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05 09:30: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用于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迄今为止,已经提出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可拆卸地支撑在装置本体上的处理盒,其中处理盒可被更换(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20-112731号)。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本体包括布置在右侧和左侧的一对侧板,其中在每个侧板上形成两个轨道状凹槽。通过使处理盒的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二定位部分与凹槽的端部部分接合来定位处理盒。
3.然而,根据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20-112731号中公开的侧板,两个大的轨道状凹槽形成在同一平面上,从而可能会降低侧板的刚性。如果支撑处理盒的侧板的刚性降低,则处理盒的定位精度可能会下降。
4.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提高了可拆卸单元相对于装置本体的定位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5.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配置成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和沿附接方向可拆卸地附接至装置本体的可拆卸单元。可拆卸单元包括第一被定位部分和第二被定位部分,所述第一被定位部分和第二被定位部分设置在可拆卸单元的沿垂直于附接方向和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的端部部分中,所述第二被定位部分沿附接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被定位部分的下游。装置本体包括框架构件,所述框架构件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单元的沿第二方向的所述端部部分的这一侧,并且具有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二定位部分,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二定位部分分别与所述第一被定位部分和第二被定位部分接合,以使所述可拆卸单元相对于所述框架构件在附接方向和第一方向上被定位。在沿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定位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附接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对准。所述第二定位部分布置成比所述第一定位部分更靠近所述可拆卸单元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心部分。
6.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配置成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和沿附接方向可拆卸地附接至装置本体的可拆卸单元。可拆卸单元包括第一被定位部分和第二被定位部分,所述第一被定位部分和第二被定位部分设置在可拆卸单元的沿垂直于附接方向和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的端部部分中,所述第二被定位部分沿附接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被定位部分的下游。装置本体包括金属板,所述金属板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单元的沿第二方向的所述端部部分的这一侧,并且包括在附接方向和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通过拉伸形成,使得所述第二表面定位成比所述第一表面更靠近所述可拆卸单元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心部分。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具有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二定位部分,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二定位部分分别与所述可拆卸单元的第一被定位部分和第二被定位部分接合,以使所述可拆卸单元相对于所述
金属板在附接方向和第一方向上被定位。所述第二定位部分设置成比所述第一定位部分更靠近所述可拆卸单元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心部分。
