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插入装置及插入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21:36: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插入装置及插入系统,特别是涉及能够插入的插入装置及插入系统。


背景技术:

2.蓄电池组具有连接器,通过连接器连接于充电放电装置来对蓄电池组进行充电放电。连接器包含多个端子,例如是正极端子、负极端子、信息发送端子、信息接收端子、信号接地端子(sg;signal ground)、安全用接地端子(fg;frame ground)(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100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7.由于在端子间发生短路或者在端子产生火花而导致危险性变大。
8.本公开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端子的安全性的技术。
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插入装置能够通过插入而连接于接纳侧装置,其中,该插入装置包括:多个插入端子,其能够一对一地向接纳侧装置所具备的多个插入口插入;以及主体,其支承多个插入端子。多个插入端子包含:检测端子,能够对该检测端子施加电压以检测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的连接;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其在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连接之后能够传送电力;以及通信端子,其在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连接之后能够传送数据。检测端子配置于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通信端子配置于检测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检测端子的尺寸比通信端子的尺寸小。
11.本公开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插入装置。该装置是能够通过插入而连接于接纳侧装置的插入装置,其中,该插入装置包括:多个插入端子,其能够一对一地向接纳侧装置所具备的多个插入口插入;以及主体,其支承多个插入端子。多个插入端子包含:检测端子,能够对该检测端子施加电压以检测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的连接;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其在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连接之后能够传送电力;以及通信端子,其在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连接之后能够传送数据。检测端子配置于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通信端子配置于检测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检测端子的宽度比负极端子的宽度宽。
12.本公开的又一个技术方案也是一种插入装置。该装置是能够通过插入而连接于接纳侧装置的插入装置,其中,该插入装置包括:多个插入端子,其能够一对一地向接纳侧装置所具备的多个插入口插入;以及主体,其支承多个插入端子。多个插入端子包含:检测端子,能够对该检测端子施加电压以检测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的连接;正极端子和负极端
子,其在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连接之后能够传送电力;以及通信端子,其在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连接之后能够传送数据。检测端子的高度比正极端子的高度、负极端子的高度、通信端子的高度低。
13.本公开的再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插入系统。该插入系统包括:接纳侧装置,其具备多个插入口;以及插入装置,其具备能够一对一地向接纳侧装置的多个插入口插入的多个插入端子。多个插入端子包含:检测端子,能够对该检测端子施加电压以检测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的连接;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其在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连接之后能够传送电力;以及通信端子,其在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连接之后能够传送数据。多个插入口包含:检测端子用插入口,其供检测端子插入;正极端子用插入口,其供正极端子插入;负极端子用插入口,其供负极端子插入;以及通信端子用插入口,其供通信端子插入。接纳侧装置包括:检测端子用接触部,其能够与插入到检测端子用插入口的检测端子接触;正极端子用接触部,其能够与插入到正极端子用插入口的正极端子接触;负极端子用接触部,其能够与插入到负极端子用插入口的负极端子接触;以及通信端子用接触部,其能够与插入到通信端子用插入口的通信端子接触。检测端子用插入口与检测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比正极端子用插入口与正极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负极端子用插入口与负极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通信端子用插入口与通信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长。
