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接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2-12-09 23:31: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形成支路的接头连接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接头连接器,其具有在通过嵌合配对连接器而将连接到配对连接器的多个电线彼此导电的同时,将电线电连接到电子电路单元中的电路板的功能。


背景技术:

2.有一种情况是,用于连接到外部电线的连接器直接设置在安装在车辆等上的电子电路单元的壳中。作为这些连接器之一,存在阴接头连接器,其具有在嵌合阳配对连接器时将多个电线彼此导电(短路)的同时,将连接到阳配对连接器的多个电线中的多个电线连接到电子电路单元中的电路板的功能。
3.例如,当有多个电线将连接到配对连接器中的电路板上的一电路导体时,这种类型的接头连接器将用于形成支路。
4.在这种类型的传统接头连接器中,为了在电路板的电路导体中的阳端子之间设置接头,待连接的各阳端子的近端部延伸到电路板并焊接到电路板上的电路导体(电路图案)上。
5.然而,在这样的接头连接器中,有必要相应于待连接的阳端子数量来确保电路板中的用于接头的空间,这导致电路板面积的增加。这也会导致容纳电路板的电子电路单元的尺寸变大的问题。
6.由于通过桥接与待连接的阳端子数量一样多的导体而在电路板和连接器壳的后壁之间占据了空间,因此在电路板和连接器壳的后壁之间没有用于确保该空间的余地,并且存在无法在该空间中布置电子元件的问题。
7.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使用接头端子的电路板连接器,其中多个端子嵌合部(对应于嵌合到配对连接器端子的阳端子部)从一电路板板连接部(连接到电路板上的端子的近端)延伸。通过该连接器,电路板的一电路可以通过接头端子的分支动作而分支为多个电路。
8.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具有一种构造,其中在连接器壳的配对连接器的嵌合空间内,接头端子的一端与连接到电路板的连接器端子导通。
9.引文列表
10.专利文献
11.专利文献1:jp-2016-72032-a;
12.专利文献2:jp-h6-5327-u。
13.在这种类型的接头连接器中,除了要求减少电路板的面积和确保用于容纳电子元件的空间外,还有以下要求。
14.即,
15.(1)即使改变待连接的端子数量,也希望能够不改变电路板,即在共享电路板的同时,应对待连接的端子数量的变化;以及
16.(2)不希望对连接器壳的嵌合空间的内部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
17.即,希望避免由于使用接头端子而在连接器壳的嵌合空间中排列的连接端子的形状产生差异。
18.对此,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由于接头端子的电路板连接部和端子嵌合部一体地耦合,并难以分离,因此存在一个难以容易应对接头端子数量变化的问题。
19.在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中,由于接头端子在连接器壳的嵌合空间中与连接到电路板的连接端子进行导电,因此存在该部分的端子形状被改变而无法获得与其它连接端子相同的形状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20.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少电路板面积或确保用于电路板中额外的电子元件的安装空间的接头连接器,能够在共享电路板的同时,容易应对根据需要而待连接的端子数量的变化,并且不需要在连接器壳的嵌合空间中对连接端子的排列进行较大改变。
2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接头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其通过后壁和从所述后壁向前延伸的罩壁限定了用于配对连接器的嵌合空间;电路板,其固定在可拆卸地安装所述连接器壳的壳体上,并且当所述连接器壳安装到所述壳体上时,其通过组件空间定位在所述连接器壳的所述后壁的后面;独立端子,当近端连接到所述电路板的电路导体并且所述连接器壳安装到所述壳体时,其远端处的端子部穿过所述连接器壳的所述后壁并突出到所述嵌合空间以用作连接端子;中继端子,其具有连接到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电路导体的近端;以及接头端子。所述接头端子包括:桥接部,其固定到所述连接器壳的所述后壁;多个端子部,在通过所述桥接部而彼此导电的状态下从所述桥接部向前延伸,并突出到所述连接器壳的所述嵌合空间以用作连接端子的状态下,其从所述桥接部向前延伸;以及一接触导电片,其从所述桥接部延伸到所述连接器壳的所述后壁的后面,并且当所述连接器壳安装到所述壳体上时,经由弹性变形部而与所述中继端子弹性导电接触。
