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及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09 22:11: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一种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及连接器装置。
2.本技术主张基于2020年03月31日的日本技术的特愿2020-064595的优先权,援引上述日本技术所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3.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压配端子。压配端子从前端侧起依次具有由引导部构成的前端部及由被向基板的通孔压入的基板连接部构成的压配部。基板连接部具有由一对膨出片构成的接触片及在一对膨出片之间由空隙构成的孔眼。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5680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公开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具备:具有通孔的基板及被压入上述通孔的棒状的压配端子,上述压配端子从前端侧起依次具有前端部、压配部及基端部,上述压配部具有:孔眼,贯穿上述压配端子;并行部,具有隔着上述孔眼并列的两个接触片;及锥形部,将上述并行部与上述前端部相连,在上述压配端子的在宽度最宽的位置处切断而得到的纵截面中,上述孔眼具有构成上述孔眼的前端侧的曲线,构成上述锥形部的线具有接触点和基准点,上述接触点是在上述压配端子向上述通孔插入时最先与上述通孔的开口缘接触的点,上述基准点是构成上述锥形部的线与特定垂线的交点,上述特定垂线是构成上述锥形部的线的垂线中的穿过上述曲线的端点的垂线,上述接触点位于比上述基准点靠上述前端部侧的位置。
7.本公开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具备具有通孔的基板及被压入上述通孔的棒状的压配端子,上述基板是本公开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所具备的基板,上述压配端子是本公开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所具备的压配端子。
附图说明
8.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的概略的纵向剖视图。
9.图2是对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所具备的压配端子从压配端子的前端侧进行观察的图。
10.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装置的概略的纵向剖视图。
11.图4是示出以往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的概略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本公开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3]
期望压配端子不易产生伴随于向基板的通孔的压入而产生的裂缝等损伤。
[0014]
本公开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不易产生伴随于向基板的通孔的压入而产生的压配端子的损伤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
[0015]
另外,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有上述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的连接器装置。
[0016]
[本公开的效果]
[0017]
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不易产生伴随于向基板的通孔的压入而产生的压配端子的损伤。
[0018]
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能够长期地使用。
[0019]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0020]
本发明者们专心研究了伴随于向基板的通孔的压入而在压配端子产生裂缝等损伤的原因。其结果是,知道了:作为原因之一,如后述的试验例所示,在于接触点相比基准点位于基端侧。接触点是在将压配端子向基板的通孔插入时最先与通孔的开口缘接触的部位。基准点是在后述的压配端子的纵截面中构成锥形部的线与特定垂线的交点。锥形部是压配部中的前端部侧的部分,将并行部与前端部相连。特定垂线是构成锥形部的线的垂线中的穿过构成孔眼的前端侧的曲线的端点的垂线。该基准点是由于与压配部向通孔内的压入相伴地作用的应力而最大主应变最大的部位。
[0021]
作为其理由,可想到以下的理由。关于基准点位于比接触点靠前端侧的压配端子,从压入初期至压入完成为止,对基准点作用拉伸应力。当拉伸应力作用的期间较长时,容易产生裂纹。因此,基准点位于比接触点靠前端侧的压配端子容易产生伴随于向基板的通孔的压入而产生的损伤。
[0022]
