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高氨废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13:33: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氨废水处理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高氨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石化工业、半导体制造业、lcd制造业、led制造业等工厂所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氨氮,而所谓的氨氮是指以氨(nh3)或铵(nh4 )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此等氨氮是各类型氮中危害影响最大的一种形态,是水体受到污染的指标,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
3.与化学需氧量(cod)一样,氨氮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氨氮氧化分解消耗水中的溶氧,使水体发黑发臭。氨氮中的非离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其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氨氮可被微生物氧化为亚硝酸盐氮,进而分解为硝酸盐氮,其中亚硝酸盐氮容易与蛋白质结合,生成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的亚硝胺。
4.继而,对于富含氨氮的废水必须经过降解处理,才可对外进行排放。现有的处理装置的氧化反应和氮气的吸收都是位于同一反应腔室内,两者之间很容易进行互相干扰,继而影响处理效果。
5.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申请人精心研究了一种高氨废水处理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不足,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氨废水处理系统,其使得吸收腔和催化腔两者互不干扰,有利于提高处理效率,而且,循环利用经初步处理过的废水重新吸收氨气,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节约环保。
7.为实现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高氨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有催化吸收塔、废水收集池、出气管、回液管、循环水箱以及循环水泵;
9.所述催化吸收塔具有内腔和顶部排气口,所述内腔内设置有隔板、喷淋装置、填料层以及除雾层,所述内腔被隔板分隔成呈上下布置的吸收腔以及用于催化反应和曝气反应的催化腔;
10.所述催化吸收塔对应吸收腔的外侧开设有进气口、第一回液口,所述进气口和第一回液口均连通吸收腔,所述进气口的高度不低于第一回液口的高度;
11.所述催化吸收塔对应催化腔的外侧开设有出气口、第二回液口,所述出气口和第二回液口均连通催化腔;
12.所述出气口通过出气管连通进气口,所述第一回液口通过回液管连通第二回液口;
13.所述顶部排气口和吸收腔连通,所述喷淋装置、填料层以及除雾层均位于吸收腔
内,所述填料层位于除雾层的下方且两者之间保持间隔,所述喷淋装置位于间隔内;
14.所述催化腔内设置有曝气装置,所述废水收集池连通催化腔,所述催化吸收塔对应催化腔的外侧还开设有排液口,所述排液口连通循环水箱,所述循环水箱通过循环水泵连通喷淋装置。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进气口和第一回液口位于催化吸收塔的相对侧上。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出气口和第二回液口位于催化吸收塔的相对侧上。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位于催化吸收塔的同一侧上。
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回液口和第二回液口位于催化吸收塔的同一侧上。
1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催化吸收塔对应催化腔的外侧还开设有连通催化腔的进液口,所述废水收集池通过提升泵连通进液口。
2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用于向催化腔补给催化剂的补料箱。通过补料箱的设计,便于后续及时进行催化剂的补给。
2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催化吸收塔对应催化腔的外侧还设置有人孔,通过人孔的设置,便于后续的维修。
2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于循环水泵、喷淋装置以及曝气装置。
2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排液口处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电连接于plc控制器。
2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其主要是通过隔板将内腔分隔成上下布置的吸收腔和催化腔,使得吸收腔和催化腔两者互不干扰,有利于提高处理效率,而且,循环利用经初步处理过的废水重新吸收氨气,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节约环保;
