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加热片以及车载传感器外罩的制作方法

2022-12-03 10:57: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加热片以及车载传感器外罩。


背景技术:

2.在汽车等车辆中设置有车载传感器。车载传感器构成为,收发用于检测车外物体的电磁波。为了使车载传感器难以从车外被看到,在这样的车辆中设置有能够使电磁波穿透的车载传感器外罩。车载传感器外罩配置在车载传感器的电磁波发送方向的前方。在车载传感器外罩中,因附着的冰雪导致电磁波的穿透性降低。因此,在车载传感器外罩上安装用于融化上述附着的冰雪的加热片。
3.加热片具有安装在车载传感器外罩上的片式基材、以及沿该片式基材设置并通过通电发热的发热带。作为发热带,例如可以考虑采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发热带。该发热带形成为,使线状导电体在水平方向和铅直方向上延伸并正交的格子状。然后,附着在车载传感器外罩上的冰雪通过加热片中的发热带的发热而融化。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6080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8.然而,车载传感器以水平扩散的方式发送电磁波。因此,在发热带中的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导电体会阻碍该电磁波穿透发热带。具体而言,以在水平方向上扩散的方式从车载传感器发送的电磁波与在发热带中的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导电体产生干扰,从而难以穿透该发热带。
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片以及车载传感器外罩,其能够抑制电磁波难以穿透发热带。
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1.解决上述问题的加热片构成为应用在车载传感器的外罩,所述车载传感器进行用于检测车外物体的电磁波的收发,所述外罩构成为位于所述车载传感器的电磁波的发送方向的前方,所述加热片具有:安装在所述外罩的片式基材;以及沿所述片式基材设置的至少一个发热带。所述发热带形成为由成线状的许多第一导电体和许多第二导电体交叉而成的网状,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配置成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状态。
12.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载传感器外罩构成为位于车载传感器的电磁波的发送方向的前方,并且安装有上述加热片,该车载传感器进行用于检测车外物体的电磁波的收发。
附图说明
13.图1是表示车辆前部的车载传感器的周边的平面剖视图;
14.图2是表示从车辆的后方侧观察加热片的片式基材和发热带等的状态的后视图;
15.图3是表示加热片的发热带及其周边的放大图;
16.图4是表示发热带的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相对于铅直方向的倾斜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参照图1~图4,对加热片以及车载传感器外罩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8.如图1所示,在汽车等车辆的前部搭载有毫米波雷达2作为车载传感器,其收发用于检测车外物体的电磁波。毫米波雷达2构成为,向车外(图1的上侧)发送电波(毫米波),并且,接收碰到车外物体而反射的毫米波,通过这样地收发毫米波来检测车外物体。
19.在车辆前部,即在毫米波雷达2的毫米波发送方向的前侧(图1的上侧),设置有用于使毫米波雷达2难以从车外被看到的车载传感器外罩1。车载传感器外罩1能够使上述毫米波穿透。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车载传感器外罩1,例如可以考虑采用车标等具有设计性的方式。
20.车载传感器外罩1具有安装在车辆上的基材3、具有设计性的装饰层4、以及覆盖且从车外能够看见该装饰层4的透明层5。这些基材3、装饰层4、以及透明层5从毫米波雷达2的毫米波发送方向的后侧(图1的下侧)向前侧(图1的上侧)依次设置。
21.基材3具有用于将车载传感器外罩1安装在车辆的钩子等安装部。基材3由能够确保可以实现经由安装部将车载传感器外罩1安装在车辆上的刚性且能够使毫米波穿透的材料形成。作为这样的材料,例如举出丙烯腈
·
乙烯-丙烯-二烯
·
苯乙烯(aes)、丙烯腈
·
苯乙烯
·
丙烯酸橡胶(asa)等。
22.装饰层4使用涂装、模内镶件注塑、溅射等方法形成为具有任意的设计性。该装饰层4也能够使毫米波穿透。透明层5由无色透明或有色透明且能够使毫米波穿透的树脂形成。作为这种树脂,例如举出聚碳酸酯。
23.为了不会因附着在车载传感器外罩1的冰雪导致毫米波的穿透性降低,在该车载传感器外罩1的车辆前侧的面安装有用于融化该冰雪的加热片6。加热片6具有安装在车载传感器外罩1(透明层5)上的片式基材7、以及沿该片式基材7设置且通过通电发热的多个发热带8。
24.接下来,对加热片6进行详细说明。
25.图2表示从车辆后方(图1的下侧)观察图1的加热片6中的片式基材7以及发热带8等的状态。从图2可以看出,在片式基材7的车辆后侧的面安装有在水平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汇流条9、10。即,加热片6除了具有片式基材7和发热带8之外,还具有汇流条9、10。上下一对汇流条9、10中的汇流条9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和汇流条10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在铅直方向的间隔,是与汇流条9、10的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彼此在铅直方向的间隔不同的值。具体而言,汇流条9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和汇流条10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在铅直方向的间隔,是比汇流条9、10的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彼此在铅直方向的间隔短的值。这是由于,为了匹配车载传感器外罩1(车标)的外边缘形状,而使汇流条9、10相对于长边方向弯曲。
26.多个发热带8以连接上下一对汇流条9、10的方式在铅直方向延伸且在水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经由上下一对汇流条9、10对各发热带8进行通电,通过这样的通电使各发热
带8发热。如图1所示,在片式基材7的车辆后侧的面形成有用于将汇流条9、10和发热带8安装在片式基材7的粘接层11。
27.加热片6的片式基材7和粘接层11由无色透明或有色透明且能够使毫米波穿透的树脂形成,例如聚碳酸酯。而且,这样形成的加热片6安装在车载传感器外罩1的车辆前侧的面。因此,通过对加热片6的发热带8通电使该发热带8发热,从而使附着在车载传感器外罩1的冰雪融化。
28.如图3所示,发热带8的水平方向的宽度a例如可以是50~300μm。多个发热带8的水平方向的间隔b例如可以是1~6mm。各发热带8形成为由成线状的许多第一导电体12和许多第二导电体13交叉而成的网状。如图4所示,第一导电体12和第二导电体13配置成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状态。第一导电体12和第二导电体13中的至少一者配置成相对于铅直方向的倾斜角大于0
°
且在15
°
以内。在该例中,第一导电体12的相对于铅直方向的倾斜角θ1为15
°
。此外,第二导电体13的相对于铅直方向的倾斜角θ2也为15
°

