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斑马鱼幼鱼养殖装置

2022-12-14 11:00: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斑马鱼养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斑马鱼幼鱼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2.斑马鱼是一种小型热带淡水鱼。因其具有通体透明、基因与人类同源性高、生长周期短、产卵量大、体外受精等特点,已成为毒理研究的良好模式生物,可以方便实现活体成像、高通量筛选、遗传操作等研究目的。也是研究发育生物学、分子遗传学、药物早期药效评价与毒性筛选等的理想模型。
3.因斑马鱼在幼鱼阶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远低于成鱼阶段,提供有幼鱼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水体ph值、氧气、光照、营养极为重要,提高幼鱼成活率直接关系到实验的进度和效率。
4.斑马鱼常规养殖条件如下:
5.温度:国内外用于斑马鱼发育的标准温度为28.5℃。在25~33℃范围内幼鱼仍可正常发育,超出这一温度范围,长时间养育将出现异常。
6.ph:水体的ph值对鱼类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的影响,大部分斑马鱼养殖设备维持水质ph值在7.0~8.0左右,酸性环境,尤其ph低于6.0会造成斑马鱼死亡。
7.水中溶解氧:幼鱼的发育对氧气要求高,随着发育时长增加其对氧气的需求量也增加,低水平的溶解氧往往会造成养殖系统内鱼类的大量死亡。斑马鱼具有较快的新陈代谢速率,因而消耗氧气的水平也比较高。建议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基本维持或者不低于6.0mg/l,以维持斑马鱼的健康生长和活动。
8.光周期/光照强度:适宜的光周期有利于斑马鱼生长繁殖,斑马鱼养殖系统的适宜光周期是14小时的光照周期和10个小时的暗周期,斑马鱼养殖的合适光强范围为水体表面的光强在54-324lux范围内。
9.营养:斑马鱼幼苗常见的食物是新鲜孵化的草履虫,每天喂食2~3次。
10.在对斑马鱼幼鱼进行培养时,现有的都是采用培养皿或培养缸放于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设定温度为28.5
±
1℃;将同一批次相同基因型的胚胎分别放入单独的培养皿或培养缸进行孵化并做好标记。因幼鱼发育对水质要求较高,当培育的用水条件不符合要求时,会造成幼鱼发育不良、抵抗力下降等,故每天需对每缸鱼进行清理,具体清理喂食包括清理排泄物、更换培养液、喂适量的草履虫。待到幼鱼生长时间1个月后,可放入培养系统中进行日常饲养。
11.操作者每天需从保温箱中取出培养缸,对每一缸鱼分别进行换液喂鱼,一次只能对一缸进行培养,无法实现批量化一体化培养,极为耗费人力和时间。此外,在换液过程中,因尽可能做到彻底换液,而孵化后的幼鱼,具备一定的游动能力,因操作难度较大可能会误吸走部分运动的活胚胎或损伤部分胚胎。
12.综上,现有的实验装置中缺乏针对培养斑马鱼幼鱼的一体化恒温光控培养箱。同时,斑马鱼培养过程较为繁琐,需每天换液清理,不仅耗费人力和时间,而且对鱼体也有一
定的损伤,加之易增加外界变量的不统一,导致后续实验误差机率增大。
13.专利号为202020051525.9,发明名称为斑马鱼胚胎培养装置的专利,不能实现斑马鱼胚胎至幼鱼的长期培养,针对的仅是斑马鱼胚胎的培养,不是一体化装置,环境变量不能控制,换液仍需人工手动完成。底部的滤网设计,提起过程水体与斑马鱼分离时具有一定的切割力,对鱼体具有损伤,同时会导致鱼体与水完全分离,存在损伤可能。
14.专利号为201811061528.4,发明名称为一种用于给培养缸中斑马鱼胚胎或幼鱼换液的容器的专利,仅适用于斑马鱼胚胎和幼鱼的换液操作,装置较为复杂,三面均为滤网,倾倒过程中幼鱼鱼体与周边滤网的碰撞,不可避免会对幼鱼造成损伤且操作仍较繁琐。
15.专利号为201520111511.0,发明名称为一种用于药物处理斑马鱼胚胎与幼鱼的专用培养装置的专利,仅针对药物处理的斑马鱼便于其换液操作,未实现自动的换液,环境变量不能控制,底部的滤网设计,提起过程水体与斑马鱼分离时具有一定的切割力,对鱼体具有损伤,同时会导致鱼体与水完全分离,存在损伤可能。
16.专利号为201820361425.9,发明名称为一种快速高效的斑马鱼胚胎培养箱的专利,培养箱内未建立水循环,未实现自动换液,培养过程需多次进行换液操作,较为繁琐,圆柱形培养不利于节约空间,培养胚胎数量较少。
