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及智能锁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19:49: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及智能锁
1.本技术要求于2021年04月30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20943771.x、发明名称为“一种静脉识别装置、智能锁”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技术中。
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及智能锁。


背景技术:

3.目前,人体部位识别技术已在智能锁领域得到应用,但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智能锁上用于检测人体部位是否到位的两个检测区域01和对人体部位的静脉进行识别的识别区域02是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并且两个检测区域01分别位于识别区域02的两侧,此种设置方式存在以下缺点:
4.一方面,由于两个检测区域01分别位于识别区域02的两侧,其对人体部位进行检测时需要令人体部位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检测区域01配合,这对人体部位的长度要求较高,存在部分人群无法实现同时与两个检测区域01配合的问题,导致智能锁的使用效果不尽理想;
5.另一方面,识别区域02在对指静脉进行识别时,要求人体部位的中间部分悬空,不能与识别区域02的表面接触,用户在刚开始使用时无法清楚区分不同区域的接触、分离要求,用户教育成本比较高,同样导致智能锁的使用效果不尽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其能够提升使用体验。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具有上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一种智能锁及具有上述智能锁的把手。
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9.用于检测人体部位是否到位的检测部件;
10.用于对所述人体部位的静脉进行识别的静脉识别部件;
11.用于对所述人体部位的外露面进行识别的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
12.用于安装所述检测部件、所述静脉识别部件及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的安装部件,且所述安装部件的表面具有能够使所述检测部件对所述人体部位进行检测的检测区域,能够使所述静脉识别部件对所述人体部位的静脉进行识别的静脉识别区域,以及能够使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对所述人体部位的外露面进行识别的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
13.其中:
14.所述检测区域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静脉识别区域所在的平面不为同一平面。
1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人体部位为手指,所述人体部位的外露面为所述手指的指纹,所述检测部件为用于对至少1根所述手指进行检测的手指检测部件,所述静脉识别部件为用于对至少1根所述手指的静脉进行识别的指静脉识别部件,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为用于对至少1根所述手指的指纹进行识别的指纹识别部件;
16.或者
17.所述人体部位为手掌,所述人体部位的外露面为所述手掌的掌纹,所述检测部件为用于对所述手掌进行检测的手掌检测部件,所述静脉识别部件为用于对所述手掌的静脉进行识别的掌静脉识别部件,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为用于对所述手掌的掌纹进行识别的掌纹识别部件;
18.或者
19.所述人体部位为人体脸部,所述人体部位的外露面为所述人体脸部的外露面,所述检测部件为用于对所述人体脸部进行检测的面部检测部件,所述静脉识别部件为用于对所述人体脸部的静脉进行识别的面部静脉识别部件,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为用于对所述人体脸部的外露面进行识别的面部识别部件。
20.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检测区域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静脉识别区域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夹角或者相距预设距离平行设置;
21.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所在平面与所述检测区域所在平面为同一平面或者不同平面,或者,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与所述检测区域为同一区域,所述检测部件与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集成设置。
22.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当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所在平面与所述检测区域所在平面为同一平面,且所述人体部位为手指时,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与所述检测区域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手指能够平放至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及所述检测区域上,且当所述手指的指腹贴合所述检测区域时,所述手指的指纹贴合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
23.当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所在平面与所述检测区域所在平面为不同平面时,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所在平面与所述检测区域所在平面背对背平行设置或者背对背倾斜设置,所述手指弯曲至所述手指的指腹贴合所述检测区域,所述手指的指纹贴合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
