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空气炸锅的炸杯组件和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2022-12-07 07:42: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用电器的空气炸锅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空气炸锅的炸杯组件和包括此炸杯组件的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空气炸锅是通过空气加热产生的热循环气流烤制食物的厨房电器。现有空气炸锅通常采用加热组件上置的布局,在炸桶上方通过电机驱动加热风扇加速空气流动,再经发热管加热气流,以对下方烹饪容器内的食材进行烘烤、炸制等空炸烹饪,使食物的表面脱水而形成类似炸制的口感。空气炸锅的烹饪功能非常强大,并以其绿色、健康的烹饪理念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供消费者选择用于进行空炸烹饪的食材种类也更加丰富。出于生产效率和制造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传统空气炸锅中用于盛放各类食材的炸桶状烹饪容器通常以金属材料制成。相应地,为了防止热量过快传递到炸桶外侧的手柄,需要在炸桶外侧设置较厚的隔热块,其复杂的结构不但增加了成本,还带来清洗上的困难。此外,金属制成的炸桶类容器通常不具有观察窗或仅可设计视野极其有限的观察窗,导致消费者并不能在烹饪过程中很好的观察到食材的烹饪状态。
4.在现有技术中,空气炸锅中通常由上下两部分壳体结合构成,其中下壳体内设有放置食物的食材容纳腔,并在食材容纳腔内设置可拆卸的炸桶,上壳体内设有对烹饪腔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其中,为了防止烫伤,炸桶前侧通常设置有厚重且结构复杂的隔热块结构,而为了方便观察,在下壳体的一侧面上通常还开设有用于观察烹饪腔内食物状态的观察窗。虽然此类现有技术的空气炸锅能够防止烫伤并提供了可供用户观察烹饪状态的观察窗,但是还存在不足:在一方面,现有技术的空气炸锅需要采用厚重的隔热块阻隔热量传递,其结构复杂且生产成本高昂;在另一方面,现有技术的空气炸锅观察窗需要通过在空气炸锅壳体开设狭小的窗口,其视野狭窄,无法有效观察烹饪状态;此外,现有技术的空气炸锅观察窗需采用嵌入式设计,无法拆卸清洁。
5.因此,需要为空气炸锅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的食材容纳腔,在不牺牲空气炸锅正常烹饪功能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防止烫伤用户,还能够改善传统空气炸锅难以观察到内部烹饪状况的通病,并兼具生产成本低廉和易于清洁的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空气炸锅的炸杯组件,包括:
7.炸杯本体,呈开口向上的杯状体外型,并且在外侧壁上沿设置有向外凸起的握柄基座;以及
8.握柄,呈倒u字型,由向外侧弯折成倒l型的握持部和向内侧弯折成倒l型的散热部共同构成,所述散热部内侧还设置有第一支撑筋与第二支撑筋,
9.其中,所述握柄基座被夹设于所述握持部的横向部分与所述散热部的横向部分连
接形成的空间之内,所述散热部的纵向部分与所述炸杯本体的外侧侧壁贴合并将所述第一支撑筋与所述第二支撑筋容纳于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筋与所述第二支撑筋连接所形成的空间可供空气流通。
10.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握柄基座设置有纵向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握持部横向部分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定位柱,所述散热部横向部分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柱相对应的第二通孔。
