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方法、系统及介质与流程

2022-11-19 08:01: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应急通信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方法、系统及介质。


背景技术:

2.在应急救灾时,一方面需要尽可能搜救被困人员和伤员,另一方面也要保障救灾人员的人身安全。尤其是在火灾、地震等危险系数较高的灾难现场,保持指挥调度中心与救灾人员的通讯稳定极为重要。而当出现较大面积的灾难时,公共通信网服务容易出现中断甚至瘫痪现象,难以保证指挥调度中心与救灾人员通讯稳定。
3.目前,主要的应急通讯方式是采用应急通讯车、应急通讯站等,进行局部的信号覆盖,配合手持对讲机等进行现场联络,保证信息的互通。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应急通讯车、应急通讯站的信号覆盖范围不大,尤其是在有较多障碍物的灾难环境中,因此当救灾人员深入灾难现场时,仍然容易出现通讯信号不稳甚至中断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5.第一方面,为了拓宽应急通信的信号覆盖范围,提升信号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方法。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方法,包括:获取预设的通信基站与预设的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判断信号强度是否低于设定强度值;若是,则输出用于部署临时中继器的分配信号,并控制临时中继器分别与通信基站、移动终端信号连接;执行检验操作:获取临时中继器与预设的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并判断信号强度是否低于设定强度值;若是,则输出用于部署另一临时中继器的分配信号,并控制该临时中继器分别与上一临时中继器、移动终端信号连接;重复执行检验操作,并控制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保持信号连接;获取对应移动终端的应急信息,并通过至少一个临时中继器形成的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传输应急信息。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救援人员进入灾难现场时,救援人员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开始检测与通信基站的信号强度,此时救援人员越深入灾难现场,则信号强度越低,当信号强度即将不足以维持信息通讯时,开始原地部署临时中继器,以此拓宽信号的覆盖范围,通过连续部署临时中继器可实现通讯距离的加倍延长,从而方便将救援人员现场采集
到的应急信息通过临时中继器形成的通信链路及通信基站发送至指挥中心,从而提升指挥效率和救援效率,同时保障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
8.优选的,在所述获取对应移动终端的应急信息,并通过至少一个临时中继器形成的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传输应急信息的步骤中,还包括:获取指定人员的生命体征;对比生命体征与预设的正常范围;若至少有一项生命体征超出其对应的正常范围,则控制移动终端通过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发送应急信息。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终端可采用手环等,通过一系列传感器实时监测救援人员的生命体征,当救援人员的生命体征超出其对应的正常范围时表示救援人员可能存在生命危险,以此方便指挥中心调动救援资源进行及时救援。
10.优选的,在所述获取对应移动终端的应急信息,并通过至少一个临时中继器形成的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传输应急信息的步骤中,还包括:实时获取指定人员的生命体征;依据多个连续采样的生命体征计算体征变化速率;判断体征变化速率是否超过设定速率;若是,则控制移动终端通过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发送应急信息。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生命体征的快速变化判断救援人员是否出现危急情况,例如心跳骤升或骤降,在出现问题时通过通信链路传输应急信息,以此方便指挥中心调动救援资源进行及时救援。
12.优选的,在所述执行检验操作的步骤中,还包括:获取该临时中继器的位置信息,作为当前时刻的终点位置;获取其余已部署的临时中继器的位置信息,作为当前时刻的路径点位置;依据通信基站、路径点位置及终点位置生成移动路线;将最新生成的移动路线通过通信链路发送至通信基站。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每部署一个临时中继器则生成一次通信链路对应的救援人员移动路线,以此反馈救援人员的移动路线,方便后续批次的救援人员进行二次救援,或方便原救援人员返程找到出口。
