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轴承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11-16 06:23: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动力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轴承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混动系统的齿轮箱中,轴承和齿轴系零件通过电机壳体和前壳体相互连接,实现轴系的支撑、对中。轴承由于支撑着齿轴系零件旋转,轴承滚珠会与轴承的内圈、外圈进行摩擦,轴承温度升高,当混动系统持续高转速工作时,轴承滚珠摩擦力增大,热量上升,从而引发轴承的损坏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轴承实现直接冷却润滑的混合动力系统的轴承冷却结构。
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轴承冷却结构,所述轴承包括若干个凹面轴承和若干个凸面轴承;所述凸面轴承在壳体上的安装面为凸面,所述凹面轴承在壳体上的安装面为凹面;所述轴承冷却结构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
5.所述第一油道上设有出油孔,壳体上与所述出油孔相对应位置设有导流筋,所述凹面轴承在壳体上的安装面上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一端与所述导流筋所形成的油路连通,另一端通向凹面轴承;所述第一油道内的冷却油从所述出油孔流出,并沿着所述导流筋流至所述导流槽,最终流至所述凹面轴承上;
6.所述第二油道设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与所述导流槽连通,所述第二油道内的冷却油从所述出油口流出,并沿着所述导流槽流至所述凹面轴承上;
7.所述第三油道上设有若干所述出油口,所述出油口分别对应若干个所述凸面轴承的位置,所述第三油道内的冷却油从所述出油口流出,直接流至若干个所述凸面轴承。
8.优选的,所述凹面轴承包括一号轴承和二号轴承,所述凸面轴承包括三号轴承和四号轴承;所述第一油道内的冷却油从所述出油孔流出,并沿着所述导流筋流至所述导流槽,最终流至所述一号轴承上;所述第二油道内的冷却油从所述出油口流出,并沿着所述导流槽流至所述二号轴承上;所述第三油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出油口,两所述出油口分别对应所述三号轴承和所述四号轴承的位置;所述第三油道内的冷却油从两端的所述出油口流出,分别流至所述三号轴承和所述四号轴承。
9.优选的,所述凹面轴承还包括五号轴承;所述导流槽从所述二号轴承延伸至所述五号轴承;所述第二油道内的冷却油从所述出油孔流出,并沿着所述导流槽依次流至所述二号轴承和五号轴承上。
10.优选的,所述凸面轴承还包括六号轴承;所述第三油道还包括第三子油道,所述第三子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油道相连通,另一端设有所述出油口,且所述出油口对应所述六号轴承的位置;所述第三子油道内的冷却油从所述出油口流出,直接流至所述六号轴承。
11.优选的,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之间、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第三油道之间、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第三油道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加强杆。
12.优选的,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三油道、所述第二油道依次连通;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三油道与所述第一加强杆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三油道和所述第二油道的转角与所述第一油道之间设有第三加强杆。
13.优选的,所述第一油道相对于所述轴承冷却结构的外侧、所述第二油道相对于所述轴承冷却结构的外侧设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上设有螺栓孔,通过所述螺栓孔将所述轴承冷却结构安装至所述壳体上。
14.优选的,所述连接耳与所述第一油道之间、与所述第二油道之间分别设有第四加强杆。
15.优选的,所述出油口的孔径为1-2mm。
16.优选的,所述轴承冷却结构相对于轴承的径向设置;所述轴承冷却结构还包括进油通道,所述进油通道相对于轴承的轴向设置,且延伸至所述壳体内部;所述进油通道一端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壳体内部的壳体油路连通;冷却油从所述壳体油路进入所述第一油道,接着进入所述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从而对若干个所述凹面轴承和若干个所述凸面轴承进行冷却。
17.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1.对各个凸面轴承以及凹面轴承进行直接冷却,保护轴承,避免温度过高造成受损失效;壳体通过压铸工艺成型与轴承冷却结构相配合的导流筋、导流槽等,轴承冷却结构通过注塑成型及超声焊等方式焊接成型,后与壳体之间通过螺栓连接配合。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轴承冷却结构在壳体上与各个轴承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上的与轴承冷却结构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上的所述导流筋和所述导流槽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上的另一所述导流槽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轴承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上的所述进油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25.其中:1-第一油道,2-第二油道,3-第三油道,4-第三子油道,5-一号轴承,6-二号轴承,7-三号轴承,8-四号轴承,9-五号轴承,10-六号轴承,11-导流筋,12-导流槽,13