本发明者们制作设计成接触点位于比基准点靠前端侧的压配端子,如后述的试验例所示,向通孔内压入后,发现了压配端子不易产生裂缝等损伤。
[0023]
作为其理由,可想到以下的理由。接触点位于比基准点靠前端侧的压配端子在向通孔内的压入初期,不同于基准点位于比接触点靠前端侧的压配端子,对基准点不是作用拉伸应力而是作用压缩应力。作用于基准点的压缩应力随着压配部向通孔内的插入长度变长而变小。当上述插入长度超过了特定的长度时,作用于基准点的压缩应力转变为拉伸应力。即,当上述插入长度超过了特定的长度时,对基准点作用拉伸应力。作用于基准点的拉伸应力随着上述插入长度变长而变大。这样,接触点位于比基准点靠前端侧的压配端子与基准点位于比接触点靠前端侧的压配端子相比,拉伸应力作用的期间短。因此,不易产生裂纹。因此,不易产生伴随于向通孔的压入而产生的损伤。
[0024]
本发明基于这些见解。最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0025]
(1)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具备:具有通孔的基板及被压入上述通孔的棒状的压配端子,上述压配端子从前端侧起依次具有前端部、压配部及基端部,上述压配部具有:孔眼,贯穿上述压配端子;并行部,具有隔着上述孔眼并列的两个接触片;及锥形部,将上述并行部与上述前端部相连,在上述压配端子的在宽度最宽的位置处切断而得到的纵截面中,上述孔眼具有构成上述孔眼的前端侧的曲线,构成上述锥形部的线具有接触点和基准点,上述接触点是在上述压配端子向上述通孔插入时最先与上述通孔的开口缘接触的点,上述基准点是构成上述锥形部的线与特定垂线的交点,上述特定垂线是构成上述锥形部的线的垂线中的穿过上述曲线的端点的垂线,上述接触点位于比上述
基准点靠上述前端部侧的位置。
[0026]
上述结构不易产生伴随于压配部向基板的通孔的压入而产生的压配端子的损伤。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压配端子的接触点位于比基准点靠前端侧的位置,从而拉伸应力作用于基准点的期间容易变短。因此,上述结构不产生伴随于向基板的通孔的压入而产生的压配端子的损伤,能够构筑将基板与压配端子连接而成的连接器装置。
[0027]
(2)作为上述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的一种方式,可列举上述孔眼的宽度相对于上述并行部的外宽为0.1倍以上。
[0028]
孔眼的宽度相对于并行部的外宽为0.1倍以上,从而孔眼的宽度较大。即,并行部所具备的两个接触片各自的宽度较小。因此,上述结构容易通过压配部向通孔的压入,而使两个接触片各自变形。因此,上述结构容易将压配部往通孔内压入。
[0029]
(3)作为上述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的一种方式,可列举上述压配端子的厚度是0.2mm以上且0.8mm以下。
[0030]
上述结构由于压配端子的厚度是0.8mm以下,从而压配端子的厚度薄,所以,即使是多极的连接器,也能够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上述结构由于能够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从而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确保连接器的导电路径。上述结构由于压配端子的厚度是0.2mm以上,从而压配端子的厚度没有过薄,因此压配端子的强度较高。
[0031]
(4)作为上述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的一种方式,可列举上述压配端子的数量为8以上。
[0032]
上述结构即使压配端子的数量为8以上,压配端子也是较小型的,因此能够实现设置压配端子的连接器的小型化。上述结构由于能够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从而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确保连接器的导电路径。
[0033]
(5)作为上述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的一种方式,可列举上述压配端子与上述基板构成控制模块。
[0034]
上述结构不易产生伴随于向基板的通孔的压入而产生的压配端子的损伤,因此对于构成控制模块是合适的。
[0035]
(6)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置具备具有通孔的基板及被压入上述通孔的棒状的压配端子,上述基板是上述(1)至上述(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所具备的基板,上述压配端子是上述(1)至上述(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所具备的压配端子。
[0036]
上述结构能够长期地使用。关于其理由,考虑以下的理由。上述结构将不易产生伴随于向基板的通孔的压入而产生的损伤的压配端子压入到通孔内。即,在压入到通孔的压配端子处未产生损伤。因此,实质上不存在与连接器装置的使用过程相伴地压配端子的损伤扩大的情形。
[0037]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0038]
以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图中的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名称物。
