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出风结构及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8 19:23: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及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同时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环境卫生也越来越注重。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清洁装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
3.以手持式清洁装置为例,为了达到清洁的工作效果,手持式清洁装置需要通过负压发生器的吸力产生气流来吸取要清洁的目标物,而在将目标物吸取至清洁装置内后,气流需排出清洁装置外,因此,手持式清洁装置往往还设置有与负压发生器连通的出风结构以将气流排至清洁装置外。
4.现有技术中,出风结构出于轻便小巧的目的,通常结构紧凑,内部空间尺寸较小,排气风道短,在清洁装置工作时,负压发生器产生的气流经由出风结构排出,气流与出风结构的边框摩擦会产生噪音,从而导致清洁装置的排气噪音大,尤其是噪音中的尖音部分,会产生刺耳和不适感。
5.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降低出风结构排气时的噪音。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包括:
8.本体,具有进风口、至少一个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以及,
9.消声组件,与所述本体连接且位于所述风道内的气流的流动路径上,用于吸收所述气流中的噪音。
10.优选的,至少部分所述消声组件设置在所述风道内,以阻挡至少部分所述风道;
11.至少部分所述气流经所述消声组件后流出所述出风口外。
12.优选的,所述消声组件包括第一消声件,所述第一消声件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
13.优选的,所述进风口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出风口的延伸方向不同。
14.优选的,所述本体包括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的连接部;
15.所述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连接部之间形成风道,所述第一端部形成进风口。
16.优选的,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风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
17.所述本体与所述进风口相对的一端呈封闭端,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风道的侧壁上。
18.优选的,所述第一消声件设在所述出风口的部分上;
19.所述第一消声件与所述风道的侧壁之间形成出风支道。
20.优选的,所述第一消声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部搭接。
21.优选的,所述本体还包括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的限位部;
22.至少两个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第一消声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23.优选的,每个所述限位部具有相对设置的顶端和底端,所述底端靠近所述第一端部设置,其中,相邻两个所述限位部的所述顶端之间的直线距离,大于所述底端之间的直线距离。
24.优选的,所述第一消声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部相接,或者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存在间隙。
25.优选的,所述消声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风道内的第二消声件;
26.所述第二消声件包括一端具有开口的消音腔,所述开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以供至少部分所述噪音进入所述消音腔;
27.优选的,所述开口朝向所述进风口设置,所述消音腔沿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开口的方向延伸;
28.优选的,所述第二消声件为1/4波长管。
29.优选的,所述第一消声件包括第一段和与所述第一段连接的第二段;
30.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一端部搭接,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二消声件搭接;
31.优选的,所述第二段具有槽口,所述槽口套设在所述第二消声件的外壁上。
3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包括:
33.负压发生器;以及
34.出风结构,与所述负压发生器连接,所述出风结构的进风口与所述负压发生器的气流出口连通;
35.其中,所述出风结构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
36.优选的,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壳体、及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手柄,所述负压发生器和所述出风结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3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出风结构及清洁装置,其中出风结构包括本体,在本体上具有通过风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清洁装置产生的气流自进风口进入出风结构,再通过风道由出风口排出;本技术在上述风道内的气流的流动路径上设置有与本体连接的消声组件,通过消声组件的消声作用,来降低气流通过出风结构时产生的噪音,以及消除气流产生的噪音中的尖音部分;
38.并且负压发生器在工作过程中本身因振动也会产生噪音,该噪音也会有部分传递至出风结构内,本技术设置的消声组件也可以消除部分负压发生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从而使得清洁装置在工作排气时产生的噪声较小,且无刺耳的尖音噪声。
附图说明
