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慧社区的智能门禁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1-09 22:51: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智慧社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慧社区的智能门禁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2.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能够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电子信息技术,深度嵌入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安防监控、智能社区医院、社区管理服务、电子商业等诸多领域,在新科技创新和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下,充分发挥信息通信、云平台服务、大数据处理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构建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塑造崭新生活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善社会管理模式等,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社区形态。因此,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智慧社区已是大势所趋,现阶段,而智慧社区物料方便对内部户主进行管理和防止外部的人员随意进入智慧社区内部时于智慧社区门口设置智能门禁,而现有的智能门禁装置由于安装高度固定从而导致对于不同身高的人进行面部识别时较为困难,个子较高的人在进行面部识别时需要弯腰,较为麻烦,而个子较矮的人需要站在较远处,进而很难有效的进行面部识别,不便于使用情况,并且现有的智能门禁均采取面部识别和指纹识别的方式进行通行,而现有面部识别时当人体面部出现晃动时面部识别系统无法对人脸进行识别,从而降低识别率的情况,同时现有的指纹系统中的指纹感应屏的裸漏易受到空气中灰尘的堆积,灰尘的覆盖会造成指纹感应屏幕的模糊导致指纹感应的不灵敏,当使用者将手指放在指纹感应处时灰尘的干扰造成指纹感应不出,导致门不被开启,从而降低了指纹感应解锁的灵敏性,还会降低指纹门禁锁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智慧社区的智能门禁装置及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通过的现有的智能门禁装置由于安装高度固定从而导致对于不同身高的人进行面部识别时较为困难,个子较高的人需要弯腰较为麻烦,而个子较矮的人需要站在较远处很难有效的进行面部识别,现有面部识别时当人体面部出现晃动时面部识别系统无法对人脸进行识别,从而降低识别率的情况,同时指纹系统中的指纹感应屏的裸漏易受到空气中灰尘的堆积,灰尘的覆盖会造成指纹感应的不灵敏和指纹感应不出,导致门不被开启,从而降低了指纹感应解锁的灵敏性,还会降低指纹门禁锁的利用率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慧社区的智能门禁装置及系统,包括作为安装接线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上设置有对智能门禁装置控制调节的驱动结构;
5.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作为底座支撑的安装座,安装座上方设有内部呈空心结构的安装柱,安装柱一侧贯通开设方便控制模块和信号处理模块安装的安装槽,安装槽正前方设
有对控制模块和信号处理模块遮蔽保护的盖板,盖板正下方设有对靠近着感应的感应模块,感应模块通过安装柱上设有对驱动结构固定支撑的安装块,安装块一侧通过连接杆设有语音提示的音箱,音箱上方设有音箱遮蔽保护的保护伞。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保护伞从而对音箱起到遮蔽保护效果。
7.优选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作为安装驱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上设有四向调节的调节组件,驱动组件包括设设置于安装块上带有通孔的固定块,固定块上设有对调节组件固定支撑的支撑板。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板从而起到两端安装呢支撑效果。
9.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连接驱动的连接杆,连接杆一端设有固定调节的圆柱,圆柱螺旋设有转动调节的调节叶,调节叶通过连接杆贯穿固定块与输出电机输出端固定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叶从而起到受力旋转调节效果。