[0039]
《实施方式1》
[0040]
〔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
[0041]
参照图1、图2来说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1。本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1具备基板2和压配端子3。基板2具有通孔25。压配端子3是被压入通孔25的棒状
的部件。压配端子3从前端侧起依次具有前端部31、压配部32及基端部36。压配部32具有孔眼33、并行部34及锥形部35。孔眼33贯通于压配端子3。并行部34具有隔着孔眼33并列的两个接触片341。接触片341在向通孔25插通时,与通孔25的内周面接触。锥形部35将并行部34与前端部31相连。本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1的特征之一在于如下的这一点:在压配端子3的纵截面中,构成锥形部35的线具备满足特定的位置关系的接触点351和基准点352。以下,详细地说明各结构。
[0042]
在以下的说明中,压配端子3的前端侧在组装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1时位于基板2侧。压配端子3的前端侧是图1中的纸面下侧。孔眼33的轴向是压配端子3的厚度方向。孔眼33的轴向及压配端子3的厚度方向在图1中是纸面垂直方向,在图2中是纸面上下方向。压配端子3中的两个接触片341的并列方向是压配端子3的宽度方向。两个接触片341的并列方向及压配端子3的宽度方向是图1、图2中的纸面左右方向。压配端子3的纵截面是指在压配端子3的宽度最宽的位置处切断而得到的截面。锥形部35的宽度最宽的位置与通孔25的开口缘接触。因此,在压配端子3的宽度最宽的位置处切断。在本方式中,压配端子3的宽度最宽的位置是由图2中的i-i所示的单点划线上,是将压配端子3的厚度二等分的位置。关于图1中的压配端子3,虽然示出上述纵截面,但为了方便说明,未附加有阴影线。与压配端子3的厚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前端部31、压配部32及基端部36直列地排列的方向是压配端子3的长度方向。压配端子3的长度方向是图1中的纸面上下方向。
[0043]
[基板]
[0044]
基板2安装有半导体继电器等电子构件和连接器等。省略电子构件和连接器等安装于基板2的部件的图示。基板2能够使用印刷基板。
[0045]
基板2具有通孔25。通孔25具有在基板2的表面21和背面22开口的贯通孔(penetrating hole)及设置于贯通孔的内周面的导体层。导体层由金属构成。作为该金属,例如可列举铜。该导体层与基板2的表面21或背面22等的导体图案电相连。通孔25被压入后述的压配端子3的前端侧、具体来说压配部32。通孔25的导体层与压配部32通过接触而电连接。
[0046]
通孔25的内周形状是在通孔25的轴向上均匀的筒状。通孔25的开口的形状可列举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跑道(racetrack)形状、方形形状等。作为方形形状,例如可列举矩形形状。
[0047]
通孔25的内部尺寸能够适当地选择。在通孔25的开口的形状是圆形形状的情况下,内部尺寸是内径。在通孔25的开口的形状是椭圆形形状的情况下,内部尺寸是短轴的长度。在通孔25的开口的形状是跑道形状的情况下,内部尺寸是相互相对的直线边彼此之间的长度。在通孔25的开口的形状是矩形形状的情况下,内部尺寸是短边的长度。
[0048]
通孔25的沿着轴向的长度能够适当地选择。通孔25的沿着轴向的长度例如可列举将后述的压配端子3的压配部32的全长容纳于通孔25内的程度的长度。
[0049]
[压配端子]
[0050]
压配端子3是将基板2与对方侧连接器电连接的棒状的部件。省略对方侧连接器的图示。
[0051]
压配端子3的材质例如可列举铜或者铜合金等。也可以在压配端子3的表面设置金属的包覆层。包覆层的材质例如可列举锡或者锡合金等。压配端子3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
而得到。具备包覆层的压配端子3通过在冲压加工后设置包覆层而得到。
[0052]
压配端子3的表面和背面在本方式中由平面构成。该表面和背面是位于压配端子3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和位于另一侧的面。该表面和背面是位于图1中的纸面近前侧的面和位于纸面里侧的面。
[0053]
如图2所示,压配端子3的两侧面由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凸出的曲面构成。该两侧面是位于压配端子3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和位于另一侧的面。该两侧面是位于图1、图2的纸面左侧的面和位于纸面右侧的面。图1示出由图2中的i-i所示的单点划线切断了压配端子3的状态。
[0054]
压配端子3从前端侧起依次具有前端部31、压配部32及基端部36。
[0055]
(前端部)
[0056]
前端部31是最先插通到通孔25的部分。前端部31的宽度和厚度小于通孔25的内部尺寸。前端部31在上述纵截面中,具有在压配端子3的长度方向上具有均匀的宽度的部分及向前端变尖细的部分。
[0057]
(压配部)
[0058]
压配部32是向通孔25压入的部分。当压配部32被压入到通孔25时,压配部32按压通孔25的内周面。通过该按压,压配部32不易从通孔25脱落。因此,在不使用焊料等由金属构成的连接材料的情况下将压配端子3与基板2连接。压配部32具有:孔眼33、并行部34及锥形部35。
