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田智能抛秧机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2022-11-14 02:44: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水田种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田智能抛秧机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2.水稻作为重要农作物,在其生产过程中,水稻通常首先需要进行育秧,当水稻种子培育成秧苗时,再将存活率高的秧苗移栽,确保水稻的高产,增加水稻的产量。传统人工水稻抛秧移栽方式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且人工抛秧后,秧苗均匀度差,影响秧苗的光照与通风性,将降低水稻产量;插秧机种植方式,其移栽过程伤及秧苗根部,导致返青期延长;抛秧机可以克服了人工与机插两种方式的缺点,具有作业效率高、不伤根,无返青期,产量高等特点。
3.目前国内的一些水稻抛秧机大多都属于机械传动式抛秧机,这类水稻抛秧机是通过秧苗从滑筒中滑下从而实现抛秧,其抛秧可以通过控制连杆的运动以及滑筒的位置来确定水稻的落地点,但是这种抛秧结构工作效率低,无法一次性抛洒更多的秧苗,因此市面上需要一种能够抛秧范围大且落地均匀的抛秧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田智能抛秧机,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田智能抛秧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移动轮,所述底座的上端面中部固定连接有便于放置秧苗的放置架,所述底座的上端面前侧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内端面中部设置有输送组件;所述壳体的内端面下侧设置有抛秧组件。
6.优选的,所述输送组件包括凸轮,所述壳体的内部左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输料箱;所述壳体的内部左右侧均设置有第二输料箱,所述壳体的内端面上侧壁中部固定安装有转动电机,左右侧第一输料箱与第二输料箱沿转动电机呈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第二输料箱设置于第一输料箱的下侧,所述第一输料箱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配合板,所述第一配合板的表面固定开设有便于秧苗通过的固定孔,所述第一配合板的下侧设置有第二配合板,所述第二配合板的表面固定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凸轮设置于左右侧第二配合板之间,所述所述凸轮的表面固定穿设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上端面与转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抛秧组件包括防护壳、摆动机构、两组第一传送带、两组第二传送带,所述防护壳的上侧壁滑动穿设有开口;所述防护壳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铰接杆与移动架;所述转动杆的下端面通过开口与第一铰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铰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铰接轴,所述移动架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槽,所述第一铰接轴通过限位槽与移动架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架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齿条的左端面啮合连接有齿轮、优选的,摆动机构包括固定架与两组铰接板,所述固定架的上端面左右侧均固定
连接有固定轴,所述固定架通过固定轴与铰接板转动连接,所述移动板的上端面左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二铰接轴的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二铰接杆,所述第二铰接杆通过第三铰接轴与铰接板转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第二输料箱的内部呈便于秧苗下落的倾斜设置,所述第一传送带设置于第二输料箱的下侧,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于第一传送带的下侧,所述第二传送带通过固定块与铰接板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第一配合板上的固定孔成便于秧苗输入的楔形形状,所述第二配合板与壳体的连接处设置有若干弹簧。
10.优选的,所述凸轮包括凸起处和弧形凹槽,所述凸轮的材质为耐磨不锈钢,所述凸轮通过转动杆带动第二配合板间歇移动。
