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14:56: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力变压器除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力变压器是一种静止的电气设备,是用来将某一数值的交流电压(电流)变成频率相同的另一种或几种数值不同的电压(电流)的设备。电力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元器件,在变电站内起到传输变送电能的关键作用。
3.在目前的电力变压器的现场布置中,常见的情况有户内式变压器和户外式变压器两种布置方式。其中,户内式变压器布置的基本方式是建设一个四面围蔽的变压器室,将电力变压器放置在变压器室中,由于变压器室四面围蔽,存在通风性能差以及空气对流严重不畅等问题。电力变压器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其绕组和铁芯的电磁作用,不断变化的磁通量会产生感应电磁场,导致电力变压器的外壳带电,由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颗粒的性质,使得电力变压器的外壳对空气中的微小尘埃颗粒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由于变压器室的通风性能差、电力变压器四周空气对流效果差以及电力变压器的外壳带电对轻小颗粒存在吸引作用等原因,电力变压器在长时间运行后,会产生积灰严重的问题。采用户外式布置的变压器需要在该变压器主体两侧或三侧设置防火隔墙,防火隔墙对于电力变压器四周的通风性能同样会造成不利影响。同样地,由于电力变压器外壳带电以及电力变压器四周空气对流不畅,会导致户外布置的电力变压器积灰严重。
4.目前常用的除尘方法有如下两种,其一,结合停电时机进行除尘工作。根据检修工作以及供电安排,可以在电力变压器停电检修时,对电力变压器进行清理。但是,停电检修时间往往较短,难以提高清理效果;且使用人工清理需要进行高空作业,存在一定人身安全隐患。其二,带电水冲洗。在电力变压器带电运行的工况下,利用液态水冲洗电力变压器外壳的灰尘。但是,这种方法对于用于冲洗的液态水的各项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成本高昂,一次冲洗过程的液态水消耗量大,经济成本大;同时,对于现场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有一定威胁,其发生高压触电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并且这种方式只能用于户外布置的电力变压器,户内式变压器无法使用。
5.因此,亟需一种除尘装置,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尘装置,该除尘装置能够实现变压器上附着的颗粒物的定向移动以及吸附,提升变压器清理的便捷性和实时性。
7.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8.除尘装置,包括:吸附机构和定向驱尘机构,所述吸附机构包括接地极板和吸附膜,所述吸附膜覆设于所述接地极板,用于吸附颗粒物,所述接地极板安装于防火隔墙或围墙;所述定向驱尘机构安装于变压器外壳,包括电源组件和暴露电极,所述暴露电极电连接于所述电源组件,所述暴露电极用于使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电离形成正离子,所述正离子用
于驱动所述变压器外壳上的颗粒物向所述接地极板移动。
9.作为本发明提供的除尘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除尘装置还包括扩展电极组件,所述扩展电极组件包括第一封包电极和第二封包电极,所述第一封包电极和所述第二封包电极间隔设置,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电源组件。
10.作为本发明提供的除尘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扩展电极组件还包括封包层,所述封包层包裹于所述第一封包电极和所述第二封包电极的外部。
11.作为本发明提供的除尘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封包层的材质为云母。
12.作为本发明提供的除尘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定向驱尘机构还包括绝缘基座,所述扩展电极组件安装于所述绝缘基座,所述绝缘基座抵靠于所述变压器外壳。
13.作为本发明提供的除尘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定向驱尘机构还包括磁吸基座,所述磁吸基座固连于所述绝缘基座,被配置为磁吸于所述变压器外壳。
14.作为本发明提供的除尘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吸附机构还包括固定销钉,所述固定销钉固连于所述接地极板和所述吸附膜,并打入所述防火隔墙或围墙。