7.参考附图,根据以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更多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8.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9.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配置的截面图。
10.图3a是示出后盖关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
11.图3b是示出后盖打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
12.图4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在附接处理单元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
13.图5a是示出处理单元通过左侧板框架定位的定位配置的后视图和放大图。
14.图5b是示出处理单元通过右侧板框架定位的定位配置的后视图和放大图。
15.图6a是示出附接有处理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
16.图6b是示出左定位部分和左旋转管控部分的放大图。
17.图6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型例的左定位部分和左旋转管控部分的放大图。
18.图7a是平行于xy平面的截面图,示出了处理单元通过左侧板框架定位的定位配置。
19.图7b是平行于xy平面的截面图,示出了处理单元通过右侧板框架定位的定位配置。
20.图8是示出处理单元通过左侧板框架定位的定位配置的左侧视图。
21.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
22.图10a是示出处理单元通过左侧板框架定位的定位配置的后视图和放大图。
23.图10b是示出处理单元通过右侧板框架定位的定位配置的后侧视图和放大图。
24.图11是示出附接有处理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
25.图12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
26.图13是示出处理单元通过左侧板框架定位的定位配置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文将参照附图基于示例对用于实施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要注意的是,实施例中描述的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和相对布置将根据应用该技术的装置的配置和各种条件而任意变化。换句话说,以下对实施例的说明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28.第一实施例
29.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的配置的截面图。图像形成装置1是用于基于从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信息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单色打印机。记录材料可以是由各种材料形成的片材,包括诸如普通纸和厚纸的纸、诸如ohp片材的塑料膜、诸如信封和索引纸的特殊形状片材、以及布。
30.在以下的描述中,在图像形成装置1布置于水平面上的状态下,图像形成装置1的高度方向(即与铅垂方向相反的方向)被称为z方向。与z方向交叉并且与稍后描述的感光鼓11的旋转轴线方向(即主扫描方向)平行的方向被称为x方向。与x方向和z方向交叉的方向
被称为y方向。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优选地彼此垂直交叉。此外,为了方便起见,x方向上的正侧被称为右侧且x方向上的负侧被称为左侧,y方向上的正侧被称为前侧且y方向上的负侧被称为后侧,z方向上的正侧被称为上侧且z方向上的负侧被称为下侧。
31.整体配置
32.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0、用于进给记录材料p的进给单元30、用于将由图像形成单元40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定影单元9、以及片材排出辊对10。
33.图像形成单元40包括扫描仪单元50、采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处理单元20、以及用于将处理单元20的感光鼓1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用作片材的记录材料p上的转印辊7。处理单元20包括感光鼓11、布置在感光鼓11周围的清洁单元13、充电辊17、显影辊12、以及存储调色剂的存储部分18。处理单元20可以使用螺钉附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本体2,并且可以由服务人员拆卸。