14.发明的效果
15.根据本公开,能够提高端子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6.图1的(a)-图1的(b)是表示实施例1的充电放电系统的构造的图。
17.图2的(a)-图2的(c)是表示图1的(a)-图1的(b)的充电放电系统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图。
18.图3的(a)-图3的(d)是表示插入端子的配置的图。
19.图4的(a)-图4的(d)是表示实施例2的插入端子的配置的图。
20.图5的(a)-图5的(c)是表示实施例3的插入端子的配置的图。
21.图6的(a)-图6的(b)是表示实施例4的蓄电池组的构造的图。
22.图7的(a)-图7的(c)是表示实施例4的充电放电装置的构造的图。
23.图8的(a)-图8的(c)是表示实施例4的另一个充电放电系统的构造的图。
24.图9的(a)-图9的(c)是表示实施例4的又一个充电放电系统的构造的图。
25.图10是表示实施例4的再一个充电放电装置的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实施例1)
27.在具体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之前说明实施例的概要。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能够通过将蓄电池组连接于充电放电装置来对蓄电池组执行充电放电的充电放电系统。在充电放电装置设有多个插入端子,并且在蓄电池组设有多个插入口,通过插入端子一对一地向插入口插入,从而蓄电池组连接于充电放电装置。多个插入端子例如包含用于检测蓄电池组与充电放电装置的连接的检测端子、能够在蓄电池组和充电放电装置之间传送电力的正极
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能够在蓄电池组和充电放电装置之间传送数据的第1通信端子和第2通信端子。
28.对于检测端子,在对其施加电压并将其向插入口插入从而连接于充电放电装置时,连接于充电放电装置的接地部而流动有电流。此外,通过检测电流来检测蓄电池组与充电放电装置的连接。并且,在检测到蓄电池组与充电放电装置的连接时,通过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传送电力,通过第1通信端子和第2通信端子传送数据。至此,各插入端子的尺寸全部相同,而且检测端子与负极端子相邻地配置。在金属异物这样的良导体落下到充电放电装置并且良导体与检测端子和负极端子接触时,在充电放电装置中发生短路。
29.为了抑制短路的发生,本实施例的充电放电装置使检测端子与负极端子不相邻,而是在所述检测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例如配置第2通信端子。此外,检测端子的尺寸比第2通信端子的尺寸小。在此,尺寸包含插入端子的宽度、高度。根据这样的插入端子的配置和尺寸,即使良导体落下到充电放电装置,良导体也不易与检测端子和负极端子接触。
30.图1的(a)-图1的(b)表示充电放电系统1000的构造。如图1的(a)-图1的(b)所示地限定由x轴、y轴、z轴构成的正交坐标系。x轴、y轴在水平面内互相正交。z轴与x轴和y轴垂直,沿高度(垂直)方向延伸。此外,x轴、y轴、z轴各自的正方向限定为图1的(a)-图1的(b)中的箭头的方向,负方向限定为与箭头相反的方向。此外,也有时将x轴的正方向侧称作“前侧”,将x轴的负方向侧称作“后侧”,将y轴的正方向侧称作“右侧”,将y轴的负方向侧称作“左侧”,将z轴的正方向侧称作“上侧”,将z轴的负方向侧称作“下侧”。因此,z轴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x轴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y轴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
31.图1的(a)是表示充电放电系统1000的构造的立体图。蓄电池组10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箱形形状,充电放电装置20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箱形形状。通过蓄电池组100向充电放电装置200的上侧的面插入,从而蓄电池组100连接于充电放电装置200。蓄电池组100在内部包含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通过蓄电池组100连接于充电放电装置200来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放电。
32.图1的(b)是表示从图1的(a)的状态拆卸了蓄电池组100的充电放电装置200的构造的立体图。在充电放电装置200的上表面设有与蓄电池组100的形状相应的形状的凹坑,在凹坑的下侧配置有在x-y平面中扩展的支承面202。在支承面202沿左右方向排列多个朝向上侧突出的板形形状的插入端子210。
