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变截面预警抗滑桩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12:34: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预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变截面预警抗滑桩。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抗滑桩是滑坡(边坡)治理工程中最重要的工程措施之一,随着铁路、公路、水利向着安全、经济、环保方向发展,对滑坡(边坡)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抗滑桩作为一种新型支挡结构,作用是利用抗滑桩插入滑动面(潜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地层对桩的抗力来(锚固力)平衡滑动体的推力,增加其稳定性。当滑坡(边坡)体下滑时会受到抗滑桩的阻抗,使桩后滑体(坡体)达到稳定状态。抗滑桩在滑坡推力(土压力)作用下承受弯矩和剪力,弯矩和剪力在抗滑桩上的分布均呈现中间大、上下小的受力特点,且当悬臂较长时桩顶位移较大。
3.目前采用的抗滑桩基本都是等截面的桩体,抗滑桩上下两端无法全面发挥抗弯抗剪能力,造成浪费材料,从而增加工程成本,并且无法检测滑坡推力提前预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变截面预警抗滑桩,传感器与报警器电性号连接,将信号传输给报警器,由于报警器设置在抗滑桩顶部,便于人员及时了解斜坡体情况达到预警的效果。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截面预警抗滑桩,包括:抗滑桩和预警组件;所述抗滑桩包括锚固段和悬臂段,所述锚固段上端与所述悬臂段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锚固段自上而下横截面面积递减,所述悬臂段自上而下横截面面积递增;所述预警组件包括报警器和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嵌装于所述抗滑桩正面,所述报警器设置在所述抗滑桩顶部,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报警器电性号连接。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截面预警抗滑桩,由于竖直构筑于不稳定斜坡体的支挡侧,锚固段埋置于滑体下方的稳定地层中,悬臂段在稳定地层以上的滑体支挡侧,由锚固段提供的锚固力通过悬臂段抵抗滑体的向下滑动,在桩体应力受拉侧施加预应力;悬臂段和锚固段内侧的支挡面共面,形成整个桩身中间粗、两端细的变截面结构形式,能有效发挥受弯、受减能力。悬臂段的变截面形式为自上而下呈梯形、阶梯形或梯形与矩形的组合;锚固段的变截面形式为自下而上呈梯形、阶梯形或梯形与矩形的组合。由于抗滑桩为变截面结构,减少了开挖量和材料用量;传感器嵌装于抗滑桩正面,可以实时对抗滑桩受到的应力进行检测,当受到的应力超过预设值后,传感器与报警器电性号连接,将信号传输给报警器,由于报警器设置在抗滑桩顶部,便于人员及时了解斜坡体情况达到预警的效果,适用性强。
7.另外,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截面预警抗滑桩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锚固段与所述悬臂段为一体铸造的整体铸件,所述锚固段与所述悬臂段内上下贯通预制有预应力钢筋或钢绞线;锚固段与悬臂段应力受拉侧采用预应力钢筋施加预应力使受拉侧桩身压缩,能有效减小悬臂段顶部的侧向位
移,满足工程需求。
8.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传感器等距设置,且分别固定在所述锚固段以及所述悬臂段外表面。
9.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报警器内安装有单片机和锂电池,该单片机上设置有无线通讯模块,所述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通过蓝牙连接或导线连接。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悬臂段上端连接有挡土板,所述报警器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挡土板上端。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报警器为声光报警器,所述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所述挡土板的前端面与所述悬臂段上端边缘铰接,所述挡土板的后端面与所述悬臂段上端之间连接有伸缩杆。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杆包括第一丝杆、第二丝杆和螺纹套管,所述螺纹套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丝杆螺纹连接,所述螺纹套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丝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悬臂段上端铰接,所述第二丝杆与所述挡土板铰接。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第二丝杆螺纹方向相反,所述螺纹套管两端分别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套管外表面开设有防滑纹,所述螺纹套管外壁中部为六棱柱体。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臂和转杆,所述转杆转动贯穿所述锚固段上端,所述锚固段侧壁嵌装有密封轴承,所述转杆插接于所述密封轴承内圈,所述支臂上端与所述转杆端部固定连接。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抗滑桩内安装有旋转驱动件,所述旋转驱动件与所述转杆传动连接。
