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吊点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2022-11-12 22:59: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设备起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点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核电厂房的内部平台普遍布置有钢格栅结构,在建设阶段的施工作业和运行阶段的检修作业都需要考虑和解决如何在该环境条件下设置临时吊点、开展起吊作业的问题。
3.目前常用的在钢格栅结构下方进行起吊作业的方法,一般是横铺一块枕木或者一根架子管作为吊点,挂上吊带或吊索进行起吊。然而,用枕木和架子管做临时吊点的方法,比较原始,作业人员布置吊点时较随意、不规范,对于吊点能否承受相应负荷也仅能凭经验判断,不安全且不可靠。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起吊作业安全性及可靠性的吊点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5.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吊点装置,用于定位在钢格栅结构上,所述吊点装置包括盒体、收容在所述盒体内的钢丝吊索、牵引绳以及承重杆;
6.所述盒体的外周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用于卡扣穿接以将所述盒体固定在钢格栅结构上;
7.所述盒体内设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盒体底部的通孔;所述吊点装置在使用状态下,所述钢丝吊索的一端套设在所述承重杆上,相对另一端通过所述通孔和钢格栅结构的格栅孔悬挂在所述钢格栅结构下方。
8.优选地,所述盒体水平放置在所述钢格栅结构上;所述盒体内设有相邻排布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和第三容置槽,所述钢丝吊索和牵引绳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内,所述承重杆水平放置在所述第三容置槽内;
9.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三容置槽内。
10.优选地,所述盒体的四周侧面分别为从盒体的顶部到底部向外倾斜的斜面;
11.所述定位孔贯穿在至少一斜面上。
12.优选地,所述盒体包括对应其相对两个长边的两个第一斜面、对应在其相对两个短边的两个第二斜面,还包括对应在所述盒体的对角处并连接在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之间的第三斜面;所述定位孔贯穿在所述第三斜面上。
13.优选地,所述承重杆的长度为0.8m-1.6m;所述承重杆的直径为20mm-30mm。
14.优选地,所述吊点装置还包括可开合在所述盒体的开口上的盒盖。
15.优选地,所述吊点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定位孔配合,将所述盒体固定在钢格栅结构上的卡扣。
1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吊点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7.s1、将所述吊点装置放置并固定在钢格栅结构上;
18.s2、将钢丝吊索和牵引绳从盒体取出并将两者的一端进行连接;
19.s3、将所述钢丝吊索穿过所述盒体内的通孔,通过所述牵引绳将所述钢丝吊索下放到钢格栅结构的下方;
20.s4、所述钢丝吊索被下放至预定高度后,将起吊连接件悬挂到所述钢丝吊索上;
21.s5、通过所述牵引绳将所述钢丝吊索上拉,直至所述钢丝吊索与所述牵引绳连接的一端穿过所述盒体的通孔;
22.s6、将所述钢丝吊索的一端套至承重杆上,将所述承重杆水平放置在所述盒体内。
23.优选地,步骤s1中,通过卡扣穿接在所述吊点装置的盒体的定位孔和钢格栅结构之间,将所述盒体固定在所述钢格栅结构上。
24.优选地,所述盒体的四个对角外侧面均设有所述定位孔,通过至少四组所述卡扣分别与所述定位孔配合,将所述盒体水平固定在所述钢格栅结构上。
25.优选地,所述钢丝吊索的相对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
26.步骤s2中,将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所述钢丝吊索的第一端通过锁扣相连接;
27.步骤s3中,将所述钢丝吊索的第二端朝下,依次穿过所述盒体内的通孔和钢格栅结构的格栅孔,下放至预定高度。
28.优选地,步骤s4中,所述起吊连接件包括手拉葫芦。
2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盒体以及收容在其内的承重杆等配合钢丝吊索,在钢格栅结构上形成吊点,稳定可靠且安全。
