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节流换热器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00:16: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节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1.本技术要求2021年9月19号提交的名称为“分液器、单向阀、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申请号为202122281454.9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其全部内容被结合到本文中。
技术领域
2.本技术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节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3.空调器在运行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时室外换热器的最佳流路是不同的。
4.空调器在运行制热工况时,室外换热器的换热管路内的冷媒处于低温低压区,传热性能主要受传热系数和压降共同约束,适合相对较多的支路数,在保证传热系数的同时大幅降低压降而提升系统压力,从而提升空调器的低温制热量。空调器在运行制冷工况时,室外换热器的换热管路内的冷媒处于高温高压区,对压降不敏感,传热性能主要受传热系数影响,适合较少支路数以加速循环而增大传热系数,从而提升空调器的高温制冷量。
5.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6.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室外换热器设置有多条换热支路以提升低温制热能力。现有的空调器由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和节流元件组成,其中,节流元件设置于室内换热器与室外换热器之间。冷媒经节流元件降压节流后,会产生部分闪发蒸汽,实际进入室外换热器中分液器的冷媒为气液两相流,两相流的存在状态对分液器的分液均匀性影响较大,进而降低了室外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和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节流换热器和空调器,以解决节流元件节流后,气液两相流进入室外换热器的分液器中,分液器分液不均匀,进而影响室外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等技术问题。
9.在一些实施例中,节流换热器,包括:换热管路,包括多条并连连通的换热支路;第一分液器,包括主管和多个分液支管,多个分液支管与所述多条换热支路相连通;和,节流元件,设置于所述换热支路与第一分液器之间,以对经所述第一分液器分流之后且在进入换热支路之前的冷媒进行节流。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液器包括:第一分液支管,与一条或多条换热支路相连通;和,第二分液支管,与一条或多条换热支路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分液支管设置有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分液支管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路包括:上部换热管路,包括并连连通的第一换热支
路和第二换热支路;和,下部换热管路,包括第三换热支路,其中,所述第一换热支路与第二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与第二分液器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支路与第三换热支路的冷媒入口与第三分液器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支路的冷媒入口与第四分液器相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液支管与所述第二分液器之间,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分液支管与所述第三换热支路之间。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毛细管。
14.在一些实施例中,节流换热器还包括:旁通管路,连通所述第三分液器与第四分液器,其中,所述旁通管路设置有电磁阀。
15.在一些实施例中,节流换热器还包括控制部,在所述节流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时,所述控制部被配置为: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和电磁阀开启;在空调器运行制冷工况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和电磁阀关闭。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液器包括:壳体,内部具有分液腔,所述壳体开设有第一分液口和第二分液口;汇流管,包括弯折连通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分液腔直接连通;所述第一分液支管通过所述第一分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所述第二分液支管通过所述第二分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其中,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分液支管和第二分液支管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非垂直。
17.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如前述的节流换热器。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节流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和室内换热器,其中,所述节流换热器的第一分液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换热管路直接连通。
1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节流换热器和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2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节流换热器和空调器,包括换热管路、第一分液器和节流元件。节流元件设置于换热管路的换热支路与第一分液器之间。节流元件的设置,对经第一分液器分流之后且在进入换热支路之前的冷媒进行节流。