16.边坡治理后抗滑桩桩间土坡鼓,需要对抗滑桩桩面变形进行监测,确保正常使用,为此,提供下面参照附图根据本技术变截面预警抗滑桩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有横杆,所述横杆与所述抗滑桩垂直焊接,所述横杆与抗滑桩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所述横杆上表面固定有监测棱镜底座,所述横杆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槽。
17.gps接收机底座的支杆插入安装槽进行固定,全站仪监测棱镜的底座与监测棱镜底座紧固连接,gps接收机与全站仪监测棱镜配合,从而实现抗滑桩桩体垂直面位移监测;结构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既能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又能降低安装、监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横杆固定在所述悬臂段上端,所述监测棱镜底座为高度20-30mm的柱体,该柱体与全站仪监测棱镜底部的安装结构配合卡接固定;所述横杆以及所述加强筋均采用槽钢制作。
19.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横杆表面安装有gps接收机,所述gps接收机底座的支杆配合插入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为14 mm
×
280 mm的条形通槽,所述横杆长度是450-500 mm。
20.由于竖直构筑于不稳定斜坡体中,斜坡体内泥土受力移动,可能导致抗滑桩100埋置于滑体下方的部分与泥土出现空隙,支撑力不足,为此,提供下面参照附图根据本技术变
截面预警抗滑桩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抗滑桩中空设置有容纳腔,该容纳腔内转动安装有蜗杆,所述转杆端部连接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该容纳腔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转杆表面同轴固定有蜗轮,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啮合,所述旋转驱动件与所述蜗杆传动连接。
21.通过转杆端部连接有扭簧,扭簧的一端与该容纳腔内壁固定连接,转杆表面同轴固定有蜗轮,旋转驱动件带动蜗杆旋转,对扭簧上劲,使得扭簧处于弹性蓄能状态,然后将锚固段埋置于滑体下方的稳定地层中,悬臂段在稳定地层以上的滑体支挡侧,由于扭簧处于弹性状态下,使其推动蜗杆产生一个旋转的扭力,由于蜗杆与蜗轮啮合,蜗杆的扭力施加在蜗轮上,当锚固段土壤松动时,转杆在蜗轮的扭力驱动下旋转,使得支臂伸出与松动的土壤抵触,增大支撑面积,以提高支撑强度,实现提供的锚固力通过支臂抵抗滑体的向下滑动。
22.在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驱动件包括电机、主动轮和从动轮,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电机的驱动轴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与所述蜗杆同轴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与所述主动轮啮合。
23.在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驱动件包括卷收轮、绳体和拉环,所述卷收轮同轴固定在所述蜗杆表面,所述绳体的一端缠绕于所述卷收轮表面,所述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拉环连接,所述拉环设置在所述抗滑桩外部。
24.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6.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剖开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旋转驱动件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截面预警抗滑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支臂展开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横杆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抗滑桩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剖开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中旋转驱动件结构示意图。
27.图标:100、抗滑桩;110、锚固段;130、悬臂段;150、挡土板;170、伸缩杆;171、第一丝杆;173、第二丝杆;175、螺纹套管;190、横杆;191、加强筋;193、监测棱镜底座;195、安装槽;300、预警组件;310、报警器;330、传感器;500、支撑组件;510、支臂;530、转杆;531、蜗轮;550、旋转驱动件;551、电机;552、主动轮;553、从动轮;554、卷收轮;555、绳体;556、拉环;570、蜗杆;571、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29.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实施例1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截面预警抗滑桩;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截面预警抗滑桩,包括:抗滑桩100和预警组件300;所述抗滑桩100包括锚固段110和悬臂段130,所述锚固段110上端与所述悬臂段130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锚固段110自上而下横截面面积递减,所述悬臂段130自上而下横截面面积递增;所述预警组件300包括报警器310和传感器330,所述传感器330嵌装于所述抗滑桩100正面,所述报警器310设置在所述抗滑桩100顶部,所述传感器330与所述报警器310电性号连接。