14.优选的,在所述重复检验操作,并控制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保持信号连接的过程中,还包括:获取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之间的信号强度,并判断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之间的信号强度是否低于预设强度阈值;若是,则获取通信基站与临时中继器之间的信号强度,获取临时中继器与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并在所部署的临时中继器数量至少为两个时获取相邻两个临时中继器的信号强度;依据上述信号强度的获取结果分析通信基站、临时中继器及移动终端中出现故障的对象,并依据分析结果采取预设的应急方案。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临时中继器可能会因为灾难现场的恶劣环境而发生损毁现象,因此需要实时判断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之间是否断开或出现信号过弱的情况,并依
据信号强度的分布情况查找出出现故障的对象,即通信基站、临时中继器及移动终端中的一个或多个。
16.优选的,所述获取对应移动终端的应急信息,并通过至少一个临时中继器形成的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传输应急信息的步骤中,还包括:获取所有与通信基站仍保持信号连接的临时中继器的部署信息;依据部署信息查找部署顺序中末尾的临时中继器,作为第一断联点;查找部署顺序中位于该临时中继器最近后置位的临时中继器,作为故障点,并调取其部署位置;于该部署位置处查找除第一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外的其余临时中继器,并判断查找到的临时中继器是否为部署顺序位于故障点的临时中继器最近后置位的临时中继器;若是,则查找到的临时中继器作为第二断联点,分别获取预设于故障点的另一移动终端与第一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第二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的信号强度;若两个信号强度均超过设定强度值,则输出用于在故障点处重新部署临时中继器的分配信号,并控制该临时中继器分别与第一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第二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信号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原先的临时中继器的部署顺序、通信链路当前可通信的临时中继器查找出故障点,再依据故障点检测得到的信号强度判断是否需要部署新的临时中继器,从而方便重新连接断掉的两条通信链路,实现通信链路的修复,提升维护效率。
18.优选的,还包括:实时检测预设的移动终端附近信号强度大于设定强度值的临时中继器;判断检测到的临时中继器的数量是否大于2;若是,则对比所有查找到的临时中继器的信号强度;输出用于控制预设的移动终端与信号强度最大的临时中继器连接的连接信号。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救援人员在灾难现场迂回或返程时,或后续批次的救援人员进入灾难现场时,可控制预设的移动终端始终与信号强度最大的临时中继器连接,从而提升应急信息的传输稳定性。
20.优选的,所述获取对应移动终端的应急信息,并通过至少一个临时中继器形成的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传输应急信息的步骤后,还包括:获取所查找到的各临时中继器的部署顺序;判断信号强度排序第二位的临时中继器的部署顺序是否位于信号强度排序首位的临时中继器的前置位,且其与预设的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是否持续上升;若是且信号强度持续上升,则控制预设的移动终端切换连接至该前置位的临时中继器,并对该信号强度排序首位的临时中继器执行回收操作。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信号强度排序第二位的临时中继器的部署顺序位于信号强度排序首位的临时中继器的前置位,且其与预设的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上升,则表示救援人员踏上返程,此时其与部署顺序前置位的临时中继器的信号强度逐渐增大,且由于救援人员刚经过后置位的临时中继器,所以后置位的临时中继器信号更强,此时可对该临时中继器进行回收,从而提升资源利用率。
22.第二方面,为了拓宽应急通信的信号覆盖范围,提升信号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系统,包括:信号强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设的通信基站与预设的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信号强度是否低于设定强度值;若是,则输出用于部署临时中继器的分配信号,并控制临时中继器分别与通信基站、移动终端信号连接;检验模块,用于执行检验操作:获取临时中继器与预设的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并判断信号强度是否低于设定强度值;若是,则输出用于部署另一临时中继器的分配信号,并控制该临时中继器分别与上一临时中继器、移动终端信号连接;重复执行检验操作,并控制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保持信号连接;及信息传输模块,用于获取对应移动终端的应急信息,并通过至少一个临时中继器形成的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传输应急信息。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信号强度获取模块实时检测通信基站、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并通过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是否需要临时中继器进行信号范围拓宽,并通过检验模块连接更多临时中继器以延长通信链路,预设的移动终端可作为相邻通信节点的信号强度检验工具,从而避免信号中断,最终可通过临时中继器形成的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传输应急信息,从而拓宽应急通信的信号覆盖范围,提升信号强度。
