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卵石层拉锚式排桩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08:37: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工程结构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卵石层拉锚式排桩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的增长,结合城市建设和改造开发大型地下空间已成为一种必然,这些深大基坑常常紧邻建筑物、交通干线、地铁隧道及各种地下管线,施工场地紧张,施工条件复杂、工期紧迫、所有这些导致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基坑支护形式主要有自然放坡、土钉墙、单排桩、地下连续墙等,但是由于基坑周边的复杂性原因,传统的或者单一的支护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基坑支护的需要。而双排桩支护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支护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工程中,传统的双排桩是在前后两排桩桩顶设置连梁与冠梁共同组成门式框架支护结构,桩顶以下没有其他受力构件,当桩长较长时,前排桩与连系梁的弯矩与变形较大,对双排桩的整体刚度与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
3.授权公告号为cn210163913u的文件公开了一种非对称双排桩-锚杆组合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后排桩、前排桩冠梁,直连系梁和斜连系梁,还包括腰梁、预应力锚杆。所述预应力锚杆一端直接穿过预设套孔锚固在腰梁上,另一端锚固在后排桩身内,进而将所述前排桩与后排桩连接成整体,形成整体受力体系。但是该结构不适用于卵石层的原因在于整个预应力锚杆需要完全的埋设在卵石层内,其施工难度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卵石层拉锚式排桩支护结构,通过设置前排桩、后排桩、直梁单元、腰梁单元、锚杆单元的方式,将整个支护结构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增加了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和刚度,有效地限制了支护结构的变形,而且结构安装简单,增强了基坑施工的便捷性。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卵石层拉锚式排桩支护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坑侧壁处的前排桩、设置在卵石层上的后排桩、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连接并位于所述卵石层上的直梁单元、设置在所述前排桩上的腰梁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基坑底面上并与所述腰梁单元连接的锚杆单元。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直梁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排桩上端的前冠板、设置在所述前冠板下表面上并用于与所述前排桩插接的多个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后排桩上端的后冠板、设置在所述后冠板下表面上并用于与所述后排桩插接的多个第二凹槽、分别设置在所述前冠板和后冠板上的连接螺孔、通过穿过所述连接螺孔的方式连接所述前冠板和后冠板的螺栓、以及设置在所述螺栓上的限位螺母。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直梁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冠板上的固定孔、通过穿过所述固定孔的方式与卵石层连接的钉杆、以及设置在所述钉杆侧面上的凸起
块。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腰梁单元包括至少两组竖直分布的并用于固定所述前排桩的夹板结构、以及设置在夹板结构之间的连接杆。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夹板结构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前排桩两侧的前夹板、后夹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上的多个螺孔、以及通过穿过所述螺孔的方式连接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的连接螺栓。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锚杆单元包括设置在设置基坑底面上的固定板、一端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连接的锚杆。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锚杆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的第二固定孔、通过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孔的方式与所述基坑底面连接的第二钉杆、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钉杆侧面上的第二凸起块。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夹板结构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靠近所述前排桩一侧上的多个弧形槽。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前排桩包括管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管体下端并用于插入所述基坑内的地插块。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前排桩、后排桩、直梁单元、腰梁单元、锚杆单元的方式,将整个支护结构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增加了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和刚度,有效地限制了支护结构的变形,而且结构安装简单,增强了基坑施工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17.附图1为本装置的状态示意图。
