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眼科药液储液瓶

2022-11-30 15:58: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眼科用眼药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眼科药液储液瓶。


背景技术:

2.滴眼液一般指眼药水,眼药水是眼科疾病最常用的药物剂型之一。对于许多眼病,眼药水都有直接、快捷的治疗作用。
3.市面上的眼药水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眼药水的挤出量和挤出速度难以把控,因此需要患者头仰45
°
并睁开眼睛,一只手缓慢挤压眼药水瓶,另一只手拉动下眼睑来扩大眼表面积,使得眼药水缓慢滴落至眼睛内。
4.由于患者在滴眼药水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睁眼状态,对近距离的眼药水瓶无法准确定位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惧因素,常常无法将眼药水准确地滴入眼睛。而这种现象,在低龄儿童和中老年人中更为常见,有的患者甚至因为使用眼药水而戳伤眼睛。
5.因此,由于目前的眼药水每次挤出量和挤出速度难以把控,从而需要缓慢挤压眼药水瓶,将眼药水滴入睁开的眼内,操作不够便捷也不够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改善患者使用滴眼液的方式,提高患者使用滴眼液时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本技术提供一种眼科药液储液瓶。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眼科药液储液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眼科药液储液瓶,包括:瓶身,所述瓶身上设置有出液口、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具有弹性,所述瓶身用于储存滴眼液;限位部,固定于所述瓶身,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按压部的变形程度;出液头部,连接于所述瓶身,所述出液头部内设置有出液管路,所述出液管路具有弯曲段,所述出液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另一端贯通至所述出液头部的外表面。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患者在使用滴眼液时,头部可以保持竖直或任何舒服姿势,然后闭上眼睛。然后将出液头部靠近患者内眦部,内眦部也即内眼角,使得出液管路的出液端口朝向内眼角缝隙设置。然后挤压瓶身的按压部,瓶身中的滴眼液从出液口流至出液管路中,出液管路的弯曲段加长了滴眼液的流动路径,对滴眼液进行缓冲,使得滴眼液能够缓慢从出液头部流向内眼角缝隙,最终流入患者的结膜囊内。
9.接着保持对按压部按压的姿势不动,将出液头部从内眦部处移开后,再松开按压部,可一定程度上减小松开按压部时出液管路回吸结膜囊内的滴眼液的可能性。每次对按压部进行按压时,按压部触碰到限位部时表示一次送液完成。限位部对按压部的变形程度进行限制,使得每次挤出的滴眼液量能够保持恒定。
10.另外,当滴眼液余量较少时,为了使滴眼液能够充满出液管路,在定位储液瓶后需要将瓶身略微倾斜,使得出液头部的出液端略微朝下设置,进而使得滴眼液能够充满出液
管路,每次的挤出量也能够尽可能保持恒定。
11.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瓶身、按压部、限位部、出液管路、出液头部的相互配合,达到了精准控制每次滴眼液的挤出量和挤出速度的效果,从而使得患者在使用滴眼液时能够保持闭眼且不必仰头,减小了患者在使用滴眼液时的恐惧感,提高了患者使用滴眼液时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12.可选的,所述出液头部上设置有外表面呈弧形的抵接部,所述出液管路的出液端贯通至所述抵接部的外表面。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抵接部定位在患者内眦部时,抵接部的弧形结构增大了与患者内眦部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易于将抵接部定位在患者内眦部,即使稍稍用力也不易戳伤眼睛,进一步达到了便于定位储液瓶的效果,提高使用滴眼液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14.可选的,所述出液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瓶身内设置有用于储存滴眼液的储液腔,所述储液腔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瓶身上设置有透气孔,所述储液腔通过所述透气孔连通大气。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未设置单向阀,挤压按压部实现一次送液后,松开按压部,按压部依靠弹性复位,使得储液腔内压强减小,导致出液管路产生负压,从而容易将患者眼中的滴眼液回吸至出液管路中。因此在使用滴眼液时需要在抵接部脱离患者眼部后,再松开按压部,造成操作不便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危险性。
