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1-22 21:40: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2.电磁炉、电磁灶等各种加热设备主要是通过导磁性材料的加热器具,由电磁感应涡流产生的热,来加热器具内的物质等,其具有加热速度快、节能安全的优点,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加热设备在使用时需要实时测温,一方面可以避免温度过高发生故障,另一方面目前许多带数显的电器均可实时显示温度,便于用户使用。
3.目前加热设备常用的测温方式是红外测温,通过红外传感器检测温度,红外传感器体积小,便于安装,但是测温精度较低,测温误差在
±
3℃。并且红外传感器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例如传感器表面有水滴或脏污时,会严重影响检测精度。
4.因此,目前的测温装置存在抗干扰性差、测温精度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目前测温装置抗干扰性差、测温精度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通过磁耦合技术精确测温。
6.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
7.基座,设有安装腔;
8.电磁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用于产生交变磁场、并作用于放置在所述基座上或所述基座内的容器,以使所述容器感应所述交变磁场产生电涡流;
9.测温组件,包括测温支架和用于感应所述电涡流的测温线圈,所述测温支架连接于所述电磁加热组件,所述测温线圈设于所述测温支架上。
10.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基座、电磁加热组件和测温组件,电磁加热组件作用于容器,使得容器的导磁材料感应交变磁场而产生电涡流,电涡流产生热量,进而能够加热容器内盛装的待加热物体。测温组件包括测温支架和测温线圈,测温线圈通过测温支架直接安装在电磁加热组件上,使得测温线圈更靠近于容器,测温线圈与容器的导磁材料之间能够产生电磁耦合,测温线圈感应容器的电涡流,进而能够获取容器的加热温度,利用电磁耦合作用实现精准、高效测温,测温误差可控制在
±
2℃以内。相比于传统的红外测温元件容易受到外界灰尘、水渍的影响,使用的时间越长,其测量精度越低,本技术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采用电磁耦合测温组件来检测加热温度,使用环境中的灰尘、水渍均不会影响测温组件,抗干扰性好,从而保证本技术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在长时间工作后仍能保证较高的测温精度。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盘和磁条;沿所述线圈盘的中心轴的轴向,所述测温线圈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外。通过将电磁加热组件中用于加热的部件设置为线圈盘,线圈盘整体呈盘装,厚度小,便于装配,使得基座的厚度变得更薄,增加基座的美观性;磁条用于形成磁力线的闭合回路。测温线圈在线圈盘的轴向上更接
近于容器的导磁材料,提高测温线圈检测温度的精准度
12.所述测温线圈与所述线圈盘同轴设置;沿所述中心轴的轴向,所述测温线圈的靠近所述线圈盘的表面与所述线圈盘/磁条的靠近所述测温线圈的表面具有间距h;所述间距h为-5mm≤h≤10mm。
13.通过设置测温线圈与线圈盘共中心轴,一方面沿周向,测温线圈所处磁场均匀分布,另一方面能够合理利用线圈盘缠绕时所形成的中心空间,为测温组件提供安装空间,使得电磁加热组件与测温组件装配更紧凑,有利于该电磁加热装置的小型化。通过设置该间距h,能够降低测温线圈与线圈盘同轴设置时,磁条产生的磁场对测温线圈检测温度的精准度的影响。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间距h为0≤h≤5mm。
15.通过设置该间距h为正向间距,且0≤h≤5mm,使得沿线圈盘的中心轴方向,测温线圈与磁条无重合部分,最大限度降低磁条产生的磁场对测温线圈检测温度的精准度的影响。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组件还包括:
17.托架,连接于所述线圈盘和所述磁条,所述托架设有中心空腔和第一环槽,所述线圈盘设于所述第一环槽中,所述测温支架安装于所述中心空腔中。
18.通过设置托架,便于线圈盘、磁条和测温组件的安装。通过在托架中设置中心空腔,用于安装测温支架,通过在托架中设置第一环槽,用于安装线圈盘。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测温支架上设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与所述托架可拆卸连接。
20.通过在测温支架设置支撑脚,支撑脚便于与托架可拆卸连接,方便电磁加热组件与测温组件的拆装。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测温支架设有:
22.第二环槽,所述测温线圈设于所述第二环槽中;
23.若干过线孔,位于所述第二环槽的内环空间中;相邻两个所述过线孔之间设有绝缘件。
24.通过在测温支架设置第二环槽,便于测温线圈的绕设。通过设置过线孔使得电导线能够从测温支架的中部引出,使得测温支架中线束较为集中,便于走线。通过在两个过线孔之间设置绝缘件,能够避免相邻的电导线意外接触而短路。
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电控板,设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电磁加热组件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通过设置电控板实现电磁加热装置的自动控温。
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测温组件还包括连接线,所述测温线圈与所述电控板通过所述连接线电连接;所述连接线与所述测温线圈通过金属压件铆接。
