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超强度匀分压定位式钢结构柱的制作方法

2022-11-13 14:55: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钢结构柱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强度匀分压定位式钢结构柱。


背景技术:

2.目前,钢结构是主要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
3.相关技术可参考公告号为cn108374520a的中国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防火钢结构柱,其包括方钢,方钢的一侧壁处设有限流板组件,限流板组件包括固定底板、旋转轴和连接于旋转轴上的限流板,固定底板的一端面上开设有安装凹槽,旋转轴的两端分别设置于安装凹槽两侧壁上的安装孔中,限流板与固定底板之间通过拉簧相连接,限流板上设有穿线孔,穿线孔中穿入拉绳,拉绳的一端连接挡位球,固定底板通过螺钉连接于方钢侧壁上。
4.针对上述的相关技术,当发生火灾时,冷却水首先落在最上层的限流板,然后从最上层限流板的两侧流动到位于下层的限流板上,由于每层限流板都是同样的大小,落在下层限流板上的水流逐渐减少,导致方钢内的换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方钢内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超强度匀分压定位式钢结构柱。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超强度匀分压定位式钢结构柱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超强度匀分压定位式钢结构柱,包括方钢,所述方钢内固定连接有若干倾斜设置的第一限流板,若干所述第一限流板沿方钢的长度方向等距分布,所述第一限流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限流孔,所述方钢内安装有用于控制第一限流孔大小的限流部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发生火灾时,冷却水首先落在最上层的第一限流板上,然后通过第一限流孔流入下层的第一限流板上,增大了冷却水与方钢内空气的接触面积,并且使得落在下层第一限流板上的冷却水量增多,从而改善了方钢内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8.优选的,所述方钢内固定连接有若干倾斜设置的第二限流板,若干所述第二限流板沿方钢的长度方向等距分布,所述第二限流板位于方钢远离第一限流板的内壁上,所述第二限流板与第一限流板交错设置;所述第二限流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限流孔,所述限流部件也可用于控制第二限流孔的大小。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交错设置的第二限流板与第一限流板能够延长冷却水留存在方钢中的时间,并且增大了冷却水与方钢内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的改善了方钢内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10.优选的,所述限流部件包括滑移安装在第一限流板上的第三限流板,所述第三限流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三限流孔,所述第三限流孔与第一限流孔对应设置,且与第一限流孔相互贯通;所述方钢的内壁上滑移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铰接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连接板的一端与第三限流板铰接连接;所述方钢内安装有用于控制第三限流孔朝向靠近第一限流孔一侧移动的驱动部件,所述方钢内安装有用于控制第三限流孔朝向远离第一限流孔一侧移动的返回部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火势较大时,驱动部件带动第三限流板进行移动,使得第三限流孔朝向靠近第一限流孔的一侧移动,此时流过第一限流孔的冷却水量增大,进一步的增大了冷却水与方钢内空气的接触面积,并且增大了冷却水的流速,能够更快的带走方钢内的热量,通过控制流过第一限流孔的冷却水量的大小,当火势较小时,节约水资源的浪费,当火势较大时,能够更快的带走方钢内的热量。
