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加料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12-07 02:51: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但不限于厨房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加料组件。


背景技术:

2.目前烹饪器具在使用时通过手动添加调料,需要依赖个人经验来控制调料放入量及顺序,该使用过程复杂且调料容器不便收纳归置。一些烹饪器具通过自动加料系统进行加料,但加料时需要料盒或分配器整体旋转,该加料结构复杂、驱动器负荷高且装配占用空间大。同时,一些烹饪器具的加料系统不够精确且切换到下一个料盒时容易导致漏料,影响烹饪器具的性能,加料系统的管道内易残留调料,不仅造成管道难以清洗,也可能使调料互相串味,不利于烹饪器具的使用体验。
3.申请内容
4.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多个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加料组件,该烹饪器具结构简单、装配紧凑且便于清洁。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烹饪组件以及与所述烹饪组件流体连通的加料组件,其中,所述加料组件包括:分配单元,具有旋转件与驱动件,其中,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旋转件转动,所述旋转件设有流体通道入口,所述流体通道入口通过流体通道出料到所述烹饪组件;储料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料盒与出料部,所述出料部设有连通各个所述料盒的多个流体出口,所述出料部围设在所述旋转件的外侧;其中,所述旋转件在驱动件的作用下转动,以使所述流体通道入口切换对接多个所述流体出口。
6.可选地,所述加料组件还包括支撑平台,所述储料单元与分配单元分别可移除地配置在支撑平台的两侧,其中,所述流体出口凸出储料单元表面并贯穿所述支撑平台。
7.可选地,所述加料组件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配置在储料单元与分配单元之间并与储料单元、分配单元被共同构造成在流体通道与流体出口对应时保持连通处密封,而在流体通道位于流体出口之间时使所述密封件与储料单元之间具有间隙。
8.可选地,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旋转件上并被构造成与流体出口接触;其中,所述支撑平台位于流体出口之间的表面构造有凹陷;和/或所述流体出口相对支撑平台的表面凸出。
9.可选地,所述密封件被构造成柔性或伸缩结构。
10.可选地,所述流体通道配置有抽吸源,所述抽吸源被构造成可引导流体在流体通道内双向流动。
11.可选地,所述料盒内配置有与流体开口连通的导管,所述导管延伸至料盒的底部。
12.可选地,所述加料组件配置有以下控制模式的至少一种:加料模式,控制抽吸源将调料从料盒引导至烹饪组件;扰动模式,控制抽吸源将流体导入料盒中的液面以下;清洁模式,控制抽吸源将调料导入待移除地料盒中。
13.可选地,所述料盒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为回收盒,所述回收盒内对应流体出口配置有挡板。
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烹饪组件以及与所述烹饪组件流体连
通的加料组件,其中,所述加料组件包括:分配单元,具有旋转件与驱动件,其中,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旋转件转动,所述旋转件设有流体通道入口,所述流体通道入口通过流体通道出料到所述烹饪组件;储料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料盒;出料部,所述出料部设有连通各个所述料盒的多个流体出口,所述出料部围设在所述旋转件的外侧;其中,所述旋转件在驱动件的作用下转动,以使所述流体通道入口切换对接多个所述流体出口。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料组件,包括:分配单元,具有旋转件与驱动件,其中,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旋转件转动,所述旋转件设有流体通道入口,所述流体通道入口通过流体通道出料到所述烹饪组件;储料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料盒;出料部,所述出料部设有连通各个所述料盒的多个流体出口,所述出料部围设在所述旋转件的外侧;其中,所述旋转件在驱动件的作用下转动,以使所述流体通道入口切换对接多个所述流体出口。
