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全自动微跌试验机的制作方法

2022-11-13 09:55: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可靠性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微跌试验机。


背景技术:

2.如今,手机、笔记本等电子产品的品质都需要进行微跌寿命试验等多种可靠性测试,分别需要对其的底面、正面、不同的侧面(侧边)及四个角的不同微跌类型按照不同的顺序进行微跌测试。
3.目前,在工业测试工作上,普遍还需要人工劳动力的参与,进行人工手动更换产品的测试角度,不免在测试的过程中出现漏测、测验数据不准确以及测试效率低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确保测试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提高测试的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全自动微跌试验机和转载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技术一实施例公开一种全自动微跌试验机,包括:机台;放料模块,包括放料架和夹板组件,所述放料架设置在所述机台上,所述夹板组件设置在所述放料架上;校准模块,包括放置台和第一校准组件,所述放置台设置在所述机台上,所述第一校准组件连接在所述放置台上进行滑动,其中所述第一校准组件在所述放置台上围绕成容置测试物料的校准区域;夹持翻转模块,包括固定座、机械臂和夹持组件,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所述机台上,所述机械臂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座、另一端活动连接用于夹持测试物料的所述夹持组件;测试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台上的正反面测试组件、侧边测试组件和角测试组件。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机台上设置放料模块,可以用于放置测试物料,以便于夹持翻转模块的机械臂进行自动夹取,通过在机台上设置校准模块配合机械臂可以实现测试物料的自动校准和/或翻转,通过在机台上设置夹持翻转模块,可以实现将测试物料从放料架上自动拿取放置到放置台的校准区域内进行自动校准和/或翻转,并对校准完成的测试物料夹取放置到测试模块中进行自动微跌测试,再对一次微跌测试完成的测试物料进行夹取再次循环测试,通过在机台上设置测试模块,且测试模块包括正反面测试组件、侧边测试组件和角测试组件,可确保测试物料测试数据的完整性,进而实现测试物料的自动微跌测试,来确保测试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提高测试的效率,另外还可避免人工参与测试的过程,从而来降低劳动力。
7.可选的,所述夹板组件设置在所述放料架相对的两端、且分别包括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其中测试物料用于放置在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之间;所述放料模块还包括穿设连接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的旋拧件,所述旋拧件固定在所述放料架相对的两端,其中所述旋拧件上对应所述第一分隔板设置有第一螺纹、对应所述第二分隔板设置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一分隔板在所述第一螺纹上、与所述第二分隔板在所述第二螺纹上经所述旋拧件的转动进行相对往复运动;其中,在所述放料架的一端设置有横
向调节槽,所述旋拧件经所述横向调节槽穿设在所述放料架一端的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上、且相对于所述放料架的另一端可调节式移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设置在放料架相对的两端并通过旋拧件固定,可以用于测试物料的容置;通过在放料架的一端设置横向调节槽,可以针对测试物料的长度进行容置空间的调节;通过在旋拧件上设置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可以实现针对测试物料的宽度进行容置空间的调节,进而实现放料架可针对测试物料的尺寸进行灵活调节,以用于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测试物料,增加放料架的适用范围。