16.设置单向阀后,对按压部进行按压前,需要先封堵透气孔,将抵接部微微向下倾斜,将抵接部定位后,挤压按压部,将储液腔中的滴眼液挤入出液管路中,出液管路内液压增大,使得单向阀开启。当滴眼液完成一次输送后,出液管路内液压恢复稳定,此时单向阀关闭。单向阀关闭后,即使松开按压部,出液管路也不会对结膜囊产生较大的吸力,从而减小了出液管路将结膜囊内的液体吸出的可能性。按压结束后开启透气孔,空气进入瓶身内,按压部依靠弹性复位。
17.从而,单向阀的设置,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18.可选的,所述瓶身上设置有用于封堵所述透气孔的封堵塞。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按压部进行按压前,利用封堵塞对透气孔进行封堵,从而不必用手对透气孔进行封堵,进一步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20.可选的,所述瓶身包括第一瓶体、第二瓶体,所述第一瓶体与所述第二瓶体相连,所述按压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瓶体上,所述第一瓶体内设置有气压腔,所述储液腔为所述第二瓶体的内腔;所述第二瓶体内设置有导向套,所述导向套的一端连通于所述气压腔,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腔;所述导向套内滑动穿设有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能够插设至所述出液口中。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滴眼液时,挤压第一瓶体上的按压部,使得第一瓶体中的气压腔压缩,从而驱动推杆朝向出液口移动,当推杆插入出液口时,推杆对出液口进行封堵。接着推杆继续移动,从而使得出液管路中的滴眼液产生较大的液压进而冲开单向阀。当按压部触碰到限位部时,推杆移动至终点位置。一次送液完成后,出液管路内液压恢复常压,单向阀关闭。滴眼液输送完成后,松开按压部,按压部依靠自身弹性复位,使得气压腔的压力减小,进而使得推杆移动并脱离出液口。
22.从而,通过第一瓶体、第二瓶体、导向套、推杆的相互配合,在使用滴眼液时,省去了封堵透气孔的操作,从而操作更加便捷。
23.可选的,所述第二瓶体位于所述第一瓶体的内部,所述限位部为所述第二瓶体的外壁;所述第一瓶体与所述第二瓶体之间连接有透气管,所述透气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腔,另一端穿设至所述第一瓶体的外侧,所述透气孔为所述透气管的内腔;所述气压腔为所述第一瓶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瓶体的外壁之间的空腔。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瓶体设置在第一瓶体的内部,从而可将第二瓶体的外壁充当限位部。在挤压按压部后,按压部抵触于第二瓶体的外壁,即表示一次送液结束。简化了输液瓶的结构,节省了瓶身的占用空间,更便于携带。
25.可选的,所述第二瓶体位于所述第一瓶体的外侧,所述限位部连接在所述第一瓶体内,所述气压腔为所述第一瓶体的内腔,所述透气孔开设在所述第二瓶体上,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瓶体上。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挤压按压部时,不必封堵透气孔,简化了操作,且由于第二瓶体位于第一瓶体的外侧,使得瓶身整体的体积较大,便于手持。
27.可选的,所述储液腔内滑动设置有气液分隔板,所述气液分隔板位于所述透气孔与所述出液口之间。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气液分隔板朝向出液口一侧的储液腔内盛装滴眼液,并将气液分隔板与单向阀之间的空气排净,使得气液分隔板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始终贴合于滴眼液的液面,从而在储液腔内的滴眼液液量不发生变化时,气液分隔板位置保持不变。
29.因此滴眼液在每次使用过后,都会自动往出液管路中补充滴眼液而不受重力的影响。从而,在使用滴眼液时,当滴眼液余量较少,不必将瓶身倾斜,只需将透气孔保持敞开状态即可,更加便于操作。
30.可选的,所述出液管路的出液端朝向与所述出液口的朝向交叉,所述瓶身与所述出液头部组合呈l形。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l形状的储液瓶便于使用者手持,进而方便患者采用舒服的姿势使用滴眼液。
32.可选的,所述出液头部与所述瓶身可拆卸连接。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瓶身中的滴眼液使用完后,需要补液时,此时将出液头部与瓶身拆开,即可便于往瓶身中补充滴眼液。最后将瓶身与出液头部安装在一起后,气液分隔板与单向阀之间存在少量的气体,此时需要排气。