12.优选的,所述驱动部件包括转动安装在方钢内壁上的转动轴、固定连接在转动轴上的扇叶以及套设在转动轴上的伸缩环;所述转动轴与伸缩环之间通过离心件连接,所述离心件设置有多组,所述伸缩环与连接板抵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冷却水进入方钢的过程中,冷却水首先对扇叶进行冲击,扇叶带动转动轴进行转动,转动轴通过离心件带动伸缩环进行转动,当火势较大时,冷却水进入方钢内的水量增大,使得扇叶的转速变快,转动轴的转速也随之变快,此时伸缩环的半径通过离心件变大,伸缩环推动连接板进行移动,连接板带动连接杆进行移动,连接杆带动第三限流板进行移动,从而使得流过第一限流孔的冷却水量增大,减少了人员的操作步骤,减少了人员受到伤害情况的发生。
14.优选的,所述离心件包括固定连接在转动轴上的承接杆和固定连接在伸缩环上的离心杆,所述承接杆远离转动轴的端面上开设有承接槽,所述离心杆滑移放置在承接槽中,所述承接槽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离心弹簧,所述离心弹簧与离心杆固定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轴转动的过程中,转动轴带动承接杆进行转动,承接杆带动离心弹簧与离心杆进行转动,当转动轴转速变快时,离心杆朝向远离承接杆的一侧移动,此时离心弹簧呈拉伸状,离心杆带动伸缩环进行移动,使得伸缩环的半径变大,通过转动轴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带动连接板进行移动,减少了人员的操作步骤。
16.优选的,所述返回部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方钢内壁上的固定板和固定连接在固定板上的返回弹簧,所述返回弹簧与连接板固定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连接板移动的过程中,返回弹簧呈压缩状,当进入方钢中的冷却水量减少时,转动轴的转速变慢,离心弹簧带动离心杆朝向靠近转动轴的一侧移动,返回弹簧带动连接板朝向靠近伸缩环的一侧移动,连接板带动第三限流板进行移动,使得通过第一限流孔的冷却水量减少,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18.优选的,所述方钢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安装块,所述方钢中安装有导水部件,所述导水部件包括转动安装在安装块上的转动杆、套设在转动杆上的移动块、固定连接在移动块上的导水板以及固定连接在导水板上的吸水棉条;所述转动杆上开设有往复螺纹,所述移动块与转动杆螺纹连接,所述导水板朝向方钢的内壁倾斜设置;所述方钢上安装有用于对吸水棉条进行挤水的挤水部件,所述方钢上安装有传动部件,所述转动轴通过传动部件驱动转动杆进行转动。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轴转动的过程中,转动轴通过传动部件带动转动杆进行转动,转动杆带动移动块进行往复移动,移动块带动导水板进行往复移动,导水板带动吸水棉条进行往复移动,当吸水棉条朝向靠近第一限流板一侧移动时,吸水棉条能够对冷却水进行吸收,当吸水棉条朝向远离第一限流板一侧移动时,挤水部件能够挤出吸水棉条中的水分,冷却水随之流到方钢的内壁上,使得冷却水充分与方钢接触,改善了方钢内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20.优选的,所述传动部件包括转动安装在方钢内壁上的传动杆、套设在转动轴上的传送带、固定连接在传动杆上的第一锥形齿轮以及固定连接在转动杆上的第二锥形齿轮;所述传送带套设在传动杆上,所述第一锥形齿轮与第二锥形齿轮啮合。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轴转动的过程中,转动轴带动传送带进行转动,传送带带动传动杆进行转动,传动杆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进行转动,第一锥形齿轮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进行转动,第二锥形齿轮带动转动杆进行转动,充分对能源进行利用。
22.优选的,所述挤水部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方钢内壁上的安装板、固定连接在安装板底部的挤水弹簧以及固定连接在挤水弹簧底部的挤水板;所述挤水板与吸水棉条抵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吸水棉条朝向远离第一限流板一侧移动的过程中,吸水棉条推动挤水板进行移动,此时挤水弹簧呈压缩状,挤水弹簧对挤水板产生反作用力,挤水板对吸水棉条进行挤压,能够对方钢的内壁进行冷却。
