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辅助触点单元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22:35: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安装于电磁接触器的辅助触点单元。


背景技术:

2.能够选择性地安装于电磁接触器的辅助触点单元与电磁接触器的开闭连动地将辅助触点的信号输出到外部的电子控制电路等。作为辅助触点单元的形式,例如如引用文献1所示,有安装于电磁接触器的主体侧面的侧挂式。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3864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侧挂(side-on)式的辅助触点单元在安装构造采用卡扣的情况下,能够用徒手容易地安装。但是,卡扣一般不能徒手容易地解除。因此,在拆卸时必须将电磁接触器的壳体分解。电磁接触器的壳体在将分割后的壳体彼此螺纹固定的类型中,需要将螺钉卸下的工具。另外,在利用线弹簧将分割后的壳体彼此固定的类型中,需要用于将线弹簧卸下并将壳体彼此卸下的工具。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安装于电磁接触器的辅助触点单元中,提高拆卸的容易性。
9.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0.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辅助触点单元是能够利用卡扣安装在电磁接触器的侧面的辅助触点单元,卡扣包括:突出部,其向电磁接触器突出,形成为钩状的前端部能够与电磁接触器卡合;和解除操作部,其形成在突出部的根端侧,通过其被从外部按压时的挠曲来解除与电磁接触器卡合的前端部。
11.发明效果
12.根据本发明,由于设置了仅通过从外部进行按压来解除与电磁接触器卡合的突出部的前端部的解除操作部,所以能够通过徒手(手指)容易地解除卡扣。因此,不需要将壳体分解或使用工具,能够提高拆卸的容易性。
附图说明
13.图1是表示电磁接触器和辅助触点单元的图。
14.图2是表示电磁接触器的图。
15.图3是表示电磁接触器中的安装孔的截面的图。
16.图4是表示辅助触点单元的外观的图。
17.图5是表示辅助触点单元中的安装孔的截面的图。
18.图6是表示卡扣的图。
19.图7是表示辅助触点单元的安装方法的图。
20.图8是表示辅助触点单元的拆卸方法的图。
21.图9是表示将壳体分解后的辅助触点单元的图。
22.图10是表示辅助触点支承件的图。
23.图11是表示辅助触点的图。
24.图12是表示比较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各附图是示意性的,存在与现实不同的情况。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例示了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方法,并不将结构特定为下述的结构。即,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能够在要求的权利范围所记载的技术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26.《一个实施方式》
27.《结构》
28.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起见,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纵向、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
29.图1是表示电磁接触器和辅助触点单元的图。
30.图中的(a)表示将辅助触点单元12安装于电磁接触器11之前的状态。图中的(b)表示在电磁接触器11的侧面安装有第一个辅助触点单元12,进而在第一个辅助触点单元12的侧面安装有第二个辅助触点单元12的状态。均是从正面观察电磁接触器11和辅助触点单元12、即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的状态。
31.电磁接触器11对主电路进行开闭,辅助触点单元12与电磁接触器11的开闭连动地将辅助触点的信号输出到外部的电子控制电路等。辅助触点单元12是安装于电磁接触器11的宽度方向的侧面的侧挂式,且成为能够将多台辅助触点单元12彼此连结的构造。在此,仅在电磁接触器11的一个侧面安装有辅助触点单元12,但在另一个侧面也能够同样地安装辅助触点单元12。辅助触点单元12对电磁接触器11的最大安装个数依赖于内置于电磁接触器11的电磁铁的吸引力,在此,能够将一个侧面和另一个侧面合起来安装3个或4个左右。辅助触点单元12成为通过卡扣13能够拆装的构造。
32.图2是表示电磁接触器的图。
33.在此,仅图示了电磁接触器11中的一个侧面,但另一个侧面是在宽度方向上反转的对称结构,所以省略图示。电磁接触器11的壳体是树脂制的。
34.在电磁接触器11中,在纵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的各端面21中的进深方向的进深侧且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的各外缘,形成有能够钩挂(卡合)卡扣13的突起部22。突起部22向纵向的外侧凸出,是沿着进深方向延伸的突起,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面与电磁接触器11的侧面23对齐。突起部22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面与纵向上的外侧的端面的角部被倒角。
35.在电磁接触器11中,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的各侧面23中的进深方向的大致中央且纵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壳体的侧壁并沿着进深方向延伸的开口部24。收纳在内部的主触点支承件25的可动凹部26从开口部24露出。主触点支承件25通
过根据电磁铁的开/关沿深度方向移位来进行主触点的开闭,并且可动凹部26形成在主触点支承件25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面上。
36.在电磁接触器11中,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的各侧面23中的进深方向的大致中央且纵向的两侧形成有安装凹部27。