33.图2的(a)-图2的(c)表示充电放电系统1000的一部分的构造。图2的(a)表示充电放电装置200的沿着图1的(b)的a-a’线剖切了的情况的立体图。在充电放电装置200的支承面202从左侧朝向右侧排列第1插入端子210a、第2插入端子210b、第3插入端子210c、第4插入端子210d、第5插入端子210e。第1插入端子210a、第2插入端子210b、第3插入端子210c、第4插入端子210d、第5插入端子210e是具有在z-x面中扩展的面的板形形状的金属端子。第1插入端子210a、第2插入端子210b、第3插入端子210c、第4插入端子210d、第5插入端子210e统称作插入端子210,但插入端子210的数量并不限定于“5”。支承多个插入端子210的支承面202也可以称作主体。
34.图2的(b)是像图1的(a)那样蓄电池组100连接于充电放电装置200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将具备多个插入端子210的充电放电装置200称作“插入装置”的情况下,被多个插入端子210插入的蓄电池组100称作“接纳侧装置”。此外,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的组合称作“插入系统”。与图2的(a)同样,在充电放电装置200的支承面202从左侧朝向右侧排列第1插入端子210a、第2插入端子210b、第3插入端子210c、第4插入端子210d、第5插入端子210e。
35.蓄电池组100的下侧的面是底面102,在底面102沿左右方向排列第1插入口110a、第2插入口110b、第3插入口110c、第4插入口110d、第5插入口110e。第1插入口110a、第2插入口110b、第3插入口110c、第4插入口110d、第5插入口110e统称作插入口110,插入端子210能够一对一地向插入口110插入。例如,第1插入端子210a向第1插入口110a插入。在将插入端子210插入到插入口110的状态下,支承面202从下侧支承底面102。
36.在蓄电池组100的内部,在第1插入口110a的上侧设有第1接触部120a。在将第1插入端子210a插入到第1插入口110a的状态下,第1插入端子210a的顶端部分以被第1接触部120a从左侧和右侧夹持的方式与第1接触部120a连接。由于第1接触部120a也由金属形成,因此第1接触部120a与第1插入端子210a也电连接。
37.第2接触部120b和第2插入端子210b、第3接触部120c和第3插入端子210c、第4接触部120d和第4插入端子210d、第5接触部120e和第5插入端子210e也与第1接触部120a和第1插入端子210a同样地构成。第1接触部120a、第2接触部120b、第3接触部120c、第4接触部120d、第5接触部120e统称作接触部120。连接接触部120和插入端子210相当于连接蓄电池组100和充电放电装置200。蓄电池组100的内部的蓄电池130例如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
38.图2的(c)与图2的(a)同样地表示,是表示充电放电装置200与第1接触部120a~第5接触部120e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像图示那样,接触部120在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夹持插入端子210的左侧的面和右侧的面。
39.图3的(a)-图3的(d)表示插入端子210的配置。图3的(a)-图3的(b)是从上侧观察多个插入端子210的图。图3的(a)表示成为本实施例的比较对象的插入端子210的配置。在此,检测端子“d”是为了检测充电放电装置200与蓄电池组100的连接而施加电压的端子。正极端子“ ”和负极端子“-”是用于在充电放电装置200与蓄电池组100连接之后传送电力的端子。第1通信端子“c1”和第2通信端子“c2”是用于在充电放电装置200与蓄电池组100连接之后传送数据的端子。第1通信端子“c1”和第2通信端子“c2”统称作通信端子。
40.像图示那样,第1插入端子210a作为正极端子“ ”而使用,第2插入端子210b作为第1通信端子“c1”而使用,第3插入端子210c作为第2通信端子“c2”而使用。此外,第4插入端子210d作为负极端子“-”而使用,第5插入端子210e作为检测端子“d”而使用。也就是说,负极端子“-”与检测端子“d”相邻地配置。此外,第1插入端子210a~第5插入端子210e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宽度。在这样的配置中,在作为金属异物的良导体300存在于第4插入端子210d到第5插入端子210e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良导体300与第4插入端子210d和第5插入端子210e接触。其结果,负极端子“-”和检测端子“d”发生短路,因此会对负极端子“-”施加检测端子“d”的电压。
41.图3的(b)表示用于防止在图3的(a)中发生的短路的插入端子210的配置。第1插入端子210a作为正极端子“ ”而使用,第2插入端子210b作为第1通信端子“c1”而使用,第3插入端子210c作为检测端子“d”而使用。此外,第4插入端子210d作为第2通信端子“c2”而使用,第5插入端子210e作为负极端子“-”而使用。这样,正极端子“ ”和负极端子“-”配置于两端,在正极端子“ ”和负极端子“-”之间配置有检测端子“d”,并且在检测端子“d”和负极
端子“-”之间配置有第2通信端子“c2”。也就是说,检测端子“d”与负极端子“-”不相邻地配置。
