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洗碗机的制作方法

2022-11-13 07:41: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洗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洗碗机。


背景技术:

2.现有洗碗机的排水系统通常包括水杯、排水泵和排水管,通过循环系统将水杯内的水循环泵实现对餐具的清洗,排水泵安装于水杯内,排水管与水杯连通,洗碗机每次洗涤后的污水收集至水杯内,排水泵驱动排水叶轮转动从而将污水从与水杯连通的排水管排出。
3.为了防止出现与水杯壳体刮碰造成叶轮的损坏及排水效率的降低,排水泵叶轮与水杯内壁会保留一定的间隙,因此,洗碗机在排水后,水杯里面还会残留一部份水。在洗碗机的实际安装使用中,排水管的高度往往比水杯底壁要高,那么在排水泵停止工作之后,排水管的部分水会回流到水杯内;循环系统的出水管也比进水管要高,因此在循环系统内部会有一部分水残留,当洗碗机因外力影响向下倾斜时,其内部的残留水就会回流到水杯内。残留水的存在会造成回潮以及滋生细菌,产生异味,还会造成餐具重新污染,无法实现餐具的存放,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洗碗机,旨在解决现有洗碗机内容易存在残留水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洗碗机,包括:
6.主排水系统,所述主排水系统包括水杯、排水泵和排水管,所述排水泵安装于所述水杯,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水杯连通,所述排水泵用于将所述水杯内的水泵入所述排水管内;
7.洗涤系统,所述洗涤系统与所述水杯连通,且用于将通入所述水杯内的水泵出;以及
8.强排水系统,所述强排水系统包括强排进水管和强排水泵,所述强排水泵通过所述强排进水管与所述主排水系统和洗涤系统分别实现连通,所述强排水泵用于将所述主排水系统和洗涤系统内的残留水泵入所述强排进水管内。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杯包括相连通的主体部和排水部,所述排水泵安装于所述排水部内,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排水部相连通,所述排水部的底部和/或所述主体部的底部设有第一强排口,所述强排进水管通过第一强排口与所述排水部和/或主体部相连通。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洗涤系统包括循环泵和喷臂,所述水杯和循环泵之间连接有循环进水管,所述循环泵和喷臂之间连接有循环出水管,所述循环泵的底部和/或所述循环进水管的底部设有第二强排口,所述强排进水管通过第二强排口与所述循环泵和/或循环进水管相连通。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排水系统还包括防虹吸装置,所述防虹吸装置内设有排水通道,所述排水管包括内排水管和外排水管,所述内排水管用于连通所述排水通道和水杯,
所述外排水管与所述排水通道连通,所述水杯内的水依次通过所述内排水管、排水通道和所述外排水管。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排水管和水杯之间设有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与内排水管和水杯连接之外的另一接头开口朝下设置,且作为第三强排口,所述第三强排口通过所述强排进水管连通所述强排水泵的进水接口。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强排口和水杯之间设有止回件;或
14.所述第三强排口和水杯之间设有带继电器的分流阀。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防虹吸装置在靠近所述外排水管处设有与所述排水通道连通的第四强排口,所述第四强排口和强排水泵的出水接口之间连通有强排排水管。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排水管上设有第五强排口,所述第五强排口和强排水泵的出水接口之间连通有强排排水管。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强排水泵的进水接口数量不小于1个,所述强排水泵的出水接口数量不小于1个。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强排水泵为叶轮泵、隔膜泵或真空泵。