27.通过设置连接线,便于测温线圈与电控板的电连接,能够实现自动控温。通过金属压件实现连接线与测温线圈的连接以及电导通,一方面金属压件的强度较大,保证连接线与测温线圈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由于测温线圈利用磁耦合测温,测温时会产生较高的温度,金属压件熔点高,相比于目前常用的焊接连接,能够避免连接失效,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
29.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测温支架上,且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30.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且将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测温支架上,由于测温支架更靠近基座,能够直接检测基座的温度,在基座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系统会停止加热,提高安全性。
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测温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测温支架上、且位于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测温支架之间;
32.所述测温支架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弹性件过盈装配于所述安装槽中。
33.通过在温度传感器与测温支架之间设置弹性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能够保证温度传感器始终靠近基座,通过设置弹性件在测温支架上过盈装配,使得弹性件始终保持受压缩状态,以将温度传感器抵紧于基座,提高基座温度的检测精度。
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
35.温度开关,设于所述测温支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或所述基座上,且所述温度开关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36.通过设置温度开关,温度开关能够在温度过高时断开电磁加热组件的电路,使得电磁加热组件停止产生交变磁场,提高电磁加热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7.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设备,包括:
38.上述的电磁加热装置,设有加热位;
39.容器,设于所述加热位,用于盛装待加热物体。
40.由于该电磁加热设备设置有上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因此相应具有上述电磁加热装置的技术效果,并且电磁加热装置的控温效果好,测温组件抗干扰性强,能够提高整个电磁加热设备的可靠性。
4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容器为非金属材质,所述容器上设有导磁层。
42.通过设置容器采用非金属材质,一方面不会出现锈蚀问题,另一方面非金属材质的容器能够一体成型,不需要使用密封件或者固定胶,食品安全等级更高。由于非金属材质无法通过电磁感应被加热,因此在容器上设置导磁层,导磁层受到变化的磁场作用会发热,热量从加热端传递到容器的其他部分,进而传递至容器内盛装的待加热物体。由于导磁层直接设置在容器上,二者之间没有间隙,因此加热效率高。
4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容器为玻璃水壶。
44.通过设置容器为玻璃水壶,使得容器透明,能够直接观测到容器的内容物,并且增加视觉效果和烹饪乐趣。
附图说明
4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6.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电磁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示出了图1的电磁加热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8.图3示出了图2的电磁加热装置中的电磁加热组件与测温组件的装配结构图。
49.图4示出了图3的电磁加热组件与测温组件的全剖结构图。
50.图5示出了图2的电磁加热装置中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1.图6示出了图2的电磁加热装置中的测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2.图7示出了图6的测温组件中测温支架在某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53.图8示出了图6的测温组件中测温支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54.图9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加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55.附图标记说明:1100-电磁加热装置;100-基座,110-支撑壳体,113-支脚,120-上盖,121-加热位,130-安装腔;200-电磁加热组件,210-线圈盘,220-托架,221-第一环槽,222-中心空腔,230-磁条;300-散热组件,310-吹风装置,320-分流支架,330-围边;400-电控板;500-操作界面;600-测温组件,610-测温支架,611-第二环槽,612-缺口,613-第一过线孔,614-安装槽,615-第二过线孔,616-支撑脚,620-测温线圈,630-连接线,640-温度传感器,650-绝缘件,660-金属压件,670-弹性件;700-温度开关。