34.排气的步骤为:需要将出液口朝上设置,此时液体因重力作用下落,使得储液腔中的气体上升至出液管路中,此时需要推动气液分隔板向上移动,可以采用往气液分隔板朝向透气孔的一侧充气的方式或者采用一根长细杆穿过透气孔后抵接气液分隔板的方式,来驱动气液分隔板朝上移动,从而给滴眼液加压并冲开单向阀,直至将出液管路中的空气排干净后停止推动气液分隔板。此时气液分隔板受大气压的压力作用,位置保持稳定。从而,达到了便于往瓶身中补液的效果。
35.可选的,所述出液管路的出液端朝向与所述出液口的朝向交叉,所述瓶身与所述出液头部组合呈l形。
3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液头部与瓶身组合形成l形状的储液瓶,从而便于使用
者手持。并且在使用滴眼液时,当滴眼液余量较少,将瓶身保持竖直朝上即可使得滴眼液靠重力作用充满出液管路,从而不必将瓶身倾斜,达到了简化操作的目的。
37.可选的,所述限位部为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固定于所述瓶身,所述按压部受压后抵触于所述限位板。
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限位板对按压部的变形程度进行限位,从而便于控制控制每次滴眼液的挤出量。
39.可选的,所述出液头部上罩设有密封盖。
4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盖对出液头部进行防护,从而在滴眼液存放时,提高了出液头部的洁净度。
41.可选的,所述密封盖内填塞有消毒海绵块。
4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消毒海绵块可以对出液头部进行消毒,进一步提高了出液头部的洁净度,减小了患者在使用滴眼液时发生眼部感染的风险。
43.可选的,所述出液管路的弯曲段呈螺旋状或蛇形状。
4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挤出滴眼液时,螺旋状或蛇形状的出液管路便于对滴眼液进行缓冲,从而减缓滴眼液挤出时的流速,便于将滴眼液输送至患者结膜囊内。
45.可选的,所述出液管路为银制管路。
4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银具有杀菌功能,从而滴眼液在不使用时,出液管路可以对滴眼液进行储存并杀菌。
47.可选的,所述出液管路的出液端内径沿滴眼液的挤出方向逐渐缩小。
4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缩小滴眼液的流出口径,从而便于将滴眼液输送至患者结膜囊内。
49.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瓶身、按压部、限位部、具有弯曲段的出液管路、出液头部的相互配合,达到了较为准确地控制每次滴眼液的挤出量和挤出速度的效果,从而使得患者在使用滴眼液时能够保持闭眼且不必仰头,减小了患者在使用滴眼液时的恐惧感,提高了患者使用滴眼液时的舒适性和便捷性;2.设置弧形的抵接部,便于将出液头部定位在患者内眦部;3.设置单向阀,当挤压按压部实现一次送液后,单向阀关闭,即使松开按压部,出液管路也不会对结膜囊产生较大的吸力,从而减小了出液管路将结膜囊内的液体吸出的可能性,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和便捷性;4.通过第一瓶体、第二瓶体、导向套、推杆的相互配合,在使用滴眼液时,始终保持透气孔敞开即可,省去了对透气孔封堵的操作,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5.设置气液分隔板,在使用滴眼液时,储液腔中的滴眼液往出液管内补充液体只需依靠大气压对气液分隔板的推力作用即可,无需考虑重力的影响,从而不必在滴眼液余量不足时将瓶身倾斜,更加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5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眼科药液储液瓶的剖视图。
5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出液头部定位在患者内眦部的示意图。
5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滴眼液流向患者结膜囊内的流动方向示意图。
5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眼科药液储液瓶的剖视图。
5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眼科药液储液瓶的剖视图。
5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4的眼科药液储液瓶的剖视图。
56.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5的眼科药液储液瓶的剖视图,用于体现未挤压按压部时的状态。
57.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5的眼科药液储液瓶的剖视图,用于体现挤压按压部后的状态。