16.根据本技术的烹饪器具的结构布置合理,加料组件中分配单元通过驱动件的带动绕其中心轴线转动,驱动件仅需驱动流体通道转动即可切换不同调料与抽吸源对应,实现自动定量加料,且驱动件的负荷小,可有效降低成本与能耗。另外,通过设置密封件与清理机构,加料组件进行加料时不会漏料,管道内部既不会残存料液,还能将静置的料液保持均匀,提高了设备性能与操作便捷性。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加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加料组件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分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密封件覆盖分配单元的侧表面;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加料组件的支撑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加料组件的密封件的一种装配示意图;
25.图6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加料组件的密封件的另一种装配示意图;
26.图6c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加料组件的密封件的又一种装配示意图;
27.图6d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加料组件的密封件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7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储料单元、分配单元与密封件的一种构造示意图;
29.图7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储料单元、分配单元与密封件的另一种构造示意图;
30.图7c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储料单元、分配单元与密封件的又一种构
造示意图;
3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储料单元、分配单元与密封件的又一种构造示意图;
32.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回收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34.本技术中调料包括油、醋、酱油、生抽、水等流体调料,也包括淀粉、等与水等混合调制后或蛋液等流体调料,还包括盐、调料粉等固体调料。加料组件及烹饪器具所适用的环境包括但不限于厨房、户外等类型。
35.具体实施例
36.下面参考图1-9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烹饪器具。
3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烹饪组件1、加料组件3,加料组件3用于向烹饪组件1分配调料,并通过流体管路2与烹饪组件1连通。
38.结合图1-2、参考图3,加料组件3包括储存有多种调料的储料单元31,以及与储料单元31可切换地连通以将不同调料按需引导至烹饪组件1的分配单元,其中,储料单元31包括至少两个料盒311与出料部,出料部设有连通各个所述料盒的多个流体出口312,流体出口312的一种构型是凸出料盒表面,分配单元可切换地与不同料盒311所对应的流体出口312连通。