1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增设强排水系统,包括强排水泵和强排进水管,并使强排水泵通过强排进水管分别连通主排水系统和洗涤系统,其中,强排水泵用于将主排水系统和洗涤系统内的残留水泵入强排进水管内;当所述排水泵排水完成后,启动所述强排水泵,由于所述强排水泵通过所述强排进水管与所述主排水系统和洗涤系统连通,所述主排水系统和洗涤系统内的残留水通过所述强排进水管排至所述强排水泵内,再由所述强排水泵排至所述洗碗机外,避免了所述洗碗机因为残留水的存在而滋生细菌。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洗碗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中洗碗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图1中水杯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图1中防虹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剖视图;
26.图6为图1中洗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图1中强排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图1中三通接头的爆炸图。
29.附图标号说明:
[0030][0031][0032]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4]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5]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6]
现有洗碗机的排水系统通常包括水杯、排水泵和排水管,通过循环系统将水杯内的水循环泵实现对餐具的清洗,排水泵安装于水杯内,排水管与水杯连通,洗碗机每次洗涤后的污水收集至水杯内,排水泵驱动排水叶轮转动从而将污水从与水杯连通的排水管排出。为了防止出现与水杯壳体刮碰造成叶轮的损坏及排水效率的降低,排水泵叶轮与水杯
内壁会保留一定的间隙,因此,洗碗机在排水后,水杯里面还会残留一部份水。在洗碗机的实际安装使用中,排水管的高度往往比水杯底壁要高,那么在排水泵停止工作之后,排水管的部分水会回流到水杯内;循环系统的出水管也比进水管要高,因此在循环系统内部会有一部分水残留,当洗碗机因外力影响向下倾斜时,其内部的残留水就会回流到水杯内。残留水的存在会造成回潮以及滋生细菌,产生异味,还会造成餐具重新污染,无法实现餐具的存放,影响用户体验。
[0037]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洗碗机。
[0038]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洗碗机10包括主排水系统100、洗涤系统200和强排水系统300;所述主排水系统100包括水杯110、排水泵120和排水管130,所述排水泵120安装于所述水杯110,所述排水管130与所述水杯110连通,所述排水泵120用于将所述水杯110内的水泵入所述排水管130内;所述洗涤系统200与所述水杯110连通,且用于将通入所述水杯110内的水泵出;所述强排水系统300包括强排进水管310和强排水泵330,所述强排水泵330通过所述强排进水管310与所述主排水系统100和洗涤系统200分别实现连通,所述强排水泵330用于将所述主排水系统100和洗涤系统200内的残留水泵入所述强排进水管310内。
[0039]
所述洗碗机10在使用时,通过与所述水杯110连通的洗涤系统使所述水杯110内的循环流动,实现对所述洗碗机10内的餐具的洗涤;洗涤完成后,洗涤系统200内留下部分未排至水杯110内的残留水,启动所述排水泵120,将所述水杯110内的水通过所述排水管130排出,所述水杯110和/或所述排水管130内留下部分未未排至洗碗机10外的残留水。通过增设所述强排水系统300,当所述排水泵120排水完成后,启动所述强排水泵330,由于所述强排水泵330通过所述强排进水管310与所述主排水系统100和洗涤系统200连通,所述主排水系统100和洗涤系统200内的残留水通过所述强排进水管310排至所述强排水泵330内,再由所述强排水泵330排至所述洗碗机10外,避免了所述洗碗机10因为残留水的存在而滋生细菌。
[0040]
请参阅图3,具体的,所述水杯110包括相连通的主体部111和排水部112,所述排水泵120安装于所述排水部112内,所述排水管130与所述排水部112相连通。可以知道的是,所述洗碗机10未工作时,残留水受重力影响往低处流动,所述排水部112的底部低于所述主体部111的底部时,所述残留水主要留存在所述排水部112内。此时,可在所述排水部112的底部设置第一强排口140,且所述第一强排口140与所述强排进水管310连通,即所述强排进水管310通过所述第一强排口140与所述排水部112相连通,汇集在所述排水部112内的残留水可在所述强排水泵330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一强排口140排出,所述第一强排口140具体可设置在所述排水部112的最低位置或最低位置的附近,即可将残留水尽可能地排出。而若所述主体部111的底部低于所述排水部112的底部时,所述残留水主要留存在所述主体部111内,此时,则可在所述主体部111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一强排口140,同理,所述第一强排口140与所述强排进水管310连通,所述强排进水管310通过所述第一强排口140与所述主体部111相连通,汇集在所述主体部111内的残留水可在所述强排水泵330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一强排口140排出。
