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草原自动围栏门的制作方法

2022-11-22 21:43: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牧业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草原自动围栏门。


背景技术:

2.随着牧业的快速发展,过度放牧将使草原生态不断的被破坏,导致草原荒漠化越来越严重,保护草原生态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草原牧场主要用围栏进行分区处理,分区后为方便定期维护需要在围栏上设置门以便人以及车辆进出。
3.现有的草原围栏门结构简单,需要人工手动开门,操作很不方便,尤其车辆进出时需要司机下车开门关门,自动化程度低,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草原自动围栏门,解决了现有的草原围栏门结构简单,需要人工手动开门,操作很不方便,尤其车辆进出时需要司机下车开门关门,自动化程度低,实用性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草原自动围栏门,包括中柱和主杆,所述中柱和主杆之间设置有门体,所述门体的右侧通过铰链与中柱活动连接,所述门体的前端面左侧底部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移动轮;
6.所述中柱的外壁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套杆,所述套杆的外壁前端安装有配电箱,所述套杆的背部安装有位于配电箱上方的太阳能板,所述中柱的右侧壁活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中柱的背部固定连接有中柱拉杆,所述主杆的背部固定连接有主杆拉杆。
7.为了提高门体强度,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草原自动围栏门优选的,所述门体的内侧焊接有多个均匀分布且垂直设置的间条,多个所述间条之间均设置有隔网。
8.为了便于实现门体自动开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草原自动围栏门优选的,所述门体下方的地下埋设有电池,所述配电箱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和电磁感应传感器,所述配电箱的前端面设置有开关,所述电磁感应传感器、电机、电池和开关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电池通过导线与配电箱电性连接。
9.为了便于调节配电箱和太阳能板的高度,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草原自动围栏门优选的,所述固定套筒的外壁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
10.为了提高门体安装稳定性,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草原自动围栏门优选的,所述中柱拉杆和主杆拉杆均为两段式结构且一段插接于地下。
11.为了提高门体耐腐蚀性,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草原自动围栏门优选的,所述门体整体为镀锌钢管构成的矩形框架,所述中柱和主杆均为镀锌钢管。
12.为了便于移动轮在不同地面上均可以滚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草原自动围栏门优选的,所述移动轮为充气轮且外壁设置有防滑纹路。
13.为了提高安装稳定性,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草原自动围栏门优选的,所述中柱
和主杆埋设于地下70cm,所述中柱拉杆和主杆拉杆埋设于地下50cm。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5.门体通过铰链活动连接于中柱的外壁,门体的另一侧通过主杆进行隔档,中柱和主杆均埋设于地下70cm,提高稳定性,且中柱的背部固定连接有中柱拉杆,主杆的背部固定连接有主杆拉杆,同时中柱拉杆和主杆拉杆埋设于地下50cm,从而进一步提高围栏门的稳定性和安装强度,延长使用寿命,门体的前端面左侧底部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移动轮,当启动电机时带动移动轮滚动,从而带动门体以中柱为中心进行扇形旋转,从而实现开门,使用方便,套杆的背部安装有位于配电箱上方的太阳能板,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以供围栏门使用,同时将为地下的电池蓄电,过人时通过配电箱前端的开关控制电机的启闭,从而实现开关门,而当车辆进出时,配电箱内部的电磁感应传感器通过检测车辆电磁感应进行开门和关门,使用更加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当车辆离门8-12米时,围栏门自动打开,过车后1-5分钟内门体自动关闭。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后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部分俯视结构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门体打开状态俯视结构图;
20.图中:1、中柱;2、主杆;3、门体;4、电机;5、移动轮;6、连接杆;7、套筒;8、套杆;9、配电箱;10、太阳能板;11、支撑杆;12、中柱拉杆;13、主杆拉杆;14、间条;15、隔网;16、电池;17、开关;18、锁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1.请参阅图1至图4,一种草原自动围栏门,包括中柱1和主杆2,其特征在于:中柱1和主杆2之间设置有门体3,门体3的右侧通过铰链与中柱1活动连接,门体3的前端面左侧底部安装有电机4,电机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移动轮5;