9.可选的,所述放料模块还包括位于所述横向调节槽一侧的第一导向组件,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导轨和滑动卡合件,所述第一导轨平行于所述放料架并固定在所述机台上,所述滑动卡合件卡合在所述第一导轨上抵接所述旋拧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导轨平行于放料架固定在机台,可以实现滑动卡合件在第一导轨上进行滑动来抵接固定旋拧件,来避免旋拧件在横向调节槽的滑动。
11.可选的,所述放置台上设置有感测测试物料的第一感测器;所述第一校准组件包括:横向滑动槽、竖向滑动槽、横向校准件、竖向校准件、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对应所述横向滑动槽固定在所述放置台上,所述横向校准件穿设所述横向滑动槽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对应所述竖向滑动槽固定在所述放置台上,所述竖向校准件穿设所述竖向滑动槽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放置台设置第一感测器可以实现用于感测测试物料的存在,第一校准组件依据感测信号来校准测试物料;通过将横向校准件设置为穿设横向滑动槽连接第一驱动件,可以实现第一驱动件驱动横向校准件横向校准测试物料;通过将竖向校准件设置为穿设竖向滑动槽连接第二驱动件,可以实现第二驱动件驱动竖向校准件竖向校准测试物料。
13.可选的,所述机械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旋转件、第二旋转件、第三旋转件、第四旋转件、第五旋转件和第六旋转件;其中,所述第一旋转件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所述固定座的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一旋转件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二旋转件的第四驱动件,所述第三旋转件连接所述第二旋转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五驱动件,所述第三旋转件连接所述第四旋转件的一端内设置有第六驱动件,所述第五旋转件连接所述第六旋转件的一端内设置有第七驱动件,所述第六旋转件远离所述第五旋转件的一端内设置有连接所述夹持组件的第八驱动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旋转件、第二旋转件、第三旋转件、第四旋转件、第五旋转件和第六旋转件,配合第三驱动件、第四驱动件、第五驱动件、第六驱动件,可以实现机械臂的六节转动,使得机械臂的转动更加灵活、且由夹持组件连接第六旋转件,可以实现夹持组件基于机械臂的转动进行灵活夹持测试物料。
15.可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滑轨移动件、夹持件和第九驱动件,第九驱动件连接在所述滑轨移动件上,所述夹持件为两个、且设置在所述滑轨移动件上相对往复运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滑轨移动件、夹持件和第九驱动件,可以实现两个夹持件在第九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在滑轨移动件上进行移动,实现依据测试物料的状态进行不同宽度的夹持。
17.可选的,所述正反面测试组件包括平面微跌台和第二校准组件,所述平面微跌台固定在所述机台上,所述第二校准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校准件和多组第一导向驱动件,多个所述第一校准件围绕所述平面微跌台设置,多组所述第一导向驱动件固定在所述机台上;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校准件一一对应卡合在多组所述第一导向驱动件上;多个所述第一校准件中的一者上设置有感测测试物料的第二感测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正反面测试组件可以实现对测试物料正反面的微跌测试,且在测试物料微跌后进行校准,可便于夹持件的准确拿取;通过设置第二感测器可以用于感测测试物料是否被夹取,避免夹持件漏夹、漏放,影响全自动微跌试验机的正常运行,以及可确保测试数据的完整性。