37.在电磁接触器11中,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的各侧面23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且纵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安装孔28。
38.图3是表示电磁接触器中的安装孔的截面的图。
39.这里,仅表示了电磁接触器11的壳体,并且省略了收纳在其中的主触点支承件25。当从纵向观察时,安装孔28是以大致l字状贯通壳体的侧壁的孔,包括沿着宽度方向形成的宽度方向孔28a和沿着进深方向形成的进深方向孔28b。即,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前进,弯曲成直角,通至进深方向的跟前侧。
40.图4是表示辅助触点单元的外观的图。
41.在辅助触点单元12中,将宽度方向中的离开电磁接触器11的一侧设为外侧,将靠近电磁接触器11的一侧设为内侧。图中的(a)表示辅助触点单元12中的成为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侧面31。辅助触点单元12的壳体为树脂制的。
42.在辅助触点单元12中,在进深方向的进深侧且在纵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两者形成有一对卡扣13。一对卡扣13分别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能够钩挂于电磁接触器11的突起部22。
43.在辅助触点单元12中,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面31中的进深方向的大致中央且纵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壳体的侧壁并沿着进深方向延伸的开口部34。收纳在内部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5的可动凸部36从开口部34突出。可动凸部36能够插入到主触点支承件25的可动凹部26。在可动凸部36插入到主触点支承件25的可动凹部26中的情况下,辅助触点支承件35与主触点支承件25连动,并沿深度方向移位,由此进行辅助触点的开闭。
44.在辅助触点单元12中,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面31中的进深方向的大致中央且纵向的两侧形成有一对安装凸部37。一对安装凸部37分别能够嵌入电磁接触器11的安装凹部27。
45.在辅助触点单元12中,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面31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且纵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安装钩38。安装钩38首先形成为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然后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突出的钩状,能够钩挂于电磁接触器11的安装孔28。
46.图中的(b)表示辅助触点单元12中的成为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侧面41。
47.在辅助触点单元12中,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侧面41中的进深方向的大致中央且纵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壳体的侧壁并沿着进深方向延伸的开口部44。收纳在内部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5的可动凹部46从开口部44露出。另一辅助触点支承件35的可动凸部36能够插入可动凹部46。
48.在辅助触点单元12中,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侧面41中的进深方向的大致中央且纵向的两侧形成有一对安装凹部47。在一对安装凹部47分别能够嵌入另一辅助触点单元12的安装凸部37。
49.在辅助触点单元12中,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侧面41中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且纵
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安装孔48。另一辅助触点单元12的安装钩38能够钩挂于安装孔48。
50.图5是表示辅助触点单元中的安装孔的截面的图。
51.这里,仅表示了辅助触点单元12的壳体,并且省略了收纳在其中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5。当从纵向观察时,安装孔48是以大致l字状贯通壳体的侧壁的孔,包括沿着宽度方向形成的宽度方向孔48a和沿着进深方向形成的进深方向孔48b。即,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前进,弯曲成直角,通至进深方向的跟前侧。
52.图6是表示卡扣的图。
53.在辅助触点单元12中,在纵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的各端面51中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外缘形成有能够钩挂(卡合)卡扣13的突起部52。突起部52是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大致板状,向纵向的外侧延伸,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面与辅助触点单元1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41对齐。突起部52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面与纵向上的外侧的端面的角部被倒角。
54.在辅助触点单元12中,在纵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的各端面51中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卡扣13。
55.卡扣13包括突出部53和解除操作部54。
