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固态硬盘的防护方法与流程

2022-11-30 13:00: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固态硬盘的防护方法,特别是指一种对车载固态硬盘进行防护的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各种各样的数码新技术不断的被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中,目前新能源汽车都普遍具备自动驾驶、旅途娱乐等多种数码功能,为了能够对这类车辆数据进行存储,目前新能源汽车中都会设置数据存储设备,比如,车载固态硬盘。
3.而目前的车载固态硬盘都是设置在驾驶室的车机系统中的,但是在新能源汽车发生重大事故、火灾等突发事件的时候,其用以存储数据的车载固态硬盘往往会发生损毁的情况,进而造成丢失汽车行驶数据的问题。
4.然而,上述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固态硬盘存放位置不正确以及对车载固态硬盘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结构所造成的,而此是为现有技术的主要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固态硬盘的防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6.第一步、将固态硬盘设置在填充层中。
7.第二步、将该填充层设置在连接器中,该填充层底部凸设有若干稳定凸起,该连接器中设置有若干稳定槽,该稳定凸起与该稳定槽一一对应,若干该稳定凸起对应固定在若干该稳定槽中。
8.第三步、将该连接器连接到车辆的座位中,以将该固态硬盘设置在该座位中,该座位包括底座以及靠背,该底座包括钢框以及填充物,该填充物包裹在该钢框外部以形成该底座,该钢框包括外框、结构板以及若干弹簧,其中,该结构板以及若干该弹簧固定设置在该外框中,该结构板上设置有装配槽,该连接器连接在该装配槽位置,该填充物盖设在该填充层顶部。
9.第四步、将数据线保护器连接在该固态硬盘上,该数据线保护器一端通过数据线与该固态硬盘相连接,该数据线保护器另外一端通过车机数据线与车辆车机相连接,车辆在正常工作时,车辆车机中的数据通过该数据线时时传输至该固态硬盘中进行数据备份,当车辆遇到剧烈车祸的时候,该数据线保护器断开,切断该固态硬盘与车辆车机之间的连接。
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现有技术中,车载固态硬盘都是设置在驾驶室的车机系统中的,在车辆遭遇强烈碰撞的时候车机系统极其容易被损坏,进而会出现损坏车载固态硬盘,丢失备份数据的情况,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开创性的将该固态硬盘部分设置在该座位中,同时由座位的该填充物对该固态硬盘部分进行包裹以达到安全防护的作用。
11.本发明的该数据线保护器一端通过数据线与该固态硬盘相连接,该数据线保护器
另外一端通过车机数据线与车辆车机相连接,车辆在正常工作时,车辆车机中的数据通过该数据线时时传输至该固态硬盘中进行数据备份,当车辆遇到剧烈车祸的时候,该数据线保护器断开,切断该固态硬盘与车辆车机之间的连接,进而达到保护该固态硬盘,防止该固态硬盘由于过载或其它情况而出现损坏的情况。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固态硬盘部分以及数据线保护器的示意图。
13.图2为本发明固态硬盘部分设置在车辆座位中的示意图。
14.图3为本发明固态硬盘部分的分解示意图。
15.图4为本发明钢框的俯视图。
16.图5为本发明固态硬盘部分的侧视图。
17.图6为本发明固态硬盘的剖面示意图。
18.图7为本发明固态硬盘不包括填充层的剖面示意图。
19.图8为本发明连接块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20.图9为本发明前端盖、后端盖以及弹性支架组合后的侧视图。
21.图10为本发明前端盖、后端盖以及弹性支架组合后的主视图。
22.图11为本发明前端盖、后端盖以及弹性支架组合后的剖面示意图。
23.图12为本发明数据线保护器的主视图。
24.图13为本发明数据线保护器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25.图14为本发明保险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15为本发明自损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如图1至图15所示,一种固态硬盘的防护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28.第一步、将固态硬盘100设置在填充层200中。
29.第二步、将该填充层200设置在连接器300中。
30.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填充层200底部凸设有若干稳定凸起210,该连接器300中设置有若干稳定槽310,该稳定凸起210与该稳定槽310一一对应,若干该稳定凸起210对应固定在若干该稳定槽310中,本发明通过若干该稳定凸起210以及若干该稳定槽310的设计能够使该填充层200更稳定的固定在该连接器300中。
31.实践中,该稳定凸起210的尺寸自上而下递减,该稳定凸起210整体呈倒梯形、倒圆柱形或者其它形状。