17.现有装置均只考虑解决了单一问题,未考虑集成解决。并且均未有效解决自动换液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减低斑马鱼幼鱼培养的繁琐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1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斑马鱼幼鱼养殖装置。
19.本实用新型包括培养箱主体、多层培养屉和培养瓶,所述的培养屉可滑动设置在培养箱主体内,培养瓶放置在培养屉内;培养箱主体一侧设置有培养箱门,培养箱主体内设置有控温装置。
20.所述的培养瓶两侧壁设置有侧壁滤网,每个培养瓶顶部设置有瓶盖,瓶盖上设置有标签台。
21.所述培养箱主体顶部设置注水口,在注水口处设置草履虫投喂槽,草履虫投喂槽的出水口与主注水管的入水口连接,在主注水管上设置多个注水支管,每个注水支管的出水口均设置在各层培养屉的上方。在每个注水支管出水口和注水口上设置用于控制出水的阀门。主注水管和多个注水支管通过管夹固定设置培养箱主体侧壁上。
22.所述的每个培养屉侧壁均设置有两个排水口,上部排水口与下部排水口均通过管路与下层水槽连接,各层水槽内水流最终汇入培养箱主体的主排水口,导出至外部。各层水槽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末级水槽与主排水口通过管路连接,在每个培养屉下部排水口和主排水口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排水的阀门。
23.在每个所述培养屉的上方均设置有照明灯。
24.所述的培养屉通过抽屉滑轨可滑动设置在培养箱主体内。
25.所述的培养箱门中部固定设置有透明玻璃或塑料。
26.所述的培养箱门通过铰链固定在培养箱主体上,培养箱门上、培养箱主体与培养箱门连接侧均设置有密封胶圈。
27.所述的标签台为对称固定设置在培养瓶顶部上的一对橡胶卡槽,标签选用防水材
质。
28.所述的草履虫投喂槽上设置有刻度。
29.所述的培养屉内设置有培养瓶固位栏。
30.所述的控温装置为电热丝,每个培养屉内设置温度传感器、ph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
31.本实用新型培养瓶两侧壁均具有滤网,培养屉注水口与排水口呈对角线布局,保证水体循环通畅且充分交换,可随水体流动冲洗滤网上的卵壳、排泄物等,减少污垢沉积。使水体保持洁净,达到自净功能,有效减少了人工频繁换液清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排泄物的沉积又能避免损伤鱼体的不利影响。收集幼鱼时仅需提起培养瓶即可使鱼与水体分离,同时瓶内仍留有部分培养液供幼鱼生存且方便倒出将已经培养一个月的幼鱼转移到更大的培养系统中,操作方便简单。设置草履虫投喂槽,在不打开培养箱门情况下通过培养箱内水循环实现对培养箱中所有斑马鱼的同步投喂,可节省喂食时间。每层均设有照明灯,设置适宜的光周期有利于斑马鱼生长。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图1中培养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实施例中标签台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草履虫投喂槽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图1中培养屉的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剖视图;
38.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40.如图1~5所示,一种斑马鱼幼鱼养殖装置,包括培养箱主体1、多层培养屉2和培养瓶3,培养屉2通过抽屉滑轨可滑动设置在培养箱主体1内,培养瓶3放置在培养屉2内;培养箱主体1一侧设置有培养箱门4,培养箱门4中部固定设置有透明玻璃或塑料,便于查看斑马鱼的生长状态。培养箱门4通过铰链固定在培养箱主体1上,培养箱门4上、培养箱主体1与培养箱门4连接侧均设置有密封胶圈401,使得培养箱门4闭合时,培养箱主体1内为密闭,保证箱体恒温,减少散热,减低能耗。
41.培养箱主体1内设置有电热丝(图中未示出),当温度过低时通过电热丝保持培养箱主体1内温度的稳定在28.5
±
1℃。
42.如图2所示,培养瓶3两侧壁均设置有侧壁滤网301,侧壁滤网301底部高于培养瓶3底面,收集幼鱼时仅需提起培养瓶即可使鱼与水体分离,同时瓶内仍留有部分培养液供幼鱼生存且方便倒出将已经培养一个月的幼鱼转移到更大的培养系统中。