56.突出部53是沿着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的大致板状,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其前端部55形成为向纵向的内侧凸出的钩状。前端部55能够钩挂于电磁接触器11的突起部22或者另一辅助触点单元12的突起部52。在安装时,为了使前端部55容易越过突起部22或突起部52,前端部55的纵向的内侧以越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去则纵向的厚度越小的方式倾斜。突出部53中的除了前端部55以外的纵向上的内侧的端面位置与突起部52中的纵向上的前端位置设定为纵向上的位置相同。
57.解除操作部54形成于突出部53的根端侧,通过被从外部向纵向的内侧按压时的挠曲,解除卡在电磁接触器11的突起部22上或卡在另一辅助触点单元12的突起部52上的前端部55。
58.解除操作部54包括主干部56和操作部57。
59.主干部56是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大致板状,从端面51中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向纵向的外侧延伸,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面形成有突出部53。
60.操作部57是沿着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的大致板状,从主干部56的前端侧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其前端部58形成为向纵向的外侧凸出的钩状,以便用户容易钩挂手指。前端部58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面与辅助触点单元1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41对齐。操作部57在被从外部向纵向的内侧按压时,使主干部56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挠曲。此时,突出部53的前端部55向纵向的外侧位移,由此前端部55从电磁接触器11的突起部22或者从另一辅助触点单元12的突起部52解除,能够进行辅助触点单元12的拆卸。
61.接着,对辅助触点单元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62.图7是表示辅助触点单元的安装方法的图。
63.首先,一边使辅助触点单元12倾斜,一边将安装钩38钩挂于电磁接触器11的安装孔28。接着,在将电磁接触器11的主触点支承件25向进深方向的进深侧压入的状态下,使辅助触点单元12的进深方向的进深侧接近电磁接触器11。此时,可动凸部36插入主触点支承件25的可动凹部26,安装凸部37嵌入安装凹部27。
64.另外,在卡扣13的前端部55与突起部22抵接并进一步压入时,在突出部53、主干部56产生挠曲。并且,在前端部55越过突起部22而挠曲的突出部53、主干部56复原时,钩状的前端部55钩挂于突起部22,辅助触点单元12固定于电磁接触器11。安装钩38和卡扣13在宽度方向上支承辅助触点单元12,安装凸部37在进深方向上支承辅助触点单元12。在辅助触点单元12上安装另一辅助触点单元12的情况也相同。
65.图8是表示辅助触点单元的拆卸方法的图。
66.卡扣13在纵向的一端和另一端的两者各设置有一个,当分别将解除操作部54向纵向的内侧按压时,钩挂于电磁接触器11的突起部22的前端部55被解除。操作部57的前端部58彼此的分离距离被设定在一般的手的大小的用户能够容易地用拇指的指尖和其他手指(例如中指)的指尖捏住并向纵向的内侧按压的范围内。两个前端部55从突起部22解除后,将辅助触点单元12的进深方向的进深侧从电磁接触器11拉开。可动凸部36从主触点支承件25的可动凹部26脱离,安装凸部37从安装凹部27脱离后,通过将安装钩38从电磁接触器11的安装孔28脱离,辅助触点单元12的拆卸完成。从辅助触点单元12拆卸另一辅助触点单元12的情况也相同。
67.图9是表示将壳体分解后的辅助触点单元的图。
68.图中的(a)是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壳体61,图中的(b)是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壳体62。壳体61和壳体62均为树脂制,壳体6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与壳体62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通过使彼此的凸台嵌合而紧固。在辅助触点单元12的内部形成有触点收纳部63。辅助触点支承件35以能够沿深度方向前后移动的状态收纳在触点收纳部63中。
69.图10是表示辅助触点支承件的图。
70.图中的(a)是辅助触点支承件35的立体图,图中的(b)是辅助触点支承件35的截面图。
71.辅助触点支承件35由树脂制成,并且形成为在深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辅助触点支承件35中,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面中的进深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凸出的可动凸部36,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侧面中的进深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凹陷的可动凹部46。在辅助触点支承件35中,在深度方向上的可动凹部46的进深侧形成有沿纵向贯通的开口部71,在深度方向上的可动凹部46的跟前侧形成有沿纵向贯通的开口部72。
72.在进深方向上的进深侧的开口部71设置有可动触头73,在进深方向上的跟前侧的开口部72设置有可动触头74。可动触头73和可动触头74是沿纵向延伸的板状的导电体,从辅助触点支承件35向纵向的两端侧突出,其两端侧成为分成两股的双触点。在可动触头73,在进深方向的进深侧的面形成有触点,在可动触头74,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面形成有触点。可动触头73在被设置于开口部71的接触弹簧75向进深方向的进深侧按压的状态下被弹性支承,可动触头74在被设置于开口部72的接触弹簧76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按压的状态下被弹性支承。
73.图11是表示辅助触点的图。
74.在此,省略壳体62,表示从宽度方向的内侧观察壳体61的状态。
75.在壳体61上,在进深方向的进深侧设置有一对固定触头81。一对固定触头81分别是沿着宽度方向和纵向的板状的导电体,纵向的内侧配置于触点收纳部63的内侧,纵向的