19.可选的,所述侧边测试组件包括侧面微跌架和第三校准组件,所述侧面微跌架固定在所述机台上,所述第三校准组件包括两个第二校正件和两组第二导向驱动件,两个所述第二校正件位于所述侧面微跌架的两端,两组所述第二导向驱动件固定在所述机台上;其中,两个所述第二校正件分别经所述侧面微跌架卡合在两组所述第二导向驱动件上;在每个所述第二校正件上设置有可调节式第一夹合件;两个所述第二校正件中的一者上设置有感测测试物料的第三感测器。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侧边测试组件可以实现对测试物料的四边进行微跌测试,且在测试物料微跌后进行校准,可便于夹持件的准确拿取;通过设置第三感测器可以用于感测测试物料是否被夹取,避免夹持件漏夹、漏放,影响全自动微跌试验机的正常运行,以及可确保测试数据的完整性。
21.可选的,所述角测试组件包括角跌落架和第四校准组件,所述角跌落架固定在所述机台上,所述第四校准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倾斜式第三校正件和两组第三导向驱动件,两个所述第三校正件位于所述角跌落架的两端,两组所述第三导向驱动件固定在所述机台上;其中,两个所述第三校正件分别经所述角跌落架卡合在两组所述第三导向驱动件上;在每个所述第三校正件上设置有可调节式第二夹合件;两个所述第三校正件中的一者上设置有感测测试物料的第四感测器。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角测试组件可以实现对测试物料的四角进行微跌测试,且在测试物料微跌后进行校准,可便于夹持件的准确拿取;通过设置第四感测器可以用于感测测试物料是否被夹取,避免夹持件漏放,影响全自动微跌试验机的正常运行,以及可确保测试数据的完整性。
23.可选的,全自动微跌试验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台上的外壳框架,所述外壳框架上设置有多个安全门,且在所述安全门内设置有第五感测器和警示灯。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多个安全门上设置第五感测器,可以感测安全门是否关闭,以及通过设置警示灯可以基于感测信号来改变灯的颜色,来直观的提醒操作人员安全门是否关闭,进而来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通过在机台上设置放料模块,可以用于放置测试物料,以便于夹持翻转模块的机械臂进行自动夹取,通过在机台上设置校准模块配合机械臂可以实现测试物料的自动校准和/或翻转,通过在机台上设置夹持翻转模块,可以实现将测试物料从放料架上自动拿取放置到放置台的校准区域内进行自动校准和/或翻转,并对校准完成的测试物料夹取放置
到测试模块中进行自动微跌测试,再对一次微跌测试完成的测试物料进行夹取再次循环测试,通过在机台上设置测试模块,且测试模块包括正反面测试组件、侧边测试组件和角测试组件,可确保测试物料测试数据的完整性,进而实现测试物料的自动微跌测试,来确保测试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提高测试的效率,另外还可避免人工参与测试的过程,从而来降低劳动力。
27.2.通过将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设置在放料架相对的两端并通过旋拧件固定,可以用于测试物料的容置;通过在放料架的一端设置横向调节槽,可以针对测试物料的长度进行容置空间的调节;通过在旋拧件上设置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可以实现针对测试物料的宽度进行容置空间的调节,进而实现放料架可针对测试物料的尺寸进行灵活调节,以用于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测试物料,增加放料架的适用范围。
28.3.通过在放置台设置第一感测器可以实现用于感测测试物料的存在,第一校准组件依据感测信号来校准测试物料;通过将横向校准件设置为穿设横向滑动槽连接第一驱动件,可以实现第一驱动件驱动横向校准件横向校准测试物料;通过将竖向校准件设置为穿设竖向滑动槽连接第二驱动件,可以实现第二驱动件驱动竖向校准件竖向校准测试物料。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公开的全自动微跌试验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公开的全自动微跌试验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图2所示的全自动微跌试验机中a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2.