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安全通道入口处防护棚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18:54: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防护设施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安全通道入口处防护棚。


背景技术:

2.在进行建筑施工时,由于建筑物较高,从高层飞落下来的坠落物,都有可能会给下面的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伤害,为了保证施工现场人员安全,避免高空坠落物对进出施工楼房的人员造成伤害,通常会设置一条安全通道,并在安全通道处搭设防护棚。
3.现有的防护棚通常采用钢管、扣件进行搭设,在顶端设置防护棚顶,但是使用钢管和扣件搭设防护棚需要大量的部件,因此在搭设与拆除防护棚时,操作繁琐,操作时间长,需要较高的人工费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达到便于拆装,节约人力物力的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安全通道入口处防护棚。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安全通道入口处防护棚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安全通道入口处防护棚,包括呈四根间隔立柱和两端分别与相邻两根立柱连接的支撑杆,四根立柱之间的连线呈矩形;
7.在支撑杆与立柱相垂直的两侧面处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呈l型,在固定板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固定板和支撑杆的连接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件使得立柱与支撑杆之间的连接更加简便,且为可拆卸连接,能够重复利用,拆装方便,无需使用过多扣件能够有效节约人力物力。
9.可选的,在立柱与支撑杆相垂直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支撑板,每两块间隔设置的支撑板为一组,每个侧面上至少设置有一组支撑板;
10.连接组件设置于固定板背离立柱与支撑杆的板面上,连接组件与支撑板一一对应,每组连接组件包括两块间隔设置的连接板,两块连接板之间的距离等于两块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在连接板的上方设置有供支撑板插设的插孔,在两块连接板上穿设有可插入支撑板的插销,在插销上设置有挡板,挡板位于两块连接板之间,在挡板与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弹簧,弹簧呈压缩状态。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固定支撑杆与立柱时,首先将支撑杆一端与立柱的侧面贴合,拉伸插销,将支撑板从插孔中插入,当支撑板与连接板完全贴合后,松开插销,插销插入支撑板内,从而实现将立柱与支撑板固定,连接连接组件能够将支撑杆与立柱连接,且无需过多的扣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于使用。
12.可选的,在插销背离固定板转角处的一端设置有拉手,弹簧的一端抵接在挡板靠近拉手的板面上,另一端抵接在靠近拉手的连接板的内板面上。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销的拉伸端背离固定板的转角处,插销能够具有充足的拉伸空间,更加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14.可选的,弹簧套设在插销上。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为弹簧提供支撑基础,同时使得整个连接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约占用空间。
16.可选的,插销背离把手一端加工成型为便于插设的圆台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销能够更快,更加准确地插入支撑板内,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18.可选的,在立柱底端固接有垫片,在垫片上开设有固定孔。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立柱与地面之间的连接更加简便,也便于防护棚的后续拆装,更加有利于防护棚的循环利用。
20.可选的,在防护棚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两组防护栏。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栏能增强防护棚的安全性能,进一步保护人员安全。
22.可选的,在防护棚设置防护栏的相对两侧还设置有侧向加强杆,侧向加强杆倾斜设置。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连接组件,无需过多的扣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于使用;
25.2.通过在插销背离固定板转角处的一端设置有把手,能够为插销提供充足的拉伸空间,更加便于操作;
26.3.通过设置防护栏,防护栏能增强防护棚的安全性能,进一步保护人员安全。
附图说明