11.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当所述握持部的横向部分与所述散热部的横向部分分别从上方和下方包夹所述握柄基座时,所述定位柱向下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插设结合,并且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将所述握持部与所述散热部连接。
12.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散热部纵向部分最底端还设置有散热孔,使得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炸杯本体侧壁共同连接形成的空间能够与外界联通。
1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炸杯本体由耐高温透明材料制成。
14.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炸杯组件还包括可放置于所述炸杯本体内的烤盘,其中,所述烤盘的盘体呈圆形,并均匀地设置有多个纵向贯通的烤盘第一通孔。
15.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烤盘还设置有烤盘第二通孔,其中,所述烤盘第二通孔的开孔面积大于所述烤盘第一通孔的开孔面积。
16.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烤盘外沿可拆卸地设置有缓冲垫,并且所述缓冲垫为硅胶材质。
17.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炸杯本体底部可拆卸地设置有防滑垫。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炸锅,所述空气炸锅包括前述的炸杯组件。
19.本实用新型至少提供了以下技术效果:
20.1、通过握持部与散热部相互夹持的结合方式,并在散热部内部设置多条可供空气流通的支撑筋,无需采用结构复杂的隔热块结构仍然可提供良好的隔热效果;
21.2、通过炸杯本体与握持部以及散热部相互夹持的结合方式,在实现握柄与炸杯本体牢固结合的前提下,方便了用户在烹饪过程中取出和放入炸杯组件;
22.3、通过使用耐高温透明材料制作炸杯本体,并与握柄结合组成炸杯组件,在不牺牲空气炸锅烹饪容积的前提下,改善了传统空气炸锅难以观察到内部烹饪状况的通病,还易于清洁并兼具低廉的生产成本。
23.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
附图说明
2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炸杯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炸杯组件中炸杯本体与握柄分离时的立体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炸杯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炸杯组件中烤盘与防滑垫分离时的立体示意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炸锅未装入炸杯组件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剖面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炸杯本体
ꢀꢀꢀꢀꢀꢀꢀꢀꢀꢀꢀ
11-握柄基座
ꢀꢀꢀꢀꢀꢀꢀꢀꢀ
11a-第一通孔
33.2-握柄
ꢀꢀꢀꢀꢀꢀꢀꢀꢀꢀꢀꢀꢀꢀꢀ
21-握持部
ꢀꢀꢀꢀꢀꢀꢀꢀꢀꢀꢀ
21a-定位柱
34.22-散热部
ꢀꢀꢀꢀꢀꢀꢀꢀꢀꢀꢀꢀ
22a-第二通孔
ꢀꢀꢀꢀꢀꢀꢀꢀ
22b-第一支撑筋
35.22c-第二支撑筋
ꢀꢀꢀꢀꢀꢀꢀ
22d-散热孔
ꢀꢀꢀꢀꢀꢀꢀꢀꢀꢀ
3-烤盘
36.31-第一通孔
ꢀꢀꢀꢀꢀꢀꢀꢀꢀꢀ
32-第二通孔
ꢀꢀꢀꢀꢀꢀꢀꢀꢀ
4-缓冲垫
37.5-防滑垫
ꢀꢀꢀꢀꢀꢀꢀꢀꢀꢀꢀꢀꢀ
51-防滑垫凸起
ꢀꢀꢀꢀꢀꢀꢀ
61-上壳体
38.62-电机罩
ꢀꢀꢀꢀꢀꢀꢀꢀꢀꢀꢀꢀ
63-上隔热罩
ꢀꢀꢀꢀꢀꢀꢀꢀꢀ
64-下隔热罩
39.65-下壳体
ꢀꢀꢀꢀꢀꢀꢀꢀꢀꢀꢀꢀ
66-提手
ꢀꢀꢀꢀꢀꢀꢀꢀꢀꢀꢀꢀꢀ
67-提手盖板
40.71-电机
ꢀꢀꢀꢀꢀꢀꢀꢀꢀꢀꢀꢀꢀꢀ
72-加热风扇
ꢀꢀꢀꢀꢀꢀꢀꢀꢀ
73-发热管