15.作为本发明提供的除尘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吸附膜为ptfe无纤维微孔膜。
16.作为本发明提供的除尘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暴露电极的材质为非金属碳单质。
17.作为本发明提供的除尘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电源组件采用36v交流电压。
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9.本发明提供的除尘装置包括吸附机构和定向驱尘机构。该吸附机构包括接地极板和吸附膜,该吸附膜覆设于该接地极板,用于吸附颗粒物,该接地极板安装于防火隔墙或围墙。也就是说,颗粒物能够在接地极板的吸引作用下,从变压器外壳移动至吸附膜作用范围内,并被吸附膜吸附。该定向驱尘机构安装于变压器外壳,包括电源组件和暴露电极,该电源组件用于为暴露电极提供电力来源。该暴露电极电连接于该电源组件,该暴露电极用于使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电离形成正离子,用于驱动该变压器外壳上的颗粒物向该接地极板移动。也就是说,通过定向驱尘机构和接地极板的配合,能够在变压器周围形成离子风,颗粒物在该离子风的带动作用下从变压器外壳移动至吸附膜,实现变压器的除尘。该除尘装置能够实现变压器上附着的尘土等颗粒物的定向移动以及吸附,提升变压器清理的便捷性和实时性。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除尘装置布置示意图;
22.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颗粒物定向移动原理图;
23.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除尘装置布置示意图。
24.图中:
25.10、防火隔墙;20、围墙;30、变压器外壳;
26.100、吸附机构;110、接地极板;120、吸附膜;130、固定销钉;
27.200、定向驱尘机构;210、电源组件;220、暴露电极;230、扩展电极组件;231、第一封包电极;232、第二封包电极;233、封包层;240、绝缘基座;250、磁吸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2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0.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1.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左”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2.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3.实施例一
34.图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除尘装置布置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尘装置。该除尘装置利用三极离子风电晕放电原理实现变压器外壳30上的尘土等颗粒物的定向移动以及吸附,提升变压器清理的便捷性和实时性。
35.具体地,该除尘装置包括吸附机构100和定向驱尘机构200。该吸附机构100包括接地极板110和吸附膜120,该吸附膜120覆设于该接地极板110,用于吸附颗粒物,该接地极板110安装于防火隔墙10或围墙20;该定向驱尘机构200安装于变压器外壳30,包括电源组件210和暴露电极220,该暴露电极220电连接于该电源组件210,该暴露电极220用于使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电离形成正离子,该正离子用于驱动该变压器外壳30上的颗粒物向该接地极板110移动。颗粒物能够在接地极板110的吸引作用下,从变压器外壳30移动至吸附膜120的作用范围内,并被吸附膜120吸附。通过定向驱尘机构200和接地极板110的配合,能够在变压器周围形成离子风,颗粒物在该离子风的带动作用下从变压器外壳30移动至吸附膜120,实现变压器的除尘。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该除尘装置运用于户外式变压器的除尘工序,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接地极板110安装于防火隔墙10。
36.如图2所示,在变压器外壳30的相对两个侧部分别设置一个定向驱尘机构200,在对应于定向驱尘机构200的防火隔墙10分别设置一个吸附机构100,从两个方向对变压器外
壳30进行除尘,保证户外式变压器的除尘效果。
37.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暴露电极220的材质为非金属碳单质。该暴露电极220作为主电极,用以直接使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电离形成正离子。