[0059]
〈孔眼〉
[0060]
孔眼33在将压配部32向基板2的通孔25压入时,使后述的并行部34的两个接触片341发生变形而容易压入压配部32,并且,通过压入而使两个接触片341容易按压通孔25的内周面。孔眼33贯穿压配端子3。
[0061]
孔眼33的内周形状是在孔眼33的轴向上均匀的筒状。在压配端子3的纵截面中,孔眼33的开口形状是从前端侧延伸到基端侧的长孔。孔眼33的上述开口形状可列举椭圆形形状、跑道形状等。
[0062]
孔眼33在上述纵截面中,具有构成前端侧的第一曲线331、构成基端部36侧的第二曲线332及将第一曲线331与第二曲线332相连的两条中间线333。
[0063]
第一曲线331在本方式中由向前端侧凸出的一条圆弧线构成。此外,第一曲线331也可以与本方式不同,组合多条圆弧而构成。第一曲线331具有两个端点331a。第一曲线331的各端点331a是第一曲线331中的最靠前端侧的端点。在第一曲线331由一条圆弧线构成的本方式的情况下,第一曲线331的各端点331a是圆弧线的终端。与本方式不同,在第一曲线331是组合多条圆弧而构成的、例如从前端侧起依次具有第一圆弧线和第二圆弧线的情况下,第一曲线331的各端点是第一圆弧线与第二圆弧线的边界。
[0064]
第二曲线332在本方式中由向基端侧凸出的一条圆弧线构成。第二曲线332也可以与本方式不同,组合多条圆弧而构成。第二曲线332具有两个端点。第二曲线332的各端点与第一曲线331的各端点相同地,是第二曲线332中的最靠基端侧的端点。
[0065]
两条中间线333在本方式中由沿着压配端子3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的直线构成。此外,两条中间线333也可以将包含相互不平行的直线的多条直线相连起来而构成。在将多条直线相连起来而构成的情况下,两条中间线333分别可列举例如由第一曲线331侧的第一倾
斜线、第二曲线332侧的第二倾斜线和将第一倾斜线与第二倾斜线相连的直线构成。即,由两根第一倾斜线、两个第二倾斜线及两根直线构成两条中间线333。各第一倾斜线伴随着从第一曲线331的各端点331a靠近第二曲线332侧而向压配端子3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各第二倾斜线伴随着从第二曲线332的各端点靠近第一曲线331侧而向压配端子3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各直线可列举由沿着压配端子3的长度方向的直线构成。
[0066]
孔眼33的宽度w1例如可列举相对于后述的并行部34的外宽w2为0.1倍以上。孔眼33的宽度w1及并行部34的外宽w2各自是指上述纵截面中的最大宽度。如果孔眼33的宽度w1相对于外宽w2为0.1倍以上,则孔眼33的宽度w1较大。即,后述的两个接触片341各自的宽度较小。因此,通过压配部32向通孔25的压入,两个接触片341各自容易发生变形。孔眼33的宽度w1还可列举相对于外宽w2为0.2倍以上,特别是,可列举相对于外宽w2为0.25倍以上。
[0067]
孔眼33的宽度w1例如可列举相对于外宽w2为0.6倍以下。如果孔眼33的宽度w1相对于外宽w2为0.6倍以下,则孔眼33的宽度w1没有过大。因此,降低通过压配部32向通孔25的压入而作用于压配部32的载荷。孔眼33的宽度w1还可列举相对于外宽w2为0.5倍以下,特别是,可列举相对于外宽w2为0.45倍以下。
[0068]
即,孔眼33的宽度w1例如可列举相对于外宽w2为0.1倍以上且0.6倍以下,进一步地,相对于外宽w2为0.2倍以上且0.5倍以下,特别是,相对于外宽w2为0.25倍且以上0.45倍以下。
[0069]
〈并行部〉
[0070]
关于并行部34,孔眼33与两个接触片341并列。该并行部34在压配部32中,具有外宽w2比通孔25的内部尺寸大的部分。并行部34具有隔着孔眼33并列的两个接触片341。并行部34的外宽w2是指两个接触片341的外侧边之间的沿着压配端子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两个接触片341由于压配部32向通孔25的压入而变形。通过该变形,压配部32被插入到通孔25内。在通孔25内,两个接触片341按压通孔25的内周面。通过该按压,限制压配部32从通孔25的脱落。因此,对于压配端子3与基板2的连接,不需要焊料等由金属构成的连接材料。两个接触片341在压配端子3的长度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
[0071]
〈锥形部〉
[0072]
锥形部35连接并行部34与前端部31。本例的锥形部35在上述纵截面中,随着从并行部34靠近前端部31而宽度变窄。以下,将在上述纵截面上构成锥形部35的线称为锥形线350。该锥形线350具有接触点351和基准点352。图1在锥形部35处示出纸面左侧的锥形线350的接触点351和基准点352,为了方便说明,省略纸面右侧的锥形线的接触点和基准点的图示。纸面右侧的接触点和基准点相对于压配端子3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而处于与纸面左侧的接触点和基准点线对称的位置。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是图1中的纸面左侧,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是图1中的纸面右侧。锥形线350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0073]