39.分配单元包括旋转件32、驱动件33,驱动件33用于驱动旋转件32转动。其中,旋转件32设有流体通道入口,且流体通道入口可通过流体通道321将调料引导到所述烹饪组件。旋转件32通过驱动件33带动并围绕其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进而旋转件32在驱动件33的作用下转动,以使流体通道入口切换对接多个流体出口312。
40.驱动件33为电机或其他任意可驱动旋转件32运动的动力元件,驱动件33的输出轴与分配单元连接。参考图3,在驱动件33的一种构造方式中,驱动件33的输出端配置有齿轮,驱动齿轮可伸入旋转件32对应的齿轮槽中,使驱动件33与旋转件32之间的传动更为稳定,且便于装配。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配单元还包括配置在流体通道中的抽吸源34,抽吸源34为蠕动泵、往复泵或其他任意可将调料从料盒311中抽吸出来的动力元件,抽吸源34的吸入口与流体通道321之间通过旋转接头等元件相对转动连接,以使流体通道321随旋转件32转动时不影响抽吸源34。
4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驱动件33带动旋转件32,使旋转件32围绕其自身中心轴线转动,进而使流体通道入口的位置相对流体出口312的位置发生变化,即旋转件32转动的过程中,存在流体通道入口与流体出口312对应的位置状态,以及流体通道入口位于流体出口312之间的位置状态。通过驱动件33改变流体出口312与流体通道入口的相对位置状态使流体出口312与流体通道入口可控制地流体连通,以使流体通道321切换至与不同调料的流体出口312对应。在此过程中,驱动件33仅需带动旋转件32即可切换不同调料的流体出口312与旋转件32对应,该布置方式不仅结构布置更为合理、不易漏液,还有效地降低
了驱动件33的负荷,便于多次加料。
43.值得注意的是,图3中是以流体出口312设置在料盒311侧部作为示例性说明,流体出口312的位置并不以此为限,流体出口312还可以配置在料盒311的顶部等其他位置。上述配置或构造的共同特征是,流体出口312沿环形围绕在旋转件32的外侧。
44.参考图1,在本技术的一些应用场景中,烹饪组件1包括但不限于为炒菜机、料理机等。烹饪组件1包括基座11、位于基座上的烹饪单元12,其中,烹饪单元12与加料组件3通过流体管路2连通。基座11包括支脚111、位于支脚上的壳体112,支脚111支撑起壳体112的高度固定或可调节,以便于留出基座1内部发热元件的散热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支脚111包括至少两个柔性垫脚,该垫脚顶部固定连接有调节螺杆,螺杆与基座预设的螺纹槽相适配,通过不同调节螺杆伸入螺纹槽的长度来调整壳体12的高度或水平度。在其他实施例中,支脚111还可以采用直杆、伸缩杆或其他任意能对台面进行支撑、调整高度或调平的结构。
45.以图1的方位为例,壳体112顶部的表面配置有旋钮、按键、触控、语音交互或其他任意可实现用户输入控制信息的元件,壳体112顶部表面同时配置有用于固定烹饪单元12的容纳槽。壳体112内部的空腔用于容纳加热、控制、检测等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采用电磁效应加热、电阻加热或其他任意可对烹饪单元12进行加热的形式,所述检测元件包括温度检测、电流检测等元件,同时检测元件与控制元件耦接以显示和/或提示烹饪器的具体状态。
46.烹饪单元12包括锅体121、锅盖122。其中,锅体121可移除地固定在容纳槽中,锅盖122配置在锅体121上方。在一些实施例中,锅体121表面至少部分地配置有裙边,以通过裙边固定在容纳槽中。在其他实施例中,锅体121将其底部至少部分地设置成平面,一方面利于热传导,另一方面利于锅体121稳定放置。
47.加料组件3布置在基座11一侧,且加料组件3与烹饪单元12可控制地流体连通,以根据需要将加料组件3中的调料适时定量地加入到烹饪单元12中。可替换地,加料组件3根据需要还可以布置在壳体112的顶部表面上、锅盖122上、厨房灶台、桌面或其他任意可方便地将加料组件3与烹饪单元12流体连通及操作方便的位置,使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
