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机电一体化用机电设备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6 14:47: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机电设备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电一体化用机电设备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机电一体化一词起源于日文-英语,由安川电机公司的工程师tetsuro mori创建。机电一体化一词是该公司于1971年在日本注册的商标,注册号为“46-32714”。但是,该公司后来释放了对该词的使用权,因此该词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如今,该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被认为是工业界必不可少的术语。机电一体化,也称为机电工程,是一个多学科的工程分支,专注于电气和机械系统的工程,并且还包括机器人、电子、计算机、电信、系统、控制和产品工程的组合。作为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的各个子领域都在适应和发展上都取得了成功。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这些各个子领域统一起来的设计解决方案。
3.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机电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多,从交通工具到各种家用电器,计算机,打印机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机电产品,先进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改善生产环境,完成人力无法完成的工作。
4.现有技术中的机电设备在使用时容易受到外力的碰撞和砸伤,特别是对于户外的机电设备,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护,在经常受到外力碰撞后会影响其正常的使用寿命,现有技术的机电设备一般是在其外部安装一个保护罩,保护罩是通过多个螺栓与机电设备的底壳固定连接,通过保护罩对机电设备进行保护,避免其受到外力的磕碰,然而,现有技术中的保护罩与机电设备之间为硬性连接,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护罩经常受到外力的撞击之后,容易导致保护罩严重变形,同时容易导致保护罩与机电设备之间的螺栓松动,进而变形松动的保护罩会与机电设备之间存在磕碰,不能对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的保护,而且,现有技术中的保护罩在安装和拆卸时均需要将保护罩上的螺栓孔和机电设备底壳上的螺栓孔对齐,然后依次拧动多个螺栓,导致其安装和拆卸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机电一体化用机电设备保护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机电设备与保护罩之间为硬性连接,保护罩在经常受到外力的撞击之后,容易导致保护罩严重变形,同时保护罩与机电设备之间的螺栓容易松动,进而变形松动的保护罩会与机电设备之间存在磕碰,不能对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的保护,以及现有技术中的保护罩在安装和拆卸较为不便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设置的内凹形外罩在安装后并受到外力撞击时,能够进行有效地缓冲,降低内凹形外罩出现变形的情况,从而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有效地保护,同时,内凹形外罩能够通过下压的一个动作即可安装完成,避免了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安装,提高了内凹形外罩的安装和拆卸效率。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机电一体化用机电设备保护装置,包括u形底座和内凹形外罩,