·
接触点和基准点
[0074]
接触点351是在将压配端子3插入到基板2的通孔25时最先与通孔25的开口缘接触的部位。即,接触点351设置于锥形部35中的具有与通孔25的内部尺寸相同的宽度的部位。接触点351位于锥形线350中的比基准点352靠前端侧的位置。
[0075]
基准点352是锥形线350与特定垂线的交点。特定垂线是锥形线350的垂线中的穿过孔眼33处的前端侧的第一曲线331的端点331a的垂线。锥形线350的垂线在锥形线350是
直线的情况下是锥形线350自身的垂线,在锥形线350是曲线的情况下是锥形线350的切线的垂线。该基准点352是由于伴随于压配部32向通孔25内的压入而作用的应力而最大主应变最大的部位。基准点352位于锥形线350中的比接触点351靠基端侧的位置。即,基准点352设置于锥形部35中的具有比设置有接触点351的部位的宽度大的宽度的部位。
[0076]
本方式的压配端子3的接触点351与基准点352满足上述位置关系,从而在压配部32向通孔25内的压入初期,对基准点352作用压缩应力。作用于基准点352的压缩应力随着压配部32向通孔25内的插入长度变长而变小。当上述插入长度超过了特定的长度时,作用于基准点352的压缩应力转变为拉伸应力。即,当上述插入长度超过了特定的长度时,对基准点352作用拉伸应力。作用于基准点352的拉伸应力随着上述插入长度变长而变大。
[0077]
另一方面,参照图4来说明以往的压配端子300。图4所示的以往的压配端子300除了以下的结构(a)和结构(b)这一点以外,实质上与本方式的压配端子3相同。关于图4的压配端子300,虽然示出纵截面,但为了方便说明,未附加有阴影线。关于结构(a),孔眼330的沿着压配端子30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于本方式的压配端子3的孔眼33的沿着压配端子3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关于结构(b),接触点351与基准点352的位置关系相比,基准点352比接触点351位于靠前端侧的位置。以往的压配端子300从压入初期至压入完成为止,对基准点352作用拉伸应力。即,以往的压配端子300与本方式的压配端子3不同,对基准点352不作用压缩应力。作用于基准点352的拉伸应力随着上述插入长度变长而变大。
[0078]
这样,本方式的压配端子3与以往的压配端子300相比,拉伸应力作用的期间较短。在以往的压配端子300中,因为拉伸应力作用的期间长,因此产生裂纹的可能性较高。与此相对,本方式的压配端子3因为拉伸应力作用的期间较短,因此不易产生裂纹。由此,本方式的压配端子3不易产生伴随于向通孔25的压入而产生的损伤。
[0079]
(基端部)
[0080]
基端部36相比于压配部32向与前端部31侧相反的一侧延伸。基端部36具有与对方侧连接器电连接的连接部。对方侧连接器插通到连接器的外壳内。省略连接器的外壳的图示。连接器外壳的形状是筒状。连接器外壳具有将对方侧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外壳内的开口及设置于与开口侧相反的一侧的内壁。基端部36的连接部贯穿连接器外壳的内壁,配置于连接器外壳内。基端部36的连接部在外壳内与对方侧连接器部电连接。
[0081]
(厚度)
[0082]
压配端子3的厚度能够根据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1的用途而适当地选择。压配端子3的厚度例如可列举0.2mm以上且0.8mm以下。如果压配端子3的厚度是0.8mm以下,则压配端子3的厚度较薄,因此即使是多极的连接器,也能够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如果压配端子3的厚度是0.2mm以上,则压配端子3的厚度没有过薄,因此压配端子3的强度较高。压配端子3的厚度还可列举0.4mm以上且0.6mm以下,特别是,可列举0.4mm以上且0.5mm以下。特别是,压配端子3的厚度能够合适地利用0.4mm。
[0083]
(数量)
[0084]
压配端子3的数量能够根据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1的用途而适当地选择。压配端子3的数量例如可列举8以上。压配端子3的厚度较小,压配端子3是小型的。因此,即使压配端子3的数量是8以上,也能够实现设置压配端子3的连接器的小型化。而且,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确保连接器的导电路径。压配端子3的数量还可列举20以上,特别是,可列举50以
上。压配端子3的数量也可以是100以上。
[0085]
[用途]
[0086]
本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1能够构筑控制模块。作为控制模块,例如,可列举汽车的车身控制模块和安全气囊的控制模块等。
[0087]
〔作用效果〕
[0088]
本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1不易产生伴随于压配部32向基板2的通孔25的压入而产生的压配端子3的损伤。这是因为,压配端子3的接触点351位于比基准点352靠前端侧的位置,从而对基准点352作用拉伸应力的期间容易变短。因此,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1能够在不产生伴随于向通孔25的压入而产生的压配端子3的损伤的情况下,构筑将基板2与压配端子3连接而成的连接器装置。
[0089]
《实施方式2》
[0090]
〔连接器装置〕
[0091]