图4为图2所示的全自动微跌试验机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图2所示的全自动微跌试验机中b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全自动微跌试验机具有外壳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0、机台;20、放料模块;21、放料架;211、横向调节槽;22、夹板组件;221、第一分隔板;222、第二分隔板;23、旋拧件;24、第一导向组件;241、第一导轨;242、滑动卡合件;30、校准模块;301、校准区域;31、放置台;311、第一感测器;32、第一校准组件;321、横向滑动槽;322、竖向滑动槽;323、横向校准件;324、竖向校准件;325、第一驱动件;326、第二驱动件;40、夹持翻转模块;41、固定座;42、机械臂;421、第一旋转件;4211、第三驱动件;4212、第四驱动件;422、第二旋转件;4221、第五驱动件;423、第三旋转件;424、第四旋转件;425、第五旋转件;426、第六旋转件;43、夹持组件;431、滑轨移动件;432、夹持件;433、第九驱动件;50、测试模块;51、正反面测试组件;511、平面微跌台;512、第二校准组件;5121、第一校准件;5122、第一导向驱动件;513、第二感测器;52、侧边测试组件;521、侧面微跌架;522、第三校准组件;5221、第二校正件;5222、第二导向驱动件;523、第三感测器;53、角测试组件;531、角微跌架;532、第四校准组件;5321、第三校正件;5322、第三导向驱动件;533、第四感测器;60、外壳框架;61、安全门。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为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全自动微跌试验机,参见图1,全自动微跌试验机包括:
机台10和设置在机台10上的放料模块20、校准模块30、夹持翻转模块40和测试模块50,放料模块20用于放置测试物料,该测试物料可以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校准模块30用于对从放料模块20中获取的测试物料进行位置校准;夹持翻转模块40用于从放料模块20中夹取测试物料放置至校准模块30上校准以及翻转,再放置至测试模块50进行微跌测试,以此循环操作,来实现产品的自动微跌测试。
39.参见图2和图3,放料模块20包括放料架21和夹板组件22,放料架21固定设置在机台10上,夹板组件22设置在放料架21相对的两端、且分别包括第一分隔板221和第二分隔板2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隔板221和第二分隔板222可以依次设置为多个,以用于容置多个测试物料。
40.其中,为了固定且便于调节第一分隔板221和第二分隔板222之间的距离也即容置测试产品的宽度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放料模块20还包括穿设连接第一分隔板221和第二分隔板222的旋拧件23,旋拧件23固定在放料架21相对的两端,也即设置有两个旋拧件,其中旋拧件23上对应第一分隔板221设置有第一螺纹、对应第二分隔板222设置有第二螺纹,该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可理解为正反螺旋,第一分隔板221旋拧在第一螺纹上、与第二分隔板222旋拧在第二螺纹上经旋拧件23的转动进行相对往复运动,来实现第一分隔板221和第二分隔板222之间的距离调节。
41.参见图3,为了实现调节放料架21相对两端的第一分隔板221和第二分隔板222之间的距离也即容置测试产品的长度空间,在本实施例中,在放料架21的一端设置有横向调节槽211,旋拧件23经横向调节槽211穿设在放料架21一端的第一分隔板221和第二分隔板222上,实现相对于放料架21的另一端进行移动,进而来调节放料架21两端容置测试产品的长度空间。
42.参见图3,为了固定旋拧件23,以避免旋拧件23在横向调节槽上来回滑动,在本实施例中,放料模块20还包括设置在横向调节槽211一侧的第一导向组件24,第一导向组件24包括第一导轨241和滑动卡合件242,第一导轨241平行于放料架21并固定在机台10上,滑动卡合件242卡合在第一导轨241上抵接旋拧件23,在此可以理解滑动卡合件242经电机驱动或操作人员手动操作旋拧件23进行移动,且停止移动后抵接固定旋拧件23,当然,并不以此为限,能够实现相同功能即可。