32.第三步、将该连接器300连接到车辆的座位400中,以将该固态硬盘100设置在该座位400中。
33.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座位400包括底座以及靠背,该底座包括钢框410以及填充物420,该填充物420包裹在该钢框410外部以形成该底座,该钢框410包括外框430、结构板440以及若干弹簧450,其中,该结构板440以及若干该弹簧450固定设置在该外框430中,该结构板440上设置有装配槽460,该连接器300连接在该装配槽460位置。
34.该填充物420盖设在该填充层200顶部,以达到安全防护的作用。
35.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座位400为车辆副驾驶座位。
36.如图2至图3所示,实践中,第三步中,该填充层200设置在该连接器300中,该连接器300固定连接在该座位400的该装配槽460位置,该装配槽460位置开设有数个第一固定孔,与数个该第一固定孔相对应在该连接器300上开设有数个第二固定孔,螺栓或者螺丝同时穿设在该第一固定孔以及该第二固定孔中,以将该连接器300固定连接在该装配槽460位置。
37.第四步、将数据线保护器10连接在该固态硬盘100上。
38.如图12至图15所示,该数据线保护器10一端通过数据线2与该固态硬盘100相连接,该数据线保护器10另外一端通过车机数据线3与车辆车机相连接,车辆在正常工作时,车辆车机中的数据通过该数据线2、3时时传输至该固态硬盘100中进行数据备份,当车辆遇到剧烈车祸的时候,比如,剧烈撞击、火灾等情况时,该数据线保护器10断开,切断该固态硬盘100与车辆车机之间的连接,进而达到保护该固态硬盘100,防止该固态硬盘100由于过载或其它情况而出现损坏的情况。
39.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数据线保护器10包括第一触点板20、第二触点板30以及若干保险栓40,其中,该第一触点板20与该第二触点板30电连接在一起,若干该保险栓40连接在该第一触点板20与该第二触点板30之间。
40.该第一触点板20连接在该数据线2端部,该第一触点板20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触点21,该第二触点板30连接在该车机数据线3端部,该第二触点板30上设置有若干第二触点31,若干该第一触点21与若干该第二触点31接触连通在一起,以进行数据、电流传输。
41.该第一触点板20以及该第二触点板30上都开设有保险栓装配孔22,该保险栓40同时装配在该第一触点板20以及该第二触点板30的该保险栓装配孔22中,以将该第一触点板20与该第二触点板30连接在一起。
42.该保险栓40包括自损外壳50以及膨胀球60,其中,该自损外壳50由玻璃或者陶瓷材料制成。
43.该自损外壳50包括第一自损体51、第二自损体52以及球壳53,该球壳53连接在该第一自损体51与该第二自损体52之间,在该球壳53与该第一自损体51以及该第二自损体52的连接处分别形成自损区70。
44.该膨胀球60设置在该球壳53中,该膨胀球60的外表面与该球壳53的内表面之间存在有一间隙71,实践中,该间隙71的高度在0.1至0.5毫米之间。
45.该数据线保护器10的工作原理具体描述如下。
46.当车辆遇到剧烈车祸的时候,车辆的碰撞外力作用在该数据线保护器10上,碰撞外力传递到该膨胀球60上,借助该间隙71的存在使该膨胀球60在该球壳53中发生激烈的震荡,进而在该自损区70位置将该保险栓40击碎,该保险栓40破裂,解除该第一触点板20与该第二触点板30之间的连接关系,该数据线保护器10断开,从而切断该固态硬盘100与车辆车机之间的连接,进而达到保护该固态硬盘100的目的。
47.当车辆遇到火灾的时候,该膨胀球60急速膨胀,在该自损区70位置由该膨胀球60将该保险栓40胀碎,该保险栓40破裂,解除该第一触点板20与该第二触点板30之间的连接关系,该数据线保护器10断开,从而切断该固态硬盘100与车辆车机之间的连接,进而达到保护该固态硬盘100的目的。
48.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膨胀球60由膨胀金属制成,比如,铝、铝合金等。
49.该膨胀球60的受热膨胀系数远大于该自损外壳50的受热膨胀系数。
50.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膨胀球60为空心球体,进而提升该膨胀球60的膨胀效果。
51.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球壳53的内表面上凸设有自损块72,该自损块72顶设在该膨胀球60的外表面上,在正常情况下该自损块72能够固定该膨胀球60的位置,当车辆遇到剧烈车祸的时候,车辆的碰撞外力作用在该数据线保护器10上,碰撞外力传递到该膨胀球60上,当碰撞外力大于额定值时,该自损块72断裂,该间隙71被释放,使该膨胀球60在该球壳53中能够发生激烈的震荡,进而在该自损区70位置将该保险栓40击碎,该保险栓40破裂,解除该第一触点板20与该第二触点板30之间的连接关系,该数据线保护器10断开,从而切断该固态硬盘100与车辆车机之间的连接,进而达到保护该固态硬盘100的目的。
52.如图6至图11所示,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上述第一步中的该固态硬盘100固定设置在该填充层200中,该固态硬盘100包括内部功能板110、前端盖120、后端盖130以及弹性支架140,其中,该内部功能板110上设置有若干数据模块111,实践中,若干该数据模块111可以为数据存储模块、闪存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等,该内部功能板110固定设置在该弹性支架140中,该前端盖120以及该后端盖130分别连接在该弹性支架140两侧。
