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锅架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00:47: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锅架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美食烹饪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燃烧热效率已成为燃气灶发展方向之一。
3.现有技术中,通常在锅架中设置聚能盘的方式,将燃烧所需二次空气与高温烟气进行分离,使高温烟气被聚集在聚能盘内,增强高温烟气与锅底的热能交换,减少辐射、对流热损失,起到了聚拢热能的作用;但是存在燃烧器在聚能盘中燃烧过程中,由于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存在高温烟气在聚能盘内的流速过快的现象,从而减弱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热能交换强度,热能损失较大,影响热效率传导。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架及燃气灶,以缓解现有技术存在高温烟气在聚能盘内的流速过快的现象,从而减弱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热能交换强度,热能损失较大,热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架,包括燃烧器、上层盘、下层盘以及设置于所述上层盘和所述下层盘之间的支撑组件,所述上层盘和所述下层盘分别环绕于所述燃烧器,且所述上层盘位于所述下层盘的上方,所述上层盘与所述下层盘之间形成预热腔,所述预热腔环绕所述燃烧器。
6.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支撑脚,多个所述支撑脚沿所述预热腔环绕设置,且多个所述支撑脚背离所述下层盘的端部高于所述上层盘的顶部。
7.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上层盘包括内圆周环形面和外圆周环形面,所述内圆周环形面低于所述燃烧器的出火孔,所述外圆周环形面高于所述燃烧器的顶部。
8.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外圆周环形面朝向所述内圆周环形面的端部设有竖直围圈;所述内圆周环形面沿所述燃烧器的周侧还套设有第一凹弧环、凸弧环和第二凹弧环,所述凸弧环设置于所述第一凹弧环和所述第二凹弧环之间;所述内圆周环形面高于所述第一凹弧环的底面,所述凸弧环朝向所述外圆周环形面的端面高于所述内圆周环形面,且所述凸弧环朝向所述外圆周环形面的端面低于所述竖直围圈;所述第二凹弧环的底面低于所述凸弧环朝向所述外圆周环形面的端面。
9.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竖直围圈设于所述第二凹弧环的上沿,且所述竖直围圈沿所述第二凹弧环的上沿的垂直方向向上延伸。
10.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下层盘连接于所述上层盘,且所述下层盘环绕所述预热腔设置;所述下层盘包括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内侧壁设有内通孔,所述内通孔与所述燃烧器相通;所述外侧壁设有外通孔,所述外通孔与外部空气相通。
11.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下层盘还设有凹槽底环。
12.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下层盘还设有环形凸起部,所述环形凸起部的顶部低于所述内通孔的底部,所述外通孔的顶部低于所述环形凸起部的顶部。
13.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下层盘的底部设有隔热件。
14.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所述的锅架。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采用将上层盘和下层盘环绕设置于燃烧器的方式,上层盘、所述下层盘和所述燃烧器之间可围合成预热腔,由于支撑组件沿预热腔环绕设置,在燃烧器对锅具进行加热时,燃烧所需要的二次空气可在预热腔内预热,同时通过上层盘和下层盘之间的导流,从而有效提高火焰燃烧温度,减小了热能损失。