43.本实施例中侧壁滤网301孔径为80目且表面光滑,保证斑马鱼幼鱼不出现逃逸的同时避免损伤鱼体。培养瓶为长方体,方形培养瓶相邻排列相比圆柱形培养瓶更加节约空间,可以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斑马鱼较多数量的培养。培养瓶为亚克力材质,透明透光,便于
观察,且不易破损,成本较低
44.每个培养瓶顶部设置有瓶盖,瓶盖上设置有标签台302,本实施例中标签台为对称固定设置在培养瓶顶部上如图3所示的一对橡胶卡槽,标签通过橡胶卡槽固定在培养瓶上,标签选用防水材质,使用防水笔直接书写或通过塑封的方式实现标签的防水。
45.培养箱主体1顶部设置注水口101,在注水口101处设置如图4所示的草履虫投喂槽102,草履虫投喂槽102的出水口与主注水管103的入水口连接,在主注水管103上设置多个注水支管104,每个注水支管的出水口均设置在各级培养屉2的上方,为各级培养屉2提供水分及草履虫。在每个注水支管104出水口和注水口上101设置用于控制出水的阀门。主注水管10通过管夹固定设置培养箱主体1侧壁上。草履虫投喂槽102上设置有刻度,便于调整草履虫浓度。
46.如图5~7所示,培养屉2内设置有培养瓶固位栏,每个培养屉2侧壁均设置有两个排水口,在培养箱侧壁每个下部排水口201下方均设置水槽202,每个下部排水口201通过管路将该层培养屉内培养液导出至该层水槽202,上部排水口203通过管路使高于警戒的水流出至各层级水槽202内,各层培养屉内水流经各层水槽202最终汇入培养箱主体1的主排水口105,导出至外部。水流最终汇入培养箱主体1的主排水口105,导出至外部。各级水槽之间通过管路连接,在每个培养屉2下部排水口201和主排水口105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排水的阀门。
47.本实施例中培养屉为不锈钢材质,抑菌导热。
48.在每个培养屉2的上方固定设置有照明灯204,用于提供光照,照明灯204通过支架固定设置在培养箱内每个培养屉2的上方;还可在每个培养屉2内设置温度传感器、ph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在不打开培养箱门情况下对水体温度、ph值、溶解氧进行实时监测。
49.在培养箱主体1可设置便于移动的滚轮106。
50.使用时,通过注水口101接经外部水循环过滤的洁净水,经主注水管103和多个注水支管104将洁净水导入至培养箱主体1内的各层培养屉2。开启使用的该层水阀,打开培养瓶盖将培养5天的幼鱼转移入培养瓶中,每瓶里可放20-30尾幼鱼。将标签插入标签台,标记各瓶中斑马鱼的相关信息,包括基因型和收卵日期以相互区分。
51.在草履虫投喂槽中将草履虫溶液和斑马鱼培养液预先混合配成合适的培养液,合适的草履虫浓度约200尾/ml,以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含有草履虫的培养液通过水阀接入培养箱注水口中,通过控制水阀的开闭大小,控制水的流速,在对培养箱中水进行换液的同时实现对斑马鱼幼鱼的投喂。各注水支管上的阀门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开启或关闭,实现对每一层的控制。
52.幼鱼实际培养过程中,因幼鱼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环境(每天更换1/4水量即可),故不需要频繁对水箱中全部水体进行更换,需保证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含量足以摄食到,以提高存活率。每层均设有的照明灯设置为14小时的光照周期和10个小时的暗周期,适宜的光周期有利于斑马鱼生长繁殖。
53.培养过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和电热丝配合使得培养屉内水体温度保持在28.5
±
1℃,通过ph传感器人为维持培养屉内水体ph值在7.0~8.0之间,通过溶解氧传感器人为维持培养屉内水体溶解氧水平不低于6.0mg/l。
54.更换过程中培养屉2内各培养瓶3通过两侧壁滤网301实现水体交换,最大程度上
减少排泄物的沉积,排泄物随水体留出。培养屉2设置有下部排水口201将交换后的水流导出至水槽202,各层级水槽202内水流最终汇入培养箱主体1的主排水口105,导出至外部。培养屉2的上部排水口203使高于警戒的水流出至各层级水槽116内,水流最终汇入培养箱主体1的主排水口105,导出至外部。15天后通过拉开每层培养屉用滴灌在每个培养瓶中添加丰年虾,喂养1个月后放入培养系统中进行日常饲养。收集幼鱼时仅需提起培养瓶即可使鱼与水体分离,同时瓶内仍留有部分培养液供幼鱼生存且方便倒出,避免提起培养瓶时底部设置滤网对鱼体造成损伤,减少斑马鱼非实验因素损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