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悬坠钓法的新型坠子及新型钓鱼线组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23:07: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钓具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悬坠钓法的新型钓坠及新型钓鱼线组。


背景技术:

2.台钓(悬坠钓法)是近三十年钓鱼发展中最常用的,广大钓友采用最普遍的钓技钓法。在垂钓过程当中线组的选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线组的选择受钓鱼人、鱼的种类、钓鱼的环境和钓鱼的季度等因素制约。比较常用的线组由一根主线,一次串联2颗太空豆,一根浮漂,再3颗太空豆,再铅皮座(上裹铅皮),再一颗太空豆,然后底部绑死八字环,八字环下帮2根子线,子线后端绑钩子。在钓鱼过程中,通过半水加减铅皮,使铅坠悬浮于水中,再通过调正浮漂位置,控制两枚钩饵或浮在水中,或沉于水底,如果鱼在水中食饵,从而拉动铅皮,破坏整个系统的平衡,使在露出水面的浮漂目数发生改变,使钓鱼人知道有鱼就饵,抓准机会抬杆中鱼。
3.目前这套系统是现代钓鱼活动中采用最多的线组系统。但是在实际的垂钓过程中,鱼在就饵之后,是侧向或者向斜上游动,导致没有向下拉动线组的力或拉动的力微弱。需要钓鱼人有非常好的调钓经验,钓的过于灵敏,鱼线档口,吃不进钩饵,钓的过于迟钝,鱼吃饵,浮漂没有动作,浪费中鱼机会。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用于悬坠钓法的新型坠子及新型钓鱼线组,该线组能有效降低钓鱼人的调钓难度,使整个线组的灵敏度有指数级提升,提高钓货,使钓鱼活动更简单,更有趣味。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悬坠钓法的新型坠子,包括坠子主体和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坠子主体包括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向同一个方向弯折形成一定的夹角,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衔接处两端设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向同一个方向弯折,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一翼板、第二翼板的弯折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上都开有连接孔。
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8.1、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放大整个钓组的灵敏性。即使在钓钝情况下,两钩完全趟底的情况下,只要有鱼食钩饵。
9.2、本技术线组能够有效减缓钩饵下降速度,使鱼有机会在钩饵下降的过程中就饵,中鱼,就是主打行程。
10.3、在现有线组中加入本技术新型坠子,使整个系统更灵敏,更稳定。即使在钓底过程中,鱼就饵后,侧向或斜上方游动时,由于本技术新型坠子的作用,也会有向下拉动线组的分力,浮漂目数会有明显变化,提示中鱼,抬竿。
11.4、本技术线组在鱼吃饵后甩头离开钩饵位置后,即使是鱼游动很慢,或者向斜上游动,只要脱离盲区,子线绷直,拖动铅坠和太空坠移动,就能非常轻松带动整个系统下沉,在水面的目数有大格目的改变直至黑漂(漂尾弯曲没入水中,而观察不到),提醒钓手抬竿,把握中鱼机会。
12.5、本技术线组解决悬坠钓法弊端,能有效降低钓鱼人的调钓难度,使整个线组的灵敏度有指数级提升。提高钓货,使钓鱼活动更简单,更有趣味。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4.图1为本技术用于悬坠钓法的新型坠子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所示新型坠子的另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技术用于悬坠钓法的新型坠子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图3所示新型坠子的另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技术用于悬坠钓法的新型坠子的结构示意图。(标有角度)
19.图6为加入本技术坠子的新型线组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本技术新型线组的工作原理图。
21.图8为现有技术普通钓坠钓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
23.1、坠子;2、主线;3、浮漂;4、铅坠;5、太空豆;11、坠子主体;12、第一连接件;13、第二连接件;14、连接孔;15、衔接板;111、第一翼板;112、第二翼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目前台钓钓组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灵敏性不够高。浮漂是钓鱼人的眼睛,人们通过水面以上漂尾的目数变化来判断鱼的吃口情况,有鱼就饵,目数变化大就是高灵敏,反之就是灵敏度低。为提高灵敏性,人们主要通过改变浮漂漂形,改变浮漂大小,通过改变铅坠配重和钓的深度来改变子线状态,这三方面来做一些调整。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还会出现子线过于垂直,出现挡口;子线过去弯曲,有鱼就饵,但是浮漂不动等现象。因为钓手只能看见漂尾,不能直视钓组在水底的状态。对于钓鱼新手来说更是困难重重。业内有句行话叫“一年调漂,三年找底”,说明人们只能通过长时间的调钓,靠增加经验值来提高钓鱼成绩。
