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生锈的碳纤维弯把的制作方法

2022-11-16 14:30: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弯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生锈的碳纤维弯把。


背景技术:

2.机械手是指能够模仿人手和臂的某些功能,用以按固定程序抓取、搬运物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动操作装置。机械手是最早出现的工业机器人,也是最早出现的现代机器人,机械手代替人的繁重劳动以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能在有害环境下操作以保护人身安全,机械手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制造、冶金、电子、轻工和原子能等部门。
3.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cn 203318610 u及一种自行车弯把直把互变机构,由自行车车把的车把管,副把,连接件,键,弹簧,橡胶塞,螺栓和螺帽组成。副把和连接件通过螺栓螺母铰接连接,可以相对旋转;连接件与车把管通过键连接,可以相对旋转,而键与连接件之间的两根弹簧使键充分贴合车把管内的键槽表面。车把管键槽位置开有一小孔,当键或弹簧损坏时,可通过小孔时使键退出车把管内键槽,从而将连接件拔出车把管;而为防止管内生锈,用橡胶塞封住小孔。该机构可以在两秒内完成弯把与直把的互变,改变骑行姿势,适应不同的路况与车速要求。
4.但现有技术中,其大多数自行车弯把部位连接处多空隙,当在阴雨天气骑行时,雨水容易流入空隙中,导致其内部装置容易受到侵蚀而导致生锈,且其弯把的材质上大多为普通的金属,不耐腐蚀极易发生生锈的情况,降低了弯把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其大多数自行车弯把部位连接处多空隙,当在阴雨天气骑行时,雨水容易流入空隙中,导致其内部装置容易受到侵蚀而导致生锈,且其弯把的材质上大多为普通的金属,不耐腐蚀极易发生生锈的情况,降低了弯把的使用寿命。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生锈的碳纤维弯把,包括弯把、防水壳盖、二号防水垫片、延长杆、车把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把中部的上端设置有上固定块,所述上固定块的下端设置有下固定块,所述下固定块的上端的四周均开设有一号固定孔,所述一号固定孔的内部啮合有紧固件,四个所述紧固件的下端均与防水壳盖的上端套接,所述上固定块的下端与二号防水垫片的上端粘接,所示下固定块的上端与二号防水垫片的下端粘接,所述上固定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号连接管,所述一号连接管的下端开设有二号固定孔,所述一号连接管内部的一端与延长杆的一端螺纹连接,所述延长杆的一端螺纹连接有二号连接管,所述二号连接管的下端开设有三号固定孔,所述一号连接管的内表面与延长杆之间设置有三号防水垫片,所述二号连接管的内表面与延长杆之间设置有四号防水垫片。
7.优选的,所述弯把的一端套接有一号防滑套,所述弯把的另一端套接有二号防滑套,所述一号防滑套的外表面的下端开设有一号抓握槽,所述二号防滑套的外表面的下端开设有二号抓握槽。
8.优选的,四个所述防水壳盖与紧固件之间设置有一号防水垫片。
9.优选的,两个所述二号防水垫片的上端两侧均开设有孔洞。
10.优选的,所述二号固定孔的内部与二号紧固件啮合,所述三号固定孔的内部与三号紧固件啮合。
11.优选的,所述弯把的中部套接有防水套圈,所述防水套圈的外表面与上固定和下固定块相互贴合。
12.优选的,所述二号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车把转轴,所述车把转轴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旋转杆。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4.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上固定块与固定块之间夹缝处的两侧设置有二号防水垫片,再在其弯把的中部套接防水套圈,其二号防水垫片可以将上固定块与下固定块之间的缝隙填补满,让其雨水无法通过夹缝流入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内部,防止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因进水而受到侵蚀,在其一号连接管与延长杆的连接处设置有三号防水垫片,其三号防水垫片与延长杆的外表紧密贴合,可以防止雨水流入一号连接管中,在其二号连接管与延长杆的连接处设置有四号防水垫片,其四号防水垫片与延长杆的外表紧密贴合,可以防止雨水流入二号连接管中。