42.正极端子“ ”、负极端子“-”及检测端子“d”的尺寸比第1通信端子“c1”和第2通信端子“c2”的尺寸小。具体而言,正极端子“ ”、负极端子“-”及检测端子“d”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比第1通信端子“c1”和第2通信端子“c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窄。特别是,正极端子“ ”、负极端子“-”及检测端子“d”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第1通信端子“c1”和第2通信端子“c2”的内侧。在这样的配置中,在良导体300存在于第3插入端子210c到第5插入端子210e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良导体300不与第3插入端子210c和第5插入端子210e中的至少一者接触。其结果,负极端子“-”和检测端子“d”不发生短路,因此不会对负极端子“-”施加检测端子“d”的电压。
43.图3的(c)-图3的(d)是从横侧观察多个插入端子210的图。图3的(c)表示成为本实施例的比较对象的插入端子210的配置。与图3的(a)同样,第1插入端子210a作为正极端子“ ”而使用,第2插入端子210b作为第1通信端子“c1”而使用,第3插入端子210c作为第2通信端子“c2”而使用。此外,第4插入端子210d作为负极端子“-”而使用,第5插入端子210e作为检测端子“d”而使用。也就是说,负极端子“-”与检测端子“d”相邻地配置。此外,第1插入端子210a~第5插入端子210e在高度方向上具有相同的高度。在这样的配置中,在良导体300以覆盖第4插入端子210d和第5插入端子210e的方式存在的情况下,良导体300与第4插入端子210d和第5插入端子210e接触。其结果,负极端子“-”和检测端子“d”发生短路,因此会对负极端子“-”施加检测端子“d”的电压。
44.图3的(d)表示用于防止在图3的(c)中发生的短路的插入端子210的配置。与图3的(b)同样,第1插入端子210a作为正极端子“ ”而使用,第2插入端子210b作为第1通信端子“c1”而使用,第3插入端子210c作为检测端子“d”而使用。此外,第4插入端子210d作为第2通信端子“c2”而使用,第5插入端子210e作为负极端子“-”而使用。
45.正极端子“ ”、负极端子“-”及检测端子“d”的尺寸比第1通信端子“c1”和第2通信端子“c2”的尺寸小。具体而言,检测端子“d”的高度比正极端子“ ”、负极端子“-”、第1通信端子“c1”及第2通信端子“c2”的高度低。在这样的配置中,在良导体300以覆盖第3插入端子210c~第5插入端子210e的上侧的方式存在的情况下,良导体300不与第3插入端子210c接触。其结果,负极端子“-”和检测端子“d”不发生短路,因此不会对负极端子“-”施加检测端子“d”的电压。
46.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检测端子配置于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通信端子配置于检测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检测端子的尺寸比通信端子的尺寸小,因此能够不易发生检测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的短路。此外,由于不易发生检测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的短路,因此能够提高端子的安全性。此外,由于不易发生检测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的短路,因此能够提高端子的耐久性。此外,由于检测端子的宽度比通信端子的宽度窄,因此能够不易发生检测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的短路。此外,由于检测端子的高度比通信端子的高度低,因此能够不易发生检测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的短路。
47.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概要如下。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插入装置能够通过插入而连接于接纳侧装置,其中,该插入装置包括能够一对一地向接纳侧装置所具备的多个插入口(110)插入的多个插入端子(210)和支承多个插入端子(210)的主体。多个插入端
子(210)包含能够施加电压以检测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的连接的检测端子、在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连接之后能够传送电力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在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连接之后能够传送数据的通信端子。检测端子配置于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通信端子配置于检测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检测端子的尺寸比通信端子的尺寸小。
48.检测端子的宽度比通信端子的宽度窄。
49.检测端子的高度比通信端子的高度低。
50.(实施例2)
51.接着,说明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1同样涉及一种能够通过将蓄电池组连接于充电放电装置来对蓄电池组执行充电放电的充电放电系统。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比较,插入端子的配置有所不同。实施例2的充电放电系统1000的结构是与图1的(a)-图1的(b)、图2的(c)相同的类型。在此,以与实施例1的差异为中心地进行说明。
