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的支撑组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22:02: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的支撑组件以及具有该车辆的支撑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随着车辆的不断普及,因车辆导致的交通事故也是日趋增多,因此用户对于车辆交通安全意识也是愈加重视,对车辆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3.由于在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驾驶车辆的用户出于本能反应,一般都会下意识的操控车辆进行紧急变向,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车辆发生直面相撞的概率,进而导致在车辆碰撞事故中,以小偏置碰撞居多。在小偏置碰撞中,由于碰撞能量大,碰撞重叠量低,车辆的车身参与碰撞能量吸收的结构较少,要实现控制车身变形量,避免驾驶舱发生变形进而伤害车内用户,难度非常大,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来提高车身乘员舱的结构强度,以应对不能被前舱完全吸收的冲击。目前为降低小偏置碰撞的破坏性,通过在车辆驾驶舱的下方加装连接机构,以将车辆的两个前纵梁固定连接在一起,这样车辆在发生小偏置碰撞时,可以利用前碰防撞梁变形过程拉拽非撞击侧的结构,使其发生变形分担能量,以降低对驾驶舱内的冲击。
4.现有技术中连接机构的部分位于乘员舱,主要作用是提高乘员舱的刚度以应对冲击能量,但是,这样会导致碰撞加速度较大,容易给驾驶员带来次生灾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机构位于乘员舱导致碰撞加速度较大,容易给驾驶员带来次生灾害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连接在所述车辆的两个前纵梁之间,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8.支撑主体;
9.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前纵梁的长度方向间隔开,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连接在所述支撑主体和所述前纵梁之间。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支撑组件,通过将支撑组件连接在车辆的两个前纵梁之间,在车辆发生小偏置碰撞时,可以较早地将发生碰撞一侧受到的冲击力传递到非撞击侧,并通过支撑组件牵连非撞击侧的部件,使非撞击侧的部件可以参与分担碰撞冲击力和碰撞能量,以便有效降低车辆前纵梁在变形过程中的碰撞加速度对驾驶舱带来的冲击,可以有效保护驾驶舱内用户的安全,避免给驾驶员带来次生灾害。并且,还可以降低车身变形量,降低车身朝向驾驶舱内凹陷程度,提升车辆碰撞安全性。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
12.连接件本体和至少一个连接臂,所述连接件本体和所述连接臂连接,所述连接件本体用于与所述支撑主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臂用于与所述前纵梁连接。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连接臂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臂沿所述前纵梁的长度方向间隔开;
14.沿所述前纵梁的长度方向,多个所述连接臂分别位于所述前纵梁的第一个折弯点两侧;
15.所述连接臂适于与所述前纵梁的顶壁连接。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
17.稳定支架;所述稳定支架与所述前纵梁固定连接,且所述稳定支架与所述支撑主体、所述连接件本体均固定连接。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稳定支架适于与所述前纵梁的底壁连接。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安装孔,通过紧固件穿过所述安装孔和所述支撑主体以将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支撑主体固定。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与所述安装孔连通的开口,所述紧固件适于从所述开口移出所述安装孔。
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主体包括:
22.前横梁,所述前横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前纵梁连接;
23.连接梁,所述连接梁沿所述前纵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24.后横梁,所述连接梁连接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且所述连接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前纵梁连接;
25.稳定板,所述稳定板分别与所述前横梁、所述连接梁和所述后横梁固定连接。
2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连接梁远离所述前横梁的端部具有朝向所述前纵梁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的支撑组件。