34.用作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11是形成为圆筒形的感光体。根据本实施例的感光鼓11包括在由铝形成的鼓形基底上由带负电的有机感光体形成的感光层。此外,用作可旋转构件的感光鼓11由马达驱动成以预定的处理速度沿预定方向(图中的r方向)围绕沿纵向方向ld(参见图4)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
35.充电辊17以预定的接触压力抵靠感光鼓11以形成充电部分。此外,通过从充电高压电源向充电辊17施加期望的充电电压,感光鼓11的表面被均匀充电至预定电势。根据本实施例,感光鼓11由充电辊17充电为负极性。
36.通过使用多面镜响应于从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信息而用激光照射感光鼓11,扫描仪单元50对感光鼓11的表面执行扫描曝光。通过曝光,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形成对应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扫描仪单元50不限于激光扫描仪装置,例如可以采用包括led阵列的led曝光单元,在所述led阵列中沿着感光鼓11的纵向方向布置有多个led。
37.显影辊12由用作调色剂存储部分的存储部分18可旋转地支撑。此外,显影辊12布置成与感光鼓11相对。此外,用于将存储在存储部分18中的用作显影剂的调色剂施加到显影辊12的表面的进给辊可以设置在存储部分18中。
38.根据本实施例,用作可拆卸单元的处理单元20采用接触式显影系统作为显影系统。即,承载于显影辊12上的调色剂层在显影部分(即显影区域)处接触感光鼓11,在所述显影部分中感光鼓11和显影辊12彼此相对。从显影高压电源向显影辊12施加显影电压。在显影电压下,承载于显影辊12上的调色剂根据感光鼓11的表面上的电势分布而从显影辊12转印到鼓表面,由此将静电潜像显影成调色剂图像。
39.根据本实施例的调色剂是所谓的单组分显影剂,其不包含磁性组分,并且调色剂主要通过分子间力和静电力(即,镜像力)而被承载在显影辊12上。也可以使用含有磁性组分的单组分显影剂。除了调色剂颗粒以外,单组分显影剂还可以包含添加剂(例如蜡和二氧化硅微粒),以用于调节流动性和充电性能。此外,也可以使用由作为显影剂的非磁性调色剂和磁性载体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例如,如果使用磁性显影剂,则圆筒形显影套筒(在其内侧布置有磁体)可以用作显影剂承载构件。
40.定影单元9采用热定影系统,以用于通过加热和熔化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且同时施加压力来定影图像。定影单元9包括加热辊9a和加压辊9b,加热辊9a包括定影加热器9c,
加压辊9b与加热辊9a压接。加热辊9a和加压辊9b中的每一个都是被配置成围绕沿纵向方向ld(参见图4)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可旋转构件,
41.进给单元30包括盒4(在其上放置记录材料p)、拾取辊3、进给辊5a和分离辊5b。前盖70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的端面的一部分处,并且前盖70覆盖电路板100。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本体2包括壳体72。壳体72包括前盖70、片材排出托盘14、后盖75(参见图3a和3b)、以及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的除了前盖70、片材排出托盘14和后盖75以外的外盖71。在壳体72上形成有片材排出口15,片材经过该片材排出口15向片材排出托盘14排出。
42.此外,在处理单元20上形成有用作入口的补给口200(参见图4),其用于接收从处理单元20的外部供应的调色剂。补给口200与存储部分18连通,并且在处理单元20附接至装置本体2的状态下通过向上方打开片材排出托盘14来暴露补给口200。用户可以将用于补给的调色剂容器附接到暴露的补给口200,以便经由补给口200向存储部分18补给调色剂。也就是说,通过补给口200将调色剂供应到存储部分18中。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处理单元20能够在存储部分18附接至装置本体2时向存储部分18供应调色剂。
43.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电路板100。电路板100包括由绝缘体形成的布线板101以及焊接到布线板101上的电子部件111和121。导体布线布置在布线板101的表面上和内部,电子部件111和121通过导体布线电连接。电路板100具有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供应的ac电流转换成直流电流、或者转换输入电压以获取图像形成处理所需的预定电压的功能。
44.电路板100布置成使得布线板101的表面(电子部件111和121安装在该表面上)沿着与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此外,布线板101沿着排出方向布置在前盖70和扫描仪单元50之间。电子部件111和121设置在布线板101的与扫描仪单元50相对的一侧。