52.图4的(a)-图4的(d)表示插入端子210的配置。图4的(a)-图4的(d)是从上侧观察多个插入端子210的图。图4的(a)表示成为本实施例的比较对象的插入端子210的配置,与图3的(a)相同。图4的(b)表示用于防止在图4的(a)中发生的短路的插入端子210的配置。第1插入端子210a作为正极端子“ ”而使用,第2插入端子210b作为第1通信端子“c1”而使用,第3插入端子210c作为检测端子“d”而使用。此外,第4插入端子210d作为第2通信端子“c2”而使用,第5插入端子210e作为负极端子“-”而使用。这样,正极端子“ ”和负极端子“-”配置于两端,在正极端子“ ”和负极端子“-”之间配置有检测端子“d”,并且在检测端子“d”和负极端子“-”之间配置有第2通信端子“c2”。也就是说,检测端子“d”与负极端子“-”不相邻地配置。
53.检测端子“d”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比正极端子“ ”和负极端子“-”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宽,第1通信端子“c1”和第2通信端子“c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比检测端子“d”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窄且比正极端子“ ”和负极端子“-”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宽。第1通信端子“c1”和第2通信端子“c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检测端子“d”的内侧,正极端子“ ”和负极端子“-”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第1通信端子“c1”和第2通信端子“c2”的内侧。在这样的配置中,在良导体300存在于第3插入端子210c到第5插入端子210e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良导体300不与第3插入端子210c或第5插入端子210e接触。其结果,负极端子“-”和检测端子“d”不发生短路,因此不会对负极端子“-”施加检测端子“d”的电压。
54.在图4的(a)的配置中,检测端子“d”与负极端子“-”发生短路时会导致通信不良。此外,若正极端子“ ”和负极端子“-”在通电中发生短路,则会导致冒烟起火。
55.图4的(c)表示用于防止图4的(a)那样的现象的发生的插入端子210的配置。第1插入端子210a作为正极端子“ ”而使用,第2插入端子210b作为第1通信端子“c1”而使用,第3插入端子210c作为检测端子“d”而使用。此外,第4插入端子210d作为第2通信端子“c2”而使用,第5插入端子210e作为负极端子“-”而使用。这样,正极端子“ ”和负极端子“-”配置于两端,在正极端子“ ”和负极端子“-”之间配置有检测端子“d”,并且在检测端子“d”和负极端子“-”之间配置有第2通信端子“c2”。也就是说,检测端子“d”与负极端子“-”不相邻地配置。检测端子“d”、第1通信端子“c1”及第2通信端子“c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比正极端子“ ”和负极端子“-”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宽。特别是,检测端子“d”、第1通信端子“c1”及第2通信端子“c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正极端子“ ”和负极端子“-”的内侧。
的高度比正极端子“ ”的高度、负极端子“-”的高度、第1通信端子“c1”的高度、第2通信端子“c2”的高度低。在这样的配置中,在正极端子“ ”与第1接触部120a接触,负极端子“-”与第4接触部120d接触时,检测端子“d”未与第5接触部120e接触,因此不产生火花。
64.图5的(c)表示用于防止在图5的(a)中产生的火花的另一个构造。第1插入端子210a~第5插入端子210e与图5的(a)中的第1插入端子210a~第5插入端子210e相同。因此,第1插入口110a相当于供正极端子“ ”插入的正极端子用插入口,第1接触部120a相当于与插入到正极端子用插入口的正极端子“ ”接触的正极端子用接触部。第2插入口110b相当于供第1通信端子“c1”插入的第1通信端子用插入口,第2接触部120b相当于与插入到第1通信端子用插入口的第1通信端子“c1”接触的第1通信端子用接触部。第3插入口110c相当于供第2通信端子“c2”插入的第2通信端子用插入口,第3接触部120c相当于与插入到第2通信端子用插入口的第2通信端子“c2”接触的第2通信端子用接触部。
65.第4插入口110d相当于供负极端子“-”插入的负极端子用插入口,第4接触部120d相当于与插入到负极端子用插入口的负极端子“-”接触的负极端子用接触部。第5插入口110e相当于供检测端子“d”插入的检测端子用插入口,第5接触部120e相当于与插入到检测端子用插入口的检测端子“d”接触的检测端子用接触部。