25.其次是,通过补料箱的设置,能够及时对催化剂进行补给,确保废水处理的可持续性进行;
26.再者是,通过人孔的设置,便于后续的维修,以及,整体结构设计巧妙合理,确保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整体的智能化较高。
27.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号说明:
30.10、催化吸收塔
ꢀꢀꢀꢀꢀꢀꢀꢀꢀꢀꢀꢀꢀꢀꢀꢀꢀ
11、隔板
31.111、吸收腔
ꢀꢀꢀꢀꢀꢀꢀꢀꢀꢀꢀꢀꢀꢀꢀꢀꢀꢀꢀꢀ
112、催化腔
32.12、喷淋装置
33.131、填料层
ꢀꢀꢀꢀꢀꢀꢀꢀꢀꢀꢀꢀꢀꢀꢀꢀꢀꢀꢀꢀ
132、除雾层
34.14、顶部排气口
ꢀꢀꢀꢀꢀꢀꢀꢀꢀꢀꢀꢀꢀꢀꢀꢀꢀ
15、出气管
35.16、回液管
36.171、进气口
ꢀꢀꢀꢀꢀꢀꢀꢀꢀꢀꢀꢀꢀꢀꢀꢀꢀꢀꢀꢀ
172、第一回液口
37.173、出气口
ꢀꢀꢀꢀꢀꢀꢀꢀꢀꢀꢀꢀꢀꢀꢀꢀꢀꢀꢀꢀ
174、第二回液口
38.175、排液口
ꢀꢀꢀꢀꢀꢀꢀꢀꢀꢀꢀꢀꢀꢀꢀꢀꢀꢀꢀꢀ
176、人孔
39.177、进液口
ꢀꢀꢀꢀꢀꢀꢀꢀꢀꢀꢀꢀꢀꢀꢀꢀꢀꢀꢀꢀ
178、曝气装置
40.20、废水收集池
ꢀꢀꢀꢀꢀꢀꢀꢀꢀꢀꢀꢀꢀꢀꢀꢀꢀ
21、提升泵
41.30、循环水箱
ꢀꢀꢀꢀꢀꢀꢀꢀꢀꢀꢀꢀꢀꢀꢀꢀꢀꢀꢀ
31、循环水泵
42.40、补料箱。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44.如图1所示,一种高氨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有催化吸收塔10、废水收集池20、出气管15、回液管16、循环水箱30以及循环水泵31;
45.所述催化吸收塔10具有内腔和顶部排气口14,所述内腔内设置有隔板11、喷淋装置12、填料层131以及除雾层132,所述内腔被隔板11分隔成呈上下布置的吸收腔111以及用于催化反应和曝气反应的催化腔112;
46.所述催化吸收塔10对应吸收腔111的外侧开设有进气口171、第一回液口172,所述进气口171和第一回液口172均连通吸收腔111,所述进气口171的高度不低于第一回液口172的高度,优选地,所述进气口171的高度高于第一回液口172的高度。
47.所述催化吸收塔10对应催化腔112的外侧开设有出气口173、第二回液口174,所述出气口173和第二回液口174均连通催化腔112;
48.所述出气口173通过出气管15连通进气口171,废水在催化腔112内反应的初期,大约3至4小时后,所溢出的氨气则会通过出气管15进入至吸收腔111内等待下一步处理。所述第一回液口172通过回液管16连通第二回液口17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气管15和回液管16上分别设有出气管电磁阀、回液管电磁阀,下述plc控制器分别电连接于出气管电磁阀、回液管电磁阀。
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171和第一回液口172位于催化吸收塔10的相对侧上,所述出气口173和第二回液口174位于催化吸收塔10的相对侧上,所述进气口171和出气口173位于催化吸收塔10的同一侧上,所述第一回液口172和第二回液口174位于催化吸收塔10的同一侧上。
50.所述顶部排气口14和吸收腔111连通,所述喷淋装置12、填料层131以及除雾层132均位于吸收腔111内,所述填料层131位于除雾层132的下方且两者之间保持间隔,所述喷淋装置12位于间隔内;
51.所述催化腔112内设置有曝气装置178,所述废水收集池20连通催化腔112,所述催化吸收塔10对应催化腔112的外侧还开设有排液口175和人孔176,所述排液口175连通循环水箱30,优选地,所述排液口175处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循环水箱30通过循环水泵31连通喷淋装置12。
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催化吸收塔10对应催化腔112的外侧还开设有连通催化腔112的进液口177,所述废水收集池20通过提升泵21连通进液口177。通过人孔176,便于人工定期对催化吸收塔10进行定期的检修,从而有效的提高催化腔112对高氨废水净化的效率 。
53.还包括有plc控制器和用于向催化腔112补给催化剂的补料箱40,所述plc控制器
电连接于循环水泵31、喷淋装置12、第一电磁阀以及曝气装置178。
54.接下来大致说明下工作原理(默认循环水箱30内已经存储有从催化腔112内已经处理过一次的高氨废水,此处定义为初步处理废水):
55.(1)将高氨废水收集并存储于废水收集池20内,并进行ph的调节,使之调节为碱性;
56.(2)启动提升泵21,将废水收集池20内的废水通过进液口177进入催化腔112内进行催化反应和曝气反应,大约为12至24小时,其所产生的少量氨气和氮气均会通过出气管15进入吸收腔111内;
57.(3)在进入吸收腔111后,启动循环水泵31,将循环水箱30内的初步处理废水输送至喷淋装置12,使其喷洒于填料层131上以使后续氨气和氮气进行充分接触,水气相混合,吸收氨气,等到达一定的水位时,即可经回液管16回至催化腔112内;氮气则直接依次经过除雾层132和顶部排气口14排出。
58.本实用新型设计要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隔板将内腔分隔成上下布置的吸收腔和催化腔,使得吸收腔和催化腔两者互不干扰,有利于提高处理效率,而且,循环利用经初步处理过的废水重新吸收氨气,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节约环保;
59.其次是,通过补料箱的设置,能够及时对催化剂进行补给,确保废水处理的可持续性进行;
60.再者是,通过人孔的设置,便于后续的维修,以及,整体结构设计巧妙合理,确保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整体的智能化较高。
6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