30.吊点装置的尺寸规格等可钢格栅结构特点进行匹配设计,实现在空间狭促、物项紧凑的核电厂房内可灵活布置、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31.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32.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吊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吊点装置中钢丝吊索与承载杆的配合过程示意图(局部结构);
34.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吊点装置在钢格栅结构上的结构示意图(局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36.如图1-3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吊点装置,可包括盒体10、盒盖20、收容在盒体10内的钢丝吊索30、牵引绳40以及承重杆50。
37.本发明的吊点装置用于定位在钢格栅结构上,主要通过盒体10在钢格栅结构上进行定位。对此,盒体10的外周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100,定位孔100用于卡扣穿接以将盒体10固定在钢格栅结构上。
38.钢丝吊索30、牵引绳40以及承重杆50均收容在盒体10内。盒体10的顶部开放形成有开口,从而开放盒体10的内部空间,便于钢丝吊索30、牵引绳40以及承重杆50在盒体10内的取放。
39.盒盖20可开合在盒体10的顶部,用于启闭盒体10的开口。当盒盖20将盒体10的开口闭合后,同时将钢丝吊索30、牵引绳40以及承重杆50封闭在盒体10内部,方便吊点装置的搬运、收纳等操作。需要使用时,打开盒盖20以打开盒体10的开口,即可取放其中的钢丝吊索30、牵引绳40以及承重杆50。
40.为了减轻搬运负担,盒体10可采用具有一定刚性的绝缘塑料或者轻质金属制成,重量较轻。
41.盒盖20的一侧可以通过铰链等结构可转动连接在盒体10开口的一侧,从而盒盖20与盒体10不分离。当然,盒盖20也可以与盒体10单独设置,在需要闭合开口时,将盒盖20扣合在盒体10的开口上,盒盖20与盒体10之间可通过卡扣结构、紧配合或者螺栓连接件等方式可拆卸装配在盒体10上。
42.为了使盒体10可以稳定地水平放置在钢格栅结构上,盒体10可设置为底部尺寸大于顶部尺寸。例如,盒体10的横截面呈梯形,这样盒体10的底部可稳固的置于钢格栅结构上,不会发生倾斜等情况。
43.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盒体10的四周侧面分别为斜面,每一斜面均是从盒体10的顶部到底部向外倾斜,这样使得盒体10的底面的面积大于其顶面的面积。定位孔100贯穿在至少一斜面上。
44.进一步地,图1示出了大致呈扁平长方体的盒体10。对于该盒体10,其包括对应其相对两个长边的两个第一斜面101、对应在其相对两个短边的两个第二斜面102,还包括对应在盒体10的对角处并连接在第一斜面101和第二斜面102之间的第三斜面103。
45.定位孔100优选贯穿在第三斜面103上,这样,通过卡扣的穿接将盒体10的四个方向上的对角固定在钢格栅结构上。
46.另外,盒体10的第一斜面101、第二斜面102上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槽位,方便吊点装置的提放等等。
47.为将钢丝吊索30、牵引绳40以及承重杆50有序收容在盒体10内,盒体10内设有相邻排布第一容置槽11、第二容置槽12和第三容置槽13,在图1所示盒体10中,第一容置槽11、第二容置槽12和第三容置槽13两两相邻。
48.钢丝吊索30和牵引绳40分别设置在第一容置槽11和第二容置槽12内,承重杆50水平放置在第三容置槽13内。
49.其中,由于钢丝吊索30作为吊点的主要连接点,通常不会太长,因此第一容置槽11可根据钢丝吊索30的长度设置,便于钢丝吊索30水平放置其中。可以理解地,钢丝吊索30具有一个或以上。
50.牵引绳40用于连接钢丝吊索30并对钢丝吊索30进行下放或上提,一般会具有较长的长度,以足够将钢丝吊索30下放至钢格栅结构下放的预定位置。牵引绳40一般为柔性绳索形成,可折叠,因此其可折叠后收容在第二容置槽12内。
51.承重杆50用于与钢丝吊索30连接,与盒体10配合承载钢丝吊索30下方所连接物件的重量,其在钢格栅结构上保持水平放置,并且定位在盒体10的第三容置槽13内,与盒体10一起水平定位在钢格栅结构上。第三容置槽13根据承重杆50的长度设置,以在长度上足够容纳承重杆50。
52.另外,第三容置槽13的宽度可根据承重杆50设置,以对承重杆13有一定的位移限
制作用,避免承重杆50在第三容置槽13内发生影响起吊的径向方式的位移。
53.在图1、图2所示盒体10中,第一容置槽11和第二容置槽12处于盒体10内空间的一侧,并且处于一直线上。第三容置槽13与第一容置槽11、第二容置槽12并列,处于盒体10内空间的另一侧。
54.为使得钢丝吊索30套接承重杆50的状态下,承重杆50保持水平定位在盒体10内,盒体10内设有至少一个贯穿盒体10底部的通孔110,这样钢丝吊索30的一端可以穿过通孔进入盒体10内,套接到承重杆50上。
55.对应承重杆50在第三容置槽13内的定位,通孔设置在第三容置槽13内。根据需要,通孔可设有一个、两个、三个或者以上,对于两个通孔的设置,该两个通孔可对应承重杆50的两端开设在第三容置槽13底面,对于三个或以上通孔的设置,可沿着承重杆50的轴向方向间隔分布在第三容置槽13底面,便于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其中的至少一个通孔110。