66.在此,检测端子用接触部配置于比正极端子用接触部、负极端子用接触部、第1通信端子用接触部、第2通信端子用接触部高的位置。也就是说,检测端子用插入口与检测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比正极端子用插入口与正极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负极端子用插入口与负极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第1通信端子用插入口与第1通信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第2通信端子用插入口与第2通信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长。在这样的配置中,在正极端子“ ”与第1接触部120a接触,负极端子“-”与第4接触部120d接触时,检测端子“d”未与第5接触部120e接触,因此不产生火花。
67.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检测端子的高度比正极端子的高度、负极端子的高度、通信端子的高度低,因此能够在正极端子、负极端子、通信端子连接之后连接检测端子。此外,由于在正极端子、负极端子、通信端子连接之后连接检测端子,因此能够防止火花的产生。此外,由于防止了火花的产生,因此能够提高端子的耐久力。此外,由于检测端子用插入口与检测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比正极端子用插入口与正极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负极端子用插入口与负极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通信端子用插入口与通信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长,因此能够在正极端子、负极端子、通信端子连接之后连接检测端子。
68.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概要如下。本公开的又一个技术方案也是一种插入装置。该装置是能够通过插入而连接于接纳侧装置的插入装置,其中,该插入装置包括能够一对一地向接纳侧装置所具备的多个插入口(110)插入的多个插入端子(210)和支承多个插入端子(210)的主体。多个插入端子(210)包含能够施加电压以检测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的连接的检测端子、在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连接之后能够传送电力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在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连接之后能够传送数据的通信端子。检测端子的高度比正极端子的高度、负极端子的高度、通信端子的高度低。
69.本公开的再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插入系统。该插入系统包括具备多个插入口(110)的接纳侧装置和具备能够一对一地向接纳侧装置的多个插入口(110)插入的多个插入端子(210)的插入装置。多个插入端子(210)包含能够施加电压以检测插入装置与接纳侧
装置的连接的检测端子、在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连接之后能够传送电力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在插入装置与接纳侧装置连接之后能够传送数据的通信端子。多个插入口(110)包含供检测端子插入的检测端子用插入口、供正极端子插入的正极端子用插入口、供负极端子插入的负极端子用插入口、以及供通信端子插入的通信端子用插入口。接纳侧装置包括能够与插入到检测端子用插入口的检测端子接触的检测端子用接触部、能够与插入到正极端子用插入口的正极端子接触的正极端子用接触部、能够与插入到负极端子用插入口的负极端子接触的负极端子用接触部、以及能够与插入到通信端子用插入口的通信端子接触的通信端子用接触部。检测端子用插入口与检测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比正极端子用插入口与正极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负极端子用插入口与负极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通信端子用插入口与通信端子用接触部之间的距离长。
70.(实施例4)
71.接着,说明实施例4。实施例4与此前的实施例同样涉及一种能够通过将蓄电池组连接于充电放电装置来对蓄电池组执行充电放电的充电放电系统。检测端子、通信端子由金属等导电性物质形成。另一方面,蓄电池组的底面由树脂等绝缘性物质形成。若使用者欲使蓄电池组的方向颠倒地将蓄电池组连接于充电放电装置,则金属的检测端子、通信端子与树脂的底面接触。其结果,蓄电池组的底面有可能变形。实施例4涉及一种用于在防止以错误的方向连接蓄电池组的同时使蓄电池组的连接变容易的构造。在此,以与此前的实施例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
72.图6的(a)-图6的(b)表示蓄电池组100的构造。这些图是包含蓄电池组100的底面102的立体图。像前述那样,底面102由树脂形成。与此前的实施例同样,在底面102沿左右方向排列第1插入口110a、第2插入口110b、第3插入口110c、第4插入口110d、第5插入口110e。在本实施例的蓄电池组100的底面102设有统称作引导用插入口140的第1引导用插入口140a、第2引导用插入口140b。例如,第1引导用插入口140a、第1插入口110a~第5插入口110e、第2引导用插入口140b按照第1引导用插入口140a、第1插入口110a~第5插入口110e、第2引导用插入口140b的顺序排列。引导用插入口140具有能够供后述的引导用棒240插入的形状。