24.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检测部件、所述静脉识别部件及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安装在同一所述安装部件上;
25.或者
26.所述检测部件、所述静脉识别部件及所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中,至少2者安装在不同的所述安装部件上。
27.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静脉识别部件的用于照射所述人体部位的红外线光源与所述静脉识别区域对向设置或者侧向设置。
28.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当所述静脉识别部件的用于照射所述人体部位的红外线光源与所述静脉识别区域对向设置时,所述红外线光源所在平面、所述静脉识别区域及所述检测区域围设为容纳所述手指的凹槽。
29.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当所述静脉识别部件的用于照射所述人体部位的红
外线光源与所述静脉识别区域对向设置时,所述静脉识别区域处安装有透镜,所述透镜位于所述静脉识别部件靠近所述红外线光源的一端,且与所述红外线光源对向设置静脉识别区域。
30.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检测部件为触敏元件、按键、压敏元件或红外感应元件。
31.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静脉识别部件包括能够对所述人体部位进行拍照的ccd相机,以及与所述ccd相机通信连接的控制器。
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在安装部件上安装检测部件和静脉识别部件时,令检测区域和静脉识别区域不再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即避免了检测区域和静脉识别区域在同一平面上的依次排列,实现了检测和识别的分离,使得不同的平面仅用于对人体部位进行检测或识别,如此不仅消除了对人体部位长度的限制,而且用户在使用时也无需再对人体部位不同部分的接触、分离情况进行学习、区分,使得静脉识别装置的使用便捷性更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3.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设置静脉识别部件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来识别人体部位,提高了识别安全性能及准确度,同时降低了静脉识别部件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的单个匹配度要求。
34.一种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包括:
35.用于检测人体部位是否到位的检测部件;
36.用于对所述人体部位的静脉进行识别的静脉识别部件;
37.用于安装所述检测部件和所述识别部件的安装部件,且所述安装部件的表面具有能够使所述检测部件对所述人体部位进行检测的检测区域,以及能够使所述识别部件对所述人体部位的静脉进行识别的识别区域;
38.其中:
39.所述检测区域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静脉识别区域所在的平面不为同一平面。
4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人体部位为手指,所述检测部件为用于对至少1根所述手指进行检测的手指检测部件,所述静脉识别部件为用于对至少1根所述手指的静脉进行识别的指静脉识别部件;
41.或者
42.所述人体部位为手掌,所述检测部件为用于对所述手掌进行检测的手掌检测部件,所述静脉识别部件为用于对所述手掌的静脉进行识别的掌静脉识别部件;
43.或者
44.所述人体部位为人体脸部,所述检测部件为用于对所述人体脸部进行检测的面部检测部件,所述静脉识别部件为用于对所述人体脸部的静脉进行识别的面部静脉识别部件。
45.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检测部件和所述静脉识别部件安装在同一所述安装部件或者不同安装部件上,所述检测区域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静脉识别区域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夹角或者相距预设距离平行设置。
46.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静脉识别装置的用于照射所述人体部位的红外线光源与所述静脉识别区域对向设置或者侧向设置。
47.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当所述静脉识别部件的用于照射所述人体部位的红外线光源与所述静脉识别区域对向设置时,所述红外线光源所在平面、所述静脉识别区域及所述检测区域围设为容纳所述手指的凹槽。
48.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当所述静脉识别部件的用于照射所述人体部位的红外线光源与所述静脉识别区域对向设置时,所述静脉识别区域处安装有透镜,所述透镜位于所述静脉识别部件靠近所述红外线光源的一端,且与所述红外线光源对向设置。
49.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检测部件为触敏元件、按键、压敏元件或红外感应元件。
50.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静脉识别部件包括能够对所述人体部位进行拍照的ccd相机,以及与所述ccd相机通信连接的控制器。
5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在安装部件上安装检测部件和识别部件时,令检测区域和识别区域不再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即避免了检测区域和识别区域在同一平面上的依次排列,实现了检测和识别的分离,使得不同的平面仅用于对人体部位进行检测或识别,如此不仅消除了对人体部位长度的限制,而且用户在使用时也无需再对人体部位不同部分的接触、分离情况进行学习、区分,使得静脉识别装置的使用便捷性更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52.一种智能锁,具有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及锁体,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为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