45.接下来,将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操作。当图像形成指令被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时,图像形成单元40的图像形成处理将基于从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计算机输入的图像信息而开始。扫描仪单元50基于输入的图像信息向感光鼓11照射激光。在此状态下,感光鼓11被充电辊17预先充电,并且通过使激光照射在感光鼓11上而在感光鼓11上形成静电潜像。此后,静电潜像被显影辊12显影,并且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1上。
46.与上述的图像形成处理并行地,进给单元30的拾取辊3送出被支撑在盒4上的记录材料p。记录材料p被进给辊5a和分离辊5b逐一地分离并被输送到输送辊对5c。然后,记录材料p被用作输送部分的输送辊对5c输送到由转印辊7和感光鼓11形成的转印夹持部n1。
47.从转印高压电源向转印辊7施加转印电压,并且承载于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由输送辊对5c输送的记录材料p。已经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被输送到定影单元9,并且调色剂图像在通过定影单元9的加热辊9a和加压辊9b之间形成的夹持部分时被加热和加压。由此,调色剂颗粒熔化并且随后固化,从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至记录材料p。已经通过定影单元9的记录材料p被片材排出辊对10从片材排出口15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即装置外侧),并且被支撑在片材排出托盘14上。
48.当在记录材料p的两面上形成图像时,片材排出辊对10使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料p转向,由此将记录材料p引导至双面输送路径16。被引导至双面输送路径16的记录材料p由双面输送辊对5d再次朝向转印辊7输送。由转印辊7在记录材料p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随后片材通过片材排出辊对10排出到装置外部。在调色剂图像已经被转印至记录材
料p之后,由清洁单元13清洁感光鼓11上残留的调色剂。
49.如图3a和3b所示,以可打开和可关闭的方式支撑的后盖75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用作开闭构件的后盖75在处于关闭状态时覆盖处理单元20,并且在打开时暴露处理单元20。在后盖75打开的状态下,处理单元20可以沿图4所示的附接方向ad附接至装置本体2,并且可以沿与附接方向ad相反的拆卸方向拆卸。附接方向ad是沿着y方向的方向。
50.通过打开后盖75,暴露出双面输送路径16(参见图2)。也就是说,后盖75能够在双面输送路径16被覆盖的关闭位置和双面输送路径16暴露给外部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由此,可以解决在双面输送路径16中发生的片材卡堵。此外,通过使未示出的转印单元在双面输送路径16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打开,输送路径19(参见图2)被打开,由输送辊对5c输送的片材通过该输送路径19。
51.处理单元的定位配置
52.接下来,将参考图4至图8描述处理单元20的定位配置。图4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在附接处理单元20之前的状态下的透视图。图5a是处理单元20通过左侧板框架73定位的定位配置的后视图和放大图,图5b是处理单元20通过右侧板框架74定位的定位配置的后视图和放大图。
53.如图4所示,处理单元20包括左侧面30l和右侧面30r,它们用作在平行于x方向的纵向方向ld上的端部部分。左侧面30l包括用作第一被定位部分的左定位凸台21l和用作第二被定位部分的左旋转管控凸台22l,而右侧面30r包括右定位凸台21r和右旋转管控凸台22r(参见图7b)。左定位凸台21l和右定位凸台21r在处理单元20的附接方向ad上分别布置在左旋转管控凸台22l和右旋转管控凸台22r的上游。换句话说,左旋转管控凸台22l和右旋转管控凸台22r沿附接方向ad分别布置在左定位凸台21l和右定位凸台21r的下游。
54.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本体2包括由片状金属构件形成的左侧板框架73和右侧板框架74,其中左侧板框架73和右侧板框架74沿用作第二方向的纵向方向ld彼此相对且其间具有间隙。要注意,左侧板框架73沿纵向方向ld设置在处理单元20的左侧面30l这一侧。
55.如图4和图5a所示,用作框架构件的左侧板框架73包括第一左表面81lf和第二左表面82lf,它们在沿附接方向ad(即y方向)的方向和z方向上延伸。通过对用作第一表面的第一左表面81lf进行拉伸加工,第二左表面82lf沿纵向方向ld在装置本体2的内侧被布置成与第一左表面81lf相隔距离x1。换句话说,第二左表面82lf布置成比第一左表面81lf更靠近处理单元20在纵向方向ld上的中心部分。也就是说,第一左表面81lf和第二左表面82lf不共面。在本实施例中,用作第二表面的第二左表面82lf由平行于附接方向ad(即y方向)和z方向的表面构成,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左表面82lf可以是沿着附接方向ad(即y方向)和z方向的曲面。