[0041]
进一步的,当所述排水部112的底部低于所述主体部111的底部,且所述排水部11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强排口140时,若由所述排水管130倒流回的残留水过多,则存在残留水
溢出所述排水部112流入所述主体部111的情况。因此,在所述排水部112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一强排口140的同时,还可在所述主体部111的底部设置另一第一强排口140,同理,该另一第一强排口140通过所述强排口进水管与强排水泵330连通,溢出至所述主体部111内的残留水可在所述强排水泵330的作用下,通过所述另一第一强排口140排出。
[0042]
请参阅图6,具体的,所述洗涤系统200包括循环泵210和喷臂,所述水杯110和循环泵210之间连接有循环进水管220,所述循环泵210和喷臂之间连接有循环出水管230。所述循环泵210的泵壳的底部低于所述循环进水管220的底部时,所述残留水主要留在所述循环泵210内,此时,可在所述循环泵210的泵壳的底部设置第二强排口240,且所述述第二强排口240与所述强排进水管310连通,即所述强排进水管310通过所述第二强排口240与所述循环泵210相连通,汇集在所述循环泵210内的残留水可在所述强排水泵330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强排口240排出,所述第二强排口240具体可设置在所述循环泵210的泵壳的最低位置或最低位置的附近,即可将残留水尽可能地排出。而若所述循环进水管220的底部低于所述循环泵210的泵壳的底部时,所述残留水会倒流至所述循环进水管220内,此时,则可在所述循环进水管220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强排口240,同理,所述第二强排口240与所述强排进水管310连通,所述强排进水管310通过所述第二强排口240与所述循环进水管220相连通,汇集在所述循环进水管220内的残留水可在所述强排水泵330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强排口240排出。
[0043]
进一步的,当所述循环泵210的泵壳的底部低于所述循环进水管220的底部,且所述循环泵210的泵壳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强排口240时,若由所述循环泵210内的残留水过多,则存在残留水溢出所述循环泵210流入所述循环进水管220的情况。因此,在所述循环泵210的泵壳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强排口240的同时,还可在所述循环进水管220的底部设置另一第二强排口240,同理,该另一第二强排口240通过所述强排口进水管与强排水泵330连通,溢出至所述循环进水管220内的残留水可在所述强排水泵330的作用下,通过所述另一第二强排口240排出。
[0044]
所述洗涤系统200还可以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可对流经所述洗涤系统200的水进行加热,以实现对所述洗碗机10内的餐具的更好的清洗效果。具体的,所述加热装置可以为设于所述循环泵210内的加热模块,使得所述循环泵210在循环水的同时,起到对水加热的作用。
[0045]
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洗碗机10在洗涤完成后,所述排水泵120将所述水杯110内洗涤后的污水由所述排水管130排出,所述排水管130直接将污水排出时可能会产生回流,使水流发生虹吸现像而将污水再次吸回到水杯110中。鉴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排水系统100还包括防虹吸装置150,所述防虹吸装置150内设有排水通道151,所述排水管130包括内排水管131和外排水管132,所述内排水管131用于连通所述排水通道151和水杯110,所述外排水管132与所述排水通道151连通,所述水杯110内的水依次通过所述内排水管131、排水通道151和所述外排水管132。即所述水杯110内的水在所述排水泵120的作用下先通过所述内排水管131排至所述排水通过内,再由与所述排水通道151连通的所述外排水管132排至所述洗碗机10外,所述外排水管132降低了污水排出口的高度,避免了所述排水管130直接排出污水时存在的虹吸现象。
[0046]
由上述可知,所述洗碗机10在污水排出后,所述排水管130内会存有部分残留水,
且会再次倒流回所述水杯110内。考虑到所述内排水管131内的残留水经过一段时间倒流后数量减少,会有部分残留水贴附在所述内排水管131的内壁上,不能完全倒流回所述水杯110内。因此,较优的,所述内排水管131的底部设有第三强排口162,且所述述第三强排口162与所述强排进水管310连通,即所述强排进水管310通过所述第三强排口162与所述内排水管131相连通,汇集在所述内排水管131内的残留水可在所述强排水泵330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三强排口162排出。
[0047]