所述内凹形外罩能够罩在所述u形底座的顶端,且所述内凹形外罩的内侧与所述u形底座的外侧滑动连接;所述u形底座的顶端内侧设置有两个缓冲组件,所述内凹形外罩的内侧设置有两个挤压组件,所述挤压组件与所述缓冲组件上下对应设置;所述内凹形外罩的两端外侧贯通设置有两个卡接组件,所述u形底座的外侧开设有两个条形槽,所述卡接组件的端部能够伸入所述条形槽中并与所述条形槽的顶端内侧卡接。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缓冲柱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缓冲柱的外侧固定连接于所述u形底座的内侧,所述缓冲柱的内部开设有缓冲通道,所述第一弹性件放置于所述缓冲通道内;所述挤压组件的底端能够插接于所述缓冲通道,并能够挤压所述第一弹性件。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挤压组件包括固定板和挤压杆;两个所述固定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内凹形外罩的两端内侧,所述挤压杆的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的底面;所述挤压杆处于所述缓冲通道的上方,且能够与所述缓冲通道插接,并能够挤压所述第一弹性件。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卡接组件包括卡接杆、l形支架、第二弹性件和凸肩;两个所述l形支架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内凹形外罩的两端外侧;所述卡接杆依次贯通所述l形支架和所述内凹形外罩的一端,且分别与所述l形支架和所述内凹形外罩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凸肩处于所述l形支架和所述内凹形外罩之间,且固定连接于所述卡接杆的外侧;所述第二弹性件套接于所述卡接杆的外侧,且处于所述l形支架和所述凸肩之间,能够带动所述卡接杆伸入至所述内凹形外罩的内部;所述卡接杆穿过所述内凹形外罩的端部能够插接于所述条形槽中,并能够与所述条形槽的顶端内侧卡接。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卡接杆的端部开设有斜面。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u形底座的底面设置有增高架。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u形底座的底面开设有多个通槽。
13.本技术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4.本技术通过采用u形底座和内凹形外罩,内凹形外罩能够罩在u形底座的顶端,且内凹形外罩的内侧与u形底座的外侧滑动连接;u形底座的顶端内侧设置有两个缓冲组件,内凹形外罩的内侧设置有两个挤压组件,挤压组件与缓冲组件上下对应设置;内凹形外罩的两端外侧贯通设置有两个卡接组件,u形底座的外侧开设有两个条形槽,卡接组件的端部能够伸入条形槽中并与条形槽的顶端内侧卡接;在安装时,首先将机电设备放置在u形底座上并固定,然后将内凹形外罩罩在u形底座的顶端外侧,同时将两个挤压组件与两个缓冲组件上下对齐,然后逐渐向下挤压内凹形外罩,使得挤压组件从上向下逐渐挤压缓冲组件,直至处于内凹形外罩的两端外侧的两个卡接组件分别下降至两个条形槽的位置,然后将卡接组件穿过内凹形外罩的端部伸入到条形槽中,然后松手不再挤压内凹形外罩,在缓冲组件向上反弹的作用力下带动挤压组件和内凹形外罩整体上移,从而能够将卡接组件伸入到条形槽中的端部最终卡接在条形槽的顶端内侧,最终实现对内凹形外罩的安装工作,在需要拆卸时,只需要将卡接组件端部从条形槽中拉出即可将内凹形外罩与u形底座分离,整体安装和拆卸工作简单快捷;在机电设置正常使用时,内凹形外罩受到外力的撞击后,内凹形外罩会向下移动,进而通过挤压组件挤压缓冲组件,此时卡接组件的端部能够在条形槽中下移,从而使得内凹形外罩进行有效缓冲,外力消失后,在缓冲组件的向上反弹力的作用下,
继续使得内凹形外罩上移,并使得卡接组件的端部最终继续卡接在条形槽的顶端内侧,降低内凹形外罩多次受力后出现变形的情况;
15.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机电设备与保护罩之间为硬性连接,保护罩在经常受到外力的撞击之后,容易导致保护罩严重变形,同时保护罩与机电设备之间的螺栓容易松动,进而变形松动的保护罩会与机电设备之间存在磕碰,不能对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的保护,以及现有技术中的保护罩在安装和拆卸较为不便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设置的内凹形外罩在安装后并受到外力撞击时,能够进行有效地缓冲,降低内凹形外罩出现变形的情况,从而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有效地保护,同时,内凹形外罩能够通过下压的一个动作即可安装完成,避免了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安装,提高了内凹形外罩的安装和拆卸效率。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电一体化用机电设备保护装置中内凹形外罩未安装到位时的主视图;