43.举例而言,操作人员依据测试产品的宽度旋动旋拧件23调节第一分隔板221和第二分隔板222的距离,依据测试产品的长度将放料架21一侧的旋拧件23在横向调节槽211上进行滑动,以带动夹板组件22调节放料架21相对两端的第一分隔板221和第二分隔板222的距离,调节完成后移动滑动卡合件242进行抵接旋拧件23。
44.参见图2,放置台31上设置有第一感测器311,该第一感测器311可以为红外感测器,设置在放置台31的一侧边,用于感测测试物料的存在,避免测试物料的漏夹、漏放或放错位置;第一校准组件32包括:横向滑动槽321、竖向滑动槽322、横向校准件323、竖向校准件324、第一驱动件325和第二驱动件326,第一驱动件325对应横向滑动槽321固定在放置台31上,横向校准件323穿设横向滑动槽321连接第一驱动件325,第二驱动件326对应竖向滑动槽322固定在放置台31上,竖向校准件324穿设竖向滑动槽322连接第二驱动件326,在此说明,横向、竖向的方位是依据图1中所示的方向确定,并不限定。
45.其中,第一驱动件325和第二驱动件326可以为无杆气缸,以同步驱动横向校准件
323和竖向校准件324分别依据横向滑动槽321、竖向滑动槽322,将测试物料推动至校准区域301内进行校准。
46.参见图4,机械臂4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旋转件421、第二旋转件422、第三旋转件423、第四旋转件424和第五旋转件425,第一旋转件42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固定座41的第三驱动件4211,第一旋转件421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第二旋转件422的第四驱动件4212,第三旋转件423连接第二旋转件422的一端设置有第五驱动件4221,第三旋转件423连接第四旋转件424的一端内设置有第六驱动件,第四旋转件424连接第五旋转件425的一端内设置有第七驱动件,第五旋转件425远离第四旋转件424的一端内设置有连接夹持组件43的第八驱动件。
47.其中,第三驱动件4211、第四驱动件4212、第五驱动件4221、第六驱动件、第七驱动件和第八驱动件可以为用于提供驱动力的伺服电机,其通过分别驱动不同位置的第一旋转件421、第二旋转件422、第三旋转件423、第四旋转件424和第五旋转件425,来实现机械臂42的多轴灵活转动,其中,关于各旋转件的形状和连接位置,可如图4所示,在此并不限定。
48.参见图4,夹持组件43包括滑轨移动件431、夹持件432和第九驱动件433,第九驱动件433连接在滑轨移动件431上,夹持件432为两个、且设置在滑轨移动件431上相对往复运动来实现夹取测试料板的动作。
49.其中,第九驱动件433可以为伺服电机进行驱动两个夹持件432在滑轨移动件431中进行相对运动,进而来实现测试物料的夹取、翻面、放置的操作。
50.参见图2和图5,正反面测试组件51包括平面微跌台511和第二校准组件512,平面微跌台511固定在机台10上,第二校准组件512包括多个第一校准件5121和多组第一导向驱动件5122,多个第一校准件5121围绕平面微跌台511设置,多组第一导向驱动件5122固定在机台10上;其中,多个第一校准件5121一一对应卡合在多组第一导向驱动件5122上;多个第一校准件5121中的一者上设置有感测测试物料的第二感测器,用于感测测试物料,可避免夹持件432的漏夹、漏放或放错位置。
51.其中,平面微跌台511为矩形台;第一校准件5121例如为四个,分别设置在平面微跌台511的四侧面,第一导向驱动件5122配合第一校准件5121设置为四组以卡合第一校准件5121,使得第一校准件5121可在第一导向驱动件5122上进行移动,进而来实现对跌落至平面微跌台511内的测试物料进行四边校准,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校准件5121接触测试物料的一面可设置有一定弹性的胶材,避免校准时对测试物料碰伤;另外,为了便于夹持件432对测试物料的夹取,四个第一校准件5121中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校准件5121的中部设置有缺口,使得第一校准件5121上的缺口呈现出u型。
52.举例而言,当进行测试物料正反面测试时,先进行正面测试,机械臂42移动夹持放置台31上位于校准区域301的测试物料,将测试物料移动至平面微跌台511上方,控制第九驱动件433驱动两个夹持件432远离,释放测试物料至平面微跌台511上,第二感测器感测测试物料的存在,发出感测信号,触发四组第一导向驱动件5122驱动四个第一校准件5121向平面微跌台511移动,以推动测试物料,实现位置校准,控制机械臂42中的各旋转件转动,经相对的两个第一校准件5121上的u型缺口移动至设定位置,控制第九驱动件433驱动两个夹持件432靠近来夹取测试物料,再控制机械臂42的各旋转件转动至放置台31进行校准、翻转,以此循环上述流程来进行反面测试。