56.左定位部分81l(左定位凸台21l能够与其接合)形成在第一左表面81lf上,其中用作第一定位部分的左定位部分81l为切口,该切口在附接方向ad上的上游侧敞开。换句话说,左定位部分81l是第一开口。或者左定位部分81l是从左侧板框架73沿附接方向ad的上游边缘延伸的狭缝的一部分。左旋转管控部分82l(左旋转管控凸台22l能够与其接合)形成在第二左表面82lf上,其中用作第二定位部分的左旋转管控部分82l为u形切口,该u形切口在附接方向ad上的上游侧敞开。换句话说,左旋转管控部分82l是设置在左侧板框架73的第二左表面82lf上的第二开口。由于第二左表面82lf通过拉伸加工形成,因此可以形成用于
将左定位凸台21l朝向左定位部分81l引导的倾斜表面。
57.由于第一左表面81lf和第二左表面82lf定位成在纵向方向ld上彼此相隔距离x1,因此左旋转管控部分82l也布置成在纵向方向ld上与左定位部分81l相隔距离x1。换句话说,左旋转管控部分82l在纵向方向ld上布置在不同于左定位部分81l的位置处。也就是说,左旋转管控部分82l布置成比左定位部分81l更靠近处理单元20在纵向方向ld上的中心部分。
58.类似地,如图4和5b所示,右侧板框架74包括沿附接方向ad(即y方向)和z方向延伸的第一右表面81rf和第二右表面82rf。通过对第一右表面81rf进行拉伸加工,第二右表面82rf沿纵向方向ld在装置本体2的内侧被布置成与第一右表面81rf相隔距离x2。也就是说,第一右表面81rf和第二右表面82rf不共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右表面81rf和第二右表面82rf由平行于附接方向ad(即y方向)和z方向的表面构成,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右表面82rf可以是沿着附接方向ad(即y方向)和z方向的曲面。
59.右定位部分81r(右定位凸台21r能够与其接合)形成在第一右表面81rf上,其中右定位部分81r为切口,该切口在附接方向ad上的上游侧敞开。右旋转管控部分82r(右旋转管控凸台22r能够与其接合)形成在第二右表面82rf上,其中右旋转管控部分82r为u形切口,该u形切口在附接方向ad上的上游侧敞开。由于第二右表面82rf通过拉伸加工形成,因此可以形成用于将右定位凸台21r朝向右定位部分81r引导的倾斜表面。
60.由于第一右表面81rf和第二右表面82rf定位成在纵向方向ld上彼此相隔距离x2,因此右旋转管控部分82r也布置成在纵向方向ld上与右定位部分81r相隔距离x2。换句话说,右旋转管控部分82r在纵向方向ld上布置在不同于右定位部分81r的位置处。
61.图6a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处于附接有处理单元20的状态下的示意图,图6b是示出左定位部分81l和左旋转管控部分82l的放大图。如图5a至6b所示,在处理单元20附接至装置本体2的状态下,处理单元20被未示出的推压机构从后侧向前侧推压。在处理单元20附接至装置本体2的状态下,处理单元20的左定位凸台21l和左旋转管控凸台22l分别与左侧板框架73的左定位部分81l和左旋转管控部分82l接合。类似地,在处理单元20附接至装置本体2的状态下,处理单元20的右定位凸台21r和右旋转管控凸台22r分别与右侧板框架74的右定位部分81r和右旋转管控部分82r接合。
62.通过使左定位凸台21l和右定位凸台21r分别与左定位部分81l和右定位部分81r接合,处理单元20相对于左侧板框架73和右侧板框架74在附接方向ad上被定位。此外,通过使左旋转管控凸台22l和右旋转管控凸台22r分别与左旋转管控部分82l和右旋转管控部分82r接合,处理单元20围绕左定位凸台21l和右定位凸台21r的旋转运动被管控。也就是说,处理单元20相对于左侧板框架73和右侧板框架74在用作第一方向的z方向上被定位。作为左定位凸台21l和右定位凸台21r的中心的旋转轴线在纵向方向ld上延伸,并且当沿纵向方向ld观察时与左旋转管控部分82l和右旋转管控部分82r重叠。
63.更详细地说,如图6b所示,左定位部分81l包括左定位凸台21l抵靠的突出部分51、52和53。在处理单元20附接至装置本体2的状态下,左定位凸台21l在附接方向ad上抵靠突出部分51和52并由此被定位。在此状态下,左定位凸台21l在z方向上抵靠突出部分51、52和53,以使其在z方向上被定位。也就是说,左定位部分81l在z方向上与左旋转管控部分82l一起定位处理单元20。
64.此外,在处理单元20附接至装置本体2的状态下,也就是在左定位凸台21l抵靠突出部分51、52和53的状态下,左旋转管控凸台22l与左旋转管控部分82l之间沿安装方向ad形成有间隙g。换句话说,在通过左定位部分81l沿附接方向ad定位处理单元20的状态下,左旋转管控部分82l配置成不在附接方向ad上定位处理单元20。因此,处理单元20可以通过左定位部分81l在附接方向ad上可靠地定位,并且可以提高处理单元20的定位精度。
65.右定位部分81r和右旋转管控部分82r采用与左定位部分81l和左旋转管控部分82l相似的配置,因此省略其描述。