24.优选的,所述第一限流板的端面上开设有供导水板放置的集水槽。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槽能够对冷却水进行收集,使得吸水棉条能够与冷却水充分接触。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限流孔,当发生火灾时,冷却水首先落在最上层的第一限流板上,然后通过第一限流孔流入下层的第一限流板上,增大了冷却水与方钢内空气的接触面积,并且使得落在下层第一限流板上的冷却水量增多,从而改善了方钢内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限流板,交错设置的第二限流板与第一限流板能够延长冷却水留存在方钢中的时间,并且增大了冷却水与方钢内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的改善了方钢内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3.本技术通过设置限流部件,当火势较大时,驱动部件带动第三限流板进行移动,使得第三限流孔朝向靠近第一限流孔的一侧移动,此时流过第一限流孔的冷却水量增大,进一步的增大了冷却水与方钢内空气的接触面积,并且增大了冷却水的流速,能够更快的带走方钢内的热量,通过控制流过第一限流孔的冷却水量的大小,当火势较小时,节约水资源的浪费,当火势较大时,能够更快的带走方钢内的热量。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超强度匀分压定位式钢结构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限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限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离心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挤水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方钢;11、第一限流板;111、第一限流孔;112、集水槽;113、第一燕尾槽;12、第二限流板;121、第二限流孔;13、安装块;14、第二燕尾槽;2、限流部件;21、第三限流板;211、第三限流孔;212、第一燕尾块;22、连接板;221、第二燕尾块;23、连接杆;3、驱动部件;31、转动轴;32、扇叶;33、伸缩环;331、第一弧板;332、第二弧板;34、离心件;341、承接杆;3411、承接槽;342、离心杆;343、离心弹簧;4、返回部件;41、固定板;42、返回弹簧;5、导水部件;51、转动杆;52、移动块;53、导水板;54、吸水棉条;6、传动部件;61、传动杆;62、传送带;63、第一锥形齿轮;64、第二锥形齿轮;7、挤水部件;71、安装板;72、挤水弹簧;73、挤水板;74、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超强度匀分压定位式钢结构柱。参照图1和图2,超强度匀分压定位式钢结构柱包括竖直设置的方钢1,方钢1的水平截面为方形,方钢1的上方设置有储水箱,储水箱能够根据火势的大小控制进入方钢1中的冷却水的流量;方钢1一侧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限流板11,方钢1远离第一限流板11一侧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限流板12,第一限流板11与第二限流板12结构相同;若干第一限流板11与若干第二限流板12均向上倾斜设置,若干第一限流板11与若干第二限流板12均沿方钢1的长度方向等距分布,第二限流板12与第一限流板11交错设置,能够延长冷却水留存在方钢1中的时间;第一限流板1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限流孔111,第二限流板1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限流孔121,第二限流孔121与第一限流孔111结构相同,冷却水通过第一限流孔111与第二限流孔121分别流入下层的第一限流板11与第二限流板12上,增多了落在下层第一限流板11与第二限流板12上的冷却水量。