外侧配置于触点收纳部63的外侧。固定触头81在成为纵向的内侧的端部,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面形成有触点,在纵向的外侧形成有螺纹端子用的螺纹孔。由固定触头81和可动触头73构成的辅助触点在此为常开型的a触点。即,在电磁接触器11的主触点打开时,辅助触点支承件35位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由此可动触头73相对于固定触头81分离,辅助触点打开。另一方面,在电磁接触器11的主触点闭合时,辅助触点支承件35位于进深方向的进深侧,由此,可动触头73与固定触头81接触,辅助触点闭合。
76.在壳体61上,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设置有一对固定触头82。一对固定触头82分别是沿着宽度方向和纵向的板状的导电体,纵向的内侧配置于触点收纳部63的内侧,纵向的外侧配置于触点收纳部63的外侧。固定触头82在成为纵向的内侧的端部,在进深方向的进深侧的面形成有触点,在纵向的外侧形成有螺纹端子用的螺纹孔。在此,由固定触头82和可动触头74构成的辅助触点为常闭型的b触点。即,在电磁接触器11的主触点打开时,辅助触点支承件35位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由此可动触头74与固定触头82接触,辅助触点闭合。另一方面,在电磁接触器11的主触点闭合时,辅助触点支承件35位于进深方向的进深侧,由此,可动触头74相对于固定触头82分离,辅助触点打开。
77.《作用》
78.接着,对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要作用进行说明。
79.现有的卡扣徒手无法容易地解除。本实施方式的卡扣13将突出部53的前端部55钩挂于电磁接触器11的突起部22,但将使前端部55解除的解除操作部54设置于突出部53的根端侧。解除操作部54通过被从外部按压时的挠曲,来解除钩挂于电磁接触器11的突起部22的前端部55。根据该构造,能够用徒手(手指)容易地解除卡扣13。因此,不需要将壳体分解或使用工具,能够提高拆卸的容易性。
80.卡扣13在纵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两者各设置一个,解除操作部54分别通过从外部向纵向的内侧按压时的挠曲,使钩挂于电磁接触器11的突起部22的前端部55解除。解除操作部54彼此的分离距离被设定在一般的手的大小的用户能够用拇指的指尖和其他手指(例如中指)的指尖容易地捏住并向纵向的内侧按压的范围内。因此,用户用单手将一对解除操作部54分别同时向纵向的内侧按压,从而能够一次解除两者的卡扣13。
81.解除操作部54的主干部56向纵向的外侧延伸,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面形成有突出部53。解除操作部54的操作部57从主干部56的纵向的前端侧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在被从外部向纵向的内侧按压时,使主干部56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挠曲。根据该结构,通过从外部按压时的挠曲,能够解除卡在电磁接触器11的突起部22上的前端部55。操作部57的前端部58形成为向纵向的外侧凸出的钩状,所以用户容易勾住手指,可操作性优异。
82.卡扣13能够钩挂于另一辅助触点单元12,多个辅助触点单元能够连结。因此,能够应对辅助触点的追加要求。
83.在辅助触点支承件35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形成有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凸出的可动凸部36。可动凸部36既能够插入到电磁接触器11中的主触点支承件25的可动凹部26,也能够插入到另一辅助触点单元12中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5的可动凹部46。另一方面,在辅助触点支承件35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形成有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凹陷的可动凹部46。可动凹部46能够供另一辅助触点单元12中的可动凸部36插入。根据该结构,辅助触点单元12能够多个连结。
84.接着,对比较例进行说明。
85.图12是表示比较例的图。
86.在此表示卡扣的现有构造。辅助触点单元112通过卡扣113安装于电磁接触器111。电磁接触器111能够分割为上壳体114和下壳体115,在上壳体114形成有钩挂卡扣113的突起部116。该卡扣113不能徒手容易地解除。为了拆卸辅助触点单元112,首先,必须将电磁接触器111分解为上壳体114和下壳体115,使辅助触点单元112向进深方向的进深侧滑动,从突起部116解除卡扣113。而且,由于上壳体114和下壳体115被未图示的线弹簧固定,所以需要用于将线弹簧卸下并将上壳体114和下壳体115卸下的工具。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能够用徒手(手指)容易地解除卡扣13。
87.以上,参照有限数量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权利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基于上述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改变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88.附图标记说明
89.11

电磁接触器、12

辅助触点单元、13

卡扣(snap fit)、21

各端面、22

突起部、23

侧面、24

开口部、25

主触点支承件、26

可动凹部、27

安装凹部、28

安装孔、28a

宽度方向孔、28b

进深方向孔、31

侧面、34

开口部、35

辅助触点支承件、36

可动凸部、37

安装凸部、38

安装钩、41

侧面、44

开口部、46

可动凹部、47

安装凹部、48

安装孔、48a

宽度方向孔、48b

进深方向孔、51

端面、52

突起部、53

突出部、54

解除操作部、55

前端部、56

主干部、57

操作部、58

前端部、61

壳体、62

壳体、63

触点收纳部、71

开口部、72

开口部、73

可动触头、74

可动触头、81

固定触头、82

固定触头、111

电磁接触器、112

辅助触点单元、113

卡扣、114

上壳体、115

下壳体、116

突起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