24.第三方面,为了拓宽应急通信的信号覆盖范围,提升信号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任一种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当在灾难现场中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信号强度即将不足以维持信息通讯时,开始原地部署临时中继器,以此拓宽信号的覆盖范围,通过连续部署临时中继器可实现通讯距离的加倍延长,从而方便将救援人员现场采集到的应急信息通过临时中继器形成的通信链路及通信基站发送至指挥中心,从而提升指挥效率和救援效率;2.当救援人员的生命体征超出其对应的正常范围时表示救援人员可能存在生命危险,以此方便指挥中心调动救援资源进行及时救援;3.通过原先的临时中继器的部署顺序、通信链路当前可通信的临时中继器查找出故障点,再依据故障点检测得到的信号强度判断是否需要部署新的临时中继器,从而方便重新连接断掉的两条通信链路,实现通信链路的修复,提升维护效率。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救援现场的临时通信链路部署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方法的部分方法流程
图,主要展示移动路线的生成步骤。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方法的部分方法流程图,主要展示通信链路故障排查步骤。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方法的部分方法流程图,主要展示通信链路故障修复步骤。
31.附图标记说明:1、通信基站;2、临时中继器;3、救援人员。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全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方法。参照图1、图2,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00:获取预设的通信基站1与预设的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
34.具体的,通信基站1可采用灾难现场附近的通信塔,也可采用应急通信车或应急通信站等,预设的移动终端可采用手机、对讲机,也可以采用智能手环等,本实施例以智能手环为例。通信基站1与智能手环之间的信息传输方式采用无线传输,例如采用nb-iot、wifi、lora等通讯技术,指挥中心通过通信塔或应急通信车等与救援人员3的智能手环进行信息交互,以此方便指挥中心了解现场的情况。
35.s200:判断信号强度是否低于设定强度值;若是,则输出用于部署临时中继器2的分配信号,并控制临时中继器2分别与通信基站1、移动终端信号连接。
36.具体的,通信基站1、临时中继器2及智能手环均集成了nb-iot等通讯模块,智能手环可检测其与通信基站1之间的通信链路的信号强度,信号强度的对比可采用rsrp或rsrq,若以rsrp为准,则设定强度值可取-100 dbm,即当智能手环与通信基站1之间的通信链路的信号强度低于-100 dbm,则表示信号较差,需要部署临时中继器2,例如救援人员3通过所携带的背包放置临时中继器2,在需要部署时将临时中继器2粘贴在地面或墙体上,临时中继器2也可通过自动下料装置进行自动部署,自动下料装置可采用自动发球机类似的结构,用于将临时中继器2自动射出。临时中继器2可采用例如nlm5xx型号的无线中继器,配置独立的电池供电,启动时自动连接通信基站1与智能手环,实现信号续航,扩大信号覆盖范围。
37.s300:执行检验操作:获取临时中继器2与预设的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并判断信号强度是否低于设定强度值;若是,则输出用于部署另一临时中继器2的分配信号,并控制该临时中继器2分别与上一临时中继器2、移动终端信号连接。
38.重复执行检验操作,并控制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1保持信号连接。
39.具体的,当救援人员3持续深入灾难现场时,需要部署更多的临时中继器2以延长通信链路,以此保证智能手环与通信基站1之间信息的稳定传输。上一临时中继器2会自动与智能手环断开并与新部署的临时中继器2连接,新部署的临时中继器2再与智能手环连接,即第一个部署的临时中继器2预先设定优先连接通信基站1与智能手环,在下一临时中继器2启用时则切换连接至下一临时中继器2。而从第二个部署的临时中继器2开始,每个临时中继器2预先设定优先连接前一临时中继器2与智能手环。临时中继器2之间的启用顺序
事先由工作人员指定。
40.参照图1、图3,在通过临时中继器2组建通信链路时,每部署一临时中继器2,则执行以下步骤:s311:获取该临时中继器2的位置信息,作为当前时刻的终点位置。
41.具体的,临时中继器2可集成gps芯片,或通过部署时的智能手环自身的gps定位功能进行定位,并标记为当前所部署的临时中继器2的坐标位置。
42.s312:获取其余已部署的临时中继器2的位置信息,作为当前时刻的路径点位置。
43.具体的,每一个临时中继器2的位置信息均进行记录存储,形成一一对应的路径点。
44.s313:依据通信基站1、路径点位置及终点位置生成移动路线;s314:将最新生成的移动路线通过通信链路发送至通信基站1。