11.优选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与第一方块固定设置的第一方柱,第一方柱通过第二方块与支撑板上方前后调节。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方柱起到固定受力调节运动效果。
13.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第一方块上下调节的第二方柱,第二方柱一侧通过安装杆设有与调节叶啮合运动的凹轮,凹轮通过第二方柱设有方便智能门禁装置受力调节的调节块。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凹轮从而与调节叶之间起到旋转升降调节效果。
15.优选的,所述智能门禁装置包括作为智能门禁主体,智能门禁主体一侧设有对智能门禁主体结构件保护的遮蔽结构,智能门禁主体包括作为与调节块一侧固定设置的门禁主体,门禁主体内部设有智能门禁模块,智能门禁模块上设有对户主信息储存的储存模块,储存模块通过门禁主体镶嵌设有对人脸捕捉的高清摄像头,高清摄像头下方设有人脸识别对比的显示屏,显示屏一侧镶嵌设有对户主指纹识别的指纹识别模块。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安装柱从而起到开设固定安装效果。
17.优选的,所述智能门禁装置包括遮蔽结构,遮蔽结构包括对指纹识别模块包裹安装的通框,通框设有盖板上下运动的连接槽,盖板正前方设有受力调节的齿条。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盖板从而起到受力遮蔽调节效果。
19.优选的,所述遮蔽结构对称设于通框带通孔的连接块,连接块中部设有转动调节的连接轴,连接轴中部设有对齿条啮合驱动的齿轮,齿轮通过连接轴设有旋转调节的从动皮带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齿轮从而与齿条起到啮合旋转调节效果。
21.优选的,所述遮蔽结构固定于指纹识别模块正上方带有凹槽的连接板,连接板一侧设有电机驱动控制的触发模块,电机一端设有通过皮带带动从动皮带轮旋转调节的主动皮带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板从而对盖板起到运动限位效果。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智慧社区的智能门禁装置及系统,
24.(1)设置有驱动结构,控制模块控制输出电机工作,输出电机工作过程中带动圆柱旋转运动,圆柱旋转运动过程中带动调节叶旋转运动,调节叶旋转运动过程中与凹轮相对
旋转运动,凹轮受力与调节叶相对旋转运动过程中从而通过第二方柱带动调节块运动,并且第二方柱上下运动过程中带动第一方柱前后运动,调节块受力运动过程中从而带动智能门禁装置同向运动,通过驱动结构对智能门禁装置进行上下前后调节运动过程中适应不同身高的的用户进行人脸识别,这样不仅提高识别率还避免弯腰和无法识别的情况;
25.(2)设置有智能门禁装置,通过智能门禁装置中设置的智能门禁主体,利用智能门禁主体中设置的高清摄像头从而对人脸进行捕捉,高清摄像头将捕捉的人脸传输于显示屏上述,此时显示屏对捕捉人脸与用户人脸信息进行识别对照从而进行快速门禁识别,从而避免人体晃动时面部识别系统无法对人脸进行识别,同时低识别率的情况,依次利用智能门禁装置中设置的遮蔽结构,当控制模块控制电机工作过程中带动主动皮带轮运动,主动皮带轮旋转运动改造成通过皮带带动连接轴旋转运动,连接轴旋转运动过程中带动齿轮与齿条啮合运动,齿条啮合运动过程中带动盖板与通框受力相对运动,盖板运动过程中从而对指纹识别模块起到开启和遮蔽效果,通过盖板对指纹识别模块遮蔽或开启时从而避免指纹系统中的指纹感应屏的裸漏易受到空气中灰尘的堆积,灰尘的覆盖会造成指纹感应的不灵敏和指纹感应不出,导致门不被开启,从而降低了指纹感应解锁的灵敏性,还会降低指纹门禁锁的利用率问题;
26.(3)设置有支撑装置,通过支撑装置中设置的感应模块,当用户或者他人靠近感应模块时,此时感应模块将信号传递信号处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从而将信号传递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从而控制驱动结构、智能门禁装置和音箱工作,音箱工作过程中从而对用户和他人播放“欢迎回家”或其它的播放语音同时对用户或者他人进行提醒,使用户和他人有种宾至如归感觉。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发明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发明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发明驱动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发明驱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发明调节组件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发明智能门禁装置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发明智能门禁主体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本发明遮蔽结构结构示意图;
35.图9为本发明感应模块、控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智能门禁模块和储存模块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