53.当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认证通过时,则所述锁体解锁。
5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中的安装部件为把手,所述把手为车把手、门把手或者保险柜把手;
55.或者
56.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中的安装部件为面板。
57.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锁包括上述任意一项中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因此,上述生物识别装置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均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锁所包含的。
附图说明
5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新颖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9.图1为现有技术中检测区域和识别区域的分布示意图;
6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61.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6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区域和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处于不同的平面,且平行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63.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区域和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处于不同的平面,且倾斜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64.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65.图7为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对手指进行识别的结构示意图;
66.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中红外线光源设置在静脉识别区域上方的结构示意图;
67.图9为红外线光源与静脉识别区域侧向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68.图10为红外线光源与静脉识别区域对向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69.在图1-图10中:
70.01-检测区域,02-识别区域;
71.1-安装部件,2-检测区域,3-静脉识别区域,4-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5-红外线光源,6-手指,7-静脉识别部件,8-检测部件,9-透镜;
72.101-第一表面,102-第二表面,103-第一安装部件,104-第三表面,105-第二安装部件,106-第四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7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其能够提升使用体验。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具有上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一种智能锁。
7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2-图10,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新颖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7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面”、“底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成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7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及图7-图10所示(为了更加清晰的体现检测区域2、静脉识别区域3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在图5、图9和图10中,将检测区域2、静脉识别区域3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相对于安装部件1的表面凸出展示,但在实际结构中,检测区域2、静脉识别区域3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并不一定相对于安装部件1的表面凸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该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可以安装到智能锁上以使智能锁具有生物特征识别开锁的功能,生物特征识别装置主要包括检测部件8、静脉识别部件7、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及安装部件1,其中,检测部件8用于检测人体部位是否到位,当检测部件8检测到人体部位移动到位后,就可以使静脉识别部件7开始进行静脉识别,而如果检测部件8检测到人体部位并未移动到位或者未检测到人体部位,则静脉识别部件7不会进行静脉识别操作(静脉识别操作是否进行可以在后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静脉识别部件7为对人体部位的静脉信息进行采集和识别的部件;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对人体部位的外露面进行识别;安装部件1为用于承载、安装检测部件8、静脉识别部件7和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的部件,其可以为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专门用于承载、安装检测部件8、静脉识别部件7和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的部件,检测部件8、静脉识别部件7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在安装部件1上设置时,为了保证检测部件8、静脉识别部件7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
