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触控面板及带有该触控面板的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07 11:48: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带有该触控面板的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2.投射式电容屏,属于触控显示屏中的一种,是一种采用投射电容触控技术的屏幕,触摸屏面板能在手指触碰到时检测到位置电容的变化从而计算出手指所在,进行多点触控操作。投射式电容屏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应用有手机、mp4、数码相机等。
3.随着市场应用的需求,现有大尺寸触控显示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触控显示屏的尺寸越来越大,触控面板中的感应电极的工作面积也越来越大,此时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也将变大,但由于手指触摸触控显示屏的变化电容不变,这种情况下手指触摸触控显示屏的变化电容在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之间的电容中所占的比例将会减少,从而容易出现信号量变化不明显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带有该触控面板的触控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一些触控显示屏容易出现信号量变化不明显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包括作用部,作用部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的感应电极和多个沿第二方向平行设置的驱动电极,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呈预设夹角;两个相邻的感应电极之间设置有防短路件;感应电极包括感应部分和无效部分,感应部分和无效部分相邻设置。
6.可选地,无效部分包括多个第一打碎块,多个第一打碎块之间存在有供电场线通过的间隙。
7.可选地,感应部分和无效部分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
8.可选地,感应部分为至少两个,任意两个相邻的感应部分之间均设置有无效部分。
9.可选地,感应部分内形成有放置区域,无效部分设置于放置区域内,无效部分与放置区域相适配。
10.可选地,感应电极的一侧设置有测试件,测试件与感应电极电连接,测试件用于测试感应电极。
11.可选地,感应部分设置有多个,感应电极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测试件,测试件与感应部分一一对应电连接。
12.可选地,感应部分设置有多个,感应电极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测试件,测试件与多个感应部分均电连接。
13.可选地,作用部还包括搭载件,搭载件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14.搭载件设置有两个,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分别设置于两个搭载件上,感应电极、一个搭载件、驱动电极以及另一个搭载件依次设置;或,
15.搭载件设置有一个,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分别设置于搭载件两个相对的端面上。
1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触控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面板和显示模组,触控面板与显示模组电连接,且通过粘接件粘接。
17.本技术提供的触控面板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无效部分的存在,本技术中感应电极的实际作用面积减小,由电容公式可知,实际作用面积变小,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也会相应变小,同时由于手指或其他触控物体触摸到触控面板上的变化电容不变,此处的变化电容指的是手指或其他触控物体带走的部分电荷,这种情况下手指触摸触控面板的变化电容在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中所占的比例将会增加,此时信号量的变化能够变得更加明显,达到了提高触摸效果的目的,进而能够更容易实现多级识别及改善其他触控体验。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作用部具有两个测试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作用部具有一个测试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单个感应电极中感应部分与无效部分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具有一个搭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具有两个搭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24.上述附图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
25.100、作用部;110、感应电极;111、感应部分;1111、放置区域;112、无效部分;1121、第一打碎块;120、驱动电极;130、防短路件;140、测试件;150、搭载件;160、汇集件;170、连接件;200、盖板;300、显示模组;400、粘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8.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
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记载的,目前,随着市场应用的需求,现有大尺寸触控显示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触控显示屏的尺寸越来越大,触控面板中的感应电极(receiver)的工作面积也越来越大,此时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transmitter)之间的电容也将变大,但由于手指触摸触控显示屏的变化电容不变,这种情况下手指触摸触控显示屏的变化电容在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之间的电容中所占的比例将会减少,从而容易出现信号量变化不明显的现象。
31.参照图1、图2和图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包括作用部100,作用部10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的感应电极110和多个沿第二方向平行设置的驱动电极120,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呈预设夹角;两个相邻的感应电极110之间设置有防短路件130;感应电极110包括感应部分111和无效部分112,感应部分111和无效部分112相邻设置。