21.现有的将节流元件设置于室内换热器与室外换热器之间,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冷媒先经过节流元件的节流作用,再流入室外换热器。经过节流元件之后,冷媒压力降低,会产生部分闪发蒸汽,形成气液混合的两相流状态,两相流状态的冷媒进一步经第一分液器分流后流入室外换热器的各个换热支路。然而两相流状态的冷媒中气态冷媒占第一分液器的内的空间较大,气体流动的随机性较强,不利于第一分液器的分液均匀性。
2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节流换热器,节流元件设置于换热管路的换热支路与第一分液器之间。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室内换热器流出的冷媒先不进行节流,而是直接流入本技术的节流换热器中的第一分液器,此时,流入第一分液器的冷媒多为液态冷媒,使得第一分液器可以发挥其良好的分液性能,经第一分液器分液后,再经节流元件节流,提高了第一分液器的分液均匀性,进而提高了节流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和换热效果,提高了空调器系统的换热能力。
23.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4.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25.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节流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节流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运行制热工况下,节流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时的冷媒流动示意图;
30.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运行制冷工况下,节流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时的冷媒流动示意图;
31.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分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第一分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
34.1:压缩机;2:室外换热器;3:节流元件;4:室内换热器;
35.200:节流换热器;210:换热管路;211:第一换热支路;212:第二换热支路;213:第三换热支路;221:第一分液器;222:第二分液器;223:第三分液器;224:第四分液器;2211:第一分液支管;2212:第二分液支管;2213:汇流管;2214:汇流腔体;2215:第一分支腔体;2216:第二分支腔体;2217:第一管段;2218:第二管段;231:第一节流元件;232:第二节流元件;240:旁通管路;241: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37.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38.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9.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0.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41.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 表示:a或b。
42.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4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4.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其中室内机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等,其可用于实现配合冷媒与室内环境进行热交换等功能;室外机设置有室外换热器、室外风机、压缩机和气液分离器等,其可用于实现配合冷媒与室外环境进行热交换、冷媒压缩、冷媒节流等功能。
45.这里,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和气液分离器等部件通过冷媒管路相连接,以共同构成用于冷媒在室内、外机之间进行循环输送的冷媒循环系统;可选的,该冷媒循环系统至少限定有两种分别用于制冷工况或制热工况的冷媒流向,具体而言,在空调运行制冷工况时,冷媒循环系统以第一冷媒流向输送冷媒,冷媒从压缩机排出后,依次流经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之后经由气液分离器流回压缩机;而在空调运行制热工况时,冷媒循环系统以第二冷媒流向输送冷媒,冷媒从压缩机排出后,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之后经由气液分离器流回压缩机。
46.如前述,空调器在运行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时,室外换热器所需的最佳流路不同。本公开实施例节流换热器,实现了空调器在运行制冷工况时,节流换热器的换热支路较少,同时,空调器在运行制热工况时,节流换热器的换热支路较多,节流换热器实现了冷媒流路的可变分流,可同时使空调器在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都有最佳的流路。如图5和图6所示。
47.如图1所示,现有的空调器中,室外换热器2与室内换热器3的连接管上设置有节流元件3,且,为了实现制热工况下室外换热器2有较多的换热支路数,室外换热器通常设置有分液器以进行分流。当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冷媒经节流元件3降压节流后,会产生部分闪发蒸汽,实际进入室外换热器的分液器中的冷媒为气液两相状态,气液两相状态的冷媒对分液器的分液均匀性影响很大。进入分液器的入口的冷媒干度越高,冷媒中的气态组分含量越高,气态的冷媒在分液器的分液腔内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而气态冷媒的随机流动性很强,不利于分液器对冷媒的合理分配,降低了各换热支路内冷媒量的均匀性,进而降低了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4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49.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设置有节流元件的节流换热器200、压缩机1、四通阀和室内换热器4,其中,节流换热器200可作为室外换热器。节流换热器200的第一分液器211与室内换热器4的换热管路直接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直接连通”是相对于图1所说的,即,节流换热器200与室内换热器4之间不设置节流元件。
50.本公开实施例同时提供了一种节流换热器。如图3至图6所示。
51.可选地,节流换热器200包括换热管路210、第一分液器221和节流元件。换热管路210包括多条并连连通的换热支路,第一分液器221包括主管和多个分液支管,多个分液支管与多条换热支路相连通,节流元件设置于换热支路与第一分液器221之间,以对经第一分液器221分流之后且在进入换热支路之前的冷媒进行节流。