38.再为具体地,该除尘装置还包括扩展电极组件230,该扩展电极组件230包括第一封包电极231和第二封包电极232,该第一封包电极231和该第二封包电极232间隔设置,分别通过金属铜导线电连接于该电源组件210。通过设置该第一封包电极231和第二封包电极232,能够在相对较小的电压幅值的电源输入下产生较多的电解空气离子,起到提高离子风强度的作用。
39.作为优选地,该扩展电极组件230还包括封包层233,该封包层233包裹于该第一封包电极231和该第二封包电极232的外部。在本实施例中,该封包层233的材质为云母。云母材质的封包层233具有固有电偶极矩,能够对第一封包电极231和该第二封包电极232起到保护作用,避免两者受到外界电场的干扰。
40.更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源组件210采用36v交流电压。该电源组件210用以提供工频,采用36v交流电压对暴露电极220、第一封包电极231和第二封包电极232提供稳定的交流电压输入,作为其电力来源。
41.继续参照图1,该定向驱尘机构200还包括绝缘基座240,该扩展电极组件230安装于该绝缘基座240,该绝缘基座240抵靠于该变压器外壳30。该绝缘基座240可以选择硅胶等材质制成。硅胶材质具有良好的耐温特性以及电气绝缘性能,其介电损耗、耐电压、耐电弧、耐电晕、体积电阻系数和表面电阻系数等均在绝缘材料中居于前列,而且其电气性能受温度和频率的影响很小,因此是一种稳定的电绝缘材料。另外,硅胶还具有优异的拒水性,这是电气设备在湿态条件下使用时具有高可靠性的保障。
42.作为优选地,该定向驱尘机构200还包括磁吸基座250,该磁吸基座250固连于该绝缘基座240的周侧,被配置为磁吸于该变压器外壳30。利用该磁吸基座250便于实现定向驱尘机构200在变压器外壳30上的安装,方便快捷,且便于拆卸。
43.继续参照图1,该吸附机构100还包括固定销钉130,该固定销钉130固连于该接地极板110和该吸附膜120,并打入该防火隔墙10或围墙20。该固定销钉130可以将接地极板110和吸附膜120连接形成整体结构,并将该整体结构牢固安装于防火隔墙10上。在该接地极板110和该吸附膜120上可以间隔设置多个固定销钉130,用以提高接地极板110和吸附膜120的连接可靠性,同时增强接地极板110和吸附膜120组成的整体结构在防火隔墙10上的安装稳定性。
44.作为优选地,在本实施中,该吸附膜120采用ptfe无纤维微孔膜制成。常规的网状吸附膜或者袋装吸附膜存在粘袋容易堵塞以及使用寿命短等缺点,而ptfe无纤维微孔膜具备表面光滑、透气性良好、清灰后阻力稳定以及再生性良好的特点,适用于制作尘土等颗粒物的吸附膜。ptfe无纤维微孔膜的结构独特,其内部没有直通孔隙,而是具有交错微孔的网状结构。
45.ptfe无纤维微孔膜对于尘土的吸附原理如下:ptfe无纤维微孔膜表面具有特殊立体网状结构,对尘土具有极高的捕捉效率,其吸附效率高达90%以上。ptfe无纤维微孔膜的防阻塞原理如下:ptfe无纤维微孔膜表面具备一定的拦截作用,可以避免尘土进入ptfe无纤维微孔膜内部,确保只实现无纤维微孔膜表面过滤,避免尘土进入无纤维微孔膜内部阻
塞相关孔洞,造成后期无法使用的情况,大大延长其使用寿命,增强其透气性和再生性。ptfe无纤维微孔膜的再生原理如下:当反向气体从ptfe无纤维微孔膜吹入时,在风力作用下,尘土吸附性显著降低,短时间内会从ptfe无纤维微孔膜表面掉落,可以实现ptfe无纤维微孔膜的再生,可以直接供下一阶段使用。
46.图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颗粒物定向移动原理图,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定向驱尘机构200和接地极板110的配合在变压器周围形成离子风实现除尘的原理如下:气体在电压的作用下发生碰撞,电离产生带电粒子,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并与附近的中性粒子碰撞引起动量交换,在宏观上表现为流体运动,称为“离子风”,也叫“电流体”。利用离子风的原理,暴露电极220附近为离子发生区,气体在电压的作用下发生碰撞,电离产生带电粒子。带正电的空气粒子在离子碰撞区撞击变压器外壳30表面的中性粒子颗粒物,引起该中性粒子颗粒物的定向对流运动,经过离子迁移区至接地极板110附近,实现尘土自动的定向移动。
47.实施例二
48.图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除尘装置布置示意图。参照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除尘装置运用于户内式变压器的除尘工序,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接地极板110安装于围墙20。
49.如图4所示,在变压器外壳30的两侧以及顶部均设置一个定向驱尘机构200,在对应于三个定向驱尘机构200的围墙20上均设置一个吸附机构100,用以全方位实现变压器外壳30的除尘工序,有效提高户内式变压器的除尘效果。
50.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