‑ꢀ
出油口,14-连接耳,15-第一加强杆,16-第二加强杆,17-第三加强杆,18-第四加强杆,19-出油孔,20-进油通道,21-壳体油路。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27.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
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28.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29.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2.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以混合地使用。
33.参见附图1-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轴承冷却结构,轴承包括若干个凹面轴承和若干个凸面轴承,凹面轴承为在壳体上的安装面为凹面的轴承,凸面轴承为在壳体上的安装面为凸面的轴承,安装面可以理解为轴承周围的壳体面,凹面轴承的安装面低于壳体整体型面;凸面轴承的安装面高于壳体整体型面。轴承冷却结构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油道1、第二油道2和第三油道3,通过该三个油道同时对该若干个凹面轴承和若干个凸面轴承进行直接冷却。
34.具体的,第一油道1上设有出油孔19,壳体上与出油孔19相对应位置设有导流筋 11,凹面轴承在壳体上的安装面上设有导流槽12,导流槽12一端与导流筋11所形成的油路连通,另一端通向凹面轴承。第一油道1内的冷却油从出油孔19流出,并沿着导流筋11流至导流槽12,最终流至凹面轴承上,对凹面轴承进行直接冷却。
35.第二油道2设有出油口13,出油口13与导流槽12连通,第二油道2内的冷却油从出油口13流出,并沿着导流槽12流至凹面轴承上,对凹面轴承进行直接冷却。
36.第三油道3上同样设有若干出油口13,不同的是,出油口13分别直接对应若干个凸面轴承的位置,第三油道3内的冷却油从出油口13流出,直接流至若干个凸面轴承,对凸面轴承进行直接冷却。
37.需要说明的是,出油孔19可理解为一小孔,且该出油孔19通常设于第一油道1的底面上。而出油口13为一相对于出油孔19较大的出液口,通常设于第二油道2、第三油道3的端
部。较佳的,出油口13的孔径为1-2mm。
38.本实用新型可对各个凸面轴承以及凹面轴承进行直接冷却,保护轴承,避免温度过高造成受损失效;壳体通过压铸工艺成型与轴承冷却结构相配合的导流筋11、导流槽12 等,轴承冷却结构通过注塑成型及超声焊等方式焊接成型,后与壳体之间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
39.较佳的,凹面轴承包括一号轴承5和二号轴承6,凸面轴承包括三号轴承7和四号轴承8。第一油道1内的冷却油从出油孔19流出,落入导流筋11所形成的油路中,并沿着导流筋11流至导流槽12,最终流至一号轴承5上对其进行润滑冷却。第二油道2 内的冷却油从出油口13流出,落入导流槽,并沿着导流槽12流至二号轴承6上对其进行润滑冷却。第三油道3的两端分别设有出油口13,两出油口13分别对应三号轴承7 和四号轴承8的位置;第三油道3内的冷却油从两端的出油口13流出,分别流至(落入) 三号轴承7和四号轴承8对其进行润滑冷却。
40.进一步的,参见附图4,凹面轴承还包括五号轴承9,五号轴承9设于二号轴承6的周围,导流槽从二号轴承6延伸至五号轴承9。第二油道2内的冷却油从出油口13流出,落入导流槽,并沿着导流槽12依次流至二号轴承6和五号轴承9上对其进行润滑冷却。
41.进一步的,凸面轴承还包括六号轴承10,六号轴承10设于三号轴承7与四号轴承8 之间。第三油道3还包括第三子油道4,第三子油道4的一端与第三油道3相连通,另一端设有出油口13,且出油口13对应六号轴承10的位置。第三油道3内的冷却油流入第三子油道4,第三子油道4内的冷却油从出油口13流出,直接流至六号轴承10对其进行润滑冷却。
42.较佳的,第一油道1与第二油道2之间、第一油道1与第三油道3之间、第二油道 2与第三油道3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加强杆,以对各个油道之间进行结构加强,防止其在油液高速流通的情况下发生损坏。
43.一种优选的,参见附图5,第一油道1、第三油道3、第二油道2依次连通。第一油道1与第二油道2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杆15,第三油道3与第一加强杆15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杆16,第三油道3和第二油道2的转角与第一油道1之间设有第三加强杆17,以对各个油道之间进行结构加强。
44.较佳的,第一油道1相对于轴承冷却结构的外侧、第二油道2相对于轴承冷却结构的外侧设有连接耳14,连接耳14上设有螺栓孔,通过螺栓孔将轴承冷却结构安装至壳体上。
45.进一步的,连接耳14与第一油道1之间、与第二油道2之间分别设有第四加强杆 18,通过该第四加强杆18加强连接耳14与第一油道1、第二油道2之间的稳定性,从而加强了轴承冷却结构与壳体之间的稳定性。
46.较佳的,参见附图6,轴承冷却结构相对于轴承的径向设置,可理解为,设于壳体上的相对于轴承的径向面上。轴承冷却结构还包括进油通道20,进油通道20相对于轴承的轴向设置,且延伸至壳体内部,进油通道20与各个油道之间垂直设置。进油通道20 一端与第一油道1连通,另一端与壳体内部的壳体油路21连通,冷却油从壳体油路21 进入第一油道1,接着进入第二油道2和第三油道3,从而通过出油孔19、导油筋、导流槽、以及出油口13对若干个凹面轴承和若干个凸面轴承进行直接冷却。
47.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壳体上导流槽12和导流筋11仅适用于凹面轴承,而油道上直接设置出油口13则既适用于凸面轴承,也适用于凹面轴承。可以理解为,二号轴承、三号
轴承、六号轴承也可以是凹面轴承。
48.应当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且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变更或修饰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但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