22.中柱1的外壁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杆6,两个连接杆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筒7,套筒7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套杆8,套杆8的外壁前端安装有配电箱9,套杆8的背部安装有位于配电箱9上方的太阳能板10,中柱1的右侧壁活动连接有支撑杆11,中柱1的背部固定连接有中柱拉杆12,主杆2的背部固定连接有主杆拉杆13。
23.本实施例中:门体3通过铰链活动连接于中柱1的外壁,门体3的另一侧通过主杆2进行隔档,中柱1和主杆2均埋设于地下70cm,提高稳定性,且中柱1的背部固定连接有中柱拉杆12,主杆2的背部固定连接有主杆拉杆13,同时中柱拉杆12和主杆拉杆13埋设于地下50cm,从而进一步提高围栏门的稳定性和安装强度,延长使用寿命,门体3的前端面左侧底部安装有电机4,电机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移动轮5,当启动电机4时带动移动轮5滚动,从而带动门体3以中柱1为中心进行扇形旋转,从而实现开门,使用方便,套杆8的背部安装有位于配电箱9上方的太阳能板10,太阳能板10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以供围栏门使用,同时将为地下的电池16蓄电,过人时通过配电箱9前端的开关17控制电机4的启闭,从而实现开关门,而当车辆进出时,配电箱9内部的电磁感应传感器通过检测车辆电磁感应进行开门和关
门,使用更加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当车辆离门8-12米时,围栏门自动打开,过车后1-5分钟内门体3自动关闭。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门体3的内侧焊接有多个均匀分布且垂直设置的间条14,多个间条14之间均设置有隔网15。
25.本实施例中:门体3的内侧焊接有多个均匀分布且垂直设置的间条14,多个间条14之间均设置有隔网15,有效提高门体3强度,同时隔网15的结构使门体3两侧视野更加清晰,且有利于通风,提高抗风等级。
2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门体3下方的地下埋设有电池16,配电箱9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和电磁感应传感器,配电箱9的前端面设置有开关17,电磁感应传感器、电机4、电池16和开关17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电池16通过导线与配电箱9电性连接。
27.本实施例中:过人时通过配电箱9前端的开关17控制电机4的启闭,从而实现开关门,而当车辆进出时,配电箱9内部的电磁感应传感器通过检测车辆电磁感应进行开门和关门,使用更加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当车辆离门8-12米时,围栏门自动打开,过车后1-5分钟内门体3自动关闭。
2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固定套筒7的外壁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18。
29.本实施例中:套杆8在套筒7的内部活动连接,从而可以通过调节套杆8的高度实现调节配电箱9和太阳能板10的高度,便于调节和拆卸,调节完毕后可通过锁紧螺栓18锁紧固定套杆8。
3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中柱拉杆12和主杆拉杆13均为两段式结构且一段插接于地下。
31.本实施例中:中柱拉杆12和主杆拉杆13均为两段式结构且一段插接于地下,从而提高中柱1和拉杆2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整个围栏门的安装稳定性和强度。
3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门体3整体为镀锌钢管构成的矩形框架,中柱1和主杆2均为镀锌钢管。
33.本实施例中:门体3整体为镀锌钢管构成的矩形框架,中柱1和主杆2均为镀锌钢管,有效提高中柱1、主杆2和门体3的耐腐蚀性,延长使用寿命。
3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移动轮5为充气轮且外壁设置有防滑纹路。
35.本实施例中:移动轮5为充气轮且外壁设置有防滑纹路,从而可以在草原、沙地等不同复杂地形中滚动。
3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中柱1和主杆2埋设于地下70cm,中柱拉杆12和主杆拉杆13埋设于地下50cm。
37.本实施例中:中柱1和主杆2埋设于地下70cm,中柱拉杆12和主杆拉杆13埋设于地下50cm,提高稳定性。
38.工作原理:门体3通过铰链活动连接于中柱1的外壁,门体3的另一侧通过主杆2进行隔档,中柱1和主杆2均埋设于地下70cm,提高稳定性,且中柱1的背部固定连接有中柱拉杆12,主杆2的背部固定连接有主杆拉杆13,同时中柱拉杆12和主杆拉杆13埋设于地下50cm,从而进一步提高围栏门的稳定性和安装强度,延长使用寿命,门体3的前端面左侧底部安装有电机4,电机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移动轮5,当启动电机4时带动移动轮5滚动,从而带动门体3以中柱1为中心进行扇形旋转,从而实现开门,使用方便,套杆8的背部安装有
位于配电箱9上方的太阳能板10,太阳能板10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以供围栏门使用,同时将为地下的电池16蓄电,过人时通过配电箱9前端的开关17控制电机4的启闭,从而实现开关门,而当车辆进出时,配电箱9内部的电磁感应传感器通过检测车辆电磁感应进行开门和关门,使用更加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当车辆离门8-12米时,围栏门自动打开,过车后1-5分钟内门体3自动关闭。
3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