1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层盘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层盘的结构示意图。
22.图标:100-上层盘;110-内圆周环形面;111-第一凹弧环;112-凸弧环;113-第二凹弧环;120-外圆周环形面;130-竖直围圈;200-下层盘;210-内侧壁;211-内通孔;220-外侧壁;221-外通孔;230-凹槽底环;240-环形凸起部;250-隔热件;300-燃烧器;400-支撑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公式中的物理量,如无单独标注,应理解为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基本量,或者,由基本量通过乘、除、微分或积分等数学运算导出的导出量。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实施例一
27.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架,包括燃烧器300、上层盘100、下层盘200以及设置于上层盘100和下层盘之间的支撑组件400,上层盘100和下层盘200分别环绕于燃烧器300,且上层盘100位于下层盘200的上方,上层盘100与下层盘200之间形成预热腔,预热腔环绕燃烧器300。
28.采用将上层盘100和下层盘200环绕设置于燃烧器300的方式,上层盘100、下层盘200和燃烧器300之间可围合成预热腔,由于支撑组件400沿预热腔环绕设置,在燃烧器300对锅具进行加热时,燃烧所需要的二次空气可在预热腔内预热,同时燃烧器300所排出的热量通过上层盘100和下层盘200之间的导流,从而有效提高火焰燃烧温度,减小了热能损失。
2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上层盘100和下层盘200与燃烧器300之间的预热腔的布局为圆环形盘腔体,使用者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将此预热腔设置为方形、方圆形、或椭圆形等多种形态腔体结构;同时,本实施例采用的是上层盘100位于下层盘200上方的双层布局结构,使用人员也可以设置成单层或多层以上,以使本技术提供的锅架能够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
30.进一步地,支撑组件400包括多个支撑脚,多个支撑脚沿预热腔的上部环绕设置,且多个支撑脚背离下层盘200的端部高于上层盘100的顶部。
31.多个支撑脚呈径向沿预热腔圆周间隔均布,由于支撑脚背离下层盘200的端部高于上层盘100的顶部,可避免支撑脚与外界空气的直接接触,使支撑脚所吸收的燃烧热能传导加热到锅底,减少了热损失,提高燃烧热能的利用率,同时使燃烧烟气的排放畅通。
32.进一步地,上层盘100包括内圆周环形面110和外圆周环形面120,内圆周环形面110低于燃烧器300的出火孔,外圆周环形面120高于燃烧器300的顶部。
33.由于内圆周环形面110低于燃烧器300的出火孔,外圆周环形面120高于燃烧器300的顶部,上层盘100的上表面整体可形成外高内低的布局,有利于燃烧热能气团的聚拢,同时减少辐射与对流损失。
34.进一步地,外圆周环形面120朝向内圆周环形面110的端部设有竖直围圈130;内圆周环形面110沿燃烧器300的周侧还套设有第一凹弧环111、凸弧环112和第二凹弧环113,凸弧环112设置于第一凹弧环111和第二凹弧环113之间;内圆周环形面110高于第一凹弧环111的底面,凸弧环112朝向外圆周环形面120的端面高于内圆周环形面110,且凸弧环112朝向外圆周环形面120的端面低于竖直围圈130;第二凹弧环113的底面低于凸弧环112朝向外
圆周环形面120的端面。
35.通过第一凹弧环111、凸弧环112和第二凹弧环113,并且将内圆周环形面110高于第一凹弧环111的底面,凸弧环112朝向外圆周环形面120的端面高于内圆周环形面110,且凸弧环112朝向外圆周环形面120的端面低于竖直围圈130;第二凹弧环113的底面低于凸弧环112朝向外圆周环形面120的端面,在上层盘100中的径向形成沿由内而外方向的波浪状结构,对燃烧高温烟气起到了扰流的作用,能使高温烟气对锅底的冲击强度得到了加强,提高了热能交换强度,同时,有效延缓了高温烟气的流速,延长与锅底的热能交换时间,强化了热能交换强度,从而提升了燃烧热效率。