56.1000-电磁加热设备;1100-电磁加热装置,1200-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5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8.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59.相关技术中,电磁加热装置采用红外测温,存在抗干扰性差、测温精度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电磁加热装置测温精度低且抗干扰性差的技术问题。
60.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技术:
61.实施例1:
6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装置1100,如图1和图2所示,为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的整体结构图以及内部结构图。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包括基座100、电磁加热组件200和测温组件600,基座100设有安装腔130,用于安装电磁加热组件200和测温组件600,电磁加热组件200和测温组件600均安装于安装腔130中,其中电磁加热组件200通过电磁感应加热金属物体或者涂覆有导磁层的非金属物体,该物体可以是用于盛装物体的容器或者某一具体物品。电磁加热组件200用于产生交变磁场并作用于被加热物体,使得被加热物体的导磁材料感应交变磁场而产生电涡流,电涡流产生热量,进而能够加热被加热物体。电磁加热组件200为成熟的产品,具体内容可参照现有技术的相关公开,此处不展开说明。
63.测温组件600用于测量被加热物体的温度。不同于现有技术的红外测温,该测温组件600利用磁耦合技术测温。具体参见图2至图7,该测温组件600包括测温支架610和测温线圈620,测温支架610与电磁加热组件200连接,测温线圈620通过测温支架610直接安装在电磁加热组件200上,使得测温线圈620更靠近于被加热物体,测温线圈620与被加热物体的导磁材料之间能够产生电磁耦合,测温线圈620感应被加热物体的电涡流,进而能够获取被加
热物体的加热温度。利用电磁耦合作用实现精准、高效测温,测温误差可控制在
±
2℃以内。相比于传统的红外测温元件容易受到外界灰尘、水渍的影响,使用的时间越长测量精度越低,本技术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1100,采用电磁耦合测温组件600来检测被加热物体的温度,环境中的灰尘、水渍均不会影响测温组件600,抗干扰性好,从而保证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在长时间工作后仍能保证较高的测温精度。
64.电磁加热组件200的核心部件是加热线圈,在某些实施例中,加热线圈设置为线圈盘210,线圈盘210整体呈盘装,厚度小,便于装配,使得基座100的厚度变得更薄,增加基座100的美观性。此外,为了形成磁力线的闭合回路,电磁加热组件200通常还设置有磁条230。沿线圈盘210的中心轴的轴向,测温线圈620至少部分位于电磁加热组件200外,使得测温线圈620在线圈盘210的轴向上更接近于被加热物体,提高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
65.基于加热线圈采用线圈盘210的结构,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组件600位于线圈盘210的中心轴上,即测温组件600与线圈盘210共轴线。通过设置测温线圈620与线圈盘210共轴,一方面沿周向,测温线圈620所处磁场均匀分布,另一方面能够合理利用线圈盘210缠绕时所形成的中心空间,为测温组件600提供安装空间,使得电磁加热组件200与测温组件600装配更紧凑,有利于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的小型化。
66.根据实验测试,磁条230产生的磁场会轻微影响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因此为保证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需要保证测温线圈620与磁条230具有一定间隔,具体是测温线圈620与磁条230/线圈盘210相近的表面具有一定间隔。在某些实施例中,沿线圈盘210的中心轴的轴向,测温线圈620的靠近磁条230/线圈盘210的表面与磁条230/线圈盘210的靠近测温线圈620的表面具有间距h。具体的,当磁条230相比于线圈盘210更接近于测温线圈620时,则该间距h为测温线圈620与磁条230相近的表面之间的间距;若线圈盘210相比于磁条230更接近于测温线圈620时,则该间距h为测温线圈620与线圈盘210相近的表面之间的间距。
67.当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呈水平放置的姿态时,该间距h即为测温线圈620的下表面与磁条230/线圈盘210的上表面之间的间距,当该间距h为负值时,代表测温线圈620的下表面位于磁条230/线圈盘210的上表面之下;反之,当该间距h为正值时,代表测温线圈620的下表面位于磁条230/线圈盘210的上表面之上。具体参阅图4,在某些实施例中,磁条230的上表面高于线圈盘210的上表面,并且沿径向,磁条230的中心部位更接近于测温线圈620,此情况下,需要考虑如何降低磁条230产生的磁场对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的影响。
68.根据实验测试,该间距h为-3mm≤h≤10mm时,磁条230产生的磁场对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的影响较小,测温线圈620能够达到
±
2℃的测温精度。在某些实施例中,该间距h为正向间距,且1mm≤h≤3mm,使得沿线圈盘210的中心轴方向,测温线圈620与线圈盘210和磁条230均无重合部分,最大限度降低磁条230产生的磁场对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的影响。
69.在其他实施例中,若磁条230的上表面低于线圈盘210的上表面,则只需要考虑测温线圈620的下表面与线圈盘210的上表面之间的间距即可,根据实验测试,该间距h为-5mm≤h≤10mm时,磁条230产生的磁场对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的影响较小,测温线圈620能够达到
±
2℃的测温精度。在某些实施例中,该间距h为正向间距,且0≤h≤5mm,使得