58.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6的眼科药液储液瓶的剖视图。
59.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7的眼科药液储液瓶的剖视图。
60.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8的眼科药液储液瓶的剖视图。
61.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9的眼科药液储液瓶的剖视图。
62.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10的眼科药液储液瓶的剖视图。
63.图1、4-13中的出液管路均采用不剖绘制。
64.附图标记说明:1、瓶身;11、出液口;12、按压部;13、滴眼液;14、透气孔;15、封堵塞;16、第一瓶体;161、气压腔;17、第二瓶体;171、储液腔;1711、气室;1712、液室;18、透气管;19、气液分隔板;191、限位套;2、限位部;3、出液头部;31、抵接部;4、出液管路;41、单向阀;5、内眦部;51、眼睛;52、鼻子;6、导向套;61、推杆;7、密封盖;71、消毒海绵块。
具体实施方式
65.以下结合附图1-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6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眼科药液储液瓶。
67.实施例1参照图1,眼科药液储液瓶包括瓶身1,瓶身1的一端设置有出液口11,瓶身1的圆周壁上设置有弹性的按压部12。瓶身1中盛装有滴眼液13,通过挤压按压部12,能够将瓶身1内的滴眼液13从出液口11挤出。
68.参照图1,为了控制每次滴眼液13的挤出量,瓶身1内固定有限位部2,限位部2为限位板,限位板可以为多孔结构。限位部2与按压部12之间具有按压空间,按压空间与瓶身1的内腔连通。每次挤压按压部12时,当按压部12抵触于限位部2,表示一次送液完毕。从而通过限位部2来限制按压部12的变形程度,进而达到控制滴眼液13的挤出量的效果。
69.参照图1,瓶身1的出液口11处连接有出液头部3,出液头部3的出液端一体成型有抵接部31,抵接部31的外表面呈弧形,本实施例中抵接部31设置为球形。出液头部3内穿设有出液管路4,出液管路4的一端连通于出液口11,另一端穿设至抵接部31的外侧。滴眼液13挤出时,出液管路4贯穿至抵接部31的一端为出液端,从而抵接部31为出液头部3的出液端,出液管路4的出液端与出液口11的朝向同向。
70.参照图2,人体的内眦部5也即内眼角,为人体眼睛51靠近鼻子52的部位。使用滴眼液13时,将抵接部31定位在患者内眦部5。球形的抵接部31增大了与患者内眦部5的接触面积,即使使用者稍稍用力抵接部31也不会戳伤眼睛51,从而便于对抵接部31进行定位,进而
达到了便于定位储液瓶的效果。
71.参照图1,在挤出滴眼液13时,为了对滴眼液13的流动速度进行缓冲,出液管路4具有弯曲段。出液管路4的弯曲段可以为蛇形状也可以为螺旋状,本实施例中的出液管路4呈螺旋状。
72.参照图1、图3,患者的结膜囊为上眼睑511的内结膜、下眼睑512的内结膜、眼球513表面的球结膜形成的腔隙。图3展示出了患者在使用滴眼液13时,患者闭目后滴眼液13的流动方向。
73.参照图1,出液管路4的出液端口呈漏斗状,出液管路4的出液端口沿滴眼液13的挤出方向逐渐减小。从而便于缩小滴眼液13的流出口径,进而便于将滴眼液13送入患者结膜囊内。由于出液管路4出液端口径较小,滴眼液13在存放时无法从出液管路4中漏出,在使用时需依靠挤压作用来从出液管路4的出液端挤出。
74.参照图1,另外,出液管路4为银质管路,银具有杀菌的作用,从而在每次使用完滴眼液13后,螺旋状的出液管路4中储存药液并对药液进行杀菌。
75.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当使用滴眼液13时,患者头部保持竖直即可,然后闭上眼睛,将球形的出液头部3定位在内眦部5,使得出液管路4穿出抵接部31的一端朝向患者内眼角缝隙。因此,瓶身1在使用的过程中保持水平,当瓶身1内的滴眼液13余量不足时,滴眼液13无法依靠重力充满出液管路。此时,需要将瓶身1略微倾斜,使得出液头部3略微朝下设置,进而滴眼液13因重力作用充满在出液管路4中。接着挤压按压部12,螺旋状的出液管路4对滴眼液13的流速进行缓冲,使得滴眼液13经过出液管路4缓慢流向患者的结膜囊内。
76.当感受到按压部12抵触于限位部2后,表示一次送液完毕。接着将出液头部3从患者眼部拿走,然后松开按压部12,使得按压部12通过弹性复位。从而,通过控制滴眼液13的挤出速度和挤出量,改善了患者使用滴眼液13的方式,患者不必仰头也不必睁眼,提高了患者使用滴眼液13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77.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眼科药液储液瓶时,通过挤压按压部12实现一次送液后,为了避免松开按压部12后,储液腔171内压强减小,导致出液管路4将患者眼中的滴眼液13再次回吸,需要将抵接部31脱离患者后,再松开按压部12。