48.参考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为方便使用者配置或补充调料,储料单元31的一种构造方式是料盒311由各个独立的容器所限定的,使用者可根据应用场景的需要来配置具体数量的容器。在储料单元31的其他构造方式中,料盒311还可以是一个容器内部由数个隔板隔开所形成,隔板配置为保证各料盒311相对独立或各流体不发生串味。其中,料盒也可以是瓶、罐或其他任意可容纳流体的结构。
49.可选地,料盒311的顶部可移除地配置有盒盖313,以便于补充调料。盒盖313被构造成覆盖在容器顶部,参考图9,料盒311的侧部或盒盖313的表面构造有平衡孔3131,平衡孔3131用于保持料盒311内的压力平衡。
50.可选地,料盒311内还可以配置有导管314,导管314与流体出口312流体连通以便于将流体导出料盒311。
51.可选地,料盒311内还可以配置有液位检测元件,且液位检测元件与控制系统耦接以显示和/或提示料盒内流体的余量,其中,液位检测元件可以是浮子开关、电容式接近开关、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或其他任意可检测料盒内流体是否余量不多的液位检测元件。
52.继续参考图3,流体通道321的一种构造方式是贯穿旋转件32的内部并分别在旋转件32的顶部与侧部的表面上形成上述供流体经过的入口,驱动件33配置在旋转件32的上方。在流体通道321的其他构造方式中,流体通道321的入口形成在旋转件32的底部与侧部的表面上,对应地,驱动件33配置在旋转件32的上方,该构造方式可提高料盒311的容积。
53.可选地,l形流体通道321的水平段被构造成具有一定的坡度,当某一调料完成加料或加料操作结束时,流体通道321及部分管路内的液体会通过自重回流至料盒311中,以减少管路中残存的料液。
54.为了使加料组件3中各部件更加方便地装配与使用,加料组件3还可配置在支撑平台4中,结合图1-3,参考图5,储料单元31与旋转件32、驱动件33分别可移除地配置在支撑平台4的两侧,且流体出口312沿环形围绕在旋转件32的外侧。具体地,支撑平台4的侧部构造有放置储料单元31的腔体或槽,同时支撑平台4的内部具有贯穿的通孔,该通孔中配置旋转件32与驱动件33,以使流体通道入口与流体出口312对应。其中,流体出口312凸出储料单元31表面以贯穿支撑平台4,并沿环形分布以和流体通道入口相对应,该配置方式不仅便于装配,储料单元31还能通过流体出口321稳定地固定在支撑平台4上。
55.可选地,为保证容器更为稳定地放置在支撑平台4上,支撑平台4的顶部与下部配置有保持容器稳定的固定件。具体地,参考图3,顶部的固定件被构造成可向下顶住盒盖313顶部凹陷的弹性件41,下部的固定件被构造成可插入容器底部凹陷的凸起42。值得注意的是,弹性件41与凸起42的具体构造或位置可根据使用环境而适应性调整,例如,将弹性件41构造在密封盖上而相应的在支撑平台4顶部构造凹陷;与之类似的,凸起42的位置亦可调整。
56.可选地,以图5的方位为例,支撑平台4顶部表面设有通孔,弹性件41与该通孔相对应以使弹性件41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进而便于使用者将容器取出。此外,当容器卡住而无法取出时,亦可通过该通孔将弹性件41主动地扳起,以解除容器的固定。
57.可选地,支撑平台4顶部或底部还可形成围边,以用于固定抽吸源34等部件,支撑平台4还可配置与该围边配合的顶盖,以保护围边内的部件。该支撑平台的结构使得各部件装配方便且集成为一个整体,便于用户的使用。
58.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当使用者将加料组件3配置在支撑平台4中后,驱动件33运转时可带动旋转件32在支撑平台4的一侧转动,在转动特定角度后,流体通道321将与待取料液的流体出口312对应,抽吸源34将流体从料盒311引导至烹饪组件1中。
59.为进一步提高定量加料的准确性,在流体从料盒311分配至烹饪单元2的路径中,还可配置流量检测元件,且该元件与控制系统耦接以控制和/或提示流体的分配状态。在抽吸源34工作的过程中,流量检测元件检测流量并反馈信号至控制系统,进而可通过控制抽吸源34的产生的抽吸力来调整流速。
60.因流体出口312与流体通道入口之间并非通过管路直接连通,流体流经上述开口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漏液,且当抽吸源34工作时,流体出口312与流体通道入口之间因漏气会造成抽吸力不稳定且抽吸效率低。因此,需要保证流体出口312与流体通道入口对应时连通处的密封性。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流体分配系统还包括配置在旋转件32与储料单元31之间的密封件35,密封件35配置在旋转件32的至少部分表面。
