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06:33: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缝隙灌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建筑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很多地方都采用灌浆加固方法对混凝土的裂纹、裂缝进行修补,以提高混凝土的载荷能力。现有技术中一般使用压浆机进行补缝,压浆机适合修补一些较深较宽的裂缝,对于一些细小的裂缝,压浆机的修补质量差并且修补效率低。
3.现有专利(公开号:cn201921299962.6)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在建筑缝隙灌浆过程中较为不便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以及实用方便的特点。
4.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现有的不能够对缝隙内的注浆进行气泡排出,从而缝隙内的砂浆内会产生蜂窝麻面等现象影响砂浆的强度,进一步的会影响缝隙灌浆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顶部设置有储浆罐,所述储浆罐与车体之间通过支撑腿连接,所述储浆罐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推杆电机,所述储浆罐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出浆塞,所述第一推杆电机的电机轴贯穿于储浆罐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储浆罐的底部固定连通有出浆管,所述车体上贯穿有延长管,且所述延长管与车体活动连接,所述出浆管置于延长管内,所述储浆罐的底部安装有第二推杆电机,所述第二推杆电机的输出端与延长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储浆罐的左端固定连通有进料管,所述车体的左端安装有推把。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延长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橡胶密封环,所述橡胶密封环与出浆管的外壁贴合设置。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出浆管上安装有控制阀门。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车体的顶部左侧安装有蓄电池,所述推把上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经蓄电池分别与第一推杆电机和第二推杆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进料管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进料斗。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2.本实用新型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通过储浆罐、出浆管、延长管、第一推杆电机、第二推杆电机、支撑板和出浆塞的设置,通过移动车体将出浆管置于裂缝处,然后启
动第二推杆电机将延长管置于裂缝内,然后启动第一推杆电机推动出浆塞将砂浆置于裂缝,从而避免砂浆不能够精准的落在裂缝内造成浪费,同时启动第二推杆电机拉动延长管上下往复移动,从而延长管在裂缝的砂浆内上下捣鼓,从而能够将砂浆内的气体排出,从而避免砂浆内会产生蜂窝麻面等现象影响砂浆的强度,进一步的提高缝隙灌浆的效果。
附图说明
1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的主视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的延长管与出浆管连接俯视图。
16.图中:1、车体;2、蓄电池;3、推把;4、控制器;5、进料斗;6、进料管;7、储浆罐;8、第一推杆电机;9、支撑板;10、出浆塞;11、第二推杆电机;12、支撑腿;13、出浆管;14、延长管;15、橡胶密封环;16、控制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17.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包括车体1,所述车体1的顶部设置有储浆罐7,所述储浆罐7与车体1之间通过支撑腿12连接,所述储浆罐7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推杆电机8,所述储浆罐7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支撑板9,所述支撑板9的底部出浆塞10,所述第一推杆电机8的电机轴贯穿于储浆罐7与支撑板9固定连接,所述储浆罐7的底部固定连通有出浆管13,所述车体1上贯穿有延长管14,且所述延长管14与车体1活动连接,所述出浆管13置于延长管14内,所述储浆罐7的底部安装有第二推杆电机11,所述第二推杆电机11的输出端与延长管14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储浆罐7的左端固定连通有进料管6,所述车体1的左端安装有推把3,通过储浆罐7、出浆管13、延长管14、第一推杆电机8、第二推杆电机11、支撑板9和出浆塞10的设置,通过移动车体1将出浆管13置于裂缝处,然后启动第二推杆电机11将延长管14置于裂缝内,然后启动第一推杆电机8推动出浆塞10将砂浆置于裂缝,从而避免砂浆不能够精准的落在裂缝内造成浪费,同时启动第二推杆电机11拉动延长管14上下往复移动,从而延长管14在裂缝的砂浆内上下捣鼓,从而能够将砂浆内的气体排出,从而避免砂浆内会产生蜂窝麻面等现象影响砂浆的强度,进一步的提高缝隙灌浆的效果。
18.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延长管1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橡胶密封环15,所述橡胶密封环15与出浆管13的外壁贴合设置,通过橡胶密封环15增加延长管14与出浆管13连接的密封性,避免砂浆从延长管14与出浆管13的缝隙处漏出造成浪费。