45.具体的,通信基站1可作为起点,或当智能手环启动时的定位点为起点,每个部署的临时中继器2作为路径点,按照通信链路的连接顺序连接起点、路径点与终点即形成对应救援人员3的移动路线,以此方便指挥中心了解救援人员3的行进路线,并可作为二次救援的相对安全的参考路线。在其他实施例中,终点位置也可以为智能手环的实时定位点,以此提升移动路线的定位精度。
46.在控制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1保持信号连接的过程中,须实时监测通信链路的连接情况,以此避免传输的信息发生丢失情况。参照图1、图4,具体包括步骤s321-s323:s321:获取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1之间的信号强度。
47.s322:判断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1之间的信号强度是否低于预设强度阈值;若是,则获取通信基站1与临时中继器2之间的信号强度,获取临时中继器2与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并在所部署的临时中继器2数量至少为两个时获取相邻两个临时中继器2的信号强度。
48.具体的,在临时中继器2启动后,控制智能手环与通信基站1之间自动来回发送测试信号以检验是否连接成功,若测试信号发生损坏丢失等现象则表示连接失败,若连接成功则可开始通过信号强度的数值进行判定信号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49.s323:依据上述信号强度的获取结果分析通信基站1、临时中继器2及移动终端中出现故障的对象,并依据分析结果采取预设的应急方案。
50.具体的,若通信基站1与临时中继器2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强度阈值,则表示通信基站1或第一个部署的临时中继器2发生故障或运行不稳定,若末尾部署的临时中继器2与智能手环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强度阈值,则表示末尾部署的临时中继器2或智能手环发生故障或运行不稳定或者两者的距离过远(部署新的临时中继器2),若相邻两个临时中继器2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强度阈值,则表示该两个临时中继器2中至少有一者存在故障或运行不稳定的情况,从而方便查找出故障的对象,方便进行通信链路的及时维护。
51.参照图1、图5,若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1之间的信号基本达到断开的状态,信号等出现严重损坏或丢失的现象,则可采用步骤s331-s333判断故障的对象:s331:获取所有与通信基站1仍保持信号连接的临时中继器2的部署信息;s332:依据部署信息查找部署顺序中末尾的临时中继器2,作为第一断联点。
52.具体的,仍保持信号连接即保持与通信基站1的信号强度超过预设强度阈值的状
态,部署信息记载了各个临时中继器2的部署顺序,例如每台临时中继器2的编号、部署位置等,以此可找到靠通信基站1一侧的信号边缘的临时中继器2。
53.s333:查找部署顺序中位于该临时中继器2最近后置位的临时中继器2,作为故障点,并调取其部署位置。
54.具体的,部署顺序中位于第一断联点最近后置位的一般为故障的临时中继器2,即断联的部分,通过获取其部署位置即可找到故障点的位置,方便救援人员3去重新检查和部署临时中继器2,或者方便指挥人员调派新一批救援人员3去进行维护。
55.具体的应急方案如下,包括步骤:于故障点查找除第一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2外的其余临时中继器2,并判断查找到的临时中继器2是否为部署顺序位于故障点的临时中继器2最近后置位的临时中继器2;若是,则查找到的临时中继器2作为第二断联点,分别获取预设于故障点的另一移动终端与第一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2、第二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2的信号强度;若两个信号强度均超过设定强度值,则输出用于在故障点处重新部署临时中继器2的分配信号, 并控制该临时中继器2分别与第一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2、第二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2信号连接。
56.具体的,另一移动终端为后续的支援人员所携带的移动终端,同样可采用智能手环。当智能手环查找到的位于故障点的临时中继器2最近后置位的临时中继器2则可以进行两临时中继器2的连接,以此修复通信链路。若出现两个其余临时中继器2,则可能是原位于故障点的临时中继器2被扰动偏离了故障点位置,此时可对故障点对应的临时中继器2进行归位或者与重新部署的临时中继器2连接,使之重新投入使用。若智能手环与其中一个临时中继器2的信号强度超过设定强度值,与另一个的信号强度不超过设定强度值,则按照第一断联点、第二断联点相对故障点的位置,控制智能手环朝向信号强度弱的一侧移动,直至两个信号强度均超过设定强度值,从而确定需要重新部署临时中继器2的落点位置。
57.若未查找到除第一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2外的其余临时中继器2,则需要按照s314中记录的移动路线,确定位于第一断联点后置位的各个临时中继器2的位置,并进行连续的重新部署临时中继器2的操作,部署方式与步骤s100-s300一致,直至通信基站1与首批救援人员3的智能手环成功连接为止。
58.所采取的应急方案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例如指挥中心自动预警,提示工作人员进行二次救援,修复通信链路,或者智能手环自动预警,提示救援人员3重新部署闲置的临时中继器2以修复通信链路。