3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感应电极110与驱动电极120之间形成有一个稳定的耦合电容,感应电极110简称为rx,驱动电极120简称为tx。无效部分112采用dummy设计,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为ic)版图设计中除了要体现电路的逻辑或功能确保布设对照电路图(layout versus schematics)(简称为lvs)验证正确外,还要增加一些与lvs无关的图形,以减小中间过程中的偏差,通常称这些图形为dummy layer。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在水平方向上的预设夹角为90度,当然在其他实例中,预设夹角还可以为其他度数,以不产生摩尔纹及不影响肉眼的视觉效果为准。感应部分111和无效部分112相邻设置中的相邻指的是毗连,相互连接的关系。
33.根据电容公式c=ε*s/(4πk*d)可计算出感应电极110与驱动电极120之间的电容,其中s为感应电极110实际工作面积,d全程保持不变,ε为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k为静电力常量。相比于传统的触控面板,由于无效部分112的存在,本技术中感应电极110的实际作用面积减小,即s减小,由电容公式可知,s变小,c也会相应变小,即感应电极110与驱动电极120之间的耦合电容变小,同时由于手指或其他触控物体触摸到触控面板上的变化电容不变,此处的变化电容指的是手指或其他触控物体带走的部分电荷,这种情况下手指触摸触控面板的变化电容在感应电极110与驱动电极120之间的耦合电容中所占的比例将会增加,此时信号量的变化能够变得更加明显,达到了提高触摸效果的目的,进而能够更容易实现多级识别及改善其他触控体验。
34.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的无效部分112包括多个第一打碎块1121,多个第一打碎块1121之间存在有供电场线通过的间隙,以增强感应电极110接收到的信号量。
3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无效部分112采用打碎处理成为多个第一打碎块1121。具体的,在无效部分112未经过打碎处理时,驱动电极120到感应电极110之间的电场线只能传递很少的一部分,或者无法传递,此时感应电极110接收到的信号量是减小的,在无效部分112经过打碎处理后,驱动电极120到感应电极110之间可以传递较多的电场线,从而更方便能
量场的传送,感应电极110接收到的信号量也将增强,从而使信号能够进行稳定传输,进而能够实现良好的触控效果和书写体验。在本技术中,打碎处理后感应电极110信号的减少量大于打碎处理后感应电极110信号的增加量。此外,无效部分112经过打碎处理成为多个第一打碎块1121后,肉眼不太能看出来无效部分112的存在,触控面板的视觉效果会变得更好。
36.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的防短路件130为dummy块,采用dummy设计制成。设置的防短路件130避免了两个相邻的感应电极110发生短路的可能,保证了多个感应电极110能够平稳运行。
3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防短路件130包括多个第二打碎块,即防短路件130首先进行dummy处理,然后再进行打碎处理。通过采用上述设计,驱动电极120到感应电极110之间能够传递更多的电场线,从而更方便能量场的传送,感应电极110接收到的信号量也将增强,从而使信号能够进行稳定传输,进而能够实现良好的触控效果和书写体验。
38.参照图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感应部分111和无效部分112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通过采用上述设计能够使手指或其他触控物体触摸触控面板的变化电容在感应电极110与驱动电极120之间的电容中所占的比例得到增加。当然在其他实例中,感应部分111和无效部分112还可以不沿第一方向布置,感应部分111和无效部分112只需一一相邻设置即可。
39.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可选方式,感应部分111至少设置有两个,任意两个相邻的感应部分111之间均设置有无效部分112。在本可选方式中,感应部分111设置有两个,无效部分112设置有一个,两个感应部分111分别设置于无效部分112的两侧。通过采用上述设计,手指或触控物体基本一直能够触摸到感应电极110的感应部分111上,从而能够保证一个较好的触控效果。在其他实例中,感应部分111和无效部分112的总个数还可以为四个、五个或者更多,当总个数为偶数时,感应部分111的个数与无效部分112的个数相同,当总个数为奇数时,感应部分111的个数与无效部分112的个数相差一个,上述设计同样可以使手指触摸触控面板的变化电容在感应电极110与驱动电极120之间的电容中所占的比例得到增加。当然除了上述的方式之外,在其他实例中,感应部分111和无效部分112还可以各自设置有一个,这种设计同样也可以使手指或其他触控物体触摸触控面板的变化电容在感应电极110与驱动电极120之间的电容中所占的比例得到增加。
40.参照图3,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感应部分111内形成有放置区域1111,无效部分112设置于放置区域1111内,无效部分112与放置区域1111相适配。
41.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应部分111设置有三个,三个感应部分111相互平行设置,三个感应部分111的长度方向与感应电极110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三个感应部分111中均形成有同样大小的圆形的放置区域1111,每个放置区域1111内均设置有相同大小的无效部分112,在其他实例中,感应部分111还可以设置有一个、两个或其他个数,放置区域1111和无效部分112对应设置即可,具体的,由于感应电极110和驱动电极120上会形成有多个节点电容,上述的这种设计保证了每个感应部分111内均存在有无效部分112,使无效部分112能够平均分布在整个感应电极110中,从而便可以实现节点的平均化,进而能够实现一个较好的触控效果。当然在其他实例中,当感应部分111至少设置有两个时,每个感应部分111的大小、形状及方向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每个无效部分112的大小、形状及方向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无效部分112的形状可以是任意图形,只需要能够保证视觉效果即可,各无效部
分112与各放置区域1111的大小以及形状对应设置。此外,在另一些实例中,感应部分111的个数也可不与无效部分112的个数对应设置。
42.本实施例中,每个感应部分111与每个无效部分112的比例视ic模拟结果而定,即满足rc(resistor-capacitor)的充放电时间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设定rc的充放电时间小于0.4微秒,当然在其他实例中,还可以将rc的充放电设定为其他参数。