18.图2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电一体化用机电设备保护装置中内凹形外罩安装到位时的主视图;
20.图4为图3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凹形外罩的侧视图;
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u形底座的侧视图;
2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电一体化用机电设备保护装置中内凹形外罩安装到位时的侧视图;
2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凹形外罩的仰视图;
25.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u形底座的俯视图。
26.附图标记:1-u形底座;2-内凹形外罩;3-缓冲组件;31-缓冲柱;311-缓冲通道;32-第一弹性件;4-挤压组件;41-固定板;42-挤压杆;5-卡接组件;51-卡接杆;52-l形支架;53-第二弹性件;54-凸肩;6-条形槽;7-斜面;8-增高架;9-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
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9.参照图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电一体化用机电设备保护装置,包括u形底座1和内凹形外罩2,内凹形外罩2能够罩在u形底座1的顶端,且内凹形外罩2的内侧与u形底座1的外侧滑动连接;u形底座1的顶端内侧设置有两个缓冲组件3,内凹形外罩2的内侧设置有两个挤压组件4,挤压组件4与缓冲组件3上下对应设置;内凹形外罩2的两端外侧贯通设置有两个卡接组件5,u形底座1的外侧开设有两个条形槽6,卡接组件5的端部能够伸入条形槽6中并与条形槽6的顶端内侧卡接。本技术实施例中u形底座1固定在地面,机电设备放置并固定在u形底座1上,内凹形外罩2能够将u形底座1的四周完全罩住,在安装时,首先将机电设备放置在u形底座1上并固定,然后将内凹形外罩2罩在u形底座1的顶端外侧,然后逐渐向下挤压内凹形外罩2,使得挤压组件4从上向下逐渐挤压缓冲组件3,直至处于内凹形外罩2的两端外侧的两个卡接组件5分别下降至两个条形槽6的位置的高度,然后将卡接组件5穿过内凹形外罩2的端部伸入到条形槽6中,然后松手不再挤压内凹形外罩2,在缓冲组件3向上反弹的作用力下带动挤压组件4和内凹形外罩2整体上移,从而能够将卡接组件5伸入到条形槽6中的端部最终卡接在条形槽6的顶端内侧,最终实现对内凹形外罩2的安装工作,在需要拆卸时,只需要将卡接组件5端部从条形槽6中拉出然后将内凹形外罩2向上抬起即可将内凹形外罩2与u形底座1分离,整体安装和拆卸工作简单快捷;在机电设置正常使用时,内凹形外罩2受到外力的撞击后,内凹形外罩2会向下移动,进而通过挤压组件4挤压缓冲组件3,此时卡接组件5的端部能够在条形槽6中下移,从而使得内凹形外罩2进行有效缓冲,外力消失后,在缓冲组件3的向上反弹力的作用下,继续使得内凹形外罩2上移,并使得卡接组件5的端部最终继续卡接在条形槽6的顶端内侧,降低内凹形外罩2多次受力后出现变形的情况,通过合理的设置内凹形外罩2的高度尺寸,即使内凹形外罩2在受到外力撞击下移量过大时,使得内凹形外罩2的底端最终与地面接触,不会使得内凹形外形的顶端内侧与机电设备接触,可以保证整个过程中,内凹形外罩2不会与机电设备接触,从而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的保护。
30.参照图2、4、7,缓冲组件3包括缓冲柱31和第一弹性件32;缓冲柱31的外侧固定连接于u形底座1的内侧,缓冲柱31的内部开设有缓冲通道311,第一弹性件32放置于缓冲通道311内;挤压组件4的底端能够插接于缓冲通道311,并能够挤压第一弹性件32。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2选用弹簧,第一弹性件32的高度小于缓冲通道311的深度,使得挤压组件4的底端能够首先插入到缓冲通道311的内部,进而对挤压组件4进行导向,然后挤压组件4继续下移后才接触到第一弹性件32,进而对第一弹性件32进行挤压。
31.参照图2、4、7,挤压组件4包括固定板41和挤压杆42;两个固定板41分别固定连接于内凹形外罩2的两端内侧,挤压杆42的顶端固定连接于固定板41的底面;挤压杆42处于缓冲通道311的上方,且能够与缓冲通道311插接,并能够挤压第一弹性件32。本技术实施例中固定板41与内凹形外罩2的内侧焊接,挤压杆42焊接于固定板41的底面,挤压杆42的外径不