19.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出浆管13上安装有控制阀门16,通过控制阀门16能够方便控制出浆管13出料的速度。
20.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车体1的顶部左侧安装有蓄电池2,所述推把3上安装有控制器4,所述控制器4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经蓄电池2分别与第一推杆电机8和第二推杆电机1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控制器4安装在推把3上方便对第一推杆电机8和第二推杆电机11进行操控。
21.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进料管6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进料斗5,通过进料斗5
增加进料管6的开口处面积,从而方便将砂浆加入到储浆罐7内。
2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包括车体1、蓄电池2、推把3、控制器4、进料斗5、进料管6、储浆罐7、第一推杆电机8、支撑板9、出浆塞10、第二推杆电机11、支撑腿12、出浆管13、延长管14、橡胶密封环15、控制阀门16,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工作时,首先,通过进料斗5增加进料管6的开口处面积,从而快速将砂浆加入到储浆罐7内,通过手持推把3推动车体1将出浆管13置于裂缝处,然后通过控制器4启动第二推杆电机11将延长管14置于裂缝内,然后打开控制阀门16后启动第一推杆电机8推动出浆塞10将砂浆置于裂缝,并且通过橡胶密封环15增加延长管14与出浆管13连接的密封性,避免砂浆从延长管14与出浆管13的缝隙处漏出,从而避免砂浆不能够精准的落在裂缝内造成浪费,同时启动第二推杆电机11拉动延长管14上下往复移动,从而延长管14在裂缝的砂浆内上下捣鼓,从而能够将砂浆内的气体排出,从而避免砂浆内会产生蜂窝麻面等现象影响砂浆的强度,进一步的提高缝隙灌浆的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包括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的顶部设置有储浆罐(7),所述储浆罐(7)与车体(1)之间通过支撑腿(12)连接,所述储浆罐(7)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推杆电机(8),所述储浆罐(7)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支撑板(9),所述支撑板(9)的底部出浆塞(10),所述第一推杆电机(8)的电机轴贯穿于储浆罐(7)与支撑板(9)固定连接,所述储浆罐(7)的底部固定连通有出浆管(13),所述车体(1)上贯穿有延长管(14),且所述延长管(14)与车体(1)活动连接,所述出浆管(13)置于延长管(14)内,所述储浆罐(7)的底部安装有第二推杆电机(11),所述第二推杆电机(11)的输出端与延长管(14)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储浆罐(7)的左端固定连通有进料管(6),所述车体(1)的左端安装有推把(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管(1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橡胶密封环(15),所述橡胶密封环(15)与出浆管(13)的外壁贴合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浆管(13)上安装有控制阀门(1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的顶部左侧安装有蓄电池(2),所述推把(3)上安装有控制器(4),所述控制器(4)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经蓄电池(2)分别与第一推杆电机(8)和第二推杆电机(1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6)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进料斗(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缝隙灌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土木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顶部设置有储浆罐,所述储浆罐与车体之间通过支撑腿连接,所述储浆罐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推杆电机,所述储浆罐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支撑板。本实用新型通过移动车体将出浆管置于裂缝处,然后启动第二推杆电机将延长管置于裂缝内,然后启动第一推杆电机推动出浆塞将砂浆置于裂缝,从而避免砂浆不能够精准的落在裂缝内造成浪费,同时启动第二推杆电机拉动延长管上下往复移动,从而延长管在裂缝的砂浆内上下捣鼓,从而能够将砂浆内的气体排出,从而避免砂浆内会产生蜂窝麻面等现象影响砂浆的强度,进一步的提高缝隙灌浆的效果,较为实用,适合广泛推广和使用。泛推广和使用。泛推广和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王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骏淼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20
技术公布日:2022/10/2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