61.密封件35的一种构造方式是,参考图4,该密封件35固定或可移除地布置在旋转件
32的整体侧表面,且该密封件35被构造成柔性结构,以使密封件35填充旋转件32与流体出口312之间的缝隙,流体经过流体出口312与流体通道321位置对应时保证连通处的密封性。
62.密封件35的另一种构造方式是,参考图6a,密封件35配置在流体通道入口或流体出口312的外围,以减少密封件35的面积,进而降低旋转件32与储料单元31之间的摩擦力。可替换地,参考图6b,密封件35被构造成环形结构且环绕在流体通道入口处。
63.密封件35的又一种构造方式是,参考图6c,密封件35为倒锥形或其他任意可减少接触面积以降低摩擦力的结构,该密封件35可配置在流体通道入口或流体出口312的外围。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在流体通道入口与流体出口312位置对应时柔性的密封件35的端部还可伸入流体出口312内,以在开口之间形成密封。同时,流体通道入口与流体出口312相对移动时,该密封件35发生变形以从流体出口312内移除。可替换地,密封件35被构造成可伸缩结构,参考图6d,密封件35配置有空腔351,该空腔351内配置有驱动件352,驱动件352的一端部配置有密封头353。当流体通道入口与流体出口312相对应时,驱动件352使密封头353伸出空腔与流体出口312紧密接触,或进一步地使密封头353伸入流体出口312中。其中,驱动件352可以是弹簧、电磁铁或其他任意可与密封头353配合以使密封头353移动的结构。
64.加料过程中,当抽吸源34将调料抽取至烹饪组件1后,流体管路内会存留部分地溶液,长期使用中将造成管路不洁净且难以清洗,使用中调料还会发生串味的问题。为避免管路中存在残液而使管道难以清洗与调料发生串味。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烹饪器具在定量加料后会将管路中残存的调料进一步吸出或吹回至调料所在料盒中。
65.防残液、串味的一种实施方式是,定量加料后将通道与开口处残存的调料吹回至调料所在料盒中。在该种实施形式中,抽吸源34被构造成能双向地驱动流体流动。
66.参考图3,在进行加料操作时,驱动件33驱动储料单元31使流体出口312与流体通道入口位置对应,密封件35实现开口连通处的密封,此时,抽吸源34在流体出口312处施加使调料抽出料盒311的作用力,将调料沿连通的管路抽取至烹饪单元,完成该调料的定量加料操作。当该种调料完成加料后,抽吸源34开始施加反向地作用力,将管路中残留的调料吹回至该调料所在的料盒311中,继而重复执行后续地加料操作。
67.可替换地,参考图9,料盒311中的至少一个配置为用于收集吹回调料的回收盒317,在进行加料操作时,驱动件33驱动储料单元31使流体出口312与流体通道入口位置对应,密封件35实现开口连通处的密封,此时,抽吸源34在流体出口312处施加使调料抽出料盒311的作用力,将调料定量沿连通的管路抽取至烹饪单元,以完成该调料的加料操作。重复执行后续加料操作直至所需调料均完成加料,当调料均完成加料后,驱动件33驱动流体通道入口与该回收盒317的流体出口312对应,抽吸源34开始施加反向地作用力,将管路中残留的调料均吹至回收盒317中。
68.进一步地,为避免调料吹至回收盒317内时发生溅射甚至从回收盒317的平衡孔3131吹出,参考图9,回收盒317内对应流体出口312处配置有挡板3171,进而在调料接触挡板后降低流速,延长调料与空气分离时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3171可被构造成以回收盒高度方向发生弯曲的面板,进而缓冲调料对挡板的作用力,以进一步避免调料发生溅射。
69.可选地,料盒311中还配置有导管314,导管314与流体出口312流体连通。相较于直接抽取料盒311内调料,导管314横截面积小,利用导管314更易将调料抽出。
70.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料盒311内的流体(如番茄酱、淀粉液等)静置时会发生沉积或