大于缓冲通道311的内径,挤压杆42的外径不小于第一弹性件32的外径,使得挤压杆42能够伸入到缓冲通道311内并能够挤压第一弹性件32,从而通过挤压杆42和第一弹性件3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实现对内凹形外罩2的缓冲效果,另外,将挤压杆42和缓冲柱31上下对应设置,可以使得在安装内凹形外罩2时,先通过挤压杆42伸入到缓冲通道311内,对挤压杆42进行竖直方向的定位,然后再对内凹形外罩2进行向下方向的挤压,最终使得卡接组件5卡接在条形槽6的顶端内侧,进一步提高内凹形外罩2与u形底座1之间的安装效率。
32.参照图2、4、7,卡接组件5包括卡接杆51、l形支架52、第二弹性件53和凸肩54;两个l形支架52分别固定连接于内凹形外罩2的两端外侧;卡接杆51依次贯通l形支架52和内凹形外罩2的一端,且分别与l形支架52和内凹形外罩2之间滑动连接;凸肩54处于l形支架52和内凹形外罩2之间,且固定连接于卡接杆51的外侧;第二弹性件53套接于卡接杆51的外侧,且处于l形支架52和凸肩54之间,能够带动卡接杆51伸入至内凹形外罩2的内部;卡接杆51穿过内凹形外罩2的端部能够插接于条形槽6中,并能够与条形槽6的顶端内侧卡接。本技术实施例中卡接杆51与条形槽6也需要上下对应设置,第二弹性件53选用弹簧,在安装内凹形外罩2时,在将挤压杆42插入到缓冲通道311后,卡接杆51通过第二弹性件53对凸肩54的挤压作用力,使得卡接杆51的端部被顶在u形底座1的外侧,继续向下按压内凹形外罩2时,挤压杆42下移接触到第一弹性件32并逐渐挤压第一弹性件32,当挤压杆42将第一弹性件32挤压一定量后,卡接杆51下降至条形槽6的高度位置,此时,卡接杆51在第二弹性件53的作用下,卡接杆51的端部最终穿过内凹形外罩2并伸入到条形槽6中,之后不再挤压内凹形外罩2,第一弹性件32对挤压杆42向上反弹,使得内凹形外罩2上移,进而使得卡接杆51伸入到条形槽6中的端部最终卡接在条形槽6的顶端内侧,实现对内凹形外罩2与u形底座1之间的安装工作,同样,如果内凹形外罩2受到外力的撞击时,内凹形外罩2下移,挤压杆42挤压第一弹性件32,同时卡接杆51下移,且卡接杆51的端部能够在条形槽6中移动,保证内凹形外罩2进行有效地缓冲;在需要对内凹形外罩2进行拆卸时,将两个卡接杆51向外拉动,使得凸肩54挤压第二弹性件53,最终使得卡接杆51的端部从条形槽6中伸出,然后将内凹形外罩2向上抬起,最终使得内凹形外罩2与u形底座1分离即可完成拆卸工作。
3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卡接杆51的端部开设有斜面7。本技术实施例中进一步在卡接杆51的端部设置斜面7,使得在安装内凹形外罩2时,通过斜面7逐渐挤压u形底座1的顶端时更加地流畅。
34.参照图1、3、9,u形底座1的底面设置有增高架8。本技术实施例中进一步考虑到对于安装到户外的机电设备,如果地面下雨后地面存在积水时,容易使得机电设备浸水损坏,因而设置了增高架8,使得机电设备可以安装在增高架8上,避免了积水侵蚀机电设备。
35.参照图1、3、9,u形底座1的底面开设有多个通槽9。本技术实施例中在u形底座1的底面开设多个通槽9,既可以对机电设备进行散热,也能够进入到u形底座1内的水及时排出,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工作。
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电一体化用机电设备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37.在安装时,首先将机电设备放置在u形底座1上并固定,然后将内凹形外罩2罩在u形底座1的顶端外侧,然后逐渐向下挤压内凹形外罩2,使得挤压杆42伸入到缓冲通道311内然后继续向下挤压第一弹性件32,直至处于内凹形外罩2的两端外侧的两个卡接杆51分别下降至两个条形槽6的位置的高度,此时,卡接杆51在第二弹性件53的作用下,使得卡接杆
51的端部最终穿过内凹形外罩2并伸入到条形槽6中,之后不再挤压内凹形外罩2,第一弹性件32对挤压杆42向上反弹,使得内凹形外罩2上移,进而使得卡接杆51伸入到条形槽6中的端部最终卡接在条形槽6的顶端内侧,实现对内凹形外罩2与u形底座1之间的安装工作,同样,如果内凹形外罩2受到外力的撞击时,内凹形外罩2下移,挤压杆42挤压第一弹性件32,同时卡接杆51下移,且卡接杆51的端部能够在条形槽6中移动,保证内凹形外罩2进行有效地缓冲;在需要对内凹形外罩2进行拆卸时,将两个卡接杆51向外拉动,使得凸肩54挤压第二弹性件53,最终使得卡接杆51的端部从条形槽6中伸出,然后将内凹形外罩2向上抬起,最终使得内凹形外罩2与u形底座1分离即可完成拆卸工作。
38.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39.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