附图说明
22.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括接头连接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外部透视图。
23.图2是示出了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和待嵌合到接头连接器的配对连接器进行嵌合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24.图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和待嵌合到接头连接器的配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截面图。
25.图4是示出了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和待嵌合到接头连接器的配对连接器进行嵌合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26.图5是与本发明实施例比较的第一示例中的接头连接器的截面图。
27.图6是示出了将与本发明实施例比较的第二示例中的接头连接器和配对连接器进行嵌合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28.图7是示出了第二示例中的接头连接器和配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30.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包括接头连接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外部透视图。
31.如图1所示,电子电路单元1包括作为箱体构件的单元壳体2a和单元壳盖2b,并且包括电路板5的必要构件和元件设置在电子电路单元1内部。单元壳盖2b可拆卸地安装到单元壳体2a。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10直接设置在单元壳盖2b上。
32.图2是示出了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和待嵌合到接头连接器的阳配对连接器进行嵌合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和待嵌合到接头连接器的阳配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截面图。
33.如图2和图3所示,接头连接器10包括连接器壳11、电路板5、多个独立阳端子15、一接头端子17、独立阳端子固定件16、以及接头端子固定件19。
34.连接器壳11是阳配对连接器30的嵌合空间12由后壁11a和从后壁11a朝向前延伸的罩壁11b限定的阴连接器壳。连接器壳11一体地形成有可拆卸地安装到单元壳体2a(见图1)的单元壳盖2b。连接器壳11的罩壁11b设置有卡合部13,当配对连接器30嵌合到嵌合空间12中的适当位置时,该卡合部13与形成在配对连接器30的连接器壳31上的锁定臂33卡合。
35.电路板5固定到单元壳体2a侧,并且当与连接器壳11一体地形成的单元壳盖2b安装到单元壳体2a时,被设置为经由组件空间6而位于连接器壳11的后壁11a的后面。
36.独立阳端子15为每个均不具有接头功能的独立阳端子。每个独立阳端子15通过将近端15b焊接到电路板5的电路导体(电路图案)上而固定在单元壳体2a侧。当与连接器壳11一体成型的单元壳盖2b安装到单元壳体2a时,独立阳端子15的远端处的阳端子部15a插入连接器壳11的后壁11a的通孔14并突出到嵌合空间12以作为连接端子。多个独立阳端子15的基部被固定在电路板5上的独立阳端子固定件16稳定地保持。安装了挂钩(未示出)的独立阳端子固定件16是固定在电路板5上的树脂元件,并通过将挂钩焊接到电路板5上而固定在电路板5上。因此,独立阳端子15的焊接部受到保护从而不承受额外的应力。
37.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独立阳端子15中位于靠近接头端子17的一个还用作为用于将接头端子17导电到电路板5的中继端子。