36.需要说明的是,外圆周环形面120朝向内圆周环形面110的端部设有竖直围圈130,能将高温烟气向上导流,增强高温烟气对锅底的冲击强度,提高了热能交换强度,避免高温烟气直接径向向外排放,降低了热损失;同时,本技术提及的第一凹弧环111、凸弧环112和第二凹弧环113等结构,也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其数量和位置布局。
37.进一步地,竖直围圈130设于第二凹弧环113的上沿,且竖直围圈130沿第二凹弧环113的上沿的垂直方向向上延伸。
38.斜面的设置能有利于外部空气顺势导流并补给高温烟气以参与二次燃烧,使燃烧更加充分的同时减少了废气的产生,高温烟气的二次燃烧也进一步增强与锅底的换热效果,提高了燃烧热效率。
39.进一步地,下层盘200连接于上层盘100,且下层盘200环绕预热腔设置;下层盘200包括内侧壁210和外侧壁220,内侧壁210设有内通孔211,内通孔211与燃烧器300相相通;外侧壁220设有外通孔221,外通孔221与外部空气相通。
40.下层盘200为盘状中空且凹陷的环形结构,从其中间内孔边沿径向向外至外边沿依次设有内侧壁210、环形凸起部240、凹槽底环230及外侧壁220;由于上层盘100位于下层盘200的上方,上层盘100的内孔边沿与下层盘200的内孔边沿贴合连接,上层盘100的外边沿与下层盘200的外边沿贴合连接,这形成了圆环形盘状的预热腔,该预热腔套设于燃烧器300的外侧,且其中间通孔的内边沿与燃烧器300的外边沿设有一定的间距,从而形成二次空气的补充通道;以确保燃烧时所需的二次空气的进入补给,提升整体燃烧效果;同时,内侧壁210上呈周向间隔设置了若干内通孔211,该内通孔211与燃烧器300相通;外侧壁220上的下半部位处呈周向间隔设置了若干外通孔221,该外通孔221与外部空气相通;燃烧过程中,燃烧所需二次空气从外侧壁220上的外通孔221进入,在二次空气预热腔内进行预热,再经过内侧壁210上的内通孔211流向补给燃烧器300的出火孔处以参与燃烧,这样,经过充分预热后的二次空气参与燃烧能有效提高燃烧火焰温度,从而提高了燃烧热效率。
4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外通孔221与内通孔211为圆形通孔,能够在单位面积里获取最大进气量;使用人员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将外通孔221或内通孔211设置为方形、椭圆形、方圆形、三角形、菱形或多边形等形状,其数量和位置布局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42.进一步地,下层盘200还设有凹槽底环230。
43.凹槽底环230的设置能够使预热腔的腔体体积加大,进而容纳更多空气。
44.进一步地,下层盘200还设有环形凸起部240,环形凸起部240的顶部低于内通孔211的底部,外通孔221的顶部低于环形凸起部240的顶部。
45.下层盘200设有环形凸起部240,能将从外侧壁220上的外通孔221进入的二次空气
导流向上至上层盘100底面,以使得二次空气能够相对充分地吸收其底面的高温余热,因为上层盘100离燃烧火焰近,温度更高,对二次空气预热的温度也更高,提高了二次空气的预热效果,热能得到充分利用,该预热的二次空气参与燃烧能提高燃烧火焰温度,从而提高了燃烧热效率;环形凸起部240的最高端处低于内通孔211的最低沿且高于外通孔221的最高沿,即二次空气从相对位置低的外通孔221顺势进入,在二次空气预热腔体内进行预热后再从相对位置较高的内通孔211流向补给燃烧器300的出火孔处以参与燃烧,既能有效利用燃烧热能对二次空气的充分预热,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又能有助于燃烧所需二次空气的抽吸补给,增强了整体燃烧效果。
46.进一步地,下层盘200的底部设有隔热件250。
47.隔热件250可采用硅橡胶垫圈等具有隔热耐温性能的材料,放置于燃气灶面板和凹槽底环230之间,本实施例中,隔热件250采用硅橡胶垫圈,且硅橡胶垫圈放置于下层盘200的凹槽底环230与盛液盘之间;避免了金属与金属接触传热,因为金属导热系数大,硅橡胶导热系数相对低,这能降低下层盘200上的热量传导于盛液盘或燃气灶面板,使二次空气预热腔体内的温度相对保持的更高,有利于二次空气的预热效果;该硅橡胶垫圈隔热好又作为该处的密封件,确保该处相对密封,避免外部相对冷的空气从该处进入而造成热损失问题的产生。
48.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的锅架,其连接方式和位置关系在上文已经做了详细的描写,在此不再赘述。
4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