2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通过将支撑组件连接在车辆的两个前纵梁之间,在车辆发生小偏置碰撞时,可以较早地将发生碰撞一侧受到的冲击力传递到非撞击侧,并通过支撑组件牵连非撞击侧的部件,使非撞击侧的部件可以参与分担碰撞冲击力和碰撞能量,以便有效降低车辆前纵梁在变形过程中的碰撞加速度对驾驶舱带来的冲击,可以有效保护驾驶舱内用户的安全,避免给驾驶员带来次生灾害。并且,还可以降低车身变形量,降低车身朝向驾驶舱内凹陷程度,提升车辆碰撞安全性。
29.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组件与前纵梁的连接示意图;
32.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的爆炸图;
33.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37.10-车辆;
38.110-前纵梁;
39.210-支撑主体;
40.211-前横梁;212-连接梁;2120-弯折部;213-后横梁;214-稳定板;
41.220-第一连接件;
42.221-连接件本体;222-连接臂;223-稳定支架;
43.230-第二连接件;
44.231-安装孔;
45.232-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9.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50.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维护工具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维护工具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51.由于在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驾驶车辆的用户出于本能反应,一般都会下意识的操控车辆进行紧急变向,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车辆发生直面相撞的概率,进而导致在车辆碰
撞事故中,以小偏置碰撞居多。在小偏置碰撞中,由于碰撞能量较大,碰撞重叠量较低,车辆的车身参与碰撞能量吸收的结构较少,因此要实现控制车身变形量,以避免驾驶舱发生严重变形而伤害车内用户的难度非常大,在实际生产中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来提高车身驾驶舱的结构强度,以应对车辆在小偏置碰撞事故中对驾驶舱带来的冲击。
52.目前为降低小偏置碰撞的破坏性,通过在车辆驾驶舱的下方加装连接机构,当车辆发生小偏置碰撞时,发生碰撞一侧的前纵梁在变形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连接机构拉拽与之相对的非撞击侧的前纵梁,并使非撞击侧的前纵梁发生形变以分担撞击产生的能量,进而降低碰撞对驾驶舱带来的冲击,以便有效保护驾驶舱内用户的安全。
53.但是,现有技术中受到碰撞的前纵梁在发生碰撞的瞬间,就会立刻产生变形,通常受到撞击的一侧前纵梁会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弯曲变形,同时前纵梁在变形的过程中会拉动连接机构发生变形,进而导致连接机构因自身形变而与前纵梁分离,这样就使得连接机构的稳定性降低,无法有效传递碰撞带来的冲击力并进一步分担冲击能量,导致车辆碰撞加速度较大,容易给用户带来次生灾害。
5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组件,通过将该支撑组件固定连接在车辆10的两个前纵梁110之间,这样可以使得车辆10在发生小偏置碰撞时,可以较早地将发生碰撞一侧受到的冲击力传递到非撞击侧,并通过支撑组件牵连非撞击侧的部件,并使非撞击侧的部件可以参与碰撞冲击力和碰撞能量分担,以便有效降低车辆10前纵梁110在变形过程中对驾驶舱的冲击,可以降低车辆的碰撞加速度,切实有效保护驾驶舱内用户的安全。
55.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组件与前纵梁110的连接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的爆炸图,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220的结构示意图,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连接件230的结构示意图,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连接在车辆10的两个前纵梁110之间,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主体210、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沿前纵梁110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均连接在支撑主体210和前纵梁110之间。
56.具体地,车辆10的前纵梁110可以为车辆10框架中位于车头位置处的两个纵向设置的梁,纵向可以理解为车辆10的长度方向,两个前纵梁110在车辆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且两个前纵梁110朝着车辆10的长度方向延伸,如此设置,可以在两个前纵梁110之间的位置安装一些零部件,例如可以安装高压部品件(图中未标识)。其中,高压部品件可以包括电机控制器、高压配电箱(盒)、车载充电机、高压导线、充电插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充电插座、电动压缩机和ptc加热器等。