3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截面预警抗滑桩,由于竖直构筑于不稳定斜坡体的支挡侧,锚固段110埋置于滑体下方的稳定地层中,悬臂段130在稳定地层以上的滑体支挡侧,由锚固段110提供的锚固力通过悬臂段130抵抗滑体的向下滑动,在桩体应力受拉侧施加预应力;悬臂段130和锚固段110内侧的支挡面共面,形成整个桩身中间粗、两端细的变截面结构形式,能有效发挥受弯、受减能力。悬臂段130的变截面形式为自上而下呈梯形、阶梯形或梯形与矩形的组合;锚固段110的变截面形式为自下而上呈梯形、阶梯形或梯形与矩形的组合。由于抗滑桩100为变截面结构,减少了开挖量和材料用量;传感器330嵌装于抗滑桩100正面,可以实时对抗滑桩100受到的应力进行检测,当受到的应力超过预设值后,传感器330与报警器310电性号连接,将信号传输给报警器310,由于报警器310设置在抗滑桩100顶部,便于人员及时了解斜坡体情况达到预警的效果,适用性强。
32.另外,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截面预警抗滑桩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锚固段110与所述悬臂段130为一体铸造的整体铸件,所述锚固段110与所述悬臂段130内上下贯通预制有预应力钢筋或钢绞线;锚固段110与悬臂段130应力受拉侧采用预应力钢筋施加预应力使受拉侧桩身压缩,能有效减小悬臂段130顶部的侧向位移,满足工程需求。
3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图4所示,所述传感器33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传感器330等距设置,且分别固定在所述锚固段110以及所述悬臂段130外表面。
34.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报警器310内安装有单片机和锂电池,该单片机上设置有无线通讯模块,所述传感器330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通过蓝牙连接或导线连接。
35.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悬臂段130上端连接有挡土板150,所述报警器310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挡土板150上端。
36.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报警器310为声光报警器,所述传感器330为压力传感器,所述
挡土板150的前端面与所述悬臂段130上端边缘铰接,所述挡土板150的后端面与所述悬臂段130上端之间连接有伸缩杆170。
37.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杆170包括第一丝杆171、第二丝杆173和螺纹套管175,所述螺纹套管17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丝杆171螺纹连接,所述螺纹套管17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丝杆173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丝杆171与所述悬臂段130上端铰接,所述第二丝杆173与所述挡土板150铰接。
38.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丝杆171与所述第二丝杆173螺纹方向相反,所述螺纹套管175两端分别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套管175外表面开设有防滑纹,所述螺纹套管175外壁中部为六棱柱体。
3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还包括有支撑组件500,所述支撑组件500包括支臂510和转杆530,所述转杆530转动贯穿所述锚固段110上端,所述锚固段110侧壁嵌装有密封轴承,所述转杆530插接于所述密封轴承内圈,所述支臂510上端与所述转杆530端部固定连接。
4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抗滑桩100内安装有旋转驱动件550,所述旋转驱动件550与所述转杆530传动连接。
41.边坡治理后抗滑桩100桩间土坡鼓,需要对抗滑桩100桩面变形进行监测,确保正常使用,为此,提供下面参照附图根据本技术变截面预警抗滑桩的具体实施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图6所示,还包括有横杆190,所述横杆190与所述抗滑桩100垂直焊接,所述横杆190与抗滑桩100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91;所述横杆190上表面固定有监测棱镜底座193,所述横杆190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槽195。
42.gps接收机底座的支杆插入安装槽195进行固定,全站仪监测棱镜的底座与监测棱镜底座193紧固连接,gps接收机与全站仪监测棱镜配合,从而实现抗滑桩100桩体垂直面位移监测;结构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既能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又能降低安装、监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43.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横杆190固定在所述悬臂段130上端,所述监测棱镜底座193为高度20-30mm的柱体,该柱体与全站仪监测棱镜底部的安装结构配合卡接固定;所述横杆190以及所述加强筋191均采用槽钢制作。