27.图1是一种安全通道入口处防护棚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一种安全通道入口处防护棚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一种安全通道入口处防护棚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垫片;11、固定孔;2、立柱;3、支撑杆;4、加强组件;41、水平加强杆;42、侧向加强杆;5、木跳板;6、防护栏;7、固定板;8、连接组件;81、连接板;82、插销;83、拉手;84、挡板;85、弹簧;9、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安全通道入口处防护棚。
33.参照图1,一种安全通道入口处防护棚包括预设在防护棚安装处的垫层(图中未示出)、四根一端与垫层连接的立柱2,以及安装在立柱2顶端的支撑杆3。
34.垫层采用c15混凝土硬化成型,垫层的混凝土浇筑密实,在搭建防护棚前,根据设计的防护棚的大小,在防护棚搭设位置的地面上预先挖坑埋设垫层。垫层共设置有四个,每两个垫层为一组,在本实施例中,同组两个垫层之间的距离为3600mm,两组垫层之间的距离为3200mm。四个垫层之间的连线形成一个长为3600mm,宽为3200mm的矩形。
35.参照图1和图2,立柱2采用矩形钢管,立柱2的高度为3600mm,立柱2共设置有四个,四个立柱2与四个垫层一一对应,在立柱2靠近的垫层的一端焊接有垫片1,立柱2与垫片1之间的焊缝饱满,以增强立柱2的支撑强度和立柱与垫层的连接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垫片1的
规格为150*150*10mm,在垫片1上沿垫片1的中心线对称开设有两组固定孔11,每组固定孔11沿垫片1的边长方向间隔开设有两个,固定孔11为条形孔,固定孔11沿垫片1的边长方向开设。在固定孔11内设置有用于连接垫片1与垫层的膨胀螺栓,膨胀螺栓采用规格为10mm的膨胀螺栓,在膨胀螺栓施工前,需弹设出十字中心线的位置。
36.支撑杆3共设置有四根,每根支撑杆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立柱2连接,支撑杆3采用规格为50*50*10mm的矩形钢管。
37.参照图3,在每根立柱2靠近支撑杆3的侧面上均间隔固接有两块支撑板9,在每块支撑板9板面的的中间位置处均开设有通孔。在每根支撑杆3靠近立柱2的一个侧面上也间隔设置有两块支撑板9,支撑杆3设置有支撑板9的侧面与立柱2设置有支撑板9的侧面相邻,且两个侧面之间的夹角为直角。
38.在每根立柱2与支撑杆3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固定板7,固定板7呈l型,固定板7背离固定板7开口的两侧板面分别和支撑杆3设置有支撑板9的板面与立柱2设置有支撑板9的板面贴合,固定板7的开口背离立柱2与支撑杆3,在固定板7开口内的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两组连接组件8。每组连接组件8包括两块间隔设置的连接板81,两块连接板81之间的距离等于两块支撑板9之间的距离。
39.参照图3,在每块连接板81的上方均开设有一个供支撑板9插接的条形插孔,条形插孔的宽度大于支撑板9的厚度,当支撑板9从条形插孔内插入固定板7内部后,支撑板9的板面可与连接板81的板面贴合。
40.在两块连接板81上还穿设有一根插销82,插销82的两端分别伸出两块连接板81,插销82的端部可插入支撑板9的通孔内,在插销82的一伸出端固接有拉手83,拉手83设置于插销82远离固定板7转角处的伸出端上,拉手83的轴线垂直于插销82的轴线。插销82的另一伸出端加工成型为圆台状,以便更快地插入支撑板9内。
41.参照图3,在插销82上且位于两块连接板81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一块挡板84,挡板84远离插销82的拉手83,在插销82上套设有一根弹簧85,弹簧85的一端与挡板84靠近拉手83的一侧板面抵接,另一端与连接板81的内板面抵接,弹簧85呈压缩状态。
42.在固定支撑杆3与立柱2时,首先将支撑杆3一端与立柱2的侧面贴合,拉伸插销82,将支撑板9从固定板7上的条形插孔中插入,由于条形插孔的宽度大于支撑板9的厚度,因此在支撑板9的插接过程中,条形插孔能够为支撑板9的安装提供安装空间。
43.参照图3,当支撑板9与连接板81完全贴合后,松开插销82,插销82插入支撑板9内,从而实现将立柱2与支撑板9固定。两组连接组件8能够将支撑杆3与立柱2连接,且无需过多的扣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于使用。
44.参照图1,在相邻立柱2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组件4,加强组件4包括设置在两端分别连接在相邻两根立柱2之间的水平加强杆41和一端与水平加强杆41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杆3连接的侧向加强杆42。
45.参照图1,其中,水平加强杆41与侧向加强杆42的两端均为螺栓连接,加强组件4仅设置于防护棚进出口的两侧,每组的侧向加强杆42均对称设置有两根,两根侧向加强杆42与支撑杆3连接的一端相互靠近。
46.水平加强杆41与侧向加强杆42均采用规格为50*50*10mm的矩形钢管。
47.参照图1,在沿防护棚的长度方向设置的两根支撑杆3之间等距间隔设置有多根辅
助杆(图中未示出),辅助杆的轴线垂直于支撑杆3的轴线,在辅助杆的顶部依次排列固定有多块条形的木跳板5,木跳板5价格低廉,铺设方法简单,拆卸方便,能够有效降低防护棚的生产成本。
48.在防护棚设置有加强组件4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两组防护栏6,防护栏6设置于加强组件4的下方,防护栏6能增强防护棚的安全性能,进一步保护人员安全。
4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安全通道入口处防护棚的实施原理为:预先在防护棚搭设位置的地面上预先设置混凝土垫层,将立柱2有与垫层连接,然后连接多根支撑杆3,并铺设木跳板5,再安装加强组件4与防护栏6即可,本防护棚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无需使用过多扣件,能够有效节约人力物力。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