请参阅图1和图8,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排水管131和水杯110之间设有三通接头160,所述三通接头160与内排水管131和水杯110连接之外的另一接头开口朝下设置,且作为第三强排口162,所述第三强排口162通过所述强排进水管310连通所述强排水泵330的进水接口331。
[0048]
请参阅图8,进一步的,为了防止所述内排水管131在进行污水排出工作时,出现污水倒流回所述水杯110内的现象,所述第三强排口162和水杯110之间设有止回件161,所述止回件161用于限制所述内排水管131内的水路流向,防止所述内排水管131内的水倒流回所述水杯110内。具体的,所述止回件161包括止回片161a和安装管161b,所述安装管161b同轴安装于所述三通接头160内,且位于所述第三强排口162和水杯110之间,所述止回片161a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管161b靠近所述第三强排口162的一端,受所述安装管161b端部的阻挡,所述止回片161a只能朝远离所述安装管161b的方向转动。即水流由所述水杯110流向所述防虹吸装置150时,所述止回片161a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转动打开,所述安装管161b处于流通的状态,水流由所述防虹吸装置150流向所述水杯110时,所述止回片161a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与所述安装管161b端部抵接,所述安装管161b处于堵塞状态,限制水流流向所述水杯110。而当残留水限制于所述内排水管131时,即可在所述强排水泵330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三强排口162排出。
[0049]
与上一实施例不同,除设置所述止回件161来限制所述内排水管131内的水流流向外,还可以在所述第三强排口162和水杯110之间设置带有继电器的分流阀,或其他类似功能的装置。
[0050]
所述强排水泵330具有进水接口331和出水接口332,其中,所述强排进水管310连通所述强排水泵330的进水接口331以及所述第一强排口140、第二强排口240、第三强排口162,相应的,所述出水接口332连通有强排出水管,所述强排水泵330通过所述强排进水管310排出所述主排水系统100和洗涤系统200内的残留水后,再由所述强排排水管320将残留水排出所述洗碗机10外。
[0051]
请参阅图1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防虹吸装置150在靠近所述外排水管132处设有与所述排水通道151连通的第四强排口152,所述第四强排口152和强排水泵330的出水接口332之间连通有强排排水管320。即所述强排水泵330收集的残留水不是直接由所述强排排水管320排出,而是通过所述强排排水管320先排至所述排水通道151内,再通过所述外排水管132排至所述洗碗机10外。利用所述外排水管132将残留水排至洗碗机10外可以避免所述强排排水管320发生虹吸现象,同时可以减少所述洗碗机10外部出水口的设置,便于外部排水的统一设置。
[0052]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一实施例,所述外排水管132上设有第五强排口,所述第五强排口和强排水泵330的出水接口332之间连通有强排排水管320。即所述强排水泵330收集
的残留水不是直接由所述强排排水管320排出,而是通过所述强排排水管320先排至所述外排水管132内,再通过所述外排水管132排至所述洗碗机10外。同理,可以避免所述强排排水管320发生虹吸现象,同时可以减少所述洗碗机10外部出水口的设置,便于外部排水的统一设置。
[0053]
请参阅图7,由上述可知,所述主排水系统100和洗涤系统200上都设有强排口,即表明所述强排进水管310的数量为多根,此时所述强排水泵330的进水接口331的数量可以为1个,多根所述强排进水管310与所述强排水泵330的同一进水接口331相连通;也可以设置为所述强排水泵330的进水接口331的数量为多个,包括所述强排水泵330的进水接口331的数量与所述强排进水管310的数量相对应,每一所述强排进水管310与所述强排水泵330的不同的进水接口331相连通。同理,所述强排水泵330的出水接口332数量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多个,分别连接不同的所述强排排水管320。
[0054]
所述主排水系统100和洗涤系统200与所述强排水系统300连通后,所述强排水系统300排出所述主排水系统100和洗涤系统200内的残留水的顺序不做限定,可以先排出所述主排水系统100内的残留水,也可以先排出所述洗涤系统200内的残留水,还可以将所述主排水系统100和洗涤系统200内的残留水同时排出。
[0055]
所述强排水泵330的具体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叶轮泵、隔膜泵和真空泵等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排水泵。
[005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