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机械自动化用可移动支撑的实验教学仪器稳定装置

2022-11-14 19:58: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器材技术领域,尤指一种机械自动化用可移动支撑的实验教学仪器稳定装置。


背景技术:

2.实验教学仪器,是自然科学具体实验时用到的仪器,主要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使用,现代常用的实验仪器有试管、烧杯、蒸发皿、坩埚、酒精灯、布氏漏斗、洗气瓶、干燥管、托盘天平、量筒、容量瓶、滴定管、量器装置等。
3.现有的机械自动化实验教学仪器稳定装置,难以移动同时难以在移动和固定状态下进行切换,同时现有的稳定装置对实验教学仪器固定效果不佳,难以对实验教学仪器进行拿取和放置。
4.为此我们亟需提供一种机械自动化用可移动支撑的实验教学仪器稳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现有的机械自动化实验教学仪器稳定装置,难以移动同时难以在移动和固定状态下进行切换和现有的稳定装置对实验教学仪器固定效果不佳,难以对实验教学仪器进行拿取和放置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自动化用可移动支撑的实验教学仪器稳定装置。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机械自动化用可移动支撑的实验教学仪器稳定装置,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下方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转动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连接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弹簧,所述连接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7.所述固定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挤压弹簧,所述挤压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夹持块,所述固定架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架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块,所述齿轮的上方活动连接有第一移动杆,所述齿轮的下方活动连接有第二移动杆,所述第一移动杆和第二移动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移动板。
8.优选的,所述固定架的内部开设有提供转动杆转动的转动槽,且转动槽的下方开设有提供万向轮移动的移动口,所述转动杆的一端通过转轴与转动槽的内壁转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转动杆的一端通过转轴与连接块的外壁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块的顶端通过复位弹簧与转动槽的内壁连接,所述连接块的内部开设有与延伸杆的外壁相匹配的移动槽。
10.优选的,所述延伸杆的一侧通过连接弹簧与移动槽的内壁连接,且转动槽的外壁外壁开设有与延伸杆的外壁相匹配的l型卡槽,所述限位块设置于固定架的外壁。
11.优选的,所述固定架的顶部开设提供仪器放置的放置槽,所述夹持块的一侧通过
挤压弹簧与放置槽的内壁连接,所述夹持块的顶端设置有斜面,所述固定块的内部开设有中空槽。
12.优选的,所述齿轮的一端通过轴承与中空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杆的下方设置有与齿轮的外壁相匹配的齿条,所述第二移动杆的上方设置有与齿轮的外壁相匹配的齿条。
13.优选的,所述移动板分别设置于固定块的两侧,所述固定板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固定板分别安装于固定架的顶端两侧。
14.工作原理:将实验仪器放置在固定架的上方仪器的底端挤压夹持块的斜面,从而挤压挤压弹簧,通过挤压弹簧的设置对仪器进行夹持固定,同时转动转动块,从而带动齿轮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移动杆和第二移动杆分别向两侧移动,从而使得移动板向仪器外壁移动,从而对仪器进行固定,当需要装置移动时,向拉动限位块,从而通过延伸杆带动连接块向下移动,同时带动转动杆转动,当延伸杆移动至l型槽的横向槽的一侧时,通过连接弹簧的复位带动延伸杆进入横向槽,从而固定连接块,同时万向轮通过转动杆的转动移动至固定架的底部外壁,通过万向轮对固定架进行移动。
1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可获得的技术效果为: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架、转动杆、万向轮、连接块、复位弹簧、连接弹簧、延伸杆和限位块,当需要装置移动时,向拉动限位块,从而通过延伸杆带动连接块向下移动,同时带动转动杆转动,当延伸杆移动至l型槽的横向槽的一侧时,通过连接弹簧的复位带动延伸杆进入横向槽,从而固定连接块,同时万向轮通过转动杆的转动移动至固定架的底部外壁,通过万向轮对固定架进行移动,通过万向轮的可收纳性,便捷了对装置的移动,同时使得装置可以在移动和固定状态下切换。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挤压弹簧、夹持块、固定板、固定块、齿轮、转动块、第一移动杆、第二移动杆和移动板,将实验仪器放置在固定架的上方仪器的底端挤压夹持块的斜面,从而挤压挤压弹簧,通过挤压弹簧的设置对仪器进行夹持固定,同时转动转动块,从而带动齿轮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移动杆和第二移动杆分别向两侧移动,从而使得移动板向仪器外壁移动,从而对仪器进行固定,便捷了对仪器的放置固定,同时便捷了对装置的拿取。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内部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局部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夹持结构局部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块局部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限位块局部图。