件的正常工作,令安装部件1的表面具有检测区域2、静脉识别区域3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这三个区域为安装部件1表面的一部分,检测部件8通过检测区域2实现对人体部位的检测,静脉识别部件7通过静脉识别区域3实现对人体部位的静脉信息采集,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通过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对人体部位的外露面进行识别。检测区域2所在的平面和静脉识别区域3所在的平面不为同一平面。即检测区域2和静脉识别区域3不设置在同一平面,需要注意的是,此“平面”和安装部件1的“表面”的含义不同,“平面”指的是检测区域2或静脉识别区域3所在的虚拟面,后续为了便于描述,将检测区域2所在的平面称之为第一平面,将静脉识别区域3所在的平面称之为第二平面,而安装部件1的“表面”则为一个实际存在的面,“表面”为“平面”的实体局部,或者说“平面”为“表面”虚拟延伸所形成的面。
77.上述结构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由于检测区域2和静脉识别区域3不再设置在同一平面,所以在进行静脉识别时,用户的人体部位只需在第一平面与检测区域2配合即可(配合方式可以为后述的接触),由于静脉识别区域3设置在不同于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所以人体部位自然会相对于第二平面悬空,即人体部位不会出现与静脉识别区域3接触的情况,使得静脉识别部件7可以正常进行静脉识别,从而在对用户进行静脉识别时无需再对人体部位不同部分的接触情况进行学习和区分,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而且也无需再令用户理解静脉识别的工作原理,降低了教育成本;并且,由于在第一平面上仅具有一个面积较小的检测区域2,用户仅需与此面积较小的区域配合即可,无需再平直摆放手指6以同时与分散设置的多个检测区域2配合,这同样能够提高使用便捷性,并且还能够消除对手指6长度的限制,使得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可以适应更多人群的使用。综上,本技术提供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应用到智能锁上也能够使得智能锁的使用效果更加理想。
78.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设置静脉识别部件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来识别人体部位,提高了识别安全性能及准确度,同时降低了静脉识别部件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的单个匹配度要求。
79.在实际应用中,以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应用于智能锁为例,通过采集和识别静脉信息以及人体部位的外露面信息,来获得开锁结果(开锁结果包括智能锁开启和智能锁不开启此两种结果),设置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和静脉识别部件7同时认证通过,智能锁开启,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和静脉识别部件7中至少一者认证未通过,则智能锁不开启,以提高识别准确性,提高安全性。可以理解地,由于设置了静脉识别部件7和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同时认证通过,智能锁开锁,因此,可以降低静脉识别部件7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的单个匹配度要求,提到识别速率。可以理解地,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认证通过是指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采集到的人体部位的外露面与预先存储的外露面信息匹配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设定的第一匹配度;静脉识别部件7认证通过是指静脉识别部件7采集到的静脉信息与预先存储的静脉信息匹配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设定的第二匹配度。
80.需要说明的是,人体部位可以为任意部位,例如,人体部位为手指6,人体部位的外露面为手指6的指纹,如图7所示,上述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应用于智能锁时,采用手指作为待识别的人体部位,能够更好地与智能锁配合工作。基于此,检测部件8即为用于对至少1根手指6进行检测的手指检测部件,静脉识别部件7即为用于对至少1根手指6的静脉进行识别的指静脉识别部件,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为用于对至少1根手指6的指纹进行识别的指纹识别部件。用户在开门时需要使用手来握住智能锁的把手,并通过拉动把手开门,所以为了
简化用户的开门操作,使得门能够更加简单、快捷的开启,优选在人手握住把手时对手指6的静脉和指纹进行识别,使得识别和开门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实现,令用户无需再做出专门的识别动作。