41.74-冷却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而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清楚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空气炸锅的炸杯组件。
44.参见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示出了炸杯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炸杯组件中炸杯本体与握柄分离时的立体示意图,图3示出了炸杯组件的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用于空气炸锅的炸杯组件主要由炸杯本体1和握柄2共同构成,通过炸杯本体1与握柄2的结构以及组合方式,在不牺牲空气炸锅正常烹饪功能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防止烫伤用户,还能够改善传统空气炸锅难以观察到内部烹饪状况的通病,并兼具生产成本低廉和易于清洁的优点。
45.具体地,炸杯本体1作为用于盛放食材以进行空炸烹饪的容器,其具有呈圆形的杯状体外形,并在正上方设置有开口,以放入或取出食材并允许空炸循环风从开口处流通。炸杯本体1前侧侧壁的上沿设置有向外凸起的握柄基座11,以适配安装握柄2。握柄2作为供用户握持以取放炸杯的手持支撑结构,其呈倒u字型的结构,并由握持部21与散热部22的组合构成。其中,握持部21作为用户手接触并施力的结构,其向外侧弯折,并大致具有倒l型的剖面结构。散热部22作为与炸杯本体1紧密贴合并兼顾最小化热量传递的结构,其向内侧弯折,并大致具有呈倒l型的剖面结构。
46.具体地,握柄2与炸杯本体1之间并未采用相互插设的简单结合方式,而是采用了将握柄基座11与握柄2的双层结构互相叠加夹持的方式,进一步地保障了握柄2与炸杯本体1之间的稳固连接。其中,握持部21的横向部分与散热部22的横向部分通过连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而向前侧凸起的握柄基座11则被夹设于握持部21的横向部分下表面与散热部22的横向部分上表面之间,再通过将三者以螺纹连接的方式结合。此外,为了使握柄2与炸杯本体1之间的结合结构获得足够的支撑,握柄2并非仅在向外侧凸起的握柄基座11处与
炸杯本体连接,而是将握柄2设计成能够与炸杯本体1外侧侧壁贴合的结合结构,使得握柄2能够获得额外的支撑。具体而言,在散热部22的纵向部分的内侧(即,图3中所示的握柄2的倒u型结构中位于左侧的散热部22的纵向部分的内侧)与炸杯本体1的外侧侧壁贴合。
47.进一步地,参见图2。由于散热部22与炸杯本体1的外壁是紧密贴合的,为防止过多的热量被传递至握柄2带来烫伤的风险并且保障握柄整体结构的稳固性,本实用新型的炸杯组件还相应地为散热部22设计了支撑筋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参见图2与图3,在散热部22内侧还设置有第一支撑筋22b与第二支撑筋22c。其中,第一支撑筋22b和第二支撑筋22c被设计为向内侧凸起的鳍状结构,第一支撑筋22b具有纵向延伸的构型并贯穿整个散热部22,而与第二支撑筋22c则具有横向延伸的构型并且与散热部22的左右侧内壁接壤。在第一支撑筋22b和第二支撑筋22c的组合下,散热部22与炸杯本体1外侧表面贴合形成的空间被分割成多个腔体。由于第一支撑筋22b和第二支撑筋22c皆不与炸杯本体1外侧侧壁贴合,故空气炸锅烹饪时产生的热量仍然能够在第一支撑筋22b与第二支撑筋22c连接所形成的空间之间自由流通。此外,在散热部22纵向部分的最底端还开设置有与外界联通的散热孔22d,使得散热部22与炸杯本体1侧壁共同连接形成的空间内部的热量能够及时排出,确保手柄2的温升不会带来烫伤的风险。
48.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炸杯组件通过握持部21与散热部22结合形成的空气流通空间内设置第一支撑筋22b、第二支撑筋22c以及散热孔22d,在无需使用结构复杂的隔热块的同时仍有效地隔绝了由炸杯本体1传递至握柄2的热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优选地,握持部21与三散热部22采用耐热电木材料制造,其不但能够满足结构强度,还兼具低廉的生产成本。