沿线圈盘210的中心轴方向,测温线圈620与线圈盘210和磁条230均无重合部分,最大限度降低磁条230产生的磁场对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的影响。
70.同样由于加热线圈采用线圈盘210的结构,导致线圈盘210表面积较大,但是厚度小,整体强度弱。为了方便安装固定线圈盘210,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电磁加热组件200中还设置有托架220,线圈盘210固定安装于托架220上。托架220的结构可以适配线圈盘210设置为圆形,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本技术不做限制。为了方便安装线圈盘210,在某些实施例中,托架220中设置第一环槽221用于安装线圈盘210,线圈盘210固定在第一环槽221中。第一环槽221具体是开口平行于线圈盘210中心轴方向的环形槽,该环形槽的内环为中空结构,构成用于安装测温组件600的中心空腔222,测温组件600的测温支架610安装于中心空腔222中。
71.为了方便测温支架610的安装固定,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610上设有向外延伸的支撑脚616,测温支架610的支撑脚616与托架220可拆卸连接,方便电磁加热组件200与测温组件600的拆装。支撑脚616与托架220具体可以通过卡扣结构或螺纹紧固件实现可拆卸连接;或者,支撑脚616与托架220采用插接或螺纹连接。考虑到装配的便捷性,在某些实施例中,支撑脚616上设置有公扣件,测温支架610上对应设置母扣件,支撑脚616与托架220具体通过卡扣结构连接。
72.测温线圈620通过测温支架610安装于线圈盘210的中心,具体的,测温线圈620整体安装于测温支架610上,或者测温线圈620缠绕于测温支架610。请参阅图6至图8,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610上设置有开口方向垂直于测温线圈620的中心轴的第二环槽611,测温线圈620缠绕设置在第二环槽611中。第二环槽611一方面便于测温线圈620的绕设,另一方面对测温线圈620起到一定支撑、保护作用。
73.测温组件600的测温线圈620需要与电控板400连接,将测温信号传输至电控板400,电控板400同样位于基座100的安装腔130中,电控板400控制线圈盘210的电信号,通过设置电控板400实现电磁加热装置1100的自动控温。为了方便测温线圈620与电控板400的电连接,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组件600还包括连接线630,测温线圈620与电控板400通过连接线630电连接。
74.为了方便连接线630与测温线圈620的连接,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610设有缺口612,缺口612具体位于第二环槽611的槽壁上,使得测温线圈620的两端穿过缺口612、伸出于第二环槽611外,连接线630与测温线圈620的端头连接。为了方便连接线630的布线,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610还设置有第一过线孔613,连接线630的一端与测温线圈620的端部连接,另一端贯穿第一过线孔613、穿出测温支架610,通过设置第一过线孔613使得连接线630能够从测温支架610的中部引出,使得测温支架610中线束较为集中,便于走线。
75.测温线圈620具有两个端头,相应的连接线630也设置为两根,考虑到电安全,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610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过线孔613,且两个第一过线孔613对称分布于测温支架610的中部。缺口612同样为两个,两个缺口612对称设于测温支架610的边缘,并且两个缺口612具有较大间距,保证测温线圈620具有两个端头之间以及两根连接线630之间不会接触。并且两个缺口612间隔设置还可避免降低第二环槽611的结构强度。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安全,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610上还设有绝缘件650,绝缘件650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橡胶、塑料、陶瓷、玻璃等,绝缘件650位于两个第一过线孔613之间,通过绝缘件650
能够避免两个连接线630意外接触而短路。
76.由于测温线圈620工作时,温度会较高,在某些实施例中,连接线630与测温线圈620通过金属压件660铆接。通过金属压件660实现连接线630与测温线圈620的连接以及电导通,一方面金属压件660的强度较大,保证连接线630与测温线圈620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由于测温线圈620利用磁耦合测温,测温时会产生较高的温度,金属压件660熔点高,相比于目前常用的焊接连接,能够避免连接失效,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77.为了提高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的使用安全性,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640和温度开关700,温度传感器640和温度开关700均与电控板400电连接,其中温度传感器640用于检测基座100的温度,在基座100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系统会停止加热,提高安全性。温度开关700可以采用熔断器、限温开关等,温度开关700能够在电路中发生短路时熔断,避免发生电路起火。
78.为了方便安装,温度传感器640设置在测温支架610上,测温支架610更靠近基座100,能够直接检测基座100的壳体的温度。温度开关700同样也可以设置在测温支架610上,也可安装于电磁加热组件200的托架220上,或者基座100上,具体安装位置本技术不做限制。