36.图中:1、支撑装置;101、安装座;102、安装柱;103、安装槽;104、控制模块;105、信号处理模块;106、盖板;107、感应模块;108、安装块;109、音箱;1010、保护伞;2、驱动结构;201、驱动组件;2011、固定块;2012、支撑板;2013、连接杆;2014、圆柱;2015、调节叶;2016、输出电机;202、调节组件;2021、第一方块;2022、第一方柱;2023、第二方块;2024、第二方柱;2025、凹轮;2026、调节块;3、智能门禁装置;301、智能门禁主体;3011、门禁主体;3012、智能门禁模块;3013、储存模块;3014、高清摄像头;3015、显示屏;3016、指纹识别模块;302、遮蔽结构;3021、通框;3022、连接槽;3023、盖板;3024、齿条;3025、连接块;3026、连接轴;
2027、齿轮;3028、从动皮带轮;3029、连接板;30210、触发模块;30211、电机;30212、主动皮带轮;30213、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8.请参阅图1-9,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慧社区的智能门禁装置及系统,如图1、图2和图9所示,包括作为安装接线的支撑装置1,支撑装置1包括作为底座支撑的安装座101,安装座101上方设有内部呈空心结构的安装柱102,安装柱102采取现有金属材料中的不锈钢材料进行设置而成,利用不锈钢材料对安装柱102进行设置,这样不仅方便对安装柱102的开设连接还避免安装柱102长时间安装于外部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对安装柱102出现腐蚀和锈迹的情况缩短安装柱102使用寿命情况。
39.进一步的,安装柱102一侧贯通开设方便控制模块104和信号处理模块105安装的安装槽103,安装槽103正前方设有对控制模块104和信号处理模块105遮蔽保护的盖板106,盖板106与安装槽103采取覆盖螺丝连接方式进行安装连接,从而方便盖板106与安装槽103之间的快速安装和拆卸效果,盖板106正下方设有对靠近着感应的感应模块107,感应模块107采取现有技术的红外线感应器进行设置,并且感应模块107均与控制模块104、信号处理模块105和音箱109电性距连接,感应模块107通过安装柱102上设有对驱动结构2固定支撑的安装块108,安装块108一侧通过连接杆设有语音提示的音箱109,音箱109上方设有音箱109遮蔽保护的保护伞1010,保护伞1010整体形状呈人字形,利用人字形这样不仅对音箱109进行遮蔽还避免雨水的堆积,同时利用保护伞1010呈人字形依次方便雨水的导流的效果。
40.上述方案中,当用户或者他人靠近感应模块107时,感应模块107将感应信号传递信号处理模块105,信号处理模块105将信号传递控制模块104,控制模块104控制音箱109工作,音箱109工作过程中从而播放之前录制好的语音从而对用户和他人进行提醒或欢迎。
41.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支撑装置1上设置有对智能门禁装置3控制调节的驱动结构2,驱动结构2包括作为安装驱动的驱动组件201,驱动组件201上设有四向调节的调节组件202,驱动组件201包括设设置于安装块108上带有通孔的固定块2011,固定块2011上设有对调节组件202固定支撑的支撑板2012,固定块2011和支撑板2012连接形状呈倒t字形,这样不仅方便支撑板2012和固定块2011的安装支撑,还避免对调节组件202的运动干涉情况。
42.进一步的,驱动组件201包括连接驱动的连接杆2013,连接杆2013一端设有固定调节的圆柱2014,圆柱2014螺旋设有转动调节的调节叶2015,调节叶2015采取螺旋结构进行设置,利用螺旋结构中逐步升降特点从而对调节组件202起到四向升降调节效果,同时调节叶2015同样采取不锈钢材料进行制造而成,依次避免上述的情况,调节叶2015通过连接杆2013贯穿固定块2011与输出电机2016输出端固定设置,输出电机2016均与感应模块107、控制模块104和信号处理模块105电性连接,同时输出电机2016同样现有带保护罩的输出电机2016进行安装设置,利用现有带保护罩的输出电机2016进行设置时避免输出电机2016工作
过程中雨水渗透造成内部线路短路或者断路缩短输出电机2016使用寿命情况,依次输出电机2016采取正反电机进行设置,从而对调节叶2015进行正反向旋转调节避免凹轮2025超出运动限位情况。
43.上述方案中,当用户或者他人靠近感应模块107时,感应模块107将感应信号传递信号处理模块105,信号处理模块105将信号传递控制模块104,控制模块104控制输出电机2016工作,输出电机2016工作过程中带动连接杆2013旋转运动,连接杆2013旋转运动过程中带动圆柱2014和调节叶2015同向旋转运动,调节叶2015旋转运动过程中均与固定块2011和支撑板2012受力相对旋转运动。
44.上述方案依次进一步的,驱动结构2包括调节组件202,调节组件202包括与第一方块2021固定设置的第一方柱2022,第一方柱2022通过第二方块2023与支撑板2012上方前后调节。
45.其中,第一方块2021和第二方块2023均采取中部开设有通口的方块进行设置,均利用第二方块2023中部贯穿开设的通口从而方便第一方柱2022与第二方块2023之间的前后受力调节效果。