81.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设置检测部件8、静脉识别部件7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的数量时,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例如,待检测手指6的根数为4根,检测部件8的个数与待识别手指6的个数相等,对应设置4个检测部件8,各个检测部件8与各根手指6一一对应,静脉识别部件7与检测部件8一一对应设置,其中,可以设置所有手指6均识别认证通过则启动下一步,以下一步为开锁为例,也可以设置为1根、2根或者3根手指6认证通过即可开锁,以避免有手指6受伤无法使用导致无法认证的问题;当然,也可以设置检测部件8为1个,静脉识别部件7与待识别手指6的个数相等,且一一对应,可以设置所有手指6均识别认证通过则开锁,也可以设置为1根、2根或者3根手指6认证通过即可开锁。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为用于对至少1根手指6的指纹进行识别的指纹识别部件。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的个数可以与待测手指6的个数相等,也可以不等,具体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82.此外,人体部位也可以为其它部位,例如手掌、手腕或者人体脸部等,并且识别动作也可以单独进行,例如用户可以使用一只手来进行静脉识别,并使用另一只手来拉动把手开门。
83.以人体部位为手掌,人体部位的外露面为手掌的掌纹为例,检测部件8为用于对手掌进行检测的手掌检测部件8,静脉识别部件7为用于对手掌的静脉进行识别的掌静脉识别部件7,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为用于对手掌的掌纹进行识别的掌纹识别部件。
84.当然,也可以设置人体部位为人体脸部,人体部位的外露面(人体部位的外露面是指人体部位的外表面)为人体脸部的外露面,检测部件8为用于对人体脸部进行检测的面部检测部件,静脉识别部件7为用于对人体脸部的静脉进行识别的面部静脉识别部件,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为用于对人体脸部的外露面进行识别的面部识别部件。
85.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静脉识别部件7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均为同一人体部位。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选择不同的人体部位去分别对应静脉识别部件7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即静脉识别部件7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分别用于识别不同的人体部位,例如,静脉识别部件7用于识别手指6的静脉,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用于识别人体脸部的外露面;或者,静脉识别部件7用于识别人体脸部的静脉,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用于识别手指6的指纹;或者,静脉识别部件7用于识别人体脸部的静脉,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用于识别手掌的掌纹等等,可以任意选择两个人体部位进行匹配。
86.在具体设置检测部件8、静脉识别部件7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时,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在第一种设置方式中,检测区域2所在的平面和静脉识别区域3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夹角,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所在平面与检测区域2所在平面为同一平面。例如图3所示,检测区域2和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设置在第一表面101,第二表面102位于第二平面,静脉识别区域3设置在第二表面102,并且第二表面102设置在第一表面101的上方且相对于第一表面101倾斜设置。以人体部位为手指6为例,在手指6的指腹与第一表面101上的检测区域2贴合时,位于手指6斜上方的静脉识别部件7能够通过静脉识别区域3对手指6的侧面静脉信息进行采集和识别,即检测区域2和静脉识别区域3分别利用同一段手指6(例如指尖、指根或中段)的不同侧面实现了静脉识别,此种识别方式对手指6的整体长度不再有要
求,消除了对手指6长度的限制。同时,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所在平面与检测区域2所在平面为同一平面,便于置于静脉识别区域3的同一根手指6的指纹落在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
87.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置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所在平面与检测区域2所在平面为不同平面,此时,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所在平面与检测区域2所在平面背对背平行设置或者背对背倾斜设置,如图4和图5所示,手指6弯曲至手指6的指腹贴合检测区域2,手指6的指纹贴合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
88.当然,还可以设置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与检测区域2为同一区域,检测部件8与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集成设置,即检测部件8和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集成为集成部件,集成部件同时具备检测手指6是否到位及识别指纹的能力。
89.在其它一些设置方式中,如图9(在图7中未示出后述的红外线光源5,其具体设置位置可以为图3所示的检测区域2的下方)所示,也可以令检测区域2所在的平面和静脉识别区域3所在的平面平行设置,且检测区域2所在的平面和静脉识别区域3所在的平面相距预设距离,可以理解地,预设距离是指能够容纳人体部位进入,且人体部位不会同时接触到检测区域2和静脉识别区域3的距离,且以人体部位为手指为例,预设距离是指能够容纳手指6进入,且手指6不会同时接触到检测区域2和静脉识别区域3的距离。检测区域2和静脉识别区域3分别设置在这两个平行表面上,此时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不再存在夹角,检测区域2可以与手指6的指腹配合,静脉识别区域3可以对同一段手指6的指背进行静脉采集和识别。当人握持安装部件时,由于手背一侧的表皮的皱褶伸展,因此,血管出现在相对靠近表面的位置,而且由于握持时不被压迫,因此,能够鲜明地拍摄静脉图案,进而实现高识别率的个人认证。