36.参照图2,方钢1内安装有限流部件2,限流部件2包括第三限流板21、连接板22以及连接杆23;第三限流板21设置有多个,第三限流板21分别与第一限流板11、第二限流板12对应设置,以安装在第一限流板11上的第三限流板21为例,第三限流板2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燕尾块212,第一限流板11的顶部水平开设有第一燕尾槽113,第一燕尾块212滑移放置在第一燕尾槽113中,第三限流板21能够沿第一限流板11进行滑动;第三限流板21的端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三限流孔211,第三限流孔211与第一限流孔111对应设置,且与第一限流孔111相互贯通,当火势较大时,第三限流板21能够进行移动,使得第三限流孔211朝向靠近第一限流孔111的一侧移动,此时流过第一限流孔111的冷却水量增大,改善了方钢1内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37.参照图2和图4,连接板22安装在方钢1的内壁上,方钢1的内壁上竖直开设有第二燕尾槽14,连接板2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燕尾块221,第二燕尾块221放置在第二燕尾槽14中,连接板22能够沿方钢1的内壁竖向滑动;连接杆23铰接连接在连接板22的侧壁上,连接杆23设置有多个,连接杆23与第三限流板21对应设置,连接杆23远离连接板22的一端与第三限流板21铰接连接,连接板22带动连接杆23进行移动,连接杆23带动第三限流板21进行移动;方钢1内安装有驱动部件3,驱动部件3能够驱动连接板22进行移动,使得流过第
一限流孔111的冷却水量增大。
38.参照图1和图2,驱动部件3包括转动轴31、扇叶32、离心件34以及伸缩环33;转动轴31转动安装在方钢1的内壁上,且为水平设置;扇叶32固定连接在转动轴31的周面上,扇叶32设置有多个,在冷却水进入方钢1的过程中,冷却水首先对扇叶32进行冲击,扇叶32带动转动轴31进行转动;离心件34固定连接在转动轴31的周面上,离心件34设置有多个,此实施例中离心件34为两个,两个离心件34沿转动轴31的轴线对称设置,转动轴31带动离心件34进行转动;伸缩环33套设在转动轴31上的,伸缩环33与离心件34固定连接,伸缩环33与连接板22抵接,当火势较大时,冷却水进入方钢1内的水量增大,使得扇叶32的转速变快,转动轴31的转速也随之变快,此时伸缩环33的半径通过离心件34变大,伸缩环33推动连接板22进行移动。
39.参照图2和图5,离心件34包括承接杆341、离心杆342以及离心弹簧343;承接杆341固定连接在转动轴31的周面上,承接杆341远离转动轴31的端面上开设有承接槽3411;离心杆342滑移放置在承接槽3411中,且延伸到承接杆341的外侧,离心杆342与伸缩环33固定连接;离心弹簧343放置在承接槽3411中,离心弹簧343的一端与承接槽3411的内壁固定连接,离心弹簧343的另一端与离心杆342固定连接,当转动轴31转速变快时,离心杆342朝向远离承接杆341的一侧移动,此时离心弹簧343呈拉伸状,离心杆342带动伸缩环33进行移动,使得伸缩环33的半径变大。
40.伸缩环33包括两个第一弧板331和两个第二弧板332,两个第一弧板331与两个第二弧板332交错设置,两个第二弧板332分别穿设至第一弧板331中,两个第二弧板332分别能够在第一弧板331中滑动,从而能够改变伸缩环33半径的大小,第一弧板331与离心杆342固定连接。
41.参照图1,方钢1内安装有返回部件4,返回部件4包括固定板41和返回弹簧42;固定板41固定连接在方钢1的内壁上,固定板41位于连接板22的下方;返回弹簧42固定连接在固定板41的顶部,返回弹簧42的顶部与连接板22固定连接,在连接板22移动的过程中,返回弹簧42呈压缩状,当进入方钢1中的冷却水量减少时,转动轴31的转速变慢,离心弹簧343带动离心杆342朝向靠近转动轴31的一侧移动,返回弹簧42带动连接板22朝向靠近伸缩环33的一侧移动,连接板22带动第三限流板21进行移动,使得通过第一限流孔111的冷却水量减少。
42.参照图1和图2,方钢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安装块13,方钢1中安装有导水部件5,导水部件5设置有两个,导水部件5分别与第一限流板11、第二限流板12对应设置,以与第一限流板11对应设置的导水部件5为例,导水部件5包括转动杆51、移动块52、导水板53以及吸水棉条54;转动杆51转动安装在安装块13的端面上,且为竖直设置,转动杆51的周面上开设有往复螺纹,往复螺纹设置有多段,往复螺纹与第一限流板11对应设置,方钢1上安装有传动部件6,转动轴31通过传动部件6驱动转动杆51进行转动;移动块52套设在转动杆51上,且与转动杆51螺纹连接,移动块52设置有多个,移动块52与第一限流板11对应设置,移动块52的侧壁与方钢1的内壁接触,转动杆51带动移动块52进行往复移动。
