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侧柏治理长江流域区域石漠化的方法与流程

2022-11-14 01:34: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柏治理长江流域区域石漠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2.长江流域是人类开发活动较多的地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经济也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0%以上。
3.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治理长江流域区域荒漠化问题,可以通过栽种植被来进行有效治理,但是通过简单的栽种,不经过长期观察选苗,会导致种植的植被无法适应长江流域石漠化的灰岩,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无法有效蕴藏水分,导致植物无法生存,这样不仅无法起到治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同时导致大量树苗死亡,造成资源浪费和财产损失,并且容易加剧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使环境治理更加急迫。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错误选苗及种植方法导致植株存活率低,无法有效治理长江流域区域性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侧柏治理长江流域区域石漠化的方法。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侧柏治理长江流域区域石漠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苗:选择侧柏苗木为2年生的容器苗,苗高≥65厘米,地径≥0.8厘米,高径比40-50之间,根系长度25厘米以上,色泽正常;s2、选址:主要选择长江流域土壤贫瘠区域,土壤深度>25厘米,坡度在10-35
°
,岩石裸露率达5%-45%;s3、挖种植坑:沿等高线打点、挖坑,种植坑规格为50厘米
×
50厘米
×
40厘米;s4、种植布局:两等高线之间,侧柏种植坑呈交错设置,呈品字形分布,遇到裸露岩石错开挖种植坑点,株行距2米
×
2米,每亩167株;s5、种植要求:充分利用农业覆膜和保水剂的原理,在造林侧柏树种时,将保水剂埋在造林树种根系下的种植坑里,围绕造林树地径处一圈覆盖地膜,以减少土壤水分损失,便于新造苗木获得足够水分,促进苗木成活率增加。
6.优选的,所述s1中侧柏苗选择木质化、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苗木。
7.优选的,所述s5中保水剂采用0.3-1毫米m型保水剂,覆膜采用可降解农业地膜。
8.优选的,所述s5中覆膜裁剪大小与种植坑大小对应。
9.优选的,所述使用s5方法种植成活率为95.2%。
10.优选的,所述侧柏幼苗栽植3年后,苗木幼树地径平均值至为17.3毫米。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通过选择侧柏来进行治理长江流域区域性石漠化问题,侧柏属于柏科侧
柏属常绿乔木,具有耐旱特征,常为阳坡造林树种,也是常见的庭院绿化树种,木材可供建筑和家具等用材,叶和枝入药,可收敛止血、利尿健胃、解毒散瘀,种子有安神、滋补强壮之效。兼具一定的药用功能,从而发挥经济价值;2、本发明充分利用保水剂及覆膜技术,在侧柏种植坑内填充保水剂,并在栽种坑表面覆盖覆膜,来辅助树苗生根,有效保持根部水分充足,达到更高的存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1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13.实施例:一种侧柏治理长江流域区域石漠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苗:选择侧柏苗木为2年生的容器苗,苗高≥65厘米,地径≥0.8厘米,高径比40-50之间,根系长度25厘米以上,色泽正常;s2、选址:主要选择长江流域土壤贫瘠区域,土壤深度>25厘米,坡度在10-35
°
,岩石裸露率达5%-45%;s3、挖种植坑:沿等高线打点、挖坑,种植坑规格为50厘米
×
50厘米
×
40厘米;s4、种植布局:两等高线之间,侧柏种植坑呈交错设置,呈品字形分布,遇到裸露岩石错开挖种植坑点,株行距2米
×
2米,每亩167株;s5、种植要求:充分利用农业覆膜和保水剂的原理,在造林侧柏树种时,将保水剂埋在造林树种根系下的种植坑里,围绕造林树地径处一圈覆盖地膜,以减少土壤水分损失,便于新造苗木获得足够水分,促进苗木成活率增加。
14.侧柏栽植应在春节后至3月底前完成,苗木栽植前,苗木要进行蘸根处理,用40~80目的保水剂(粉剂)按照0.1%比例放入盛水容器中,充分搅拌和吸水约20分钟后使用。栽植穴内要放置保水剂处理,将保水剂埋在造林树种根系下的栽植穴内,保水剂用量为幼苗10-25克,在拌土前,让保水剂吸足水成饱和凝胶,以土与饱和凝胶体积比10%-15%拌匀。将地膜裁成50厘米
×
50厘米的正方形,中间打孔。苗木栽植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程序进行,栽上后,浇足水,将裁好的地膜由一边中点至中间圆孔剪开,并由此处覆盖到苗木根部,围绕造林树地径处一圈覆盖地膜,地膜四周盖土压紧,做到四周高中间低(大约高出10-15厘米),形成一小的集水区,以利于聚水和减少土壤水分损失,便于新造苗木获得足够水分,促进苗木成活率增加。
15.参照例:一种侧柏治理长江流域区域石漠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苗:选择侧柏苗木为2年生的容器苗,苗高≥65厘米,地径≥0.8厘米,高径比40-50之间,根系长度25厘米以上,色泽正常;s2、选址:主要选择长江流域土壤贫瘠区域,土壤深度>25厘米,坡度在10-35
°
,岩石裸露率达5%-45%;s3、挖种植坑:沿等高线打点、挖坑,种植坑规格为50厘米
×
50厘米
×
40厘米;s4、种植布局:两等高线之间,侧柏种植坑呈交错设置,呈品字形分布,遇到裸露岩石错开挖种植坑点,株行距2米
×
2米,每亩167株;s5、种植要求:在存在一定土壤厚度的区域开设种植坑,使侧柏种植时,根系与土
壤充分接触。
16.针对上述实施例与参照例的种植方法,分别对栽植三年后的幼苗进行统计,实施例中,采用农业地膜和保水剂技术,栽植三年的苗木幼树地径平均值为17.3毫米,比参照例高出近6%;实施例中,幼树高度平均值为105厘米,比参照例中幼树高出55%;实施例中,造林成活率达95%,较参照例提高近40%;实施例中,保存率达90%以上,较参照例高42%;实施例中,保水剂和覆膜结合,可以促进侧柏苗木造林一次性成林,同时降低造林成本达17%。
17.经计算,侧柏林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高达20 462.73-52 752.97 t/hm2,而草本和灌木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仅为1.15和2.65 t/hm2,经过侧柏治理石漠化,不仅在地上生物量远远超出了石漠化地区草本和灌木生态系统,而且在经过侧柏治理成功后,将发挥森林在水土保持、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生态效应价值,而且通过种植侧柏,可以发展长江区域性旅游业,促进旅游经济价值提升,最关键是实现了有效治理这个俗称“土地癌症”石漠化生态系统。
18.同时侧柏成林后,林下形成了灌木丛及草丛,灌木丛主要植物为白刺花、酸枣、马桑,草丛主要植物为龙须草及白茅,从而形成乔-灌-草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而能更好地治理了石漠化问题,有效改善水质。
19.同时侧柏成林后,底部还会形成灌木丛及草丛,灌木丛主要植物为白刺花、酸枣,草丛主要植物为龙须草及白茅,从而形成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生态系统更好地治理了石漠化问题,并且有效改善水质。
2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