90.为了进一步便于用同1根手指6实现与检测区域2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的同时接触,设置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与检测区域2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手指6能够平放至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及检测区域2上,且当手指6的指腹贴合检测区域2时,手指6的指纹贴合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
91.需要说明的是,检测部件8、静脉识别部件7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可以安装在同一安装部件1上,此种设置方式将检测部件8及其检测区域2和静脉识别部件7及其静脉识别区域3设置在了同一部件上,能够使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可以减小对智能锁其它部件造成的影响,有利于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在智能锁上的设置。此外,在保证能够正常实现静脉识别的前提下,也可以令检测部件8和静脉识别部件7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安装部件1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与检测部件8安装在相同的安装部件1上,检测区域2所在的平面和静脉识别区域3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即,可以设置两个安装部件1,并且这两个安装部件1都具有与另一安装部件的表面平行的表面(为了避免与上述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混淆,后续将这两个表面称之为第三表面104和第四表面106,这两个安装部件1分别命名为第一安装部件103和第二安装部件105),即第一安装部件103具有第三表面104,第二安装部件105具有与第三表面104平行的第四表面106,且第三表面104和第四表面106之间不存在遮挡,如图9和图10所示,检测部件8设置在第一安装部件103上并使检测区域2和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位于第三表面104,即第三表面104位于第一平面,静脉识别部件7设置在第二安装部件105上并使静脉识别区域3位于第四表面106,即第四表面106位于第二平
面,如此就可以使检测区域2与手指6的指腹配合,静脉识别区域3对同一段手指6的指背进行静脉采集和识别。此外,在检测部件8、静脉识别部件7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分别安装在不同安装部件1上,或者,检测部件8及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安装部件上,静脉识别部件7和检测部件8安装在同一安装部件上。
92.当人体部位为手掌或者人体脸部时,与手指6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了。
93.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该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可以安装到智能锁上以使智能锁具有生物特征识别开锁的功能,生物特征识别装置主要包括检测部件8、静脉识别部件7及安装部件1,其中,检测部件8用于检测人体部位是否到位,例如可以检测用户的手是否握住了智能锁的把手,当检测部件8检测到人体部位移动到位后,就可以使静脉识别部件开始进行静脉识别,而如果检测部件8检测到人体部位并未移动到位或者未检测到人体部位,则静脉识别部件不会进行静脉识别操作(静脉识别操作是否进行可以在后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静脉识别部件7为对人体部位的静脉信息进行采集和识别的部件;安装部件1为用于承载、安装检测部件8及静脉识别部件7的部件,其可以为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专门用于承载、安装检测部件8及静脉识别部件7的部件,检测部件8及静脉识别部件7在安装部件1上设置时,为了保证检测部件8及静脉识别部件7的正常工作,令安装部件1的表面具有检测区域2及静脉识别区域3,这两个区域为安装部件1表面的一部分,检测部件8通过检测区域2实现对人体部位的检测,静脉识别部件7通过静脉识别区域3实现对人体部位的静脉信息采集。检测区域2所在的平面和静脉识别区域3所在的平面不为同一平面。即检测区域2和静脉识别区域3不设置在同一平面,需要注意的是,此“平面”和安装部件1的“表面”的含义不同,“平面”指的是检测区域2或静脉识别区域3所在的虚拟面,后续为了便于描述,将检测区域2所在的平面称之为第一平面,将静脉识别区域3所在的平面称之为第二平面,而安装部件1的“表面”则为一个实际存在的面,“表面”为“平面”的实体局部,或者说“平面”为“表面”虚拟延伸所形成的面。
94.上述结构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由于检测区域2和静脉识别区域3不再设置在同一平面,所以在进行静脉识别时,用户的人体部位只需在第一平面与检测区域2配合即可(配合方式可以为后述的接触),由于静脉识别区域3设置在不同于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所以人体部位自然会相对于第二平面悬空,即人体部位不会出现与静脉识别区域3接触的情况,使得静脉识别部件7可以正常进行静脉识别,从而在对用户进行静脉识别时无需再对人体部位不同部分的接触情况进行学习和区分,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而且也无需再令用户理解静脉识别的工作原理,降低了教育成本;并且,由于在第一平面上仅具有一个面积较小的检测区域2,用户仅需与此面积较小的区域配合即可,无需再平直摆放手指6以同时与分散设置的多个检测区域2配合,这同样能够提高使用便捷性,并且还能够消除对手指6长度的限制,使得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可以适应更多人群的使用。综上,本技术提供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应用到智能锁上也能够使得智能锁的使用效果更加理想。
95.在实际应用中,以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应用于智能锁为例,通过采集和识别静脉信息来获得开锁结果(开锁结果包括智能锁开启和智能锁不开启此两种结果),若静脉识别部件7认证通过,则智能锁开启,若静脉识别部件7认证未通过,则智能锁不开启。可以理解地,静脉识别部件7认证通过是指静脉识别部件7采集到的静脉信息与预先存储的静脉信息匹配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设定的匹配度。
