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拉杆可折叠的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2022-11-13 18:38: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行李箱部件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拉杆可折叠的行李箱。


背景技术:

2.行李箱作为一种常见的工具,以其容量大、便于携带受到了许多旅行者的喜爱。由于每个人的身高和臂长均有差异,在使用同一规格的行李箱时,行李箱包不能够使得所有人的体验达到最好,如今出现了一些拉杆部分可以转动的行李箱,这使得不同身高和臂长的人在拉动行李箱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拉杆的旋转角度,进而使得拉动行李箱时更加舒适。
3.申请号cn202021361769.3,专利名为一种可折叠的拉杆架和一种新型可折叠拉杆包公开了一种拉杆架。其包括一个支撑板,一个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一侧的伸缩拉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板底部的滚轮组件。所述支撑板的背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伸缩拉杆的底部与所述安装槽铰接,所述伸缩拉杆的下部套设有一个可以在所述伸缩拉杆外部滑动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向下延伸设有限位块,所述安装槽前端设有开口,以使所述限位块卡装在所述开口内。这种拉杆架在使用的时候存在不足之处:拉杆架的转轴部分暴露在外部,很容易在水汽和空气的作用下锈蚀,也很容易因为外部撞击而损坏,同时,转轴部分无法固定转动角度,拉杆只能够在转动区间内任意变换转动角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拉杆可折叠的行李箱,以解决上述问题。
5.一种拉杆可折叠的行李箱,其包括一个箱体,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箱体上的拉杆组件。所述拉杆组件包括至少一根中管,一根套装在每个所述中管内的内管,以及一个设置在每个所述中管与对应的所述内管之间的折杆组件。所述折杆组件包括一个固定设置在所述内管一端的第一折杆,以及一个滑动套设在所述中管内的第二折杆。所述第一折杆与所述第二折杆之间相互铰接。所述第一折杆与所述第二折杆之间设置有一个角度调节机构,以使所述第一折杆和所述第二折杆之间的转动角度可调。
6.进一步的,所述拉杆组件封装在所述箱体的内部,以减少外部环境对所述拉杆组件的破坏,所述中管的外部套设有一个定位座,所述定位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箱体的顶部,以固定所述拉杆组件的位置。
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折杆的一端设置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卡板,所述第一折杆的一端设置有一个卡装在两个所述卡板之间的凸板,所述卡板与所述凸板之间插装有一个转动销,以使所述第一折杆与所述第二折杆相互铰接。
8.进一步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凸板之间的定位杆,以及至少三个间隔开设在所述凸板边缘的定位齿,所述凸板的边缘呈圆弧形,所述定位杆卡装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定位齿之间,以固定所述第一折杆与所述第二折杆之间的夹角,所述卡板之间设置有一个挡块,以限定所述第一折杆的转动方向。
9.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底部和一个在所述箱体倾斜移动时靠近地面的侧面上共设置有至少四个轮体组件,所述轮体组件与所述箱体可拆卸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中管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所述中管的末端设置有一个把手。
11.进一步的,所述中管的外部套装有一个套管,以延长所述拉杆组件展开后的长度。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拉杆可折叠的行李箱具有一个中管,一个套装在所述中管内的内管,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中管与所述内管之间的折杆组件,使得当所述内管从所述中管内拉出后,通过折杆组件能够实现所述中管与所述内管相互弯折,从而便于使用者调整合适的角度便于拉动。所述折杆组件具有一个第一折杆,一个与所述第一折杆铰接的第二折杆,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折杆与所述第二折杆之间的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能够将所述第一折杆和所述第二折杆之间的夹角在调整后固定,减少了重复调整角度花费的时间。由于所述拉杆组件内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所述折杆组件套装在所述中管的内部,所述箱体以及所述中管分别提供了较强的防护效果,从而延长了所述拉杆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拉杆可折叠的行李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图1的行李箱的拉杆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图1的行李箱的折杆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16.图4为图1的行李箱的另一使用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8.如图1至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拉杆可折叠的行李箱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拉杆可折叠的行李箱包括一个箱体10,一个插装在所述箱体10 内部的拉杆组件20,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箱体10底部一侧的轮体组件30。可以想到的是,还包括一些功能模块,如铰接在所述箱体10一侧的箱盖,设置在所述箱体10底部并用于保持所述箱体10平衡的垫块等,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习知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19.所述箱体10的顶部可以设置一个拉手,从而能够在所述箱体10重量较轻时通过拉手直接提起。所述箱体10的材质可以为板材或柔性材料,具体材料可选择塑料、麻布等,再次不再赘述。