66.图6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型例的左定位部分281l和左旋转管控部分282l的放大图。根据图6b所示的本实施例,左定位部分81l在附接方向ad上布置在左旋转管控部分82l的上游,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如图6c所示,用作第一定位部分的左定位部分281l可以在附接方向ad上布置在用作第二定位部分的左旋转管控部分282l的下游。
67.左定位部分281l具有面251、252和253,其中面251和253在z方向上彼此相对。在处理单元20附接至装置本体2的状态下,用作第一被定位部分的左定位凸台221l抵靠左定位部分281l的面252并且在附接方向ad上被定位。而且,此时左定位凸台221l也在z方向上抵靠面251和253,由此它也在z方向上被定位。
68.左旋转管控部分282l包括突出部分261和262。在处理单元20由左定位部分81l沿附接方向ad定位的状态下,用作第二被定位部分的左旋转管控凸台222l通过抵靠突出部分261和262而在z方向上被定位。此外,在此状态下,左旋转管控凸台222l与左旋转管控部分282l之间沿附接方向ad形成有间隙g2。换句话说,在通过左定位部分281l沿附接方向ad定位处理单元20的状态下,左旋转管控部分282l配置成不在附接方向ad上定位处理单元20。由此,处理单元20可以通过左定位部分281l在附接方向ad上可靠地定位,并且可以提高处理单元20的定位精度。
69.图7a是处理单元20通过左侧板框架73定位的定位配置的平行于xy平面截取的截面图,图7b是通过右侧板框架74定位的处理单元20的定位配置的平行于xy平面截取的截面图。
70.如图7a所示,第二左表面82lf(左旋转管控部分82l形成于其上)相对于第一左表面81lf(左定位部分81l形成于其上)沿纵向方向ld布置在装置本体2的内侧。此外,左旋转管控凸台22l相对于左定位凸台21l也沿纵向方向ld布置在装置本体2的内侧。由此,构成形成于第二左表面82lf上的左旋转管控部分82l的切口的形状可以形成在相对较小的面积中。由于左定位部分81l在附接方向ad上布置在左旋转管控部分82l的上游,因此构成形成于第一左表面81lf上的左定位部分81l的切口的形状也可以形成在相对较小的面积中。如上所述,通过减小形成在左侧板框架73上的切口的面积,可以确保左侧板框架73的刚性。
71.类似地,如图7b所示,第二右表面82rf(右旋转管控部分82r形成于其上)相对于第一右表面81rf(右定位部分81r形成于其上)沿纵向方向ld布置在装置本体2的内侧。此外,右旋转管控凸台22r相对于右定位凸台21r也沿纵向方向ld布置在装置本体2的内侧。由此,构成形成于第二右表面82rf上的右旋转管控部分82r的切口的形状可以形成在相对较小的面积中。此外,由于右定位部分81r在附接方向ad上布置在右旋转管控部分82r的上游,因此构成形成于第一右表面81rf上的右定位部分81r的切口的形状也可以形成在相对较小的面积中。如上所述,通过减小形成在右侧板框架74上的切口的面积,可以确保右侧板框架74的
刚性。
72.通过保持左侧板框架73和右侧板框架74的刚性,能够提高处理单元20相对于装置本体2的定位精度。此外,由于不需要为了增强左侧板框架73和右侧板框架74的刚性而增加左侧板框架73和右侧板框架74的厚度,因此可以降低装置的重量和成本。
73.图8是示出处理单元20通过左侧板框架73定位的定位配置的左侧视图。如图8所示,左定位部分81l具有在z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侧部81la和81lc、以及连接侧部81la和81lc并且在附接方向ad上与左定位凸台21l相对的侧部81lb。此外,左旋转管控部分82l具有在z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侧部82la和82lb。
74.左定位部分81l在z方向上的宽度(即侧部81la和81lc之间的距离)为宽度z1。左旋转管控部分82l在z方向上的宽度(即侧部82la、82lb之间的距离)为宽度z2。相应地,左旋转管控部分82l布置成使得其至少一部分在z方向上与左定位部分81l重叠。换句话说,当沿纵向方向ld观察时,左旋转管控部分82l的至少一部分在附接方向ad上与左定位部分81l对准。由此,在将处理单元20附接至装置本体2时,左定位凸台21l和左旋转管控凸台22l在z方向上的移动轨迹重叠,并且可以抑制装置本体2内避开该移动轨迹的区域。由此,可以有效地利用装置本体2内的空间,并且可以将图像形成装置1小型化。
75.此外,由于左定位部分81l和左旋转管控部分82l均设置在由片状金属构件构成的单个左侧板框架73上,因此能够在抑制部件交叉的同时提高处理单元20的定位精度。
76.右侧板框架74采用与上文参照图8所述相似的配置,并且具有相似的效果。进一步地根据本实施例,左定位凸台21l和左旋转管控凸台22l的轴向中心在z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
77.第二实施例
78.接下来,将描述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其中根据第二实施例,改变了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左表面82lf和第二右表面82rf的配置。因此,在附图中,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配置并未示出或者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79.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b在附接用作可拆卸单元的处理单元20b之前的状态下的示意图。图10a是示出处理单元20b通过左侧板框架73b定位的定位配置的后视图和放大图,图10b是示出处理单元20b根据右侧板框架74b定位的定位配置的后视图和放大图。