96.需要说明的是,人体部位可以为任意部位,例如,人体部位为手指6,人体部位的外露面为手指6的指纹,如图4所示,上述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应用于智能锁时,采用手指6作为待识别的人体部位,能够更好地与智能锁配合工作。基于此,检测部件8即为用于对至少1根手指6进行检测的手指6检测部件8,静脉识别部件7即为用于对至少1根手指6的静脉进行识别的指静脉识别部件。之所以令人体部位为手指6,是因为用户在开门时需要使用手来握住智能锁的把手,并通过拉动把手开门,所以为了简化用户的开门操作,使得门能够更加简单、快捷的开启,优选在人手握住把手时对手指6的静脉和指纹进行识别,使得识别和开门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实现,令用户无需再做出专门的识别动作。此外,人体部位也可以为其他部位,例如手掌、手腕等,并且识别动作也可以单独进行,例如用户可以使用一只手来进行静脉识别,并使用另一只手来拉动把手开门。
97.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设置检测部件8及静脉识别部件7的数量时,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例如,待检测手指6的根数为4根,检测部件8的个数与待识别手指6的个数相等,对应设置4个检测部件8,各个检测部件8与各根手指6一一对应,静脉识别部件7与检测部件8一一对应设置,其中,可以设置所有手指6均识别认证通过则启动下一步,以下一步为开锁为例,也可以设置为1根、2根或者3根手指6认证通过即可开锁,以避免有手指6受伤无法使用导致无法认证的问题;当然,也可以设置检测部件8为1个,静脉识别部件7与待识别手指6的个数相等,且一一对应,可以设置所有手指6均识别认证通过则开锁,也可以设置为1根、2根或者3根手指6认证通过即可开锁。
98.此外,人体部位也可以为其它部位,例如手掌、手腕或者人体脸部等,并且识别动作也可以单独进行,例如用户可以使用一只手来进行静脉识别,并使用另一只手来拉动把手开门。
99.以人体部位为手掌,人体部位的外露面为手掌的掌纹为例,检测部件8为用于对手掌进行检测的手掌检测部件,静脉识别部件7为用于对手掌的静脉进行识别的掌静脉识别部件。
100.当然,也可以设置人体部位为人体脸部,人体部位的外露面为人体脸部的外露面,检测部件8为用于对人体脸部进行检测的面部检测部件,静脉识别部件7为用于对人体脸部的静脉进行识别的面部静脉识别部件。
101.在具体设置检测部件8及静脉识别部件7时,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在第一种设置方式中,检测区域2所在的平面和静脉识别区域3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夹角。例如图10所示,检测区域2和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4设置在第一表面101,第二表面102位于第二平面,静脉识别区域3设置在第二表面102,并且第二表面102设置在第一表面101的上方且相对于第一表面101倾斜设置。以人体部位为手指6为例,在手指6的指腹与第一表面101上的检测区域2贴合时,位于手指6斜上方的静脉识别部件7能够通过静脉识别区域3对手指6的侧面静脉信息进行采集和识别,即检测区域2和静脉识别区域3分别利用同一段手指6(例如指尖、指根或中段)的不同侧面实现了静脉识别,此种识别方式对手指6的整体长度不再有要求,消除了对手指6长度的限制。
102.在其它一些设置方式中,如图7(在图7中未示出后述的红外线光源5,其具体设置位置可以为图3所示的检测区域2的下方)所示,也可以令检测区域2所在的平面和静脉识别区域3所在的平面平行设置,且检测区域2所在的平面和静脉识别区域3所在的平面相距预
设距离,可以理解地,预设距离是指能够容纳人体部位进入,且人体部位不会同时接触到检测区域2和静脉识别区域3的距离,且以人体部位位手指6为例,预设距离是指能够容纳手指6进入,且手指6不会同时接触到检测区域2和静脉识别区域3的距离。检测区域2和静脉识别区域3分别设置在这两个平行表面上,此时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不再存在夹角,检测区域2可以与手指6的指腹配合,静脉识别区域3可以对同一段手指6的指背进行静脉采集和识别。当人握持安装部件时,由于手背一侧的表皮的皱褶伸展,因此,血管出现在相对靠近表面的位置,而且由于握持时不被压迫,因此,能够鲜明地拍摄静脉图案,进而实现高识别率的个人认证。
103.需要说明的是,检测部件8及静脉识别部件7可以安装在同一安装部件1上,此种设置方式将检测部件8及其检测区域2和静脉识别部件7及其静脉识别区域3设置在了同一部件上,能够使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可以减小对智能锁其它部件造成的影响,有利于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在智能锁上的设置。此外,在保证能够正常实现静脉识别的前提下,也可以令检测部件8和静脉识别部件7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安装部件1上,检测区域2所在的平面和静脉识别区域3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即,可以设置两个安装部件1:第一安装部件103和第二安装部件105,并且这两个安装部件1都具有与另一安装部件的表面平行的表面,即第一安装部件103具有第三表面104,第二安装部件105具有与第三表面104平行的第四表面106,且第三表面104和第四表面106之间不存在遮挡,如图8和图9所示,检测部件8设置在第一安装部件103上并使检测区域2位于第三表面104,即第三表面104位于第一平面,静脉识别部件7设置在第二安装部件105上并使静脉识别区域3位于第四表面106,即第四表面106位于第二平面,如此就可以使检测区域2与手指6的指腹配合,静脉识别区域3对同一段手指6的指背进行静脉采集和识别。此外,在检测部件8及静脉识别部件7分别安装在不同安装部件1上。
104.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识别装置能够正常采集静脉信息,需要令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具有能够发出红外线以对人体部位进行照射的红外线光源5,并且在保证能够照射到人体部位的前提下,而此红外线光源5的设置位置可以有多种选择,如图8和图10所示,可以令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用于照射人体部位的红外线光源5与静脉识别区域3对向设置,即红外线光源5与静脉识别区域3相对设置,以采用对发红外光的方式对手指6进行照射,例如在上述第一种优选的设置方式中,将红外线光源5设置在检测区域2的下方,如图8所示,以使其与位于上方的静脉识别区域3相对设置,此时红外线对手指6的下侧面进行照射,静脉识别区域3对同一段手指6的上侧面进行静脉采集和识别,或者也可以将红外线光源5和静脉识别区域3颠倒设置,从而使得红外线对手指6的上侧面进行照射,静脉识别区域3对同一段手指6的下侧面进行静脉采集和识别。