4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横杆190表面安装有gps接收机,所述gps接收机底座的支杆配合插入所述安装槽195内,所述安装槽195为14 mm
×
280 mm的条形通槽,所述横杆190长度是450-500 mm。
45.由于竖直构筑于不稳定斜坡体中,斜坡体内泥土受力移动,可能导致抗滑桩100埋置于滑体下方的部分与泥土出现空隙,支撑力不足,为此,提供下面参照附图根据本技术变截面预警抗滑桩的具体实施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所述抗滑桩100中空设置有容纳腔,该容纳腔内转动安装有蜗杆570,所述转杆530端部连接有扭簧571,所述扭簧571的一端与该容纳腔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转杆530表面同轴固定有蜗轮531,所述蜗杆570与所述蜗轮531啮合,所述旋转驱动件550与所述蜗杆570传动连接。
46.通过转杆530端部连接有扭簧571,扭簧571的一端与该容纳腔内壁固定连接,转杆530表面同轴固定有蜗轮531,旋转驱动件550带动蜗杆570旋转,对扭簧571上劲,使得扭簧
571处于弹性蓄能状态,然后将锚固段110埋置于滑体下方的稳定地层中,悬臂段130在稳定地层以上的滑体支挡侧,由于扭簧571处于弹性状态下,使其推动蜗杆570产生一个旋转的扭力,由于蜗杆570与蜗轮531啮合,蜗杆570的扭力施加在蜗轮531上,当锚固段110土壤松动时,转杆530在蜗轮531的扭力驱动下旋转,使得支臂510伸出与松动的土壤抵触,增大支撑面积,以提高支撑强度,实现提供的锚固力通过支臂510抵抗滑体的向下滑动。
47.根据本技术的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旋转驱动件550包括电机551、主动轮552和从动轮553,所述电机551固定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主动轮552与所述电机551的驱动轴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553与所述蜗杆570同轴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553与所述主动轮552啮合。
48.实施例2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截面预警抗滑桩;如图3-图9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截面预警抗滑桩,包括:抗滑桩100和预警组件300;所述抗滑桩100包括锚固段110和悬臂段130,所述锚固段110上端与所述悬臂段130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锚固段110自上而下横截面面积递减,所述悬臂段130自上而下横截面面积递增;所述预警组件300包括报警器310和传感器330,所述传感器330嵌装于所述抗滑桩100正面,所述报警器310设置在所述抗滑桩100顶部,所述传感器330与所述报警器310电性号连接。
4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截面预警抗滑桩,由于竖直构筑于不稳定斜坡体的支挡侧,锚固段110埋置于滑体下方的稳定地层中,悬臂段130在稳定地层以上的滑体支挡侧,由锚固段110提供的锚固力通过悬臂段130抵抗滑体的向下滑动,在桩体应力受拉侧施加预应力;悬臂段130和锚固段110内侧的支挡面共面,形成整个桩身中间粗、两端细的变截面结构形式,能有效发挥受弯、受减能力。悬臂段130的变截面形式为自上而下呈梯形、阶梯形或梯形与矩形的组合;锚固段110的变截面形式为自下而上呈梯形、阶梯形或梯形与矩形的组合。由于抗滑桩100为变截面结构,减少了开挖量和材料用量;传感器330嵌装于抗滑桩100正面,可以实时对抗滑桩100受到的应力进行检测,当受到的应力超过预设值后,传感器330与报警器310电性号连接,将信号传输给报警器310,由于报警器310设置在抗滑桩100顶部,便于人员及时了解斜坡体情况达到预警的效果,适用性强。
50.另外,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截面预警抗滑桩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锚固段110与所述悬臂段130为一体铸造的整体铸件,所述锚固段110与所述悬臂段130内上下贯通预制有预应力钢筋或钢绞线;锚固段110与悬臂段130应力受拉侧采用预应力钢筋施加预应力使受拉侧桩身压缩,能有效减小悬臂段130顶部的侧向位移,满足工程需求。
5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传感器33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传感器330等距设置,且分别固定在所述锚固段110以及所述悬臂段130外表面。
52.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报警器310内安装有单片机和锂电池,该单片机上设置有无线通讯模块,所述传感器330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通过蓝牙连接或导线连接。
53.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悬臂段130上端连接有挡土板150,所述报警器310可拆
卸的安装在所述挡土板150上端。
5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报警器310为声光报警器,所述传感器330为压力传感器,所述挡土板150的前端面与所述悬臂段130上端边缘铰接,所述挡土板150的后端面与所述悬臂段130上端之间连接有伸缩杆170。