11.优选的,所述防护壳的内端面下侧壁设置有两组限位板与连接轴,两组所述限位板沿移动板呈左右对称设置,左右侧限位板之间形成有凹槽,所述齿条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凹槽与限位板滑动连接,所述连接轴的上端面与齿轮的下端面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第一传送带与第二传送带的左侧端头下方均设置有传送带驱动电机,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于第一传送带的前侧,两组所述第一传送带沿中部转动杆呈左右对称设置;两组所述第二传送带沿中部转动杆呈左右对称设置。
13.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水田智能抛秧机的工作方法,方法如下:s1:本水田智能抛秧机在使用时,将秧苗放入第一输料箱内,打开转动电机的开关,转动电机通过转动杆带动凸轮转动,凸轮的凸出端与第二配合板接触时,第一配合板的固定孔与第二配合板的固定孔会处于一条直线上,秧苗可通过固定孔进入第二输料箱,当凸轮的凸出端离开第二配合板时,第二配合板解除对弹簧的挤压,第一配合板与第二配合板形成错位状态;s2:秧苗通过第二输料箱落在第一传送带上,第一传送带将秧苗传送至第二传送带上,通过转动杆带动摆动机构的摆动,铰接板控制第二传送带的移动,从而实现了抛秧工作,通过控制摆动角度与摆动力度来实现秧苗落地均匀。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发明通过设置输送组件来控制秧苗的运输,利用转动电机带动转动杆的转动,转动杆利用凸轮来控制第一配合板与第二配合板的位置关系,凸出端接触第二配合板时,上下侧固定孔呈直线状,秧苗可顺利通过固定孔进入第二输送箱,当凸轮凸出端解除接触时,利用弹簧的复位性可控制第二配合板与第一配合板的固定孔呈错位状态,从而实现秧苗的有序输送。
15.2、本发明通过设置倾斜状的第二输料箱控制秧苗的运输,在第二输料箱的下侧控制第一传送带来对秧苗进行运输,通过在第一传送带下侧设置第二传送带来进一步抛秧组件来进一步运输秧苗,相当于市面上已有的设备,本发明工作有序,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抛秧。
16.3、本发明通过设置抛秧组件来进一步地完成抛秧工作,利用第一铰接杆来控制第一铰接轴的转动,通过在移动架内设置限位槽来完成移动架的直线往复运动,齿条上端面的移动板利用第二铰接杆来控制铰接板的摆动,铰接板控制第二传送带上的秧苗的抛洒,
通过不同的转动角度与摆动力度来科学合理的均匀抛秧,进一步地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水田智能抛秧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水田智能抛秧机的左视图;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传输组件与抛秧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输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固定孔的错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抛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抛秧组件的左视图;图中:1、底座;2、移动轮;3、放置架;4、壳体;100、输送组件;101、转动电机;102、转动杆;103、凸轮;104、第一配合板;105、第二配合板;106、弹簧;107、第二输料箱;108、第一输料箱;200、抛秧组件;201、第一铰接杆;202、第一铰接轴;203、移动架;204、移动板;205、齿条;206、第二铰接轴;207、连接轴;208、第二铰接杆;209、第三铰接轴;210、固定架;211、固定轴;212、铰接板;213、连接板;214、限位板;215、第二传送带;216、第一传送带;217、防护壳;218、固定块;219、齿轮;220、限位槽;221、传送带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9.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20.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田智能抛秧机,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移动轮2,底座1的上端面中部固定连接有便于放置秧苗的放置架3,底座1的上端面前侧固定连接有壳体4,壳体4的内端面中部设置有输送组件100;壳体4的内端面下侧设置有抛秧组件200。
21.输送组件100包括凸轮103,壳体4的内部左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输料箱108;壳体4的内部左右侧均设置有第二输料箱107,壳体4的内端面上侧壁中部固定安装有转动电机101,左右侧第一输料箱108与第二输料箱107沿转动电机101呈左右对称设置,第二输料箱107设置于第一输料箱108的下侧,第一输料箱108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配合板104,第一配合板104的表面固定开设有便于秧苗通过的固定孔,第一配合板104的下侧设置有第二配合板105,第二配合板105的表面固定开设有固定孔,凸轮103设置于左右侧第二配合板