38.接头端子17具有固定在连接器壳11的后壁11a上的、用于短路的桥接部17c。多个阳端子部17a从桥接部17c向前延伸。多个阳端子部17a通过桥接部17c彼此导电,并且从桥接部17c向前延伸的阳端子部17a插入连接器壳11的后壁11a的通孔14并突出到嵌合空间12中以作为连接端子。桥接部17c设置有接触导电片17b,该接触导电片17b从桥接部17c延伸到连接器壳11的后壁11a的后侧,并且当单元壳盖2b安装到单元壳体2a时,经由弹簧部18而与用作为中继端子18的一独立阳端子15弹性导电接触。
39.在多个阳端子部17a从连接器壳11的后壁11a的通孔14突出到嵌合空间12的状态下,通过接头端子固定件19而将桥接部17c固定到连接器壳11的后壁11a的后面,从而将接头端子17安装到单元壳盖2b。
40.在本实施例中,弹簧部18一体地设置有接头端子17的接触导电片17b。当与连接器壳11一体成型的单元壳盖2b安装到单元壳体2a时,接触导电片17b的弹簧部18与一独立阳端子15的侧表面弹性导电接触。
41.接下来,将描述操作。在图3中,多个阴端子32实际上夹紧到电线的远端部(未示
出)。
42.如图3所示,当阳配对连接器30嵌合到接头连接器10时,接头连接器10的独立阳端子15和接头端子17的阳端子部15a和17a通过配对连接器30的连接器壳31的前端孔22而嵌合到容纳在端子容纳室中的阴端子32。因此,连接到电路板5和配对连接器30的电线彼此连接。电路板5上的一电路经由接头端子17而分支并连接到电线。
43.根据该接头连接器10,接头端子17本身在阳端子部17a之间(连接端子之间)做接合,并且不直接焊接到电路板5上,因此直接接合到电路板5的端子数量可以减少。因此,如图3所示,可以减小电路板5的面积并有助于电子电路单元1的小型化。
44.由于直接接合到电路板5的端子数量减少,因此在电路板5和连接器壳11的后壁11a之间产生空间s(见图2),并且电子元件等可以容纳在该空间中。因此,电路板的面积可以进一步减小。
45.此外,由于接头端子17固定在与单元壳盖2b一体成型的连接器壳11的后壁11a上,因此接头端子17可以通过从单元壳体2a中移除单元壳盖2b而一起被移除。即,由于接头端子17与中继端子(位于靠近接头端子17的一独立阳端子15)之间的电连接是经由弹簧部18而弹性接触导电的,因此接头端子17和中继端子很容易地彼此分离,并且接头端子17可以很容易地从电路板5侧移除。因此,可以在共享固定在单元壳体2a侧上的电路板5的同时,容易改变接头端子17的规格。例如,接头端子17的阳端子部17a的数量可以很容易地改变,并且可以根据需求改变相互导电的连接端子的数量。
46.由于接头端子17的接触导电片17b与电路板5之间的连接是在连接器壳11的后壁11a的后面进行的,因此该连接不影响连接器壳11的嵌合空间12,并且独立端子15的阳端子部15a和接头端子17的阳端子部17a可以作为具有相同形状的连接端子布置在嵌合空间12中。
47.在本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10中,由于独立端子15的一个具有中继端子的功能,因此不需要独立的中继端子,这有利于减小电路板5的面积和确保该空间。
48.图4是示出了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和待嵌合到接头连接器的配对连接器进行嵌合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49.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110包括连接器壳111、电路板105、多个独立阳端子115、一接头端子117、一中继端子118、端子固定件116、以及接头端子固定件119。
50.连接器壳111是阳配对连接器130的嵌合空间112由后壁111a和从后壁111a向前延伸的罩壁111b限定的阴连接器壳。连接器壳111一体地形成有可拆卸地安装到单元壳体2a的单元壳盖2b(见图1)。
51.电路板105固定在单元壳体2a侧,并且当与连接器壳111一体地形成的单元壳盖2b安装到单元壳体2a时,被设置为经由组件空间106而位于连接器壳111的后壁111a的后面。
52.独立阳端子115为每个均不具有接头功能的简单的独立阳端子。每个独立阳端子115通过将近端115b焊接到电路板105的电路导体(电路图案)上而固定在单元壳体2a侧。当与连接器壳111一体成型的单元壳盖2b安装到单元壳体2a时,独立阳端子115的远端处的阳端子部115a插入连接器壳111的后壁111a的通孔114并突出到嵌合空间112中以作为连接端子。
53.中继端子118的近端118b接合到电路板105的电路导体,并且中继端子118的远端
被构造为具有弹簧片118a的夹式端子部。在图示的示例中,中继端子118被构造为音叉型端子部,从而另一侧上的接触导电片117b可以夹紧在一对弹簧片118a之间。中继端子118排列在连接器壳111的后壁111a的后面。