57.支撑组件可以连接在两个前纵梁110之间,支撑组件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前纵梁110的延伸方向垂直。具体地,如图1所示,支撑组件可以包括支撑主体210、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其中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可以沿着前纵梁110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的一端可以分别固定连接在前纵梁110上,例如:可以采用螺栓连接、焊接或铆接等方式将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分别与前纵梁110固定连接。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限定。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的背离前纵梁110的另一端可以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撑主体210上,例如: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可以采用螺栓连接或者铆接等方式与支撑主体210连接,对此,本实用新型亦不作具体限
定。如此设置,可以通过支撑组件将车辆10的两个前纵梁110固定连接在一起,当其中一个前纵梁110在受到车辆10发生小偏置碰撞产生的冲击力时,可以通过支撑主体210将部分冲击力传递至非撞击侧的前纵梁110,并同时将碰撞产生的能量分散至非撞击侧的其他部件,以便有效降低小偏置碰撞时对驾驶舱的冲击,降低车辆10的碰撞加速度,切实有效保护驾驶舱内用户的安全。并且,可以降低车身变形量,降低车身朝向驾驶舱内凹陷程度,提升车辆10碰撞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非撞击侧可以理解为车辆10在发生小偏置碰撞时,与实际碰撞位置相对的另外一侧。
5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组件,通过将该支撑组件固定连接在车辆10的两个前纵梁110之间,在车辆10发生小偏置碰撞时,可以较早地将发生碰撞一侧受到的冲击力传递到非撞击侧,并通过支撑组件牵连非撞击侧的部件,并使非撞击侧的部件可以参与分担碰撞冲击力和碰撞能量,以便有效降低车辆10的前纵梁110在变形过程中产生的碰撞加速度对驾驶舱带来的冲击,可以有效保护驾驶舱内用户的安全,避免给驾驶员带来次生灾害。另外,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将支撑主体210与前纵梁110连接在一起,且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与支撑主体210分别采用螺栓连接或者铆接的连接方式,这就使得前纵梁110在变形的过程中可以拉动第一连接件220和第二连接件230相对支撑主体210转动,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支撑主体210发生变形,防止支撑主体210与前纵梁110分离脱落,确保了支撑主体210连接的稳定性,以便支撑主体210可以有效传递碰撞冲击力并分散碰撞能量,进一步降低车辆10的碰撞加速度,切实有效保护驾驶舱内用户的安全。
59.请继续参见图1-图3所示,第一连接件220包括:连接件本体221和至少一个连接臂222,连接件本体221和连接臂222连接,连接件本体221用于与支撑主体210固定连接,连接臂222用于与前纵梁110连接。进一步地,连接件本体221和连接臂222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连接臂222的数量可为一个、可以为两个、也可以为两个以上,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限定。连接件本体221和连接臂222可以相背设置,这样设置,使得第一连接件220可以连接在前纵梁110和支撑主体210之间,以便支撑主体210通过第一连接件220固定连接在前纵梁110上。
60.请继续参见图3所示,连接臂222为多个,本技术以第一连接件220设置有两个连接臂222为例进行说明。多个连接臂222沿前纵梁110的长度方向间隔开,沿前纵梁110的长度方向,多个连接臂222分别位于前纵梁110的第一个折弯点(图中未标识)两侧。且连接臂222适于与前纵梁110的顶壁连接。具体地,连接臂22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连接臂222可以沿前纵梁1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且各个连接臂222均与连接件本体221连接,这样设置,可以有效提高第一连接件220和前纵梁110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支撑主体210更加牢固的连接在前纵梁110上。请继续参见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臂22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连接臂222可以分别连接在前纵梁110的第一个折弯点的左右两侧,这样设置,当车辆10发生小偏置碰撞事故时,可以有效避免连接臂222影响到前纵梁110的变形,且在前纵梁110发生形变的过程中可以使得第一折弯点两侧的连接臂222始终处于与前纵梁110保持连接的状态,可以有效避免因前纵梁110变形而导致支撑主体210与前纵梁110分离,确保了支撑主体210可以稳定的连接在两个前纵梁110之间。另外,还可以使得支撑主体210两端与前纵梁110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减小,并且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220分别连接在前纵梁110的顶壁,以增加第一连接件220与前纵梁110的重叠量,以便进一步确保碰撞冲击力可以
及时传递至非撞击侧,从而防止前纵梁110因变形冲击位于前纵梁110之间的高压部品件。