46.上述方案再次进一步的,调节组件202包括与第一方块2021上下调节的第二方柱2024,第二方柱2024一侧通过安装杆设有与调节叶2015啮合运动的凹轮2025,凹轮2025通过第二方柱2024设有方便智能门禁装置3受力调节的调节块2026,第二方柱2024和调节块2026连接形状呈t字形,从而方便对智能门禁装置3的受力四向调节效果。
47.上述方案中,当调节叶2015旋转运动过程中与凹轮2025受力相对旋转运动,凹轮2025受力过程中带动第二方柱2024与第一方块2021受力上下运动,第二方柱2024受力过程中带动第一方块2021前后运动,第一方块2021前后运动过程中带动第一方柱2022与第二方块2023前后相对运动,同时第二方柱2024受力运动过程中带动智能门禁装置3同向运动,智能门禁装置3运动过程中从而对人脸进行捕捉识别后控制输出电机2016停止运动,并且使上述结构件恢复初始运动状态。
48.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智能门禁装置3包括作为智能门禁主体301,智能门禁主体301一侧设有对智能门禁主体301结构件保护的遮蔽结构302,智能门禁主体301包括作为与调节块2026一侧固定设置的门禁主体3011,门禁主体3011采取现有技术结构中带挡雨顶板的门禁主体3011进行设备,这样不仅对安装的设备起到防雨遮蔽保护效果,还避免渗透于门禁主体3011内部对内部的线路造成短路或者短路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门禁主体3011内部设有智能门禁模块3012,智能门禁模块3012上设有对户主信息储存的储存模块3013,储存模块3013通过门禁主体3011镶嵌设有对人脸捕捉的高清摄像头3014,高清摄像头3014采取现有技术结构中对人脸进行高清捕捉的高清摄像头3014进行设置,从而对人脸进行高清捕捉抓拍,高清摄像头3014下方设有人脸识别对比的显示屏3015,显示屏3015一侧镶嵌设有对户主指纹识别的指纹识别模块3016,其中,智能门禁模块3012、储存模块3013、高清摄像头3014、显示屏3015、指纹识别模块3016、输出电机2016、感应模块107、控制模块104和信号处理模块105均电性连接。
49.进一步的,智能门禁装置3包括遮蔽结构302,遮蔽结构302包括对指纹识别模块3016包裹安装的通框3021,通框3021设有盖板3023上下运动的连接槽3022,连接槽3022于通框3021内部四周进行开设设置,并且其中连接槽3022形状呈凸字形贯穿通框3021上方与
其它连接槽3022进行贯通开设,这样不仅方便盖板3023的受力调节还避免齿条3024出现受力运动干涉的情况,盖板3023正前方设有受力调节的齿条3024,盖板3023采取现有技术结构中的塑料板材料进行制造而成,这样不仅降低整体盖板3023的重量还避免盖板3023整体重量过重导致电机30211无法受力驱动调节的情况。
50.上述方案进一步的,遮蔽结构302对称设于通框3021带通孔的连接块3025,连接块3025设置有1组两个,这样不仅体现连接块3025设置1组两个的实用性,还体现连接块3025设置1组两个的对称性和安装效果性,连接块3025中部设有转动调节的连接轴3026,连接轴3026中部设有对齿条3024啮合驱动的齿轮2027,齿轮3027通过连接轴3026设有旋转调节的从动皮带轮3028。
51.上述方案再次进一步的,遮蔽结构302固定于指纹识别模块3017正上方带有凹槽的连接板3029,连接板3029一侧设有电机30211驱动控制的触发模块30210,电机30211一端设有通过皮带30213带动从动皮带轮3028旋转调节的主动皮带轮30212,电机30211采取现有技术结构中的电机马达进行安装设置,这样不仅降低电机30211的安装成本和安装位置,还避免采取正常电机30211进行安装时不仅扩大安装位置还影响整体智能门禁装置3的外观美观性效果,同时正常电机30211均与触发模块30210、智能门禁模块3012、储存模块3013、高清摄像头3014、显示屏3015、指纹识别模块3016、输出电机2016、感应模块107、控制模块104和信号处理模块105均电性连接。
52.上述方案中,当用户或者他人靠近感应模块107时,感应模块107将感应信号传递信号处理模块105,信号处理模块105将信号传递控制模块104,控制模块104控制高清摄像头3014和电机30211工作,高清摄像头3014工作过程中从而人脸进行捕捉,并且高清摄像头3014将捕捉后的人脸输送于显示屏3015和智能门禁模块3012,显示屏3015进行人脸对比识别,人脸识别后从而对门禁进行开启,智能门禁模块3012从而控制输出电机2016停止工作,电机30211工作过程中带动主动皮带轮30212运动,主动皮带轮30212运动过程中带动皮带30213运动,皮带30213运动过程中带动从动皮带轮3028和连接轴3026均与通框3021和连接块3025受力相对旋转运动,连接轴3026受力旋转运动过程中带动齿轮3027旋转运动,齿轮3027旋转运动过程中带动齿条3024运动,齿条3024运动过程中带动盖板3023与连接槽3022相对运动,当盖板3023与触发模块30210接触时,触发模块30210将信号传递信号处理模块105,信号处理模块105再次将信号传递控制模块104,控制模块104控制电机30211停止工作,此时用户进行指纹识别,当用户离开感应模块107时,感应模块107再次将信号传递信号处理模块105,信号处理模块105再次将信号传递控制模块104,控制模块104控制上述设备回复处于运动状态。
53.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内容的限制。
54.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