43.导水板53固定连接在移动块52的侧壁上,导水板53为倾斜设置,导水板53与第一限流板11平行,导水板53与方钢1的内壁之间有缝隙,移动块52带动导水板53进行往复移动;吸水棉条54固定连接在导水板53的顶部,吸水棉条54能够对冷却水进行吸收,导水板53
带动吸水棉条54进行往复移动,方钢1上安装有挤水部件7,当吸水棉条54朝向远离第一限流板11一侧移动时,挤水部件7能够挤出吸水棉条54中的水分,冷却水随之流到方钢1的内壁上,使得冷却水充分与方钢1接触,改善了方钢1内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44.参照图2和图6,传动部件6包括传动杆61、传送带62、第一锥形齿轮63以及第二锥形齿轮64;传动杆61转动安装在方钢1的内壁上,传动杆61与转动轴31平行;传送带62套设在转动轴31与传动杆61上,转动轴31带动传送带62进行转动,传送带62带动传动杆61进行转动;第一锥形齿轮63套设在传动杆61上,且与传动杆61固定连接,传动杆61带动第一锥形齿轮63进行转动;第二锥形齿轮64套设在转动杆51上,且与转动杆51固定连接,第二锥形齿轮64与第一锥形齿轮63啮合,第一锥形齿轮63带动第二锥形齿轮64进行转动,第二锥形齿轮64带动转动杆51进行转动。
45.参照图6,挤水部件7包括安装板71、挤水弹簧72、挤水板73以及伸缩杆74;安装板71固定连接在方钢1的内壁上,安装板71位于第一限流板11的上方;挤水弹簧72固定连接在安装板71的底部;挤水板73固定连接在挤水弹簧72的底部,挤水板73能够与吸水棉条54抵接,在吸水棉条54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吸水棉条54推动挤水板73进行移动,此时挤水弹簧72呈压缩状,挤水弹簧72对挤水板73产生反作用力,挤水板73对吸水棉条54进行挤压;伸缩杆74固定连接在安装板71的底部,伸缩杆74与挤水板73的顶部固定连接,伸缩杆74穿设在挤水弹簧72中,伸缩杆74对挤水板73进行限位。第一限流板11顶部的端面上开设有供导水板53放置的集水槽112,集水槽112能够对冷却水进行收集,使得吸水棉条54能够与冷却水充分接触。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超强度匀分压定位式钢结构柱的实施原理为:当发生火灾时,冷却水首先落在扇叶32上,对扇叶32进行冲击,扇叶32带动转动轴31进行转动,转动轴31带动传送带62进行转动,传送带62带动传动杆61进行转动,传动杆61带动第一锥形齿轮63进行转动,第一锥形齿轮63带动第二锥形齿轮64进行转动,第二锥形齿轮64带动转动杆51进行转动,转动杆51带动移动块52进行往复移动,移动块52带动导水板53进行往复移动,导水板53带动吸水棉条54进行往复移动,当吸水棉条54朝向靠近第一限流板11一侧移动时,吸水棉条54能够对冷却水进行吸收,当吸水棉条54朝向远离第一限流板11一侧移动时,吸水棉条54推动挤水板73进行移动,此时挤水弹簧72呈压缩状,挤水弹簧72对挤水板73产生反作用力,挤水板73对吸水棉条54进行挤压,冷却水随之流到方钢1的内壁上,使得冷却水充分与方钢1接触,改善了方钢1内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然后冷却水落在最上层的第一限流板11上,然后通过第一限流孔111流入下层的第一限流板11上,增大了冷却水与方钢1内空气的接触面积,并且使得落在下层第一限流板11上的冷却水量增多,进一步的改善了方钢1内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47.当火势较大时,冷却水进入方钢1内的水量增大,使得扇叶32的转速变快,转动轴31的转速也随之变快,离心杆342朝向远离承接杆341的一侧移动,此时离心弹簧343呈拉伸状,离心杆342带动伸缩环33进行移动,使得伸缩环33的半径变大,伸缩环33推动连接板22进行移动,此时返回弹簧42呈压缩状,连接板22带动连接杆23进行移动,连接杆23带动第三限流板21进行移动,使得第三限流孔211朝向靠近第一限流孔111的一侧移动,此时流过第一限流孔111的冷却水量增大,进一步的增大了冷却水与方钢1内空气的接触面积,并且增大了冷却水的流速,能够更快的带走方钢1内的热量;当火势较小时,进入方钢1中的冷却水
量减少,转动轴31的转速变慢,离心弹簧343带动离心杆342朝向靠近转动轴31的一侧移动,返回弹簧42带动连接板22朝向靠近伸缩环33的一侧移动,连接板22带动第三限流板21进行移动,使得通过第一限流孔111的冷却水量减少,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