53.该弹性支架140由弹性材料制成,比如,橡胶、硅胶、树脂等,该弹性支架140包括外防护条141、卡接环肋142以及内夹紧肋143,其中,该卡接环肋142连接在该外防护条141与该内夹紧肋143之间,在该卡接环肋142上设置有卡槽145,该前端盖120以及该后端盖130从前后两端分别卡接在该卡槽145中,该内部功能板110固定连接在该内夹紧肋143上。
54.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内部功能板110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12,与该第一连接孔112相对应在该内夹紧肋143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13,连接栓114穿设在该第一连接孔112以及该第二连接孔113中,以将该内部功能板110固定连接在该内夹紧肋143上,实践中,该连接栓114可以为连接杆或者连接螺栓等等。
55.本发明通过该弹性支架140能够将该内部功能板110架设在该固态硬盘100中,由于该弹性支架140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所以该弹性支架140能够起到减震的作用,进而达到保护该内部功能板110的作用,另外,借助该外防护条141的结构能够对该固态硬盘100的上下两侧进行高等级的安全防护,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外防护条141的截面为半球状。
56.该固态硬盘100还包括防护散热挡板150,该防护散热挡板150分别连接在该前端盖120以及该后端盖130的端盖外表面上,该防护散热挡板150整体由金属制成,比如,铝或铝合金,该防护散热挡板150包括外挡板160、内接触板170以及挡板连接体180,其中,该挡板连接体180连接在该外挡板160与该内接触板170之间。
57.该内接触板170贴合在该端盖外表面上,该内接触板170包括贴合导热板171以及连接块172,其中,该贴合导热板171贴合在该端盖外表面上,该连接块172连接在该内接触板170与该端盖外表面之间,实践中,该贴合导热板171的面积较大,能够高效的吸热导热,该连接块172为点胶所形成的连接块,或者为点焊所形成的连接块,该连接块172的作用在于将该内接触板170连接在该端盖外表面上。
58.该端盖外表面为倾斜面121,该挡板连接体180与该倾斜面121之间形成一倾斜夹角。
59.在该前端盖120或该后端盖130与每一个该数据模块111之间都连接有导热膜片
115,该导热膜片115一端贴合在该数据模块111上,该导热膜片115的另外一端贴合在该前端盖120或该后端盖130上。
60.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外挡板160包括主挡板161以及护翼板162,其中,该护翼板162环设在该主挡板161四周。
61.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填充层200填设在该防护散热挡板150与该前端盖120、该后端盖130之间,该防护散热挡板150的该外挡板160暴露在该填充层200外部,该填充层200由防火、防水、防震材料制成,该填充层200可以由特种气凝胶、发泡泡沫、树脂、特种橡胶制成,其属于现有技术这里不再累述,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填充层200整体为圆饼状,或其它形状以提升其结构强度。
62.本发明的该固态硬盘100在工作的时候,该固态硬盘100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散热。
63.第一步、该内部功能板110上的若干该数据模块111所产生的热量,通过该导热膜片115传导到该前端盖120、该后端盖130上。
64.第二步、该前端盖120、该后端盖130上的热量依次通过该内接触板170以及该挡板连接体180传导到该外挡板160上。
65.第三步、由该外挡板160将热量向外散发。
66.由于该外挡板160是暴露在该填充层200外部的,所以通过该外挡板160能够对热量进行向外散发。
67.该固态硬盘100按照如下步骤对外部撞击力进行缓解。
68.步骤a、该固态硬盘100的该外挡板160受到外力撞击。
69.步骤b、该外力通过该外挡板160、该挡板连接体180传导到该内接触板170上。
70.步骤c、当该外力大于额定值时,该连接块172自损断裂。
71.步骤d、该内接触板170以及该挡板连接体180沿该前端盖120或该后端盖130的该倾斜面121滑动。
72.步骤e、该挡板连接体180自损断裂,以完成对外部撞击力的缓解过程。
73.实践中,该外挡板160能够完成对该固态硬盘100绝大多数位置的撞击,偶遇端部撞击,也能够通过该填充层200、该外防护条141对外力进行缓解。
74.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车载固态硬盘都是设置在驾驶室的车机系统中的,在车辆遭遇强烈碰撞的时候车机系统极其容易被损坏,进而会出现损坏车载固态硬盘,丢失备份数据的情况,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开创性的将该固态硬盘100设置在该座位400中,同时由座位的该填充物420对该固态硬盘100、该填充层200进行包裹以达到安全防护的作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