105.当人体部位为手掌或者人体脸部时,与手指6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了。
106.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线光源所在平面、静脉识别区域3及检测区域2围设为容纳手指6的凹槽,便于手指6的定位放置。
107.还可以在静脉识别区域3处安装有透镜9,透镜9位于静脉识别部件7靠近红外线光源的一端,且与红外线光源对向设置。透镜9的设置便于静脉识别部件7采集静脉信号。
108.还可以将红外线光源5设置在其他部位,例如图9所示,令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用于照射人体部位的红外线光源5与静脉识别区域3侧向设置。此种设置方式同样可以在上述
第一种优选设置方式的基础上改进得到,具体是将红外线光源5设置在检测区域2的对面,由于静脉识别区域3设置在检测区域2的上方,所以设置在检测区域2对面的红外线光源5位于静脉识别区域3的侧方,即红外线光源5与静脉识别区域3侧向设置,此种情况下,以人体部位为手指6为例,红外线光源5对手指6的指背进行照射,而静脉识别区域3则对同一段手指6的上侧面进行静脉采集和识别。具体的,红外线在位于检测区域2的对面时,其可以设置在智能锁的面板上。
109.另外,红外线光源5还可以设置在其它位置,只要保证其能够照射到与检测区域2贴合的手指6即可,例如可以令红外线光源5和静脉识别区域3设置在同一轴面上。
110.具体的,优选检测部件8为触敏元件、按键、压敏元件或红外感应元件。以人体部位为手指6为例,即,检测部件8对人体部位的检测通过手指6触摸检测区域2、按压检测区域2或手指6被检测区域2感应的方式实现,检测区域2具体为触敏元件、按键、压敏元件或红外感应元件在安装部件1的表面分布的区域,当人体部位接触触敏元件、按压按键、按压压敏元件或伸入红外感应元件的感应区域时,检测部件8即可得出人体部位移动到位的检测结果。优选的,检测区域2的长度为和手指6长度较为匹配的3cm,以使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可操作性得到提升。当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应用于智能锁时,在用户开门的过程中,当手部握住把手时,手指6会触摸触敏元件、按压按键、按压压敏元件或伸入红外感应元件的感应区域,从而使得检测部件8检测到人体部位已经移动到位,之后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即可开始进行识别操作。
111.优选的,静脉识别部件7包括能够对人体部位进行拍照的ccd相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的缩写),以及与ccd相机通信连接的控制器。之所以优选静脉识别部件7为ccd相机,是因为其能够对人体的静脉血管进行清晰拍摄,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静脉信息。具体的,静脉识别区域3即为ccd相机的镜头设置区域。静脉信息的采集和识别过程为:令红外线光源5对人体部位进行照射时血液会吸收红外线,导致血管所在位置亮度较低,使用ccd相机对被照射的部位进行拍照,血管在ccd相机的拍摄画面中呈现为阴影,此具有阴影的画面即为静脉信息,控制器将该画面与预存的解锁画面进行对比,当两者的对比结果一致,且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认证也通过时,智能锁解锁,当两者的对比结果不一致时,智能锁不解锁。其中,控制器可以为智能锁所原有的控制器,通过在其中增静脉识别程序及指纹识别程序以使其能够对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进行控制,或者此控制器也可以为隶属于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专用控制器。并且,控制器还与检测部件8通信连接,以实现检测部件8和静脉识别部件7的配合工作。
112.此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锁,具有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及锁体,该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即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而智能锁由上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带来的有益效果,请参见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113.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认证通过,则锁体解锁。
114.具体地,以人体部位为手指6为例,可以是:单独指纹按压采集、识别及验证,单独静脉滑动或者按压采集、识别及验证,再输送至控制器内;也可以设置静脉识别模块及指纹识别模块分别识别静脉信号及指纹信号,也可以合并后用控制器内的软件区分;当然,也可以将检测部件8与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集成设置,以实现一次完成2个生物特征的采集。
115.优选的,为了简化智能锁的结构,令上述的安装部件1为把手,把手可以为车把手、
门把手或者保险柜把手等,安装部件1也可以是面板。在图9和图10所示的结构中,第一安装部件103为把手,第二安装部件105为智能锁的面板,使得智能锁无需再增设专门用于设置检测部件8和静脉识别部件7的结构,如此设置也能够使得用户在握住把手进行开门操作时就可以对手指6的静脉进行识别,使得识别和开门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实现,令门能够更加简单、快捷的开启。
116.需要说明的是,检测区域为安装检测部件8的区域,静脉识别区域为安装静脉识别部件7的区域,生物表面特征识别区域为安装生物表面特征识别部件的区域。
117.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118.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11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20.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