分层,这将不利于加料的准确性。为此,可将导管314的底部配置在能对料盒内的流体产生扰动的位置,在双向泵施加上述反向作用力的过程中,流体经导管314底部开口吹至料盒311中,进而还能对料盒311底部的流体进行扰动,使流体保持均匀状态,以避免料盒311内的流体静置时发生沉积或分层,提高加料的准确性。
71.值得注意的是,该扰动流体的操作不仅可以配置在回收残留流体的过程中,也可以配置在加料操作开始前等任意时机。具体地,除每次回收残液操作中控制抽吸源34施加反向地作用力,还可在加料操作前由使用者或控制系统控制抽吸源34先行施加反向地作用力,将流体从导管314底部开口吹至料盒311中,以对料盒311底部的流体进行扰动,完成上述反向吹气的操作后,抽吸源34改为施加正向作用力以将料盒311中的流体分配至烹饪单元12。
72.此外,其他使用环境下,料盒311需要从加料组件3中取出以进行补料等操作,而在流体出口312处可能存在残留或挂壁的调料,在拆卸容器时会造成调料脱落而不利于清洁,因此,上述反向吹气操作还可以配置在拆卸容器操作前。
73.具体地,清洁加料组件3的一种方式是,用户在拆卸容器前,控制抽吸源34先施加反向地作用力,将管道中残留或挂壁的调料吹至料盒311中,完成上述反向吹气的操作后,再将容器从加料组件3上拆下。
74.清洁加料组件3的另一种方式是,当容器内液位低于预设值时,检测元件向控制系统输出信号,继而控制系统通过警示器或交互界面显示和/或提示余量不足,继而抽吸源34被自动地控制并产生反向地作用力,以将管道中残留或挂壁的调料吹至料盒311中,完成上述反向吹气的操作后,提示使用者,而后由使用者将容器从加料组件3上拆下。
75.可替换地,还可以通过清洁液对加料组件3进行清洁。具体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独立于烹饪组件1与加料组件3并用于储存清洁液(如水等)的供应桶,同时流体管路2上配置有换向阀(图中未示出)。其中,换向阀的进口与抽吸源34流体连通,换向阀的两个出口分别与烹饪单元12、供应桶(图中未示出)连通。进而可在拆卸容器前,通过切换换向阀的通道流向,将抽吸源34与供应桶流体连通,同时抽吸源34产生将清洁流体引导至料盒311中的抽吸力,管道经清洁液冲洗后再将容器从加料组件3上拆下。
76.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烹饪器具可基于需求而配置以下控制模式的一种或多种:
77.加料模式。该模式下,控制抽吸源34将所需调料从储料单元31引导至烹饪组件1。当某种调料完成定量加料后,还可控制抽吸源34将调料吹回至料盒311中。
78.扰动模式。该模式下,控制抽吸源34将流体导入料盒311中的液面以下,以对料盒311底部的发生沉降或分层的调料溶液进行扰动。
79.清洁模式。该模式下,控制抽吸源34将通道残留或挂壁的调料导入待移除地料盒中。
80.相较于上述实施例中烹饪器具采用吹出残余调料的清理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止残余调料、防止串味的另一种方式是,在流体出口312之间形成进气通道,当流体通道入口与该进气通道对应时,残余调料可被进一步地吸入烹饪组件中。
81.参考图7a-7c,通过旋转件32上的密封件35与储料单元31的“高、低”面配合,实现流体出口312、流体通道321位置对应时连通处保持密封,而在流体通道321位于流体出口312之间时使密封件35与储料单元31的表面之间具有供空气被吸入的间隙,以将残液进一
步地吸入烹饪组件中。其中,既可以在每一种调料完成加料后即清理一次残余调料,也可以在所需调料全部完成加料后清理一次残余调料。
82.具体地,参考7a,储料单元31的一种构造方式是,储料单元31表面具有凹陷315且凹陷315位于流体出口312之间,密封件35配置在旋转件32表面或仅在流体通道入口的外围。当流体出口312与流体通道321开口对应时,密封件35与流体出口312紧密接触,以保证上述开口之间的连通处的密封性,此时抽吸源34将流体稳定地从料盒311内抽出以进行加料操作。当流体通道321开口位于流体出口312之间时,密封件35与凹陷315具有间隙,吸入源34继续工作,因上述间隙的存在,流体管道中残留的流体随着从间隙被吸入的空气继续抽吸至烹饪组件1中,进而排空流体管道内的余料,保证调料之间不发生串味。
83.储料单元31的另一种构造方式是,参考图7b,储料单元31表面配置凸起316且凸起316位于流体出口312外围,密封件35配置在旋转件32表面或仅在流体通道入口的外围。当流体出口312与流体通道入口对应时,密封件35与凸起316紧密接触,以保证加料。当流体通道入口位于流体出口312之间时,密封件35与储料单元31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流体管道中残留的调料随着从间隙被吸入的空气继续抽吸至烹饪组件1中。