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出风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1.图2为图1所示的出风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2.图3为图1所示的出风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43.图4为图3所示的出风结构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4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清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5.图6为图5所示的清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6.附图标记说明:1-本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3-连接部;14第一端部;15
‑ꢀ
限位部;151-顶端;152-底端;16-第二端部;17-凸台;2-消声组件;21-第一消声件; 211-第一段;212-第二段;2121-槽口;22-第二消声件;221-开口;222-消音腔;3-壳体;31-气流进口;32-气流出口;4-手柄;100-出风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49.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50.实施例1
5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出风结构100,适用于清洁装置,以将清洁装置的负压发生器与手柄管连接。其中,负压发生器与清洁装置的尘盒连通,以在尘盒内产生负压,待清洁面上的污物在负压作用下进入至尘盒内,而气流则流向至出风结构100,并自该出风结构100流出至清洁装置外。其中,待清洁面可以为地面、墙面,或者待清洁物体的表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52.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出风结构100包括本体1,本体1上具有进风口11、出风口12、以及连通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的风道,上述的自尘盒的出尘口流出的气流流经负压发生器后,自进风口11进入出风结构100内的风道,再经由与风道连通的出风口12排出清洁装置,从而实现清洁装置内气流的流动。
53.具体的,本体1包括第一端部14、与第一端部14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部16、以及连接第一端部14与第二端部16的连接部13,第一端部14、第二端部16及连接部13之间形成上述风道,第一端部14形成进风口11,该进风口11设置在风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本体1 与进风口11相对的一端呈封闭端,出风口12设置在风道的侧壁上,风道连通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以使得从第一端部14的进风口11进入风道的气流能从侧壁上的出风口12流出。
54.呈上述,出风结构100主要起承接作用。同时,由于其设置在负压发生器的一侧,不可对负压发生器的出气口造成阻碍,保证负压发生器的排气顺畅。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出
风结构100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矩形窗口,气流自负压发生器的排气口流出进入至出风结构100内,再通过矩形窗口流出至出风结构100外。但是,为了保证清洁装置的清洁效率,故负压发生器所形成的负压较强,致使形成的气流流速较快。流速较快的气流自身会产生尖音,且流速较快的气流自矩形窗口流出时,会与矩形窗口的边棱摩擦产生噪音,从而导致清洁装置的排气噪音大。尤其是噪音中的尖音部分,会产生刺耳和不适感。
55.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风道的侧壁上的出风口12沿与进风口11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以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出风口12。即,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2沿风道的宽度方向延伸,且除却连接部13,出风口12的面积与风道的剩余侧壁的面积趋于相等。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在降低气流流速以降低气流形成的噪音的同时,由于出风口12的边棱的减少,气流不会与边棱产生噪音,进一步达到降噪的效果。
56.并且,为了进一步达到降噪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出风结构100还设置有与本体1 连接的消声组件2。该消声组件2位于风道内气流的流动路径上,以使消声组件2对噪音进行消音,以及消除气流产生的噪音中的尖音部分。并且负压发生器在工作过程中本身也会因振动而产生噪音,该噪音也会有部分传递至出风结构100内。上述设置的消声组件2也可以消除部分负压发生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从而使得清洁装置在工作排气时产生的噪声较小,且无刺耳的尖音噪音。
57.至少部分消声组件2设置在风道内,用以阻挡至少部分风道,且至少部分气流经过消声组件2后流出出风口12外,在气流经由消声组件2的过程中,降低气流中所携带的噪音,从而达到消声的效果,使得气流在由出风结构100排出清洁装置外时的噪音较小。
58.具体的,消声组件2包括第一消声件21,第一消声件21设置在出风口12处,进而使得气流在由出风口12排出出风结构100外时,第一消声件21能与部分气流发生接触,部分气流中的噪音经由第一消声件21的消声处理而降低或消除,之后经过第一消声件21消声处理之后的气流再排出出风结构100外,完成对部分气流的消声处理。
5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消声件21为消音棉,消音棉的消声效果好,且不阻碍出风,不影响清洁装置的性能,同时消音棉造价便宜,能节约制造成本,后期的更换维护也比较简单。