23.图中:1、固定架;2、转动杆;3、万向轮;4、连接块;5、复位弹簧;6、连接弹簧;7、延伸杆;701、限位块;8、挤压弹簧;9、夹持块;10、固定板;11、固定块;12、齿轮;13、转动块;14、第一移动杆;15、第二移动杆;16、移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25.实施例1
26.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机械自动化用可移动支撑的实验教学仪器稳定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固定架1,固定架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转动杆2,转动杆2的下方固定连接有万向轮3,转动杆2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连接块4,连接块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5,连接块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弹簧6,连接弹簧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延伸杆7,延伸杆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701,便捷了对装置的移动,同时使得装置可以在移动和固定状态下切换。
27.固定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挤压弹簧8,挤压弹簧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夹持块9,固定架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0,固定架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1,固定块1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齿轮12,齿轮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块13,齿轮12的上方活动连接有第一移动杆14,齿轮12的下方活动连接有第二移动杆15,第一移动杆14和第二移动杆15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移动板16。
28.本实施例中,固定架1的内部开设有提供转动杆2转动的转动槽,且转动槽的下方开设有提供万向轮3移动的移动口,转动杆2的一端通过转轴与转动槽的内壁转动连接,便捷了对仪器的放置固定,同时便捷了对装置的拿取。
29.本实施例中,转动杆2的一端通过转轴与连接块4的外壁转动连接,连接块4的顶端通过复位弹簧5与转动槽的内壁连接,连接块4的内部开设有与延伸杆7的外壁相匹配的移动槽,通过万向轮3的可收纳性,便捷了对装置的移动,同时使得装置可以在移动和固定状态下切换。
30.本实施例中,延伸杆7的一侧通过连接弹簧6与移动槽的内壁连接,且转动槽的外壁外壁开设有与延伸杆7的外壁相匹配的l型卡槽,限位块701设置于固定架1的外壁,便捷了对移动结构的限位。
31.进一步的,固定架1的顶部开设提供仪器放置的放置槽,夹持块9的一侧通过挤压弹簧8与放置槽的内壁连接,夹持块9的顶端设置有斜面,固定块11的内部开设有中空槽,通过设置挤压弹簧8、夹持块9、固定板10、固定块11、齿轮12、转动块13、第一移动杆14、第二移动杆15和移动板16,将实验仪器放置在固定架1的上方仪器的底端挤压夹持块9的斜面,从而挤压挤压弹簧8,通过挤压弹簧8的设置对仪器进行夹持固定,同时转动转动块13,从而带动齿轮12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移动杆14和第二移动杆15分别向两侧移动,从而使得移动板16向仪器外壁移动,从而对仪器进行固定,便捷了对仪器的放置固定,同时便捷了对装置的拿取。
32.更进一步的,齿轮12的一端通过轴承与中空槽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一移动杆14的下方设置有与齿轮12的外壁相匹配的齿条,第二移动杆15的上方设置有与齿轮12的外壁相匹配的齿条,便捷了对仪器的放置固定,同时便捷了对装置的拿取。
33.除此之外,移动板16分别设置于固定块11的两侧,固定板10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固定板10分别安装于固定架1的顶端两侧,通过移动板16的夹持,增加了对仪器的固定效果。
34.本实用新型操作使用时,如图1至图5所示,将实验仪器放置在固定架1的上方仪器
的底端挤压夹持块9的斜面,从而挤压挤压弹簧8,通过挤压弹簧8的设置对仪器进行夹持固定,同时转动转动块13,从而带动齿轮12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移动杆14和第二移动杆15分别向两侧移动,从而使得移动板16向仪器外壁移动,从而对仪器进行固定,当需要装置移动时,向拉动限位块701,从而通过延伸杆7带动连接块4向下移动,同时带动转动杆2转动,当延伸杆7移动至l型槽的横向槽的一侧时,通过连接弹簧6的复位带动延伸杆7进入横向槽,从而固定连接块4,同时万向轮3通过转动杆2的转动移动至固定架1的底部外壁,通过万向轮3对固定架1进行移动。
3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各组成部分并不仅限于上述整体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各技术特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项单独采用或选择多项组合起来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理所应当地涵盖了与本案实用新型点有关的其他组合及具体应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