55.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杆170包括第一丝杆171、第二丝杆173和螺纹套管175,所述螺纹套管17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丝杆171螺纹连接,所述螺纹套管17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丝杆173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丝杆171与所述悬臂段130上端铰接,所述第二丝杆173与所述挡土板150铰接。
56.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丝杆171与所述第二丝杆173螺纹方向相反,所述螺纹套管175两端分别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套管175外表面开设有防滑纹,所述螺纹套管175外壁中部为六棱柱体。
5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图4所示,还包括有支撑组件500,所述支撑组件500包括支臂510和转杆530,所述转杆530转动贯穿所述锚固段110上端,所述锚固段110侧壁嵌装有密封轴承,所述转杆530插接于所述密封轴承内圈,所述支臂510上端与所述转杆530端部固定连接。
58.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抗滑桩100内安装有旋转驱动件550,所述旋转驱动件550与所述转杆530传动连接。
59.边坡治理后抗滑桩100桩间土坡鼓,需要对抗滑桩100桩面变形进行监测,确保正常使用,为此,提供下面参照附图根据本技术变截面预警抗滑桩的具体实施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图6所示,还包括有横杆190,所述横杆190与所述抗滑桩100垂直焊接,所述横杆190与抗滑桩100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91;所述横杆190上表面固定有监测棱镜底座193,所述横杆190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槽195。
60.gps接收机底座的支杆插入安装槽195进行固定,全站仪监测棱镜的底座与监测棱镜底座193紧固连接,gps接收机与全站仪监测棱镜配合,从而实现抗滑桩100桩体垂直面位移监测;结构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既能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又能降低安装、监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61.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横杆190固定在所述悬臂段130上端,所述监测棱镜底座193为高度20-30mm的柱体,该柱体与全站仪监测棱镜底部的安装结构配合卡接固定;所述横杆190以及所述加强筋191均采用槽钢制作。
6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横杆190表面安装有gps接收机,所述gps接收机底座的支杆配合插入所述安装槽195内,所述安装槽195为14 mm
×
280 mm的条形通槽,所述横杆190长度是450-500 mm。
63.由于竖直构筑于不稳定斜坡体中,斜坡体内泥土受力移动,可能导致抗滑桩100埋置于滑体下方的部分与泥土出现空隙,支撑力不足,为此,提供下面参照附图根据本技术变截面预警抗滑桩的具体实施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图9所示,所述抗滑桩100中空设置有容纳腔,该容纳腔内转动安装有蜗杆570,所述转杆530端部连接有扭簧571,所述扭簧571的一端与该容纳腔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转杆530表面同轴固定有蜗轮531,所述蜗杆570与所述蜗轮531啮合,所述旋转驱动件550与所述蜗杆570传动连接。
64.通过转杆530端部连接有扭簧571,扭簧571的一端与该容纳腔内壁固定连接,转杆530表面同轴固定有蜗轮531,旋转驱动件550带动蜗杆570旋转,对扭簧571上劲,使得扭簧571处于弹性蓄能状态,然后将锚固段110埋置于滑体下方的稳定地层中,悬臂段130在稳定地层以上的滑体支挡侧,由于扭簧571处于弹性状态下,使其推动蜗杆570产生一个旋转的扭力,由于蜗杆570与蜗轮531啮合,蜗杆570的扭力施加在蜗轮531上,当锚固段110土壤松动时,转杆530在蜗轮531的扭力驱动下旋转,使得支臂510伸出与松动的土壤抵触,增大支撑面积,以提高支撑强度,实现提供的锚固力通过支臂510抵抗滑体的向下滑动。
6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旋转驱动件550包括卷收轮554、绳体555和拉环556,所述卷收轮554同轴固定在所述蜗杆570表面,所述绳体555的一端缠绕于所述卷收轮554表面,所述绳体555的另一端与所述拉环556连接,所述拉环556设置在所述抗滑桩100外部。
6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报警器310、传感器330以及电机55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67.其中,报警器310以及传感器330均做防水处理了,设置有防水罩。
68.需要说明的是,报警器310、传感器330以及电机551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述。
69.报警器310、传感器330以及电机551的供电及其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在此不予详细说明。
7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71.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