78.实施例2参照图4,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出液管路4上增设单向阀41,单向阀41的单向导通作用,使得出液管路4靠近抵接部31的一端为出液端。瓶身1远离出液口11的端部开设有透气孔14,瓶身1的内腔为储液腔171,储液腔171分别与透气孔14、出液口11连通。透气孔14的口径较小,使得滴眼液13在存放时不易从透气孔14中漏出。
79.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挤压按压部12前,需要用手封堵透气孔14。挤压按压部12后,将储液腔171中的滴眼液13挤入出液管路4中,使得出液管路4内液压增大,进而冲开单向阀41。当滴眼液13完成一次输送后,出液管路4内液压恢复稳定,此时单向阀41关闭。
80.单向阀41关闭后,即使松开按压部12,出液管路4也不会对患者的结膜囊产生较大的吸力,从而减小了出液管路4将结膜囊内的液体吸出的可能性。按压结束后开启透气孔14,空气进入瓶身1内。松开按压部12,按压部12可通过弹性复位。从而,不必考虑松开按压部12的时机,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81.另外,单向阀41增大了出液的阻力,使得患者挤压按压部时更有手感,从而便于操作。
82.实施例3参照图5,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透气孔14处设置有封堵塞15,封堵塞15用于封堵透气孔14。
83.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滴眼液13时,不必用手封堵透气孔14,通过插拔封堵塞15即可控制透气孔14的启闭,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84.实施例4参照图6,实施例4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瓶身1内设置有气液分隔板19,气液分隔板19位于透气孔14与出液口11之间,气液分隔板19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始终贴合于滴眼液13的液面。
85.参照图6,气液分隔板19将储液腔171分割为气室1711和液室1712,气液分隔板19朝向透气孔14的一侧为气室1711,气液分隔板19朝向出液口11的一侧为液室1712。
86.参照图6,瓶身1与出液头部3可拆卸连接,当需要对瓶身1内补充滴眼液13时,将瓶身1与出液头部3拆开,往瓶身1中补充滴眼液13,然后将瓶身1与出液头部3安装在一起,瓶身1或者出液管路4内存在较少空气,需要排气。
87.排气的步骤为:将出液头部3向上设置,瓶身1位于出液头部3的下方。此时滴眼液13因重力作用下落,储液腔171中的气体上升至出液管路4中,此时需要推动气液分隔板19向上移动。可以通过透气孔14朝向气室1711中充气或者采用一根长细杆穿过透气孔14后抵接气液分隔板19的方式,来驱动气液分隔板19朝上移动,直至将出液管路4中的空气冲开单向阀41使得气体排出出液管路4即可。此时气液分隔板19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始终贴合于滴眼液13的液面,从而在储液腔171内的滴眼液13液量不发生变化时,气液分隔板19位置保持不变。
88.实施例4的实施原理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滴眼液13受到气液分隔板19的推动作用始终充满出液管路,从而当瓶身1内的滴眼液13余量较少时,不必将瓶身1倾斜,达到了便于操作的目的。
89.实施例5参照图7,实施例5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瓶身1的结构不同。
90.参照图7,瓶身1包括第一瓶体16、第二瓶体17,第二瓶体17位于第一瓶体16内且两者同轴设置。按压部12设置在第一瓶体16的圆周壁上,第二瓶体17由硬质材料制成,此时的限位部2为第二瓶体17的外壁。
91.参照图7,储液腔171为第二瓶体17的内腔,第一瓶体16与第二瓶体17之间固定连接有透气管18,透气管18的一端连通于储液腔171,另一端穿设至第一瓶体16的外侧与大气连通。此时,透气孔14为透气管18的内腔。
92.参照图7,第一瓶体16的内壁与第二瓶体17的外壁之间的空腔为气压腔161,气压腔161中充满空气。
93.参照图7,出液口11可以设置在第一瓶体16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瓶体17上,只需将出液口11与储液腔171连通即可。实施例5中的出液口11设置在第二瓶体17上。
94.参照图7,第二瓶体17中固定有导向套6,导向套6与第二瓶体17同轴设置,导向套6
的一端连通于气压腔161,另一端连通于储液腔171。导向套6内滑动设置有推杆61,推杆61将气压腔161与储液腔171进行阻隔。
95.参照图8,通过挤压按压部12,使得推杆61能够从导向套6内伸出并插入出液口11中。推杆61插入出液口11中时,推杆61与出液口11的内壁贴合,从而对出液口11进行封堵。
96.实施例5的实施原理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挤压按压部12时,使得气压腔161压缩,从而驱动推杆61朝向出液口11移动,当推杆61插入出液口11时,推杆61对出液口11进行封堵。推杆61在出液口11内继续移动,从而使得出液管路4中的滴眼液13产生液压进而冲开单向阀41。