80.如图9所示,处理单元20b包括用作纵向方向ld上的端面的左侧面30l和右侧面30r、以及面向附接方向ad上的下游侧的面31l和31r。面31l包括用作第二被定位部分的左旋转管控凸台22bl,面31r包括右旋转管控凸台22br。左旋转管控凸台22bl和右旋转管控凸台22br沿附接方向ad向下游延伸。左定位凸台21bl和右定位凸台21br沿附接方向ad分别布置在左旋转管控凸台22bl和右旋转管控凸台22br的上游。
81.图像形成装置1b的装置本体2b包括由片状金属构件构成的左侧板框架73b和右侧板框架74b,其中左侧板框架73b和右侧板框架74b沿纵向方向ld彼此相对且其间具有间隙。
82.如图9和10a所示,左侧板框架73b包括在沿附接方向ad(即y方向)的方向和z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左表面81lf、以及在沿纵向方向ld的方向和z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左表面82blf。通过对第一左表面81lf进行拉伸加工,用作第二表面的第二左表面82blf从第一左表面81lf沿纵向方向ld布置在装置本体2的内侧。也就是说,第一左表面81lf和第二左表面
82blf不共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左表面82blf由平行于纵向方向ld和z方向的表面构成,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左表面82lf可以是沿着纵向方向ld和z方向的曲面。
83.左旋转管控部分82bl(左旋转管控凸台22bl能够与其接合)形成在第二左表面82blf上,其中用作第二定位部分的左旋转管控部分82bl由沿附接方向ad贯通的孔部分构成。此外,左旋转管控部分82bl包括能够在z方向上与左旋转管控凸台22bl接合的面82bla和82blb。由于第二左表面82blf从第一左表面81lf沿纵向方向ld布置在装置本体2的内侧,因此左旋转管控部分82bl沿纵向方向ld布置在与左定位部分81bl不同的位置处。
84.类似地,如图9和10b所示,右侧板框架74b包括沿附接方向ad(即y方向)和z方向延伸的第一右表面81rf、以及沿纵向方向ld和z方向延伸的第二右表面82brf。通过对第一右表面81rf进行拉伸加工,第二右表面82brf从第一右表面81rf沿纵向方向ld布置在装置本体2的内侧。也就是说,第一右表面81rf和第二右表面82rf不共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右表面81rf和第二右表面82rf由平行于附接方向ad(即y方向)和z方向的表面构成,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右表面82rf可以是沿着附接方向ad(即y方向)和z方向的曲面。
85.右旋转管控部分82br(右旋转管控凸台22br能够与其接合)形成在第二右表面82brf上,其中右旋转管控部分82br由沿附接方向ad贯通的孔部分构成。此外,右旋转管控部分82br包括能够在z方向上与右旋转管控凸台22br接合的面82bra和82brb。由于第二右表面82brf从第一右表面81rf沿纵向方向ld布置在装置本体2的内侧,因此右旋转管控部分82br沿纵向方向ld布置在与右定位部分81br不同的位置处。
86.图10a至图11为图示了处于安装有处理单元20b的状态下的图像形成装置1b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处理单元20b附接至装置本体2b的状态下,处理单元20b被未示出的推压机构从后侧向前侧推压。在处理单元20b附接至装置本体2b的状态下,处理单元20b的左定位凸台21l和左旋转管控凸台22bl分别与左侧板框架73b的左定位部分81l和左旋转管控部分82bl接合。类似地,在处理单元20b附接至装置本体2b的状态下,处理单元20b的右定位凸台21r和右旋转管控凸台22br分别与右侧板框架74b的右定位部分81r和右旋转管控部分82br接合。
87.通过使左定位凸台21l和右定位凸台21r分别与左定位部分81l和右定位部分81r接合,处理单元20b在附接方向ad上被定位。此外,通过使左旋转管控凸台22bl和右旋转管控凸台22br分别与左旋转管控部分82bl和右旋转管控部分82br接合,处理单元20b围绕左定位凸台21l和右定位凸台21r的旋转运动被管控。也就是说,处理单元20b在z方向上被定位。
88.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地,第二左表面82blf(左旋转管控部分82bl形成于其上)相对于第一左表面81lf(左定位部分81l形成于其上)沿纵向方向ld布置在装置本体2的内侧。此外,左旋转管控凸台22bl相对于左定位凸台21l也沿纵向方向ld布置在装置本体2的内侧。由此,构成形成于第二左表面82blf上的左旋转管控部分82bl的孔的形状可以形成在相对较小的面积中。由于左定位部分81l在附接方向ad上布置在左旋转管控部分82bl的上游,因此构成形成于第一左表面81lf上的左定位部分81l的切口的形状也可以形成在相对较小的面积中。如上所述,通过减小形成在用作框架构件的左侧板框架73b上的切口或孔的面积,可以确保左侧板框架73b的刚性。
