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集成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00:46: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技术特征:
1.一种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部(100)和第二换热部(200),所述第一换热部(100)设有第一换热通道(110)和第二换热通道(120),所述第二换热部(200)设有第三换热通道(220)和第四换热通道(230),第一介质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0)进入所述第一换热部(100),且第一介质能够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通道(120)的第二介质在所述第一换热部(100)内完成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0)连通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第一介质能够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0)进入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并与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内的第四介质发生混合,且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内的第一介质和第四介质能够与进入所述第三换热通道(220)的第三介质在所述第二换热部(200)内完成热交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通道(220)螺旋绕设于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的外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200)包括多个换热模块,且多个所述换热模块装配形成所述第三换热通道(220)和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200)设有第一连通孔(221)和第二连通孔(222),所述第一连通孔(221)和所述第二连通孔(222)沿着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的宽度方向分布于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相对的两端,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孔(221)沿着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且多个所述第二连通孔(222)沿着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换热部(200)还设有第一连通槽(223)和第二连通槽(224),所述第一连通槽(223)和所述第二连通槽(224)沿着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的高度方向分布于所述第二换热部(200)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连通槽(223)和所述第二连通槽(224)分别连通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连通孔(221)和所述第二连通孔(222);所述第一连通槽(223)、所述第一连通孔(221)、所述第二连通槽(224)和所述第二连通孔(222)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所述第三换热通道(22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200)包括第一换热模块(240)和第二换热模块(250),所述第一换热模块(240)和所述第二换热模块(250)中的一者或两者设有换热槽(231);当所述第一换热模块(240)设有所述换热槽(231)时,所述换热槽(231)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换热模块(250),且所述换热槽(231)和所述第二换热模块(250)的外壁配合形成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当所述第二换热模块(250)设有所述换热槽(231)时,所述换热槽(231)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换热模块(240),且所述换热槽(231)和所述第一换热模块(240)的外壁配合形成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当所述第一换热模块(240)和所述第二换热模块(250)均设有所述换热槽(231)时,两个所述换热槽(231)的开口正对设置,且两个所述换热槽(231)配合形成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槽(223)设于所述第一换热模块(240)靠近所述第一换热部(100)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连通槽(223)的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100)的外壁密封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200)还包括第三换热模块(260),所述第二连通槽(224)设于所述第三换热模块(260),且所述第二连通槽(224)的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模块(250)的外壁密封配合,所述第一连通孔(221)和所述第二连通孔(222)依次贯穿所述第一换热模块(240)和所述第二换热模块(250),以连通所述第一连通槽(223)和所述第二连通槽(224)。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模块(240)背离所述第二换热模块(250)的一端设有连接槽(241),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0)通过所述连接槽(241)连通所述第四换热通道(230)。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100)和所述第二换热部(200)中的一者设有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0)和所述第三换热通道(220)的分流通道(210),一部分高温高压的换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分流通道(210)进入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0)形成第一介质,另一部分高温高压的换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分流通道(210)进入所述第三换热通道(220)形成第三介质。10.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提供一种集成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集成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设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部设有第三换热通道和第四换热通道,第一介质能够通过第一换热通道进入第一换热部,且第一介质能够与进入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介质在第一换热部内完成热交换,第一换热通道连通第四换热通道,第一介质能够从第一换热通道进入第四换热通道并与第四换热通道内的第四介质发生混合,且第四换热通道内的第一介质和第四介质能够与进入第三换热通道的第三介质在第二换热部内完成热交换。本申请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解决了现有的换热器的体积较大且集成度较低的问题。热器的体积较大且集成度较低的问题。热器的体积较大且集成度较低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徐铮铮 丁天毅 谢建 黄斌雷 王彩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16
技术公布日:2022/12/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