59.s400:参照图1、图2,获取对应移动终端的应急信息,并通过至少一个临时中继器2形成的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1传输应急信息。
60.具体的,当通信链路搭建完毕后,即可通过最新的通信链路传输应急信息,以此方便指挥中心与现场救援人员3之间的信息互通。其中智能手环集成有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光学心率传感器、皮电反应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传感模块,同时也集成有gps模块,用于对智能手环进行定位。
61.应急信息包括现场救援人员3等指定人员的生命体征,用于方便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了解现场救援人员3的身体情况,以便在救援人员3遇险时及时施救,提升安全性。为了降低智能手环的功耗,在不影响生命体征预警的前提下,简化应急信息的内容,降低传输频
率,以此方便指挥中心进行管理,因此设置以下触发应急信息的步骤sa1-sa3:sa1:获取指定人员的生命体征;sa2:对比生命体征与预设的正常范围;sa3:若至少有一项生命体征超出其对应的正常范围,则控制移动终端通过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1发送应急信息。
62.具体的,预设的正常范围可按照现场救援人员3本身的身体素质进行预设,也可按照正常人的体征正常范围进行设定,当心率等其中一项生命体征发生超标的现象,则表示救援人员3可能存在生命危险,立即发送应急信息进行预警,从而筛选出有效的应急信息。
63.在其他实施例中,触发应急信息的方式还可以如步骤sb1-sb3所示:sb1:实时获取指定人员的生命体征;sb2:依据多个连续采样的生命体征计算体征变化速率;sb3:判断体征变化速率是否超过设定速率;若是,则控制移动终端通过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1发送应急信息。
64.具体的,现场救援人员3的生命体征变化一般存在过渡过程,例如心率升高、血压升高,体温升高,为了实现提前预警,而非等到体征超标再预警,因此可计算体征变化速率,体征变化速率可以为单向增长速率或单向衰减速率,以此表征生命体征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情况,方便指挥中心提前做出反应,例如通过呼叫智能手环提示救援人员3注意安全,或定位救援人员3位置以方便施救。
65.当救援人员3在灾难现场迂回移动救人时,可能会存在同时靠近两个已部署的移动终端的情况,此时可采取步骤sc1-sc3:sc1:实时检测预设的移动终端附近信号强度大于设定强度值的临时中继器2;具体的,通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其附近可连接的临时中继器2,并获取信号强度满足要求的临时中继器2。
66.sc2:判断检测到的临时中继器2的数量是否大于2;若是,则对比所有查找到的临时中继器2的信号强度;sc3:输出用于控制预设的移动终端与信号强度最大的临时中继器2连接的连接信号。
67.具体的,当智能手环检测到的临时中继器2的数量大于2时则触发选择临时中继器2的程序,使得智能手环始终与信号更强的临时中继器2连接,若多个临时中继器2的信号强度一致或差值小于设定触发值,则可控制智能手环与部署顺序前置位的临时中继器2连接,以缩短通信链路的传输长度。
68.在救援人员3执行完工作,准备回撤时,可对沿途的临时中继器2进行回收,具体的回收步骤如sd1-sd2所示:sd1:获取所查找到的各临时中继器2的部署顺序。
69.具体的,可参考步骤sc1查找智能手环附近信号强度大于设定强度值的临时中继器2,并查找各个临时中继器2部署的前后顺序。
70.sd2:判断信号强度排序第二位的临时中继器2的部署顺序是否位于信号强度排序首位的临时中继器2的前置位,且其与预设的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是否持续上升;若是且信号强度持续上升,则控制预设的移动终端切换连接至该前置位的临时中
继器2,并对该信号强度排序首位的临时中继器2执行回收操作。
71.具体的,一般救援人员3在回撤时,智能手环与最近的临时中继器2之间的距离会缩短,信号强度会递增,因此若信号强度排序第二位的临时中继器2的部署顺序是位于信号强度排序首位的临时中继器2的前置位,且其与预设的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持续上升,则表示救援人员3正在回撤,此时可对最近的,即信号强度排序首位的临时中继器2进行回收,同时回收时可关闭回收的临时中继器2,并控制智能手环连接前一临时中继器2,从而保证救援人员3在回撤时依然能与指挥中心通讯。
72.回收操作可由人工执行也可实现自动回收,具体的,每一临时中继器2可通过单独的飞行器,即无人机等搭载,因此当回收操作激活时,飞行器会定位智能手环的位置,并带动需回收的临时中继器2飞向救援人员3的背包进行回收,并通过磁吸固定等方式锁定在背包上,以此减少救援人员3的工作量,提升回收效率,提升资源利用率。
73.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系统,其包括:信号强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设的通信基站1与预设的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信号强度是否低于设定强度值;若是,则输出用于部署临时中继器2的分配信号,并控制临时中继器2分别与通信基站1、移动终端信号连接;检验模块,用于执行检验操作:获取临时中继器2与预设的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并判断信号强度是否低于设定强度值;若是,则输出用于部署另一临时中继器2的分配信号,并控制该临时中继器2分别与上一临时中继器2、移动终端信号连接;重复执行检验操作,并控制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1保持信号连接;及信息传输模块,用于获取对应移动终端的应急信息,并通过至少一个临时中继器2形成的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1传输应急信息。