15.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一号固定孔、二号固定孔和三号固定孔分别设置在下固定块、一号连接管和二号连接管的下端,可以当雨水在淋在上固定块上时,不会让雨水直接流入一号固定孔、二号固定孔和三号固定孔内,通过设置的一号防水垫片,可以阻止雨水流入一号固定孔、二号固定孔和三号固定孔中。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生锈的碳纤维弯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生锈的碳纤维弯把中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生锈的碳纤维弯把的延长杆部位爆炸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生锈的碳纤维弯把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生锈的碳纤维弯把的图2中a区域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生锈的碳纤维弯把的图3中b区域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例说明:1、弯把;2、一号防滑套;3、一号抓握槽;4、二号防滑套;5、二号抓握槽;6、上固定块;7、下固定块;8、延长杆;9、二号连接管;10、车把转轴;11、二号防水垫片;12、孔洞;13、一号固定孔;15、紧固件;16、一号防水垫片;17、防水壳盖;18、一号连接管;19、三号防水垫片;20、四号防水垫片;21、防水套圈;23、二号固定孔;24、三号固定孔;25、二号紧固件;26、三号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
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5.实施例1,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生锈的碳纤维弯把,包括弯把1、防水壳盖17、二号防水垫片11、延长杆8、车把转轴10,其特征在于,弯把1中部的上端设置有上固定块6,上固定块6的下端设置有下固定块7,下固定块7的上端的四周均开设有一号固定孔13,一号固定孔13的内部啮合有紧固件15,四个紧固件15的下端均与防水壳盖17的上端套接,上固定块6的下端与二号防水垫片11的上端粘接,所示下固定块7的上端与二号防水垫片11的下端粘接,上固定块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号连接管18,一号连接管18的下端开设有二号固定孔23,一号连接管18内部的一端与延长杆8的一端螺纹连接,延长杆8的一端螺纹连接有二号连接管9,二号连接管9的下端开设有三号固定孔24,一号连接管18的内表面与延长杆8之间设置有三号防水垫片19,二号连接管9的内表面与延长杆8之间设置有四号防水垫片20,其弯把1位碳纤维材质,强度比较高,质量只有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七到九倍,抗拉弹性模量也比钢要强,其二号防水垫片11可以将上固定块6与下固定块7之间的缝隙填补满,让其雨水无法通过夹缝流入上固定块6和下固定块7内部,其三号防水垫片19与延长杆8的外表紧密贴合,可以防止雨水流入一号连接管18中,其四号防水垫片20与延长杆8的外表紧密贴合,可以防止雨水流入二号连接管9中。
26.如图1所示,弯把1的一端套接有一号防滑套2,弯把1的另一端套接有二号防滑套4,一号防滑套2的外表面的下端开设有一号抓握槽3,二号防滑套4的外表面的下端开设有二号抓握槽5,所述一号防滑套2和二号防滑套4可以增大手掌和弯把之间的摩擦力,让抓握更加方便,一号抓握槽3和二号抓握槽5可以让一号防滑套2和二号防滑套4更加贴合手部。
27.如图5所示,四个防水壳盖17与紧固件15之间设置有一号防水垫片16,一号防水垫片16可以将紧固件15与一号固定孔13的外部啮合处填塞起来,防止水流入一号固定孔13内。
28.如图2所示,两个二号防水垫片11的上端两侧均开设有孔洞12,孔洞12可以让紧固件15穿过,完成固定工作。
29.如图6所示,二号固定孔23的内部与二号紧固件26啮合,二号紧固件26用于将延长杆8与一号连接管18固定在一起,三号固定孔24的内部与三号紧固件25啮合,三号紧固件25可以将延长杆8与二号连接管9固定在一起。
30.如图2所示,弯把1的中部套接有防水套圈21,所述防水套圈21的外表面与上固定6和下固定块7相互贴合,防水套圈21可以将上固定块6和下固定块7与弯把1间的缝隙填补住,阻止水分进入。
31.如图1所示,二号连接管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车把转轴10,所述车把转轴10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旋转杆14,车把转轴10用于装置自由转动。
32.本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本装置在安装时,先将防水套圈21套在弯把1上,再将上固定块6的内部贴合住防水套圈21,再将下固定块7和上固定块6扣合在一起,再将其下固定块7下端的紧固件15插入一号固定孔13中,再将其紧固件15旋紧,随后再将防水壳盖
17扣在紧固件15上,随后将延长杆8的一端套上三号防水垫片19,再将延长杆8插入一号连接管18中,再将二号紧固件25旋进二号固定孔23中,随后将延长杆8的另一头套上四号防水垫片20,再将延长杆8插入二号连接管9中,再将三号紧固件26旋进三号固定孔24中。
3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