54.多个独立阳端子15的基部和中继端子118的基部被固定在电路板105上的端子固定件116稳定地保持。安装了金属挂钩120的端子固定件116是固定在电路板105上的树脂元件,并通过将挂钩120焊接到电路板105上而固定在电路板105上。因此,独立阳端子15的焊接部和中继端子118的焊接部受到保护,以免受到额外的应力。
55.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于将接头端子117导电到电路板105的中继端子118与多个独立阳端子15分开设置。
56.接头端子117具有固定在连接器壳111的后壁111a上的用于短路的桥接部117c。多个阳端子部117a从桥接部117c向前延伸。多个阳端子部117a通过桥接部117c而彼此导电(短路),并且从桥接部117c向前延伸的阳端子部117a穿过连接器壳111的后壁111a并突出到嵌合空间112中以作为连接端子。桥接部117c设置有一接触导电片117b,其从桥接部117c延伸到连接器壳111的后壁111a的后侧,并且当与连接器壳111一体成型的单元壳盖2b安装到单元壳体2a时,经由弹簧片118a而与中继端子118弹性导电接触。
57.在多个阳端子部117a从连接器壳111的后壁111a突出到嵌合空间12的状态下,通过接头端子固定件119而固定容纳在连接器壳111的后壁111a的后凹部111c中的桥接部117c,从而接头端子117被安装到单元壳盖2b。
58.在本实施例中,中继端子118设置有与接头端子117的接触导电片117b分开的弹簧片118a。当与连接器壳111一体成型的单元壳盖2b安装到单元壳体2a时,接头端子117的接触导电片117b被夹式端子部(音叉型端子部)的一对弹簧片118a弹性夹紧,并且接触导电片117b和中继端子118彼此导电接触。
59.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110,由于独立中继端子118用于连接接头端子117的接触导电片117b,因此可以在不影响独立阳端子115的情况下实现该接头。其它操作和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60.在本实施例中,将接头端子117的接触导电片117b夹在一对夹紧片(弹簧片118a)之间的音叉型端子部用作夹式端子部。除此之外,可以采用将接头端子117的接触导电片117b夹在箱部的内壁和设置在箱部等内部中的弹簧片之间的箱式阴端子部。
61.图5是与本发明实施例比较的第一示例中的接头连接器的截面图。
62.在该示例的接头连接器210中,接头端子217的近端部217b直接焊接到电路板5上。接头端子217具有被桥接部217c短路并从连接器壳11的后壁11a的通孔14中突出到嵌合空间12的三个阳端子部217a。接头端子217和独立阳端子15被端子固定件219保护地支撑。在该示例中,由于接头端子217在一近端部217b处接合到电路板5,可以在阳端子部217a的后面确保空间s。但是,由于接头端子217固定在电路板5上,因此阳端子部217a的数量不能通过共同使用电路板5来改变。
63.图6是示出了将与本发明实施例比较的第二示例中的接头连接器和配对连接器进行嵌合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7是示出了第二示例中的接头连接器和配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截面图。
64.在该示例的接头连接器310中,接头端子317使用由桥接部317c相互导电的多个阳
端子部317a作为连接端子,但未电连接到电路板5。因此,阳端子部317a的数量可以通过共同使用电路板5来改变,但只有在嵌合阳配对连接器30时才有可能使阳连接器30的阴端子导电。
65.在此,根据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的特征将作简要总结,并列在下面[1]至[4]中。
[0066]
1.[0067]
接头连接器(10、110),包括:
[0068]
连接器壳(11、111),其通过后壁(11a、111a)和从所述后壁(11a、111a)向前延伸的罩壁(11b、111b)限定了用于配对连接器(30、130)的嵌合空间(12、112);
[0069]
电路板(5、105),其固定在可拆卸地安装所述连接器壳(11、111)的壳体(2a)上,并且当所述连接器壳(11、111)安装到所述壳体(2a)上时,其通过组件空间(6、106)定位在所述连接器壳(11、111)的所述后壁(11a、111a)的后面;
[0070]
独立端子(15、115),当近端连接到所述电路板(5、105)的电路导体并且所述连接器壳(11、111)安装到所述壳体(2a)时,其远端处的端子部(15a)穿过所述连接器壳(11、111)的所述后壁(11a、111a)并突出到所述嵌合空间(12、112)以用作连接端子;