53.参见图2,侧边测试组件52包括侧面微跌架521和第三校准组件522,侧面微跌架521固定在机台10上,第三校准组件522包括两个第二校正件5221和两组第二导向驱动件5222,两个第二校正件5221位于侧面微跌架521的两端,两组第二导向驱动件5222固定在机台10上;其中,两个第二校正件5221分别经侧面微跌架521卡合在两组第二导向驱动件5222上,来实现针对物料的长度调节两个第二校正件5221的距离;在每个第二校正件5221上设置有可调节式第一夹合件,第一夹合件为两个,来实现针对物料的宽度调节两个第一夹合件的距离;两个第二校正件5221中的一者上设置有感测测试物料的第三感测器523,第三感测器523可以为红外感测器,以避免测试物料的漏夹、漏放或放错位置。
54.其中,第二导向驱动件5222可理解为具有滑动导轨和驱动电机的移动件,可由控制系统进行自动控制;关于测试物料的四边跌落测试,可如上述所举例的对正反面的跌落测试,只是将测试物料移动至侧边测试组件52的位置,来依次实现测试物料的四边跌落测试,也即机械臂42带动两个夹持件432在放置台31上依次进行不同边的翻转,机械臂42移动不同预设位置、夹持组件43旋转至目标位置,循环四次移动至侧边测试组件52上进行跌落测试的流程,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55.参见图2,角测试组件53包括角微跌架531和第四校准组件532,角微跌架531固定在机台10上,第四校准组件53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倾斜式第三校正件5321和两组第三导向驱动件5322,两个第三校正件5321位于角微跌架531的两端,两组第三导向驱动件5322固定在机台10上,可实现依据测试物料的大小调节两个第三校正件5321的距离;其中,两个第三校正件5321分别经角微跌架531卡合在两组第三导向驱动件5322上;在每个第三校正件5321上设置有可调节式第二夹合件,该第二夹合件为两个,来实现依据测试物料的宽度,调节两个第二夹合件的距离;另外,在两个第三校正件5321中的一者上设置有感测待测物料的第四感测器533,该第四感测器533可以为红外感测器,以避免测试物料的漏夹、漏放或放错位置。
56.其中,角微跌架531可以为固定在机台10上的一横杆;第三导向驱动件5322可理解为具有滑动导轨和驱动电机的移动件,可由控制系统自动控制;两个第三校正件5321的倾斜角度可以为45度、60度,当然在此,并不限定,可依据实际测试料板的尺寸来调节,以更好的承载测试物料的侧边。
57.具体地,关于测试物料的四角的跌落测试,可如四边的跌落测试,同上述所举例的对正反面的跌落测试,只是将测试物料移动至角测试组件53的位置,来依次实现测试物料的四角跌落测试,也即机械臂42带动两个夹持件432在放置台31上依次进行不同边的翻转,机械臂42移动不同预设位置、夹持组件43旋转至目标位置,来循环四次移动至角测试组件53上进行跌落测试的流程,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58.参见图6,为了确保操作人员在自动微跌试验机进行自动测试时的安全,在本实施例中,在机台10上设置有外壳框架60,外壳框架60上设置有多个安全门61,且在安全门61内设置有第五感测器和警示灯。
59.其中,第五感测器可以为红外感测器,用于感测安全门61是否关闭;警示灯可以为彩色led灯,当控制系统接收到感测信号,会控制警示灯进行颜色变换,来直观的提醒操作人员,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以及自动微跌试验机的正常运行。
60.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全自动微跌试验机,通过在机台上设置放料
模块20,可以用于放置测试物料,以便于夹持翻转模块40的机械臂42进行自动夹取,通过在机台上设置校准模块30配合机械臂42可以实现测试物料的自动校准和/或翻转,通过在机台上设置夹持翻转模块40,可以实现将测试物料从放料架21上自动拿取放置到放置台31的校准区域301内进行自动校准和/或翻转,并对校准完成的测试物料夹取放置到测试模块50中进行自动微跌测试,再对一次微跌测试完成的测试物料进行夹取再次循环测试,通过在机台上设置测试模块50,且测试模块50包括正反面测试组件51、侧边测试组件52和角测试组件53,可确保测试物料测试数据的完整性,进而实现测试物料的自动微跌测试,来确保测试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提高测试的效率,另外还可避免人工参与测试的过程,从而来降低劳动力。
6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