73.图7的(a)-图7的(c)表示充电放电装置200的构造。图7的(a)是表示充电放电装置200的构造的立体图,图7的(b)是充电放电装置200的沿着图7的(b)的b-b’线的剖视图,图7的(c)是从上方观察图7的(a)的支承面202的图。与图1的(b)同样,在充电放电装置200的上表面设有与蓄电池组100的形状相应的形状的凹坑,在凹坑的下侧配置有在x-y平面中扩展的支承面202。在支承面202从左侧朝向右侧排列第1插入端子210a、第2插入端子210b、第3插入端子210c、第4插入端子210d、第5插入端子210e。插入端子210由金属形成。
74.在本实施例的充电放电装置200的支承面202设有统称作引导用棒240的第1引导用棒240a、第2引导用棒240b。例如,第1引导用棒240a、第1插入端子210a~第5插入端子210e、第2引导用棒240b按照第1引导用棒240a、第1插入端子210a~第5插入端子210e、第2引导用棒240b的顺序排列。引导用棒240由树脂形成,支承于支承面202。引导用棒240是能够向设于蓄电池组100的引导用插入口140插入的构件,比多个插入端子210高。引导用棒240具有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的前侧端连接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的形状的截面。
75.利用这样的引导用棒240的形状,即使欲将蓄电池组100弄错前后方向的朝向地连接于充电放电装置200,也是在底面102与插入端子210接触之前底面102与引导用棒240接触。此时,由于引导用插入口140的开口形状与引导用棒240的截面形状不同,因此引导用棒240无法向引导用插入口140插入。此外,底面102和引导用棒240均由树脂形成。因此,抑制了底面102的变形。
76.接着,说明充电放电系统1000的另一个构造。图8的(a)-图8的(c)表示另一个充电放电系统1000的构造。图8的(a)与图6的(a)同样是包含蓄电池组100的底面102的立体图。图8的(b)与图7的(a)同样是表示充电放电装置200的构造的立体图,图8的(c)与图7的(c)同样是从上方观察支承面202的图。在此,引导用棒240的形状与图7的(a)-图7的(c)中的形状有所不同。引导用棒24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的截面。并且,引导用棒240的后侧端与插入端子210的后侧端相对齐地配置,但引导用棒240的前侧端配置于比插入端子210的前侧端靠前侧的位置。引导用插入口140具有能够供引导用棒240插入的形状。
77.接着,说明充电放电系统1000的又一个构造。图9的(a)-图9的(c)表示又一个充电放电系统1000的构造。图9的(a)是包含蓄电池组100的底面102的立体图。图9的(b)是表示充电放电装置200的构造的立体图,图9的(c)是从上方观察支承面202的图。这些图与图8的(a)-图8的(c)同样地表示。在此,引导用棒240的形状与图7的(a)-图7的(c)、图8的(b)-图8的(c)中的形状有所不同。引导用棒240具有圆形的截面。引导用插入口140具有能够供引导用棒240插入的形状。
78.接着,说明充电放电系统1000的再一个构造。图10是表示再一个充电放电装置的构造的图。这些图与图9的(c)等同样是从上方观察支承面202的图。在此,引导用棒240的形状与此前的引导用棒的形状有所不同。引导用棒240具有三角形的截面。
79.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充电放电装置200的支承面202配置有比多个插入端子210高的引导用棒240,因此能够防止以错误的方向连接蓄电池组100。此外,由于在充电放电装置200的支承面202配置有比多个插入端子210高的引导用棒240,因此能够使蓄电池组100的连接变容易。此外,由于多个插入端子210由金属形成,引导用棒240由树脂形成,因此能够抑制蓄电池组100的底面102的变形。
80.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概要如下。也可以是,还包括能够向接纳侧装置所具备的引导用插入口(140)插入的引导用棒(240),主体也支承引导用插入口(140),引导用棒(240)比多个插入端子(210)高。
81.也可以是,多个插入端子(210)由金属形成,引导用棒(240)由树脂形成。
82.以上,基于实施例说明了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该实施例是例示,这些实施例的各构成要素或者各处理工艺的组合能够实现各种各样的变形例而且这样的变形例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83.实施例1~3的任意的组合也是有效的。根据本变形例,能够获得由实施例1~3的任意的组合产生的效果。
84.在实施例1~3中,插入装置是充电放电装置200,接纳侧装置设为蓄电池组100。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插入装置也可以是除充电放电装置200以外的装置,接纳侧装置也可以是除蓄电池组100以外的装置。根据本变形例,能够扩大实施例的应用范围。
85.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86.根据本公开,能够提高端子的安全性。
87.附图标记说明
88.100、蓄电池组;102、底面;110、插入口;120、接触部;130、蓄电池;200、充电放电装置;202、支承面;210、插入端子;300、良导体;1000、充电放电系统。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