74.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系统还包括:体征采集模块,用于获取指定人员的生命体征;及体征对比模块,用于对比生命体征与预设的正常范围;若至少有一项生命体征超出其对应的正常范围,则控制移动终端通过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1发送应急信息。
75.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系统还包括:体征采集模块,用于实时获取指定人员的生命体征;及计算模块,用于依据多个连续采样的生命体征计算体征变化速率;及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体征变化速率是否超过设定速率;若是,则控制移动终端通过通信链路向通信基站1发送应急信息。
76.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系统还包括:位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该临时中继器2的位置信息,作为当前时刻的终点位置;获取其余已部署的临时中继器2的位置信息,作为当前时刻的路径点位置;及路线生成模块,用于依据通信基站1、路径点位置及终点位置生成移动路线;将最新生成的移动路线通过通信链路发送至通信基站1。
77.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系统还包括:第三判断模块,用于获取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1之间的信号强度,并判断移动终端与通信基站1之间的信号强度是否低于预设强度阈值;若是,则获取通信基站1与临时中继器2之间的信号强度,获取临时中继器2与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并在所部署的临时中继器2数量至少为两个时获取相邻两个临时中继器2的信号强度;及分析模块,用于依据上述信号强度的获取结果分析通信基站1、临时中继器2及移动终端中出现故障的对象,并依据分析结果采取预设的应急方案。
78.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系统还包括:第一查找模块,用于获取所有与通信基站1仍保持信号连接的临时中继器2的部署信息;并依据部署信息查找部署顺序中末尾的临时中继器2,作为第一断联点;第二查找模块,用于查找部署顺序中位于该临时中继器2最近后置位的临时中继器2,作为故障点,并调取其部署位置;第四判断模块,用于于该部署位置处查找除第一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2外的其余临时中继器2,并判断查找到的临时中继器2是否为部署顺序位于故障点的临时中继器2最近后置位的临时中继器2;若是,则查找到的临时中继器2作为第二断联点,分别获取预设于故障点的另一移动终端与第一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2、第二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2的信号强度;若两个信号强度均超过设定强度值,则输出用于在故障点处重新部署临时中继器2的分配信号,并控制该临时中继器2分别与第一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2、第二断联点的临时中继器2信号连接。
79.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系统还包括:优选模块,用于实时检测预设的移动终端附近信号强度大于设定强度值的临时中继器2;并判断检测到的临时中继器2的数量是否大于2;若是,则对比所有查找到的临时中继器2的信号强度;并输出用于控制预设的移动终端与信号强度最大的临时中继器2连接的连接信号。
80.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系统还包括:第五判断模块,用于获取所查找到的各临时中继器2的部署顺序;判断信号强度排序第二位的临时中继器2的部署顺序是否位于信号强度排序首位的临时中继器2的前置位,且其与预设的移动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是否持续上升;及回收模块,用于若是且信号强度持续上升,则控制预设的移动终端切换连接至该前置位的临时中继器2,并对该信号强度排序首位的临时中继器2执行回收操作。
81.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采用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8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临时通信链路的应急信息传送方法的实施原理为:当救援人员3进入灾难现场时,救援人员3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开始检测与通信基站1的信号强度,此时救援人员3越深入灾难现场,则信号强度越低,当信号强度即将不足以维持信息通讯时,开始原地部署临时中继器2,以此拓宽信号的覆盖范围,通过连续部署临时中继器2可实现通讯距离的加倍延长,从而方便将救援人员3现场采集到的应急信息通过临时中继器2形成的通信链路及通信基站1发送至指挥中心,从而提升指挥效率和救援效率,同时保障救援人员3的人身安全。
8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