97.当按压部12触碰到限位部2时,推杆61移动至终点。当出液管路4内液压恢复常压时,单向阀41关闭。滴眼液13输送完成后,松开按压部12,按压部12依靠自身弹性复位,使得气压腔161的压力减小,接着推杆61复位,使得推杆61脱离出液口11。储液腔171内的滴眼液13因重力作用重新为出液管路4补充滴眼液13。
98.因此实施例5相较于实施例2的优势在于:在挤压按压部12时,不必对透气孔14进行封堵,只需保持透气孔14始终保持敞开状态,即可将滴眼液挤出,操作更加方便。
99.由于第一瓶体16和第二瓶体17为嵌套结构,缩小了瓶身1的占用空间,便于携带。
100.实施例6参照图9,实施例6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第二瓶体17内增加了气液分隔板19,气液分隔板19位于透气孔14与出液口11之间。气液分隔板19的中心开设有穿孔,导向套6穿设在穿孔内,气液分隔板19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始终贴合于滴眼液13的液面。气液分隔板19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4中的气液分隔板19原理相同。
101.因此,实施例6相较于实施例5的优势在于:当滴眼液13余量不足时,不必将瓶身1倾斜,通过气液分隔板19的推动作用使得出液管路中始终充满滴眼液13,更加便于操作。
102.实施例7参照图10,实施例7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瓶体17位于第一瓶体16的外侧。透气孔14开设在第二瓶体17上,透气孔14将储液腔171与大气连通。气压腔161为第一瓶体16的内腔。限位部2为多孔结构的限位板,限位部2固定在第一瓶体16内。
103.参照图10,第一瓶体16与第二瓶体17同轴设置,第一瓶体16与第二瓶体17固定连接。
104.实施例7相较于实施例5的优势在于:瓶身1的长度加长,便于手持。
105.实施例8参照图11,实施例8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第二瓶体17内增加了气液分隔板19,实施例8中的气液分隔板19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7中的气液分隔板19原理相同。
106.参照图11,第一瓶体16与第二瓶体17的外径相等,因此将透气孔14设置在第二瓶体17的圆周壁上。从而在对储液瓶进行排气时,需要通过透气孔14往气室1711内注入空气,进而推动气液分隔板19移动。
107.参照图11,为了避免气液分隔板19封堵住透气孔14,气液分隔板19背离出液口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套191,导向套6穿设于限位套191内。限位套191对导向套6起到支撑的作用,导向套6对限位套191起到导向的作用。
108.从而当气液分隔板19背离出液口11移动至极限位置后,限位套191抵触于第二瓶
体17的内底壁,而此时气液分隔板19仍然与透气孔14具有间距,从而减小了气液分隔板19封堵透气孔14的可能性。
109.实施例8相较于实施例6的优点在于:当滴眼液13余量不足时,不必将瓶身1倾斜,通过气液分隔板19的推动作用,即可使得出液管路4中始终充满滴眼液13,更加便于操作。
110.实施例9参照图12,实施例9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第一瓶体16的外径设置为小于第二瓶体17的外径,从而预留出透气孔14的开设位置,使得透气孔14的轴线指向气液分隔板19。省略了限位套191(参考图11)的设置。
111.从而在对储液腔171和出液管路4进行排气时,可以通过透气孔14往气室1711中注入空气来推动气液分隔板19移动,也可通过采用一根长细杆穿过透气孔14推动气液分隔板19移动。
112.实施例10参照图13,实施例10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出液管路4的出液端朝向与出液口11的朝向垂直,在出液头部上增加了密封盖7。
113.参照图13,瓶身1和出液头部3的组合,使得储液瓶的整体呈l形,从而便于使用者手持,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进而方便患者采用任何舒服的姿势使用滴眼液。
114.参照图13,密封盖7转动连接在出液头部3上,密封盖7内填塞有消毒海绵块71,消毒海绵块71为浸有消毒液的海绵。
115.参照图13,密封盖7与出液头部3相连的部位设置有扭簧,扭簧在附图中未示出。从而在每次使用完滴眼液13后,松开密封盖7,密封盖7依靠弹性自动罩设在出液头部3上,从而使得抵接部31抵触于消毒海绵块71,达到了对抵接部31消毒的效果,提高了患者使用时的安全性。
116.另外,也可将实施例1-9中任一个方案设置为l形的储液瓶,便于手持。其中,l形的储液瓶应用在实施例1、2、3、5、6中还可以达到以下以效果:在手持瓶身1时,只需将瓶身1朝上设置,瓶身1保持竖直状态,既便于定位出液头部3,又能使得滴眼液13受重力作用下落后充满出液管路4。从而,不必在滴眼液13余量不足时将瓶身1倾斜,简化了操作。
11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