29.如图2所示,在上下一对汇流条9、10中,汇流条9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和汇流条10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在铅直方向的间隔比汇流条9、10的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彼此在铅直方向的间隔短。考虑到这一点,连接汇流条9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和汇流条10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的发热带8与连接汇流条9、10的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彼此的发热带8以两者的电阻值互相接近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以连接汇流条9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和汇流条10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的发热带8的电阻与连接汇流条9、10的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彼此的发热带8的电阻值互相接近的方式,调整这些发热带8的与图3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的厚度、图3的左右方向(水平方向)的宽度a、以及铅直方向的长度中的至少一个。
30.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通过调整发热带8的厚度和宽度a,使上述两者的电阻值互相接近。另外,由于发热带8的与图2、图3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的厚度根据第一导电体12和第二导电体13的直径而变化,因此能够通过改变这些直径来进行调整。
31.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片6和车载传感器外罩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32.(1)加热片6具有安装在车载传感器外罩1的片式基材7、以及沿该片式基材7设置的具有导电性的发热带8。发热带8形成为由成线状的许多第一导电体12和许多第二导电体13交叉而成的网状。第一导电体12和第二导电体13配置成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状态。因此,不会发生以在水平方向上扩散的方式从毫米波雷达2发送的毫米波与在发热带8中的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导电体产生干扰,从而难以穿透该发热带8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上述毫米波难以穿透发热带8。
33.(2)第一导电体12和第二导电体13中的至少一者(该示例中为两者)配置成相对于铅直方向的倾斜角大于0
°
且在15
°
以内。具体而言,第一导电体12的相对于铅直方向的倾斜角θ1为15
°
,并且,第二导电体13的相对于铅直方向的倾斜角θ2为15
°
。由此,以在水平方向上扩散的方式从毫米波雷达2发送的毫米波与第一导电体12和第二导电体13更加难以产生干扰。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上述毫米波难以穿透发热带8。
34.(3)相对于以在水平方向上扩散的方式从毫米波雷达2发送的毫米波,各发热带8在铅直方向延伸。而且,在水平方向上发热带8彼此的间隔为1~6mm。由此,能够确保加热片6的必要的发热性能,并且提高上述毫米波的穿透性。
35.(4)加热片6具有上下一对汇流条9、10。为了匹配车载传感器1的外边缘形状,汇流
条9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和汇流条10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在铅直方向的间隔,是与汇流条9、10的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彼此在铅直方向的间隔不同的值。而且,连接汇流条9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和汇流条10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的发热带8与连接汇流条9、10的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彼此的发热带8以两者的电阻值互相接近的方式,调整这些发热带8的厚度、宽度a、以及长度中的至少一个。由此,能够抑制连接汇流条9的两端部和汇流条10的两端部的发热带8和连接汇流条9、10的中央部彼此的发热带8的电阻值相差过大,导致两者的发热性能产生偏差。
36.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化。上述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化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实施。
37.·
能够适当地改变第一导电体12和第二导电体13的相对于铅直方向的倾斜角θ1、θ2。另外,可以通过这样的改变,仅将倾斜角θ1和倾斜角θ2中的一者设为大于0
°
且在15
°
以内。此外,也可以将倾斜角θ1和倾斜角θ2中的一者设为0
°

38.·
也可以在连接汇流条9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和汇流条10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的发热带8与连接汇流条9、10的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彼此的发热带8中,以两者的电阻值互相接近的方式,调整这些发热带8的长度。例如可以通过使在铅直方向延伸的发热带8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在毫米波雷达2的毫米波收发方向上蜿蜒来进行这样的长度调整。
39.·
上下一对汇流条9、10之间在铅直方向的距离不一定必须是汇流条9、1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和中央部不同。
40.·
也可以适当改变在水平方向上发热带8彼此的间隔b。
41.·
也可以适当改变发热带8的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a。
42.·
发热带8也可以相对于铅直方向以些许倾斜的状态延伸。
43.·
作为收发电磁波的车载传感器,也可以使用收发作为电磁波的红外线的红外线传感器来代替使用毫米波雷达2。
44.附图标记说明
45.1:车载传感器外罩
46.2:毫米波雷达
47.3:基材
48.4:装饰层
49.5:透明层
50.6:加热片
51.7:片式基材
52.8:发热带
53.9:汇流条
54.10:汇流条
55.11:粘接层
56.12:第一导电体
57.13:第二导电体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