6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一消声件21,如隔音毡等,只要能满足消声要求皆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61.并且,为了防止第一消声件21对出风结构100的气流流动造成影响,第一消声件21 设置在出风口12的部分上,第一消声件21与风道的侧壁之间形成出风支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消声件21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出风口12的中部或两侧,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消声件21设置在出风口12的中部。此时,第一消声件21将出风口12分隔成至少两个小的出风口12,即形成两个出风支道,以此将气流分流,同时,对气流进行降噪,以使两侧的气流的降噪效果相等。
6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消声件21也可设置在出风口12的两侧。此时,出风口12的数量依然为一个,具体出风口12的数量依据第一消声件21的形状和设置在出风口12的位置而变,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63.并且,第一消声件21的个数不做限定。例如,在出风口12设置有一个或两个第一消
211与第一端部14搭接。
7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生产制造工艺,第一段211和第二段212一体成型设置,使得第一段211和第二段212的连接强度更高,进而增强第一消声件21自身的稳定性。
75.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一段211和第二段212的连接方式,如第一段211和第二段212分开设置,然后通过粘接、紧固件等方式实现连接。只要能满足第一段211和第二段212的连接要求皆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以通过紧固件连接为例,该紧固件为连接螺栓,通过紧固件的连接作用将第一段211和第二段212连固定连接。
76.为了进一步增强消声组件2的消声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消声组件2还包括设置在风道内的第二消声件22,第二消声件22包括一端具有开口221的消音腔222,开口221与进风口11连通以供至少部分风道内的噪音进入消音腔222,该第二消声件22可通过消音腔 222来对噪音进行部分消除,尤其针对噪音中的尖音部分消声效果最佳,从而加强消声组件2的消声效果,使得清洁装置在工作排气时产生的噪声中无刺耳的尖音噪音。
77.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消声件22的开口221正向进风口11设置,以使该消音腔222的另一端即为上述的封闭端。消音腔222沿进风口11朝向开口221的方向延伸,以使得自进风口11进入风道的气流能更多的进入至消音腔222内,从而进一步加强第二消声件22的消声效果。
78.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口221的朝向,如开口221不朝向进风口11设置,此时进风口11与开口221之间还具有导风件,以将部分自进风口11进入风道的气流导向至开口221,在由开口221进入消音腔222内进行消声,只要能满足实际消声要求皆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7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消声件22为1/4波长管,1/4波长管应用驻波理论来消除固定频率噪音中的尖音部分,在开口221处朝消音腔222里传播的声波为入射波,传播到消音腔 222内与开口221相对的内壁上会反射回来形成反射波,当入射波和反射波在开口221处的频率和振幅相同、相位相反时,产生干涉相消效应,使得这个频率的波驻留在消音腔 222内,无法继续往外传播,从而达到降低这个频率的噪音,消除噪音中的尖音部分。
8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二消声件22,如其仅为普通的消音腔222 等,只要能满足第二消声件22的消声要求皆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81.在本实施例中,风道内还设置有凸台17,第二消声件22设置在该凸台17上,并且消音腔222与开口221相对的一端与第二端部16相接,以使得第二消声件22在风道内的连接更为稳定,从而保证第二消声件22的消声效果。
82.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二消声件22在风道内的设置方式,如消音腔222与开口221相对的一端不与第二端部16相接,只要能满足第二消声件22的消声要求皆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83.呈前述,第一消声件21包括第一段211和与第一段211连接的第二段212。其中,第一段211与第一端部14搭接固定,为了保证第一消声件21整体安装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消声件21的第二段212与第二消声件22搭接。其中,第二段212具有槽口2121,该槽口2121套设在第二消声件22的外壁上,以将第一消声件21搭接在第二消声件22上,从而使得第一消声件21通过与第一端部14和第二端部16的连接作用,将第一消声件21固定设置在出风口12上,以保证第一消声件21的消声效果。
84.实施例2
8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装置,适用于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请参阅图5至图6所示,清洁装置至少包括负压发生器,以及与负压发生器连接的出风结构100,出风结构 100的出风口12与负压发生器的出气口连通,以将负压发生器排出的气流传递至清洁装置外。其中,出风结构100为上述实施例1所阐述的出风结构100。
86.清洁装置可以为清洁机器人或手持式清洁装置,在本实施例中,该清洁装置为手持式清洁装置。
87.具体的,清洁装置还包括壳体3,及与壳体3连接的手柄4,负压发生器和出风结构100都设置在壳体3内,通过握持手柄4,可以方便的操作清洁装置以对待清洁面上的污物进行清洁。
88.壳体3具有气流进口31及与气流进口31连通的气流出口32,气流进口31与负压发生器的进气口连通,以使得外部空气可被负压发生器吸入从而形成气流,对待清洁面上的污物进行吸取清洁。气流出口32与出风结构100的出风口12连通,以让出风结构 100的出风口12排出的气流排至清洁装置外。
89.在本实施例中,气流出口32设置在围设在出风结构100外侧的壳体3的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气流出口32在壳体3上的设置位置,如设置在壳体3的顶部等,只要能满足出风结构100的出风要求皆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90.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