6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件220还可以包括:稳定支架223;稳定支架223与前纵梁110固定连接,且稳定支架223与支撑主体210、连接件本体221均固定连接。稳定支架223适于与前纵梁110的底壁连接。进一步地,稳定支架223的一端可以用于与前纵梁110的底壁固定连接,稳定支架223背离前纵梁110的另一端可以用于与支撑主体210固定连接,稳定支架223和连接件本体221可以分别连接在连支撑主体210的上下两侧,具体地,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依次将连接件本体221、支撑主体210和稳定支架223固定连接在一起,这样设置,可有效限制在前纵梁110发生变形的过程中支撑主体210在车辆10高度方向的位移,从而可以避免支撑主体210从前纵梁110的顶壁滑出,确保支撑主体210可以较为稳定的连接在两个前纵梁110之间传递碰撞冲击力。
62.请继续参见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230具有安装孔231,通过紧固件(图中未标识)穿过安装孔231和支撑主体210以将第二连接件230和支撑主体210固定。具体地,安装孔231可以为螺栓孔,紧固件可以为螺栓,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将第二连接件230的一端与支撑主体210固定连接。同时,第二连接件230背离支撑主体210的另一端可以与前纵梁110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螺栓连接、焊接或者铆接等方式,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件230在前纵梁110上的连接位置需远离前纵梁110的第一折弯点,这样设置,可以提高支撑主体210与前纵梁110连接之间的连接强度,并可以有效避免第二连接件230影响到前纵梁110的变形。
63.请继续参见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230具有与安装孔231连通的开口232,紧固件适于从开口232移出安装孔231。具体地,开口232可以将安装孔231与第二连接件230的端部边缘连通,紧固件可以穿过安装孔231将第二连接件230固定连接在支撑主体210上,这样设置,当车辆10发生小偏置碰撞时,紧固件可以从开口232所在位置滑出,这样就可以使支撑主体210与第二连接件230分离,进而使支撑主体210与前纵梁110分离,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支撑主体210发生变形,进而可以避免因支撑主体210自身的变形而引起安装在支撑主体210上的高压部品件受损。
64.请继续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主体210可以包括:前横梁211,前横梁211通过第一连接件220与前纵梁110连接;连接梁212,连接梁212沿前纵梁110的长度方向延伸;后横梁213,连接梁212连接在前横梁211和后横梁213之间,且连接梁212通过第二连接件230与前纵梁110连接。其中,前横梁211可以设置在车辆10的两个前纵梁110的第一折弯点之间,且前横梁211的延伸方向与前纵梁110的延伸方向可以相互垂直,这样设置,可以通过前横梁211将撞击侧的碰撞冲击力传递至非撞击侧,同时还可以确保两个前纵梁110之间的间隙变化在允许的范围内,避免前纵梁110因变形过大而挤压前纵梁110之间的高压部品件,进而引起高压部品件损坏导致高压安全风险。
65.连接梁212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前纵梁110的延伸方向一致,后横梁213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前纵梁110的延伸方向垂直或者大致垂直,后横梁213与前横梁211可以沿着前纵梁1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后横梁213可以通过连接梁212与前横梁211固定连接在一起,这样设置,可以有效提高支撑主体210的强度和刚度,以便于支撑主体210可以稳定的连接在前纵梁110之间进行碰撞冲击力传递工作。
66.请继续参见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梁212远离前横梁211的
端部具有朝向前纵梁110弯折的弯折部2120,弯折部2120与第二连接件230连接。具体地,连接梁212的一端可以固定连接在前横梁211上,连接梁212背离前横梁211的另一端可以具有弯折部2120,弯折部2120可以朝向前纵梁110的方向弯折,这样设置,可以将第二连接件230连接在弯折部2120和前纵梁110之间,以使得连接梁212背离前横梁211的另一端与前纵梁110连接,可以有效提高支撑主体210与前纵梁110之间的连接强度。
67.请继续参见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主体210还可以包括:稳定板214,稳定板214分别与前横梁211、连接梁212和后横梁213固定连接。具体地,稳定板214可以为三角形状的部件,可以通过稳定板214将前横梁211、连接梁212和后横梁213固定连接以形成三角形的结构,这样设置,可以有效提高支撑主体210的稳定性能,有效避免在碰撞过程中因支撑主体210发生变形,而导致设置在前纵梁110之间的高压部品件损坏。
68.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稳定板214,可以有效防止支撑主体210发生变形,进而可以避免因支撑主体210自身的变形而引起安装在支撑主体210上的高压部品件受损,以便进一步保证安装于支撑主体210上的高压部品件不会发生破裂。
69.请继续参见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其中支撑组件的具体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作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7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