56.本发明的吊点装置在使用状态下,钢丝吊索30的一端套设在承重杆50上,相对另一端通过通孔110和钢格栅结构的格栅孔悬挂在钢格栅结构下方。
57.承重杆50为经过力学分析计算而设计形成,可设有多种规格,例如长度为0.8m-1.6m,直径为20mm-30mm。盒体10尺寸9(特别是长度尺寸)根据所要收容的承重杆50的尺寸规格设置。
58.根据钢丝吊索30下方所要起吊物件的重量,选择具有对应承重值的承重杆50。例如,1.6m长、直径为30mm的承重杆50,或者0.8m长、直径为20mm的承重杆50。
59.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吊点装置还可包括与定位孔100配合,将盒体10固定在钢格栅结构上的卡扣。
60.本发明的吊点装置的使用方法,参考图1-3,可包括以下步骤:
61.s1、将吊点装置放置并固定在钢格栅结构上。
62.根据所要起吊的物件重量选择对应规格的吊点装置,例如选择其中承载杆50的规格,例如是1.6m长、直径为30mm,或者0.8m长、直径为20mm。
63.根据所要起吊的位置,将吊装装置放置在钢格栅结构上相对应的位置处。
64.通过卡扣穿接在盒体10的定位孔100和钢格栅结构之间,将盒体10固定在钢格栅结构上。
65.结合以上吊点装置的结构记载,优选盒体10的四个对角外侧面均设有定位孔100,通过至少四组卡扣分别与定位孔100配合,将盒体10水平固定在钢格栅结构上,确保盒体10在钢格栅结构上不会发生位移、转动。
66.s2、将钢丝吊索30和牵引绳40从盒体10取出并将两者的一端进行连接。
67.具体地,钢丝吊索30的相对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将钢丝吊索30和牵引绳40从盒体10取出后,将牵引绳40的一端与钢丝吊索30的第一端通过锁扣或其他连接件相连接。牵引绳40的另一端和钢丝吊索30的第二端分别自由。
68.s3、将钢丝吊索30穿过盒体10内的通孔110,通过牵引绳40将钢丝吊索30下放到钢格栅结构的下方。
69.结合步骤s2,将钢丝吊索30的第二端朝下,依次穿过盒体10内的通孔110和钢格栅结构的格栅孔,通过牵引绳40下放至钢格栅结构下方的预定高度。
70.另外,由于通孔110设置在承重杆50所放置的第三容置槽13内,因此在下放钢丝吊
索30前,先将承重杆50从第三容置槽13内取出,露出通孔110。
71.s4、钢丝吊索30被下放至预定高度后,将起吊连接件如手拉葫芦等悬挂到钢丝吊索30上。
72.s5、通过牵引绳40将钢丝吊索30上拉,直至钢丝吊索30与牵引绳40连接的一端穿过盒体10的通孔110。
73.其中,钢丝吊索30以其第一端与牵引绳40连接,因此通过牵引绳40上拉钢丝吊索30时,将钢丝吊索30的第一端上拉直至依次穿过钢格栅结构的格栅孔和盒体10内的通孔110。
74.可以理解地,通过牵引绳40将钢丝吊索30上拉的同时,也将钢丝吊索30第二端连接的起吊连接件如手拉葫芦上拉,起吊连接件止于钢格栅结构的下方,即不会往上穿过钢格栅结构的格栅孔。
75.s6、将钢丝吊索30的一端套至承重杆50上,将承重杆50水平放置在盒体10内。
76.在钢丝吊索30的第一端穿过通孔110到达盒体10内或者第三容置槽13上方后,将钢丝吊索30的第一端套至承重杆50上,然后再将承重杆50放回第三容置槽13内,在第三容置槽13内水平放置。
77.钢丝吊索30在重力作用下拉紧悬挂在盒体10及钢格栅结构的下方,从而吊点装置在钢格栅结构上形成起吊点。
78.上述起吊点完成后,即可通过手拉葫芦连接的吊链进行物件的连接及起吊操作。
79.进一步地,对于上述吊点装置的使用方法中,在一实施方式中,通过牵引绳40将一个钢丝吊索30通过第三容置槽13内处于中间位置的通孔110下放至钢格栅结构下方的预定高度,在起吊连接件连接至钢丝吊索30的第二端上后,再通过牵引绳40将钢丝吊索30上拉,直至通过第三容置槽13内的通孔110,露出第三容置槽13上方。最后将钢丝吊索30的第一端套设到承重杆50的中部位置上,将承重杆50放置第三容置槽13内。
8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通过牵引绳40分别将两个钢丝吊索30通过第三容置槽13内两端的通孔110下放至钢格栅结构下方的预定高度,在起吊连接件连接至两个钢丝吊索30的第二端上后,再通过牵引绳40将两个钢丝吊索30上拉,直至分别通过第三容置槽13内两端的通孔110,露出第三容置槽13上方。最后分别将两个钢丝吊索30的第一端套设到承重杆50的两端上,将承重杆50放置第三容置槽13内。
81.在又一实施方式中,通过牵引绳40分别将三个钢丝吊索30通过第三容置槽13内两端和中间的通孔110下放至钢格栅结构下方的预定高度,将至少一个起吊连接件连接至三个钢丝吊索30的第二端上后,再通过牵引绳40将三个钢丝吊索30上拉,直至分别通过第三容置槽13内的通孔110,露出第三容置槽13上方。最后分别将三个钢丝吊索30的第一端套设到承重杆50的两端和中部位置上,将承重杆50放置第三容置槽13内。
82.另外,根据起吊物件需求,还可在钢格栅结构上布置两个或以上的吊点装置,每一吊点装置下方吊接至少一个手拉葫芦,通过两个或以上手拉葫芦的配合,对物件进行起吊操作。
8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