18.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排桩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直梁单元的结构俯视图。
20.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直梁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腰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锚杆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3.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夹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说明:基坑a、卵石层b、前排桩1、管体101、地插块102、螺纹段103、凸起螺纹块104、后排桩2、直梁单元3、前冠板301、第一凹槽302、后冠板303、第二凹槽304、连接螺孔305、螺栓306、限位螺母307、固定孔308、钉杆309、凸起块310、腰梁单元4、夹板结构401、前夹板401a、后夹板401b、螺孔401c、连接螺栓401d、弧形槽401e、连接杆402、锚杆单元5、固定板501、锚杆502、第二固定孔503、第二钉杆504、第二凸起块505。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
2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卵石层拉锚式排桩支护结构,如附图1所示,包括设置在基坑a侧壁处的前排桩1、设置在卵石层b上的后排桩2、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排桩1和所述后排桩2
连接并位于所述卵石层b上的直梁单元3、设置在所述前排桩1上的腰梁单元4、以及设置在所述基坑a底面上并与所述腰梁单元4连接的锚杆单元5。
26.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2所示,所述前排桩1与所述后排桩2的结构相同,以所述前排桩1的结构为例,所述前排桩1包括管体101、设置在所述管体101下端并用于插入所述基坑a内的地插块102、设置在所述管体101内壁上的螺纹段103、以及设置在所述地插块102上端并与所述螺纹段103螺接的凸起螺纹块104。其中,所述地插块102在本实施例中为圆锥块,并且其与所述管体101下端螺接的方式便于按照实际基坑的施工情况选择不同外径的管体101,而所述地插块102不用更换,甚至可以先安装所述地插块102,然后再将所述管体101螺接安装在所述地插块102上,提高排桩的安装效率和实用性。
27.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3所示,所述直梁单元3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排桩1上端的前冠板301、设置在所述前冠板301下表面上并用于与所述前排桩1插接的多个第一凹槽302、设置在所述后排桩2上端的后冠板303、设置在所述后冠板303下表面上并用于与所述后排桩2插接的多个第二凹槽304、分别设置在所述前冠板301和后冠板303上的连接螺孔305、通过穿过所述连接螺孔305的方式连接所述前冠板301和后冠板303的螺栓306、以及设置在所述螺栓306上的限位螺母307。其中,所述前冠板301和后冠板303的长度相等,但是第一凹槽302、第二凹槽304则需要根据前排桩1和后排桩2管体的外径以及管体之间的距离对应设置;所述连接螺孔305、螺栓306以及所述限位螺母307的结构可以根据前冠板301和后冠板303的实际距离调节限位螺母307的位置,而所述螺栓306安装完成后又可以将所述前冠板301和后冠板303连接形成一个受力整体,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8.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4所示,所述直梁单元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冠板303上的固定孔308、通过穿过所述固定孔308的方式与卵石层b连接的钉杆309、以及设置在所述钉杆309侧面上的凸起块310。其中,所述凸起块310主要起所述钉杆309插入所述卵石层b后防止其回退的功能;所述固定孔308、钉杆309以及凸起块310的结构,使得所述直梁单元3与卵石层表面之间产生连接关系,进一步分散所述直梁单元3整体的受力,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29.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5、7所示,所述腰梁单元4包括至少两组竖直分布的并用于固定所述前排桩1的夹板结构401、以及设置在夹板结构401之间的连接杆402。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板结构401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前排桩1两侧的前夹板401a、后夹板401b、分别设置在所述前夹板401a和所述后夹板401b上的多个螺孔401c、通过穿过所述螺孔401c的方式连接所述前夹板401a和所述后夹板401b的连接螺栓401d、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前夹板401a和所述后夹板401b靠近所述前排桩1一侧上的多个弧形槽401e。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板结构401为两组,共包括两块前夹板401a、两块后夹板401b、连接两块前夹板401a的两个连接杆402,还可以在两块所述后夹板401b之间同样安装连接杆402,并且还在同一高度的前夹板401a和后夹板401b之间用连接螺栓401d进行连接,使得上述部件完全连接成一个整体,并且将前排桩1安装在夹板结构内,既加固了前排桩1在基坑a侧面上的固定强度,而且其结构本身的稳固性更强。所述弧形槽401e用于限位固定所述前排桩1,避免所述前排桩1发生位移。
32.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5、6所示,所述锚杆单元5包括设置在设置基坑a底面上的固定板501、一端设置在所述固定板501上、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402连接的锚杆502、设置在所
述固定板501上的第二固定孔503、通过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孔503的方式与所述基坑a底面连接的第二钉杆504、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钉杆504侧面上的第二凸起块505。其中,所述锚杆502一端通过固定板501与基坑a底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402连接,且所述锚杆502与所述固定板501夹角为15
°
~60
°
,具体角度根据基坑a的实际情况进行施工。
33.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