105之间,凸轮103的表面固定穿设有转动杆102,转动杆102的上端面与转动电机10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22.抛秧组件200包括防护壳217、摆动机构、两组第一传送带216、两组第二传送带215,防护壳217的上侧壁滑动穿设有开口;防护壳217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铰接杆201与移动架203;转动杆102的下端面通过开口与第一铰接杆201固定连接,第一铰接杆20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铰接轴202,移动架203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槽220,第一铰接轴202通过限位槽220与移动架203滑动连接,移动架203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移动板204,移动板204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齿条205,齿条205的左端面啮合连接有齿轮219、摆动机构包括固定架210与两组铰接板212,固定架210的上端面左右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轴211,固定架210通过固定轴211与铰接板212转动连接,移动板204的上端面左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铰接轴206,第二铰接轴206的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二铰接杆208,第二铰接杆208通过第三铰接轴209与铰接板212转动连接。
23.第二输料箱107的内部呈便于秧苗下落的倾斜设置,第一传送带216设置于第二输料箱107的下侧,第二传送带215设置于第一传送带216的下侧,第二传送带215通过固定块218与铰接板212固定连接。
24.第一配合板104上的固定孔成便于秧苗输入的楔形形状,第二配合板105与壳体4的连接处设置有若干弹簧106。
25.凸轮103包括凸起处和弧形凹槽,凸轮103的材质为耐磨不锈钢,凸轮103通过转动杆102带动第二配合板105间歇移动。
26.防护壳217的内端面下侧壁设置有两组限位板214与连接轴207,两组限位板214沿移动板204呈左右对称设置,左右侧限位板214之间形成有凹槽,齿条205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13,连接板213通过凹槽与限位板214滑动连接,连接轴207的上端面与齿轮219的下端面固定连接。
27.第一传送带216与第二传送带215的左侧端头下方均设置有传送带驱动电机221,第二传送带215设置于第一传送带216的前侧,两组第一传送带216沿中部转动杆102呈左右对称设置;两组第二传送带215沿中部转动杆102呈左右对称设置。
28.一种水田智能抛秧机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s1:本水田智能抛秧机在使用时,将秧苗放入第一输料箱108内,打开转动电机101的开关,转动电机101通过转动杆102带动凸轮103转动,凸轮103的凸出端与第二配合板105接触时,第一配合板104的固定孔与第二配合板105的固定孔会处于一条直线上,秧苗可通过固定孔进入第二输料箱107,当凸轮103的凸出端离开第二配合板105时,第二配合板105解除对弹簧106的挤压,第一配合板104与第二配合板105形成错位状态;s2:秧苗通过第二输料箱107落在第一传送带216上,第一传送带216将秧苗传送至第二传送带215上,通过转动杆102带动摆动机构的摆动,铰接板212控制第二传送带215的移动,从而实现了抛秧工作,通过控制摆动角度与摆动力度来实现秧苗落地均匀。
29.工作原理:将本发明放置需要抛秧的水田里,将放置架3上的秧苗放入第一输料箱108内,秧苗从第一输料箱108进入第一配合板104的固定孔中,此时第一配合板104与第二配合板105的固定孔呈错位状态,打开转动电机101的控制开关,转动电机101的输出端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转动杆102转动,转动杆102带动凸轮103转动,当凸轮103的凸出端接触第
二配合板105时,此时第一配合板104与第二配合板105的固定孔呈直线状,秧苗可通过固定孔进入第二输料箱107内,当凸轮103的凸出端离开第二配合板105时,第二配合板105解除对弹簧106的挤压,利用弹簧106的复位性,第一配合板104与第二配合板105的固定孔回归错位状态,从而完成对秧苗的有序输送;当秧苗通过第二输料箱108进入第一传送带216时,打开传送带驱动电机221的控制开关,第一传送带216将秧苗输送至第二传送带215上,与此同时,转动杆102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铰接杆201的转动,第一铰接杆201通过第一铰接轴202来控制移动架203的移动,铰接架203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移动板204的移动,移动板204通过第二铰接轴206控制第二铰接杆208的转动,第二铰接杆208通过第三铰接轴209带动铰接板212的转动,铰接板212通过固定块218带动第二传送带215的转动,从而完成了对秧苗的抛洒,通过在限位架203内设置的限位槽220,使得移动板204实现直线往复运动,通过控制转动角度与摆动力度来实现秧苗的均匀抛洒。
3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另一”、“又一”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远离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