25.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鱼在就饵之后,是侧向或者向斜上游动(钓底时也没有向下游动空间),我们希望钓组在垂直的y轴有动作,可鱼只在水平的x轴方向移动。台钓钓组本身属于轴对称系统,要想浮漂漂尾有较大动作只能依靠鱼就饵后的游动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游动的距离来决定,鱼比较兴奋,就饵后奋力游动,浮漂漂尾呈现动作较大的顿口,反之,如果鱼以慢速或者斜上方游动,则浮漂没有动作或者动作很小。不能被钓手感知,在冬天或者水含氧量低时,鱼本身的活性就低,就更增加钓鱼难度。
2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调钓难度大,整个线组灵敏度不够的问题,特发明了本技术
所述新型钓坠及钓鱼线组,该线组能有效降低钓鱼人的调钓难度,使整个线组的灵敏度有指数级提升。提高钓货,使钓鱼活动更简单,更有趣味。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28.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悬坠钓法的新型坠子1,包括坠子主体11和第一连接件12和第二连接件13,所述坠子主体11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衔接处两端(坠子主体纵向两端)设有第一连接件12和第二连接件13,所述坠子主体11包括第一翼板111和第二翼板112,第一翼板111和第二翼板112的形状和尺寸最好相同,所述第一翼板111和第二翼板112向下弯折形成一定的夹角,第一连接件12和第二连接件13向上弯折,所述第一连接件12和第二连接件13上都开有连接孔14。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弯折的方向和第一翼板、第二翼板的弯折的方向相反。
29.如图1-2所示,做为优选,所述第一翼板111和第二翼板112之间增加纵向的衔接板15,所述衔接板15的两端设有第一连接件12和第二连接件13。
30.所述第一翼板111和第二翼板112之间的夹角是120-180度,角度最好是120度、150度和180度。第一连接件与衔接板15之间的夹角是90-180度,角度最好是90度、120度、150度和180度。
31.所述第一连接件12长度大于第二连接边13,所述第一连接件12带有一定弹性。
32.为了防止割线,所述第一连接件12和第二连接件13上开的连接孔14内涂漆或加装橡胶圈。
33.所述第一翼板111和第二翼板112的外侧角部为圆弧形。
34.所述坠子主体11、第一连接件12和第二连接件13采用不锈钢薄片或塑料薄片,一体结构。
35.如图4-5所示,新型钓鱼线组,具体结构不限制,需要包括主线、浮漂和和铅坠,所述浮漂和铅坠之间主线上装有两颗太空豆和本技术新型坠子,从浮漂到铅坠的方向依次是太空豆、坠子的第一连接件、大空豆和坠子的第二连接件。所述坠子1的第二连接件13与铅坠4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厘米,两颗太空豆5之间留有一定间隙。
36.本实用新型能很好的解决上面的难题。它是新型钓组配件,属于钓坠范围,但不单独使用,需配合铅坠使用。材料为薄不锈钢片或者塑料片,弯折后呈现长颈短尾类似于飞鸟造型结构。
37.1)头尾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往上弯折并有小连接孔,中间穿过主线,从而形成与主线形成夹角的切面。
38.2)长脖颈(第一连接件)处须有弱弹性,在提竿过程中,颈部产生弯曲形变,减小切水的横截面,减小出水阻力,使之流畅。
39.3)两翅(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呈一定夹角向下弯折,提竿时铅坠部分呈曲线出水,提竿过程中,水会从两翼板分开,从而增加提竿的稳定性。
40.4)颈肩的连接处(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的外边角处)采用圆弧形状,可以防止子线的下降过程中缠绕太空坠。
41.5)坠子材质可选用不锈钢薄片或者塑料薄片。
42.6)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上的连接孔为了防止割线,可涂漆或者加橡胶圈。
43.本技术的新型钓鱼线组,包括新型坠子。新型钓鱼线组其它部分的结构不限制,只
要求在浮漂和铅坠之间增加本技术描述的装新型坠子。即在普通台钓钓组中,在固定浮漂的下太空豆和固定铅坠上太空豆中间加穿两颗太空豆。第一连接件通过连接孔穿进主线,第一连接件置于两颗太空豆之间,两颗太空豆用来固定坠子的第一连接件的位置(两颗太空豆之间留有一定间隙,坠子不能锁死)。第二连接件穿进主线,不需要固定,且要与铅坠的上太空豆留大于等于1厘米的间距,间距用于坠子形弯留出一定空间。坠子的组装不能倒置,一定是长颈部的第一连接件靠近浮漂,短尾部的第二连接件靠近铅坠。这样钓组组装完成。施钓过程中,与普通钓组,使用方法一致。
44.在钓鱼时,很多钓友都喜欢钓底,因为当钩饵完全在底部的钓底过程中,可以使子线弯曲很大,甚至两钩饵完全躺底,使整个系统更稳定,因为子线平行地面,不挡口,鱼吃饵更放心,更大胆就饵。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钓底时线组反应迟钝,不容易中鱼。应用本技术线组,可以使整个系统更灵敏,更稳定。当鱼中饵后,无论是向上还是斜上方游动时,对线组的拉力都会有一个向下的分力,使浮漂目数变化更明显。在钓比较钝的情况下,应适当向浮漂方向调整太空坠的位置。
45.工作原理:
46.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系统中在静止状态下与普通的悬坠钓组的受力方式相同,但在有鱼就饵,拉动钩饵后的运动状态下就与普通的钓组系统有本质的区别。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改变整个系统的受力情况,能将鱼拉动钩饵的侧向拉力,通过相对水流的分切力,转化为向下的分力,从而提高整个钓组系统的灵敏度。具体如图5所示,在鱼咬钩后拉动铅坠往某一侧水平移动的过程中,坠子会在水阻的作用下,旋转至斜面正对移动方向,水流会对坠子斜面一个反向的,垂直于斜面的力f。由于斜面的存在,就会对钓组产生一个水平的分力f1和一个向下的分力f2,水平的分力f1会被鱼的拉力抵消,垂直的分力f2就会使钓组产生向下的移动,至浮漂有明显的向下动作,直至产生黑漂现象。
47.最后要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