43.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方式,相邻的两个感应电极110之间的间距较小,如果相邻的两个感应电极110之间的间距太大,手指或其他触控物体很容易在触控触控面板时落在无效区域,从而很容易造成触控效果差,书写体验差。
44.参照图1,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方式,感应电极110的一侧设置有测试件140,测试件140与感应电极110电连接,测试件140用于测试感应电极110。
45.参照图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感应部分111设置有多个,感应电极11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测试件140,测试件140与感应部分111一一对应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应部分111设置有两个,测试件140采用测试端子,两个测试件140分别与两个感应部分111一一对应电连接,设置的多个测试件140便于同时分别检测相对应的感应部分111,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当然在其他实例中,感应部分111还可以设置有三个、四个或者其他个数。
46.参照图2,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感应部分111设置有多个,感应电极110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测试件140,测试件140与多个感应部分111均电连接。设置的测试件140便于同时检测多个感应部分111。
47.本可选方式中,测试件140的形状为t型,t型的短边与感应电极110电连接,这种设计不仅便于测试,也便于进行文件观察。当然在其他实例中,测试件140的形状还可以是u型或凸形。此外,如果无需对感应电极110进行测试,则测试件140无需安装。
48.本实例中的作用部100还包括搭载件150,感应电极110和驱动电极120均设置于搭载件150上。各感应电极110形成为接收层,各驱动电极120形成为发射层。搭载件150采用绝缘材料制成,搭载件150的材质可以是玻璃,也可以是介电常数是玻璃1/2的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材料、pmma(polymethy methacrylate)材料或pc(polycarbonate)材料,上述三种材料对应的厚度也为玻璃厚度的1/2,以使四种材料对应的c(电容)能够大致保持一致。pet中文名称为涤纶树脂,它是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缩聚物,其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透明度高以及良好的阻气、水、油及异味的性能;pmma中文名称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又称作亚克力或有机玻璃,具有高透明度,低价格,易于机械加工等优点,是平常经常使用的玻璃替代材料;pc中文名称为聚碳酸酯,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的高分子聚合物,根据酯基的结构可分为脂肪族、芳香族、脂肪族-芳香族等多种类型。其中由于脂肪族和脂肪族-芳香族聚碳酸酯的机械性能较低,从而限制了其在工程塑料方面的应用。
49.参照图4,一个实施方式中,搭载件150设置有两个,感应电极110和驱动电极120分别设置于两个搭载件150上,感应电极110、一个搭载件150、驱动电极120以及另一个搭载件150依次设置,两个搭载件150之间通过粘接件400粘接,具体的,粘接件400可以采用oca(硬塑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也可以采用ocr(液态胶)(optical clear resin),是一种用于透明光学元件粘接的特种胶粘剂。
50.参照图5,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搭载件150设置有一个,感应电极110和驱动电极120
分别设置于搭载件150两个相对的端面上。这种设计与两个搭载件150的设计相比,可以减小触控面板的厚度,但是加工难度和成本也会随之提升。
51.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的作用部100还包括汇集件160和连接件170,汇集件160采用管脚(或引脚)(pin),汇集件160与各个感应电极110电连接,以起到了汇集的作用;连接件170采用fpc(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或软排线,连接件170不仅与汇集件160电连接,同时也与外界电连接。
52.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还包括盖板200,盖板200与作用部100通过粘接件400粘接;具体的,盖板200与作用部100中的搭载件150采用oca(硬塑胶)或ocr(液态胶)进行粘接。
53.参照图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触控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面板和显示模组300,触控面板与显示模组300电连接,且通过粘接件400粘接。
5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触控面板中的搭载件150与显示模组300通过粘接件400粘接,以形成触控装置,即电容屏,粘接件400可以采用oca,也可以采用ocr或零贴或ab胶。
55.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的汇集件160设置为三边出线,当然在其他实例中,还可以设置为单边地侧出线或单边天侧出线或四边出线,汇集件160与感应电极110的连接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只需避开显示模组300即可,以避免产生干扰。
56.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及带有该触控面板的触控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57.1、相比于传统的触控面板,由于无效部分112的存在,本技术中感应电极110的实际作用面积减小,即s减小,由电容公式可知,s变小,c也会相应变小,即感应电极110与驱动电极120之间的耦合电容变小,同时由于手指或其他触控物体触摸到触控面板上的变化电容不变,此处的变化电容指的是手指或其他触控物体带走的部分电荷,这种情况下手指触摸触控面板的变化电容在感应电极110与驱动电极120之间的耦合电容中所占的比例将会增加,此时信号量的变化能够变得更加明显,达到了提高触摸效果的目的,进而能够更容易实现多级识别及改善其他触控体验。
58.2、当无效部分112未经过打碎处理,驱动电极120到感应电极110之间的电场线只能传递很少的一部分,或者无法传递,此时感应电极110接收到的信号量是减小的,当无效部分112经过打碎处理后,驱动电极120到感应电极110之间可以传递较多的电场线,从而更方便能量场的传送,感应电极110接收到的信号量也将增强,从而使信号能够进行稳定传输,实现良好的触控效果和书写体验。
5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