49.进一步地,结合图1和图2,握柄基座11、握持部21以及散热部22三者之间的叠加结合采用了螺纹连接的方式,以确保长期使用条件下的耐用性。优选地,握柄基座11设置有两个纵向贯通的第一通孔11a。相对应地,在握持部21的横向部分,也设置有与第一通孔11a对应的两个向下凸起的定位柱21a,而在散热部22横向部分,同样也设置有与定位柱21a配合的两个第二通孔22a。在将握柄2安装至炸杯本体1的过程中,结合图3,握持部21的横向部分(即,图3中所示的握柄2的倒u型结构中,叠于握柄基座11之上的握持部21的横向部分的下表面)与散热部22的横向部分(即,图3中所示的握柄2的倒u型结构中,叠于握柄基座11之下的散热部22的横向部分的上表面)分别从上方和下方包夹握柄基座11,并且定位柱21a由握柄基座11上方向下穿过第一通孔11a,再与握柄基座11下方的第二通孔22a插设结合。最后,从第二通孔22a下方由下至上旋入紧固螺丝,使得握持部21与散热部22能够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紧密连接同时将握柄基座11紧紧地夹设于两者之间,实现握柄2与炸杯本体1的紧固连接。
50.优选地,为了方便观察炸杯内部烹饪情况并兼顾良好的隔热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炸杯本体1而采用耐高温透明材料制造,摒弃了现有技术中采用金属材料制造。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炸杯组件无需在空气炸锅壳体开设狭小的观察窗,用户可在任意角度下,透过炸杯本体1的耐高温透明材料轻松观察到食材的烹饪状态。可以理解地,由于耐高温透明材料(例如:耐高温玻璃)天然地具备疏油、疏水的特性,也因此无需在炸杯本体1内表面喷覆不沾涂层,进一步节约了生产成本并且更加环保、健康。
51.进一步地,结合图4,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炸杯组件中烤盘3与防滑垫5分
离时的立体示意图。炸杯组件还包括可放置于炸杯本体1内的烤盘3,作为承托食材的容器,烤盘3可放置于炸杯本体1内,并且其形状大致与炸杯本体1的底面形状相对应(即,呈矩形盘状体造型)。其中,为了防止烹饪过程中食材溢出的油脂,液料等积聚在烤盘3中影响烹饪效果,烤盘3均匀地设置有多个纵向贯通的烤盘第一通孔31,以供油料流入炸杯本体1最底面与食材分离。除第一通孔31之外,为了方便用户在将烤盘3置入炸杯本体1的过程中具有可供手指捏持的结构,烤盘3还设置有烤盘第二通孔32,烤盘第二通孔32的开孔面积大于烤盘第一通孔31的开孔面积。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通孔32的数量为两个,并且设置在烤盘3的几何中心位置附近。
52.进一步地,为了保障炸杯组件的耐用性并减少日常使用中对炸杯本体1的耐高温透明材料表面造成磕碰和剐蹭,本实用新型炸杯组件还设置了缓冲垫4。如图1与图4所示,缓冲垫4被设置在烤盘3外沿,并且缓冲垫4与烤盘3之间采用可拆卸的方式相互结合。缓冲垫4以夹设的方式夹于烤盘3的侧沿,使得安装后不会发生晃动或滑动,从而令安装了缓冲垫4的烤盘3在置入炸杯本体1之后仍然能够稳固地平置于炸杯本体1中。此外,炸杯本体1底部可拆卸地设置有呈环形状结构的防滑垫5,并在底部设置有防滑垫凸起51,以增大炸杯本体1与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也杜绝了耐高温透明材料制作的炸杯本体1与硬物碰撞时发生碎裂的隐患。
53.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缓冲垫4采用耐高温的硅胶材料制成,其数量为三个,并且等距地分布于烤盘3外沿。具体地,为使缓冲垫4与烤盘3自己的连接足够紧密而同时还易于拆卸,缓冲垫4设置有多个缓冲垫凸起(优选地采用3个缓冲垫凸起),并且缓冲垫凸起的数量与缓冲垫固定孔的数量应当相对应;缓冲垫凸起被设置成向上和/或向下的凸起结构,并且与缓冲垫固定孔匹配安装。在安装缓冲垫4时,缓冲垫4包裹套设于烤盘3的侧沿之外,并且缓冲垫4设置的多个缓冲垫凸起与烤盘3侧沿开设的多个缓冲垫固定孔相互嵌合。
54.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包括前述烹饪腔的空气炸锅。
