工具在柔性主体部1戳出入口13,再进行种植作业。
62.【变型例二】
63.图4是变型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b部放大图。如图4-5所示,所示变型例二与变型例一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变型例二中在入口13周侧设有种植杯部3,通过设置种植杯部3使铺设用种植装置可以应用在坡度较大的场景,例如垂直贴合在墙壁或者绿雕产品的骨架上,种植杯的设置可以防止植物下垂或从铺设用种植装置脱落。
64.如图4-5所示,种植杯部3边沿至少具有缝纫线带,其往复穿刺在柔性主体部1上。通过缝纫线带将种植杯部3固定在柔性主体部1。
65.如图4-5所示,种植杯部3呈碗装设于柔性主体部1表面,种植杯部3和柔性主体部1表面之间至少具有生长空间,植物在生长空间内生长,且由于种植杯部3的存在,不会向外侧或下方生长,只有当生长超过生长空间后才会向外或向下生长。
66.变型例二与变型例一基本一致,在变型例一中,柔性主体部1的上表面较薄,当触碰到水后,尤其容易被戳破,因此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自行戳破柔性主体部1的上表面形成入口13。结合图4-5 所示,变型例二中,柔性主体部1也同样未设有种植孔,但柔性主体部1的表面也可以通过植物生长形成入口13,用于供植物进入到分体腔室。每个入口13周侧都设有一个种植杯部3。当然,此时的植物是从分体腔室内生长至分体腔室外。
67.【变型例三】
68.图6是变型例三中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的c部放大图。如图6-7所示,变型例三与实施例一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变型例三中通过卡箍分别穿过两个相接的铺设用种植装置边沿的通孔14,使得两个铺设用种植装置连接使用,同时两个铺设用种植装置相接处底部设有底板,增加连接后的装置的稳定度,以此将铺设用种植装置应用在需要大面积铺设的场景中。
69.【实施例二】
70.图8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分体部分11还具有分体周侧部113,分体周侧部113位于分体上侧部111、分体下侧部112之间,分体腔室位于分体上侧部111、分体周侧部113和分体下侧部112围成的空间内。在本实施例中,分体周侧部113是防水件,用于防止水分外流。实际生产时,分体下侧部112也可以使用防水件。
71.图9是实施例二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的d部放大图。如图9-10所示,两个相邻分体周侧部113之间具有排水槽114,用于排水。由于分体周侧部113是防水件,因此水流在排水槽114流动时不会对分体周侧部113产生影响,因此提高了分体部分11的稳固性。
72.同时,排水槽114底端还设有复数个撕裂带12,分别匹配列向与行向;如图10所示,列向的排水槽114中有撕裂带12,结合图9 可知,行向的排水槽114也设有撕裂带12;撕裂带
12位于空间分配部2的内侧用于助力分体部分11之间的分割,使得分体部分11之间可以分割。
7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撕裂带12,因此各个分体部分11都可以方便地从柔性主体部1分割下来,便于灵活使用,使分体部分 11用于小面积的坡体。
74.当然,在实际使用中,即便没有撕裂带12也可以解开卷起的种植装置,快速的铺在地面上。
75.另外,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加强分体部分11的稳固程度,可以在排水槽114内底侧,与分体周侧部113相接处设置分配列带21和分配行带22。
76.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