84.储料单元31的又一种构造方式是,参考图7c,储料单元31的表面同时配置凸起316与凹陷315,且凸起316配置在流体出口312外围、凹陷315配置在流体出口312之间。进而,当流体出口312与流体通道入口对应时,密封件35与凸起316紧密接触,以保证加料。而当流体通道入口位于流体出口312之间时,密封件35与凹陷315之间具有间隙,流体管道中残留的调料随着从间隙被吸入的空气继续抽吸至烹饪组件1中。储料表面31同时配置凸起316与凹陷315时可适当的降低凸出或凹陷的距离,以降低储料表面的不平整度。
85.参考图8,其示出了储料单元31、旋转件32与密封件35的又一种构造方式。该构造方式中,流体出口312外围配置有相对储料单元31侧表面凸出的密封件35,同时旋转件32侧表面整体或仅流体通道入口的外围配置密封件35。进而,当流体出口312、流体通道入口的位置对应时两密封件35紧密接触,以保证上述开口之间的连通处的密封性,而当流体通道入口位于流体出口312之间时,旋转件32侧表面的密封件35与储料单元31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流体管道中残留的流体随着从间隙被吸入的空气继续抽吸至烹饪组件1中。
86.可替换地,流体出口312的外围配置有密封件35,同时旋转件32位于流体通道入口所在高度环绕配置有密封件35。进而,当流体出口312、流体通道入口的位置对应时两密封件35紧密接触,以保证上述开口之间的连通处的密封性;而当流体通道入口位于流体出口312之间时,旋转件32侧表面的密封件35与储料单元31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且上述配置方式使旋转件32上的密封件与流体出口312外围的密封件始终接触,避免密封件35因间断接触而形成不良的振动。
87.可替换地,还可以通过清洁液对加料组件3进行清洁。具体地,料盒311中的至少一个被用于储存清洁液(如水等),进而在加料操作完成后,驱动件33带动流体通道入口与该储存清洁液的料盒的流体出口312对应,抽吸源34产生将清洁液引导至烹饪单元12中的抽吸力,管道经清洁液冲洗后可将残液调料进行清理。
88.需要说明的是,当加料组件3配置支撑平台4时,防残液、串味的实施方式则是通过旋转件32上的密封件35与支撑平台4内表面上的“高、低”面配合,具体地,参考图5,流体出口312贯穿支撑平台4并围设在旋转件的外侧,支撑平台4内表面构造为“高、低”面,且在流
体出口312与流体通道入口位置对应时连通处保持密封,而在流体通道入口位于流体出口312之间时使密封件35与支撑平台4内表面之间具有供空气被吸入的间隙。其中,各部件的实现方式,在结构不冲突的情况下,可对应地参考、借鉴密封件35与储料单元31配合的实施方式。
8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烹饪器具,与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烹饪器具在结构上大致相同,两者间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中出料部可构造为任何适宜的构型。例如:出料部与储料单元相互独立,出料部可配置在分配单元或支撑平台4上,当料盒311安装于支撑平台4上时,出料部的流体出口312与料盒311的开口对接,而料盒311从支撑平台4上移除的同时流体出口312与料盒311的开口脱离对接。该烹饪器具模块化程度更高,便于装配与使用。
90.可选地,出料部还包括空气入口,且空气入口位于流体出口312之间。具体地,出料部的表面可以配置为斜面、高低面等可供空气进入构型,以形成空气入口。当流体出口312与流体通道入口位置对应时抽吸源34将调料抽出,而在定量抽取调料后,驱动件33带动旋转件32转动预设角度,以使流体通道入口与空气入口对应,抽吸源34将空气抽入流体通道中,将通道中残留的调料进一步地抽吸至烹饪单元12中。
91.以下通过一些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应用做进一步说明。