20.所述拉杆组件20包括一个套管21,一个套设在所述套管21内的中管22,一个套设在所述中管22内的内管23,一个设置在所述内管23与所述中管22之间的折杆组件24。相互套装的管体结构能够减少装置的占用空间,展开后也更长。所述中管22的外部套装有一个定位套221,所述定位套221的底部安装在所述箱体10的顶部,从而将所述中管22的位置固定。当所述内管23从所述中管22内拉出后,所述折杆组件24的一端卡装在所述中管22内,所述折杆组件 24弯折以使所述拉杆组件20弯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拉杆组件20封装在所述箱体10的内部,从而使得所述套管21,所述中管22和所述内管23在收拢后分别位于箱体10内部,进而减少了外部环境对所述拉杆组件20的破坏。同时又因为所述折杆组件24套装在
所述中管22的内部,从而使得所述折杆组件24 能够受到较强的保护。所述折杆组件24包括一个固定设置在所述内管23一端的第一折杆25,一个滑动套设在所述中管22内的第二折杆26,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折杆26末端的限位机构27,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折杆25与所述第二折杆26之间的角度调节机构28。所述第一折杆25的一端设置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凸板251,所述第二折杆26的一端设置有一个卡装在两个所述卡板251之间的卡板261,所述卡板261与所述凸板251之间插装有一个转动销,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折杆25与所述第二折杆26相互铰接。所述限位机构27包括一个卡接部,以及一个伸出部。所述中管22的开口内侧具有一个限位环,所述卡接部和所述伸出部均为柱体,所述档环的内径尺寸大于所述伸出部的横截面尺寸而小于所述卡接部的横截面尺寸,从而能卡住所述卡接部,防止其从所述中管22的开口处脱出。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改变伸出部的长度,减少了所述第二折杆26伸出部分的长度,进而减少了伸出部分过长导致容易损坏的问题发生。所述角度调节机构28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卡板251之间的定位杆281,以及至少三个间隔设置在所述凸板261的边缘处的定位齿282。所述凸板261的边缘为圆弧形。所述定位杆281卡装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定位齿282之间,从而限制了所述第一折杆25和所述第二折杆26之间轻易转动。当需要调整角度时,需要使用较大力气转动第一折杆25,使得所述定位杆281卡装在不同的相邻的所述定位齿282之间。所述卡板261之间还设置有一个限位块283,从而使得所述第二折杆26只能够单方向旋转,从而能够提供较好的手感。
21.所述轮体组件30的数量至少为四个,并且与所述箱体10可拆卸连接。在实际使用时,轮体组件30的数量可以为四个或六个或八个。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行李箱时,至少有四个所述轮体组件30安装在使用时的近地面上。如图1 和图4所示,其为当所述轮体组件30的数量为四个时的两种不同的使用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下,四个所述轮体组件30在所述箱体10的近地面上呈矩形分布。所述轮体组件30可以通过螺栓或插孔和插杆与所述箱体10连接,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改变所述轮体组件30的位置。所述行李箱有两种使用形态,第一种形态如图1所示,使所述箱体10的底部与地面平行,此至少四个所述轮体组件30安装在所述箱体10的底部。第二种形态如图4所示,将所述箱体10 卧倒,此时需要调整所述拉杆组件20至合适的弯折角度,并将至少四个所述轮体组件30安装在所述箱体10此时与地面平行的一个侧面上。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轮体组件30可以安装在所述箱体10底部,以及一个当所述箱体倾斜使用时,更靠近地面的一个侧面上,从而可以使得当所述箱体10的底部和所述侧面均安装有四个所述轮体组件30并倾斜拉动所述箱体10时,可以直接将所述箱体10卧倒并转动所述拉杆组件20,改变行李箱的使用形态。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拉杆可折叠的行李箱具有一个中管22,一个套装在所述中管22内的内管23,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中管22与所述内管 23之间的折杆组件24,使得当所述内管23从所述中管22内拉出后,通过折杆组件24能够实现所述中管22与所述内管23相互弯折,从而便于使用者调整合适的角度便于拉动。所述折杆组件24具有一个第一折杆25,一个与所述第一折杆25铰接的第二折杆26,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折杆25与所述第二折杆26 之间的角度调节机构28,所述调节机构28能够将所述第一折杆25和所述第二折杆26之间的夹角在调整后固定,减少了重复调整角度花费的时间。由于所述拉杆组件20内置在所述箱体10的内部,所述折杆组件24套装在所述中管22 的内部,所述箱体10以及所述中管22分别提供了较强的防护效果,从而延长了所述拉杆组件20的使用寿命。
2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