55.一并结合图5与图6,其中图5示出了空气炸锅未装入炸杯组件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空气炸锅的整体剖面示意图。空气炸锅除包括容纳待烹饪食物的炸杯组件之外,还包括包覆于空气炸锅最外部的上壳体61和下壳体65,用于隔离电机和加热风扇的电机罩62,用于将炸杯组件与空气炸锅内部空间隔离的上隔热罩63及下隔热罩64,以及用于加热食物的空气加热组件。其中,空气加热组件通过控制电机71、加热风扇72以及发热管73的配合运行产生热对流和热辐射,达到对烹饪腔中食物进行空炸烹饪的目的。
56.具体参见图1,上壳体61具有开口下的盆状体造型,并且在前侧设置为敞开结构以接纳炸杯组件,相对应地,下壳体65从下方与上壳体61连接以共同构成空气炸锅的外表面,用于从下侧覆盖并支撑下隔热罩64。电机罩62开口向下地设置在上壳体61内部,用于从上侧覆盖炸杯本体1的开口。上隔热罩63设置在上壳体61内部并与电机罩62下方开口连接,用于从侧面围覆炸杯组件,相对应地,下隔热罩64则从下方与上隔热罩63连接以共同构成容纳炸杯组件的空间,并用于承托炸杯组件以及从下端支撑上隔热罩63。优选地,在上壳体61上侧还设置有提手66和提手盖板67,其中提手盖板67与上壳体61的上表面连接,使得提手66可相对上壳体61轴向旋转,为用户提供了额外提拉空气炸锅的结构。
57.进一步地,电机71被设置在电机罩62的上侧中心位置,优选地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将电机71连接至电机罩62的上表面。加热风扇72被设置于电机罩62的下表面下方,并且
通过电机71的电机轴与电机71相连接。发热管73设置于加热风扇72的下侧。在本实用新型空气炸锅的整体结构中,空气加热组件位于炸杯组件的上方。
58.进一步地,位于电机罩62上方的电机71通电后带动电机轴旋转,电机轴穿过电机轴孔,驱动位于电机罩62下方的加热风扇72旋转。加热风扇72在电机轴的驱动下旋转并加速空气流动。其中,经加热风扇72加速后的气流流动方向为向下流动,加速后向下流动的气流因流经加热风扇72下方的发热管73而升温,并继续流向炸杯本体1,通过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方式加热放置于炸杯本体61中的食材。
59.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空气炸锅还可额外增设用于冷却的装置,以对电机71以及空气炸锅内部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从而更进一步保障空气炸锅的使用寿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加热组件中增设了散热用的冷却风扇74。其中,冷却风扇74被设置于电机71的上方,相对应地,加热风扇71被设置于电机罩62的下表面,并且烹饪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在电机罩62的隔离之下,使得冷却风扇74与第二加热风扇72之间具有一定温度差。
60.优选地,加热风扇72以及冷却风扇74为共轴风扇,共同由电机71驱动旋转。在一方面,电机71通过电机轴与设置于电机71上方的冷却风扇74相连接,以制造循环气流对电机71及空气炸锅的内部电子元器件进行冷却;而在另一方面,电机71的电机轴又与设置于电机罩62下方的加热风扇72相连接,从而驱动加热风扇72将气流加速并吹向发热管73。通过上述冷热风扇布局,可以实现以单电机71驱动的形式,即能够制造循环于炸杯本体61中空炸烹饪所需的热循环气流,又能够制造向电机71所在空间内流动以进行散热的循环冷气流,并在电机罩62的隔绝下互不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极大简化了烹饪腔用以适配电机、风扇和发热管所需的结构部件,优化了空气炸锅内部布局的同时,还减小了装配公差。
61.因此,本实用新型用于空气炸锅的炸杯组件通过握持部21与散热部22相互夹持的结合方式,并在散热部内部设置可供空气流通的第一支撑筋22b与第二支撑筋22c,无需采用结构复杂的隔热块结构仍然可提供良好的隔热效果。
62.本实用新型用于空气炸锅的炸杯组件通过炸杯本体1与握持部21以及散热部22相互夹持的结合方式,在实现握柄2与炸杯本体1牢固结合的前提下,方便了用户在烹饪过程中取出和放入炸杯组件。
63.本实用新型用于空气炸锅的炸杯组件通过使用耐高温透明材料制成的炸杯本体1,并与握柄2结合组成炸杯组件,在不牺牲空气炸锅烹饪容积的前提下,改善了传统空气炸锅难以观察到内部烹饪状况的通病,还兼具易于清洁和低廉的生产成本。
64.至此,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