92.场景一、使用者利用烹饪器具进行烹饪时,首先,根据需要将主料放入烹饪单元,需要添加调料时,使用者通过开关、按键、语音或其他任意可实现交互的方式选择所需的调料,或者控制系统根据烹饪程序自动选择所需的调料。接着,控制系统将自动控制驱动件33带动旋转件32转动,以改变储料单元31与旋转件32的相对位置,使分配单元上的流体通道入口与储料单元中待取调料所在的料盒的流体出口312对应,密封件35使开口连通处保持密封,抽吸源34将所需的料液从料盒定量抽取至烹饪单元中。当该调料完成定量加料时,驱动件33带动旋转件32转动预定角度以使流体通道入口位于流体开口312之间且密封件35与储料单元31或支撑平台4表面具有间隙的位置,持续工作的抽吸源34将外界空气流体通过间隙吸入以排空管道内部液体,而后,系统自动重复执行上述操作直至所需调料全部完成加料操作。或者,当该调料完成定量加料时,驱动件33带动旋转件32转动预定角度使流体通道321入口直接与下一个待加料的流体出口312对应,系统自动重复执行上述操作直至所需调料全部完成加料操作,而后,驱动件33带动旋转件32转动预定角度以使流体通道321的开口位于流体开口之间且密封件35与储料单元31或支撑平台4表面具有间隙的位置,持续工作的抽吸源34将外界空气流体通过间隙吸入以排空管道内部残余的调料。
93.场景二、使用者利用烹饪器具进行烹饪时,使用者利用烹饪器具进行烹饪时,首先,根据需要将主料放入烹饪单元,需要添加调料时,使用者通过开关、按键、语音或其他任意可实现交互的方式选择所需的调料,或者控制系统根据烹饪程序自动选择所需的调料。接着,控制系统将自动控制驱动件33带动旋转件32转动,以改变储料单元31与旋转件32的相对位置,使分配单元上的流体通道入口与储料单元中待取调料所在的料盒的流体出口312对应,密封件35使开口连通处保持密封,抽吸源34将所需的料液从料盒定量抽取至烹饪单元中。重复执行上述操作直至所需调料全部完成定量加料后,驱动件33带动旋转件32转动预定角度使流体通道321入口与储存清洁液的料盒311对应的流体出口312对接,在抽吸源34的作用下,清洁液冲洗流体通道以排空管道内部残余的调料。
94.场景三、使用者利用烹饪器具进行烹饪时,首先,根据需要将主料放入烹饪单元,需要添加调料时,使用者通过开关、按键、语音或其他任意可实现交互的方式选择所需的调料,或者控制系统根据烹饪程序自动选择所需的调料。接着,控制系统将控制驱动件33转动以执行加料操作,具体的加料操作可参见场景一的详细描述,而当某一调料完成定量加料时,控制系统控制抽吸源34改变流体引导方向,将管路及通道内残余的液体吹回至该调料对应的料盒,而后,系统自动重复执行上述操作直至所需调料全部完成加料操作。或者,当某一调料完成定量加料时,驱动件33带动旋转件32转动特定角度使流体通道321的开口直接与下一个待加料的流体出口312对应,系统自动重复执行上述操作直至所需调料全部完成加料操作,而后,驱动件33带动流体通道321转动至与回收盒317的流体开口相对应,抽吸源34将管路及通道内残余的调料吹回至回收盒317中予以集中回收。
95.上述该使用场景中,烹饪器具可自动按需定量添加料液,实现多次定量加料操作的同时还能对残液进行清理,使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且保证料液之间不会发生串味。
96.场景四、当料盒中储存的一些料液(如番茄酱、耗油、酱油、淀粉液等)在静置一段时间后料液会产生正常的沉淀,使用者可通过烹饪器具对沉淀进行扰动。首先,根据调料的类型与静置时长,用户可选择是否执行扰动模式,当该模式被执行时,抽吸源34产生将空气流体引导至料盒311中的抽吸力,并通过导管314进一步地导向至料盒311的底部,以形成对调料溶液的扰动,使流体保持均匀状态。该使用场景下,可基于使用者的选择对调料溶液进行搅动,以避免溶液静置发生沉积或分层,提高加料的准确性与烹饪效果。
97.场景五、当调料用尽时,使用者在移除储料单元的容器前,可预先对管路与开口附近的调料进行收集,以防止调料污染工作台面。首先,使用者控制抽吸源34产生将流体(空气或清洁液)引导至料盒311中的抽吸力,以将流体出口312处残留或挂壁的调料引导至待移除的容器中。或者,控制系统基于检测的调料余量信息而自动地控制抽吸源34产生将流体(空气或清洁液)引导至料盒311中的抽吸力,以将流体出口312处残留或挂壁的调料引导至待移除的容器中,继而在使用者移除容器前自动地完成该容器的清洁。该使用场景下,容器移除前可预先将残液进行收集,防止残留或挂壁的流体在容器移除的过程中滴落,降低清洁难度。
9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