[0071]
中继端子(15、118),其具有连接到所述电路板(5、105)的所述电路导体的近端;以及
[0072]
接头端子(17、117),其包括:
[0073]
桥接部(17c、117c),其固定到所述连接器壳(11、111)的所述后壁(11a、111a);
[0074]
多个端子部(17a、117a),在通过所述桥接部(17c、117c)彼此导电的状态下从所述桥接部(17c、117c)向前延伸,并突出到所述连接器壳(11、111)的所述嵌合空间(12、112)以用作连接端子;以及
[0075]
接触导电片(17b、117b),其从所述桥接部(17c、117c)延伸到所述连接器壳(11、111)的所述后壁(11a、111a)的后面,并且当所述连接器壳(11、111)安装到所述壳体(2a)上时,经由弹性变形部(18、118a)而与所述中继端子(15、118)弹性导电接触。
[0076]
[2]
[0077]
根据[1]所述的接头连接器(10),其中
[0078]
一个所述独立端子(15)也用作所述中继端子,
[0079]
所述弹性变形部(18)一体地设置在所述接头端子(17)的所述接触导电片(17b)上,以及
[0080]
当所述连接器壳(11)安装到所述壳体(2a)时,所述接触导电片(17b)的所述弹性变形部(18)与所述一独立端子(15)弹性导电接触。
[0081]
[3]
[0082]
根据[1]所述的接头连接器(110),其中
[0083]
所述中继端子(118)的远端被构造为具有所述弹性变形部(118a)并位于所述连接器壳(111)的所述后壁(111a)的后面的夹式端子部,以及
[0084]
当所述连接器壳(111)安装到所述壳体(2a)时,所述接头端子(117)的所述接触导电片(117b)被所述夹式端子部的所述弹性变形部(118a)弹性夹紧,并且所述接触导电片(117b)与所述中继端子(118)彼此导电接触。
[0085]
[4]
[0086]
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连接器(10、110),其中
[0087]
所述连接器壳(11、111)一体地形成有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壳体(2a)的壳盖(2b)。
[0088]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1)的接头连接器,由于端子部(连接端子)由接头端子本身连接,因此可以减少直接连接到电路板的端子数量。因此,可以减小电路板的面积,并有助于电子电路单元的小型化。由于直接连接到电路板的端子数量减少,因此在电路板和连接器壳的后壁之间生成空间,并且电子元件等可以容纳在用于连接器的空间中。因此,电路板的面积可以进一步减小。
[0089]
由于接头端子固定在可拆卸地安装到壳体的连接器壳的后壁上,因此可以通过从壳体中移除连接器壳而一起移除接头端子。即,由于接头端子和中继端子之间的电连接是经由弹性变形部进行弹性接触导电的,因此接头端子和中继端子很容易彼此分开,并且接头端子可以很容易地从电路板侧移除。因此,在共享固定在壳体上的电路板时,可以很容易地改变接头端子的规格。例如,可以根据需求很容易地改变接头端子的端子部的数量,即相互导电的连接端子的数量。
[0090]
由于接头端子的接触导电片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是在连接器壳的后壁的后表面侧上进行的,因此该连接不影响连接器壳的嵌合空间,并且独立端子的端子部和接头端子的端子部可以排列在嵌合空间中以作为具有相同形状的连接端子。
[0091]
根据上述具有构造(2)的接头连接器,由于独立端子的一个具有中继端子的功能,因此不需要独立中继端子,这有利于减小电路板的面积并确保该空间。
[0092]
根据上述具有构造(3)的接头连接器,由于独立中继端子用于连接接头端子的接触导电片,因此可以在不影响独立端子的情况下实现该接头。作为夹式端子部,可以采用将接头端子的接触导电片夹紧在一对夹紧片之间的音叉型端子部、以及将接头端子的接触导电片夹紧在箱部的内壁与设置在箱部等内部的弹簧片之间的箱式阴端子部。
[0093]
根据上述具有构造(4)的接头连接器,接头连接器可以通过将壳盖安装在壳体上来构造。接头端子可以通过从壳体中移除壳盖而与电路板侧分开。
[0094]
根据本发明,可以减小电路板的面积或确保用于将额外的电子元件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空间。在共享电路板时,可以根据需求很容易应对待连接的端子数量的变化。在连接器壳的嵌合空间中的连接端子的形状可以统一,并且连接端子的排列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