89.类似地,通过减少形成在右侧板框架74b上的切口或孔的面积,可以确保右侧板框
架74b的刚性。通过确保左侧板框架73b和右侧板框架74b的刚性,可以提高处理单元20b相对于装置本体2b的定位精度。此外,由于不需要为了增强左侧板框架73b和右侧板框架74b的刚性而增加左侧板框架73b和右侧板框架74b的厚度,因此可以降低装置的重量和成本。
90.第三实施例
91.接下来,将描述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取代根据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处理单元20,根据第三实施例所述的定影单元9配置成可拆卸地附接至装置本体2c。因此,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配置并未示出或者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92.图12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c在附接用作可拆卸单元和定影单元的定影单元9之前的状态下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定影单元9包括用作平行于x方向的纵向方向ld上的端面的左侧面41l和右侧面41r。左侧面41l包括左定位凸台21l和左旋转管控凸台22l,右侧面41r类似地包括右定位凸台21r和右旋转管控凸台22r(参见图7b)。
93.图13为左侧视图,示出了定影单元9通过左侧板框架73定位的定位配置。如图13所示,在定影单元9附接至装置本体2的状态下,定影单元9被未示出的推压机构从后侧向前侧推压。在定影单元9附接至装置本体2c的状态下,定影单元9的左定位凸台21l和左旋转管控凸台22l分别与左侧板框架73的左定位部分81l和左旋转管控部分82l接合。类似地,在定影单元9附接至装置本体2的状态下,定影单元9的右定位凸台21r和右旋转管控凸台22r分别与右侧板框架74的右定位部分81r和右旋转管控部分82r接合。
94.通过使左定位凸台21l和右定位凸台21r分别与左定位部分81l和右定位部分81r接合,固定单元9在附接方向ad上被定位。此外,通过使左旋转管控凸台22l和右旋转管控凸台22r分别与左旋转管控部分82l和右旋转管控部分82r接合,定影单元9围绕左定位凸台21l和右定位凸台21r的旋转运动被管控。也就是说,定影单元9在z方向上被定位。
95.左定位凸台21l、左旋转管控凸台22l、右定位凸台21r和右旋转管控凸台22r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配置,因此省略其描述。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发挥了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96.其他实施例
97.根据上述所有的实施例,处理单元20、20b或定影单元9从装置本体2、2b或2c的后侧向前侧附接,但本技术不限于此。换句话说,附接方向ad不限于沿着y方向的方向。
98.根据上述所有的实施例,凸台形定位凸台和旋转管控凸台设置在处理单元20、20b或定影单元9上,但本技术不限于此。换句话说,可以在处理单元20、20b或定影单元9上设置非凸台形状的定位构件和旋转管控构件。
99.进一步地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包括感光鼓11、显影辊12和存储部分18的处理单元20或20b配置成可拆卸地附接至装置本体2或2b,但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替代处理单元,只有存储调色剂的存储部分18或者包括显影辊12和存储部分18而没有感光鼓11的显影单元可以通过上述的定位配置定位于装置本体2上。
100.根据上述所有的实施例,左定位部分81l根据附接方向ad布置在左旋转管控部分82l或82bl的上游,但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左定位部分81l可以沿附接方向ad布置在左旋转管控部分82l或82bl的下游。在这种情况下,左定位部分81l优选地布置在第二左表面82lf或82blf上,并且左旋转管控部分82l优选地布置在第一左表面81lf上。
101.根据上述所有的实施例,已经对采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1、1b或1c进行
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可以应用于采用喷墨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液体墨通过喷嘴排出以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102.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赋予最广泛的解读,以便包含所有这样的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