参照图3来说明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装置10。本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0具备具有通孔25的基板2及被压入通孔25的棒状的压配端子3。本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0组装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1而构成。基板2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1所具备的基板2。压配端子3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1所具备的压配端子3。压配端子3的压配部32压入到通孔25。关于压配部32的并行部34所具备的两个接触片341,接触片34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按压通孔25的内周面。两个接触片341向接触片34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相互接近的方向变形。
[0092]
〔作用效果〕
[0093]
本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0能够长期地使用。关于其理由,可想到以下的理由。连接器装置10将不易产生伴随于向基板2的通孔25的压入而产生的损伤的压配端子3压入到通孔25内。即,在压入到通孔25的压配端子3未产生损伤。因此,实质上不存在与连接器装置10的使用过程相伴地压配端子3的损伤扩大的情形。
[0094]
《试验例》
[0095]
在本试验例中,评价有没有伴随于向基板的通孔的压入而产生的压配端子的损伤。该评价通过实验和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解析来进行。
[0096]
〔样品no.1〕
[0097]
样品no.1的压配端子与参照图1而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1所具备的压配端子3相同。即,样品no.1的压配端子如图1所示在压配端子3的纵截面上,构成锥形部35的锥形线350具有接触点351和基准点352。样品no.1的压配端子的接触点351位于比基准点352靠前端侧的位置。
[0098]
〔样品no.101〕
[0099]
样品no.101的压配端子与参照图4而说明的以往的压配端子300相同。即,样品no.101的压配端子如参照图4而上述的那样,主要除了孔眼330的长度长这一点及接触点351位于比基准点352靠基端侧的位置这一点以外,与样品no.1的压配端子相同。
[0100]
〔实验和cae解析〕
[0101]
进行将实际的压配端子向基板的通孔插入的实验,调查各样品的压配端子有没有损伤。另外,在cae方面,将各样品的压配端子的压配部向基板的通孔内压入,调查各样品的
压配端子的最大主应变最大的部位,并且,计算出最大主应变的大小和在基准点处产生的应力。
[0102]
样品no.1的压配端子未产生裂缝等损伤。另一方面,样品no.101的压配端子在基准点附近产生了裂缝。
[0103]
在样品no.1和样品no.101中的任一方的压配端子处,最大主应变最大的部位都是基准点旁边。样品no.1的压配端子的最大主应变的大小比样品no.101的压配端子的最大主应变的大小大20%左右。
[0104]
在压入初期,压缩应力作用于样品no.1的压配端子的基准点。该压缩应力随着压配部向通孔内的插入长度变长而变小。当上述插入长度超过了特定的长度时,作用于基准点的压缩应力转变为拉伸应力。该拉伸应力随着上述插入长度变长而变大。
[0105]
另一方面,从压入初期至压入完成为止,对样品no.101的压配端子的基准点作用拉伸应力。即,与样品no.1的压配端子不同,压缩应力实质上未作用于样品no.101的压配端子的基准点。拉伸应力随着上述插入长度变长而变大。
[0106]
根据以上的结果可知,样品no.1的压配端子与样品no.101的压配端子相比,尽管最大主应变较大,仍能够抑制损伤的产生。关于该理由,考虑是因为样品no.1的压配端子由于接触点位于比基准点靠前端侧的位置,从而相比于接触点位于比基准点靠基端侧的位置的样品no.101的压配端子,能够缩短拉伸应力作用于基准点的期间。
[0107]
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示例,而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旨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含义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0108]
附图标记说明
[0109]
1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
[0110]
10连接器装置
[0111]
2基板
[0112]
21表面、22背面、25通孔
[0113]
3、300压配端子
[0114]
31前端部、32压配部、33、330孔眼
[0115]
331第一曲线、331a端点、332第二曲线、333中间线
[0116]
34并行部、341接触片
[0117]
35锥形部
[0118]
350锥形线、351接触点、352基准点
[0119]
36基端部
[0120]
w1孔眼的宽度、w2外宽。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