79.温度传感器640可以采用现有的常规测温件,例如红外温度传感器、热电偶等。为了提高温度传感器640的测温精度,在某些实施例中,该测温组件600中设置有弹性件670,弹性件670安装固定于测温支架610上,弹性件670的安装位置具体位于温度传感器640与测温支架610之间。通过在温度传感器640与测温支架610之间设置弹性件670,在弹性件670的作用下,能够保证温度传感器640始终靠近基座100的用于放置被加热物体的部位,提高基座100温度的检测精度。
80.测温支架610上设有安装槽614,弹性件670固定于安装槽614中。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温度传感器640的测温精度,弹性件670采用过盈装配的安装方式,使得弹性件670始终保持受压缩状态,以将温度传感器640抵紧于基座100。同连接线630,在某些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640的引线同样采用中间出线的方式,即安装槽614和弹性件670上均设有第二过线孔615,温度传感器640的引线从第二过线孔615中穿过。温度传感器640的引线以及连接线630均从测温支架610的中部引出,使得测温支架610中线束较为集中,便于走线。
81.基座100是电磁加热组件200、测温组件600、电控板400、温度传感器640等部件的安装基础,同时也要承载被加热物体。为了方便放置被加热物体,基座100上设有加热位121,使用时将被加热物体放置在该加热位121上。
82.为了便于基座100内部组件的安装,参见图1和图2,在某些实施例中,基座100为分体式结构,基座100具体包括支撑壳体110和上盖120,支撑壳体110和上盖120合围成安装腔130。加热位121具体设置于上盖120上,支撑壳体110的底部设有至少两个支脚113,通过设置支脚113支撑基座100,放置桌面或台面的上的积水进入基座100内部。
83.基座100的常用使用姿态为放置于桌面/台面上,因此加热位121朝上。为了方便使用,在某些实施例中,上盖120设有操作界面500,操作界面500可以是按钮或者触摸屏类的显示组件,操作界面500同样与电控板400电连接。操作界面500与加热位121沿基座100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通过设置操作界面500方便用户操作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例如设定开关
机、设定加热温度、设定保温时间等。
84.考虑到电磁加热组件工作时温度较高,为了防止基座100内部其他组件被过度加热,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中还设有散热组件300,散热组件300同样位于安装腔中,具体是位于电磁加热组件的下部,具体参见图2,该散热组件300包括吹风装置310和分流支架320,吹风装置310转动形成风流,分流支架320设置在吹风装置310的出风端,当吹风装置310产生的风流流经分流支架320时,分流支架320能够将风流分隔为两束风束,两束风束分别吹向线圈盘210的上下表面,从而增加线圈盘210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参见图2,在某些实施例中,吹风装置310采用风扇,由于风扇所形成的风流会向外扩散,为保证尽可能多的风流被利用、进行散热,在某些实施例中,吹风装置310采用风扇,风扇的外周侧设置围边330,围边330能够阻挡风扇圆周侧的风流向外扩散,保证风流尽可能多地被利用。
85.实施例2:
86.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设备1000,参见图9,该电磁加热设备1000包括:用于盛装待加热物体的容器1200以及用于加热的电磁加热装置1100,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具体可加热容器和/或待加热物体。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具体采用上述实施例1的电磁加热装置1100,因此相应具有上述实施例1的电磁加热装置1100的技术效果,具体是测温组件600抗干扰性强,测温精准,整个电磁加热装置1100控温效果好,并且使用安全性高,可靠性高。
87.在某些实施例中,容器1200为非金属材质,一方面不会出现锈蚀问题,另一方面非金属材质的容器能够一体成型,不需要使用密封件或者固定胶,食品安全等级更高。由于非金属材质无法通过电磁感应被加热,因此在容器1200上设置导磁层,导磁层受到电磁加热组件200产生的交变磁场作用会发热,热量从加热端传递到容器1200的其他部分,进而传递至容器内盛装的待加热物体。由于导磁层直接设置在容器1200上,二者之间没有间隙,因此相比于目前放在热盘上直接加热的全玻璃壶,该容器1200的加热效率更高。
88.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加热设备1000为电热水壶,相应的容器1200为水壶,具体是玻璃或陶瓷水壶。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该容器1200为玻璃水壶,玻璃水壶的底面涂覆有导磁材料,容器1200的其他部位透明,能够直接观测到容器1200的内容物,并且增加视觉效果和烹饪乐趣。
8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电磁电磁加热设备1000还可是煮蛋器、热奶器、电磁灶具等其他设备,具体应用场景此处不做穷举。
9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9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
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9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9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94.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9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96.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9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