52.可以理解的是,换热管路210包括多条并连连通的换热支路,是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且节流换热器200作为室外换热器时的冷媒流动形式,如图5所示。当空调器运行制冷工况时,节流换热器200内的冷媒流动形式发生变化,换热支路数减少,如图6所示。即,实现了节流换热器200 的可变分流。
53.如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节流换热器200中,节流元件设置于换热支路与第一分液器221之间,可以对经第一分液器221分流之后且在进入换热支路之前的冷媒进行节流。即,在采用第一分液器221对流入室外换热器的冷媒进行分流之前不进行降压节流,此时,进入第一分液器 221内的冷媒的液态含量较多,提高了第一分液器221的分液均匀性,进而提高了节流换热器200的换热均匀性。
54.可选地,第一分液器221包括第一分液支管2211和第二分液支管2212。第一分液支管2211与一条或多条换热支路相连通,第二分液支管2212与一条或多条换热支路相连通,其中,第一分液支管2211设置有第一节流元件231,第二分液支管2212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
55.第一分液器221的各分液支管处均设置一个节流元件,以分别对经不同的分液支管流出的冷媒进行节流。如图4所示。
56.可选地,换热管路210包括上部换热管路和下部换热管路。上部换热管路包括并连连通的第一换热支路211和第二换热支路212,下部换热管路包括第三换热支路213,其中,第一换热支路211与第二换热支路212的冷媒出口与第二分液器222相连通,第二换热支路212与第三换热支路213 的冷媒入口与第三分液器223相连通,第一换热支路211的冷媒入口与第四分液器224相连通,第一节流元件231设置于第一分液支管2211与第二分液器222之间,第二节流元件232设置于第二分液支管2212与第三换热支路213之间。可选地,节流换热器200还包括旁通管路240。旁通管路240连通第三分液器223与第四分液器224,其中,旁通管路240设置有电磁阀241。
57.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且节流换热器200作为室外换热器时,节流换热器200内的冷媒流动路径如图5所示。控制第四分液器224与第三分液器223之间的电磁阀241导通,同时,控制第二分液器222与第一分液支管2211之间的电子膨胀阀导通。具体的,低温低压冷媒经节流换热器200 的主管进入第一分液器221,经分流后分别进入第一节流元件231和第二节流元件232。冷媒经第一节流元件231后经第二分液器222分别进入第一换热支路211和第二换热支路212进行换热,冷媒经第二节流元件232后进入第三换热支路213进行换热。第二换热支路212和第三换热支路213换热完成后经第三分液器223汇流,并进一步经第四分液器224流出;第一换热支路211换热完成后经第四分液器224流出。即,第一换热支路211、第二换热支路212和第三换热支路213在制热工况下呈并连连通的状态。
58.在空调器运行制冷工况,且节流换热器200作为室外换热器时,节流换热器200内的冷媒流动路径如图6所示。控制第四分液器224与第三分液器223之间的电磁阀241关闭,
同时,控制第二分液器222与第一分液支管2211之间的电子膨胀阀关闭。具体的,高温高压冷媒经节流换热器200 的另一主管进入第四分液器224后,流入第一换热支路211,再经第二分液器222流入第二换热支路212,再经第三分液器223流入第三换热支路213,从第三换热支路213流出的冷媒经第二节流元件232节流降压后,经第一分液器221流出。即,第一换热支路211、第二换热支路212和第三换热支路213在制冷工况下呈串连连通的状态。
59.可选地,第一节流元件231为电子膨胀阀。这样,可以通过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导通或关闭使节流换热器200在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下分别实现不同的冷媒流动路径。
60.为了实现室外换热器的可变分流,设置电子膨胀阀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单向阀,并设置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第一分液器221向第二分液器222 导通。但是,单向阀的开启与关闭工作受空调器系统内部冷媒流向及压力的双重作用,在系统内部压力异常,如过高或过低时,容易造成单向阀的开阀压差不足,阀芯无法开启;单向阀的管阀压差不足,阀内部泄露;在系统内部流体流量波动时容易引起阀芯震荡碰撞产生噪音的等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节流换热器200,采用电子膨胀阀代替原有的单向阀,提高了空调器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可选地,第二节流元件232为毛细管。
61.可选地,第一分液器包括壳体和汇流管2213。壳体内部具有分液腔,壳体开设有第一分液口和第二分液口,汇流管2213包括弯折连通的第一管段2217和第二管段2218,第一管段2217与分液腔直接连通。第一分液支管2211通过第一分液口与分液腔连通,第二分液支管2212通过第二分液口与分液腔连通,其中,第一管段2217和第二管段2218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一分液支管2211和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非垂直。如图7和图8所示。
62.可选地,分液腔包括汇流腔体2214,第一分支腔体2215和第二分支腔体2216,第一分液支管2211通过第一分液口与第一分支腔体2215连通,第二分液支管2212通过第二分液口与第二分支腔体2216连通。
63.汇流管2213包括第一管段2217和第二管段2218,第一管段2217和第二管段2218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 e。如图8所示。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非垂直,可以理解为,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e小于90
°
。可选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以两者形成的锐角计。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非垂直,这样,经第一管段2217进入第一分液支管2211与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冷媒量不同。例如,当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在第一分液支管2211侧时,在重力作用下,冷媒流向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流量大于流向第一分液支管2211的流量。类似的,当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夹角在第二分液支管2212侧时,在重力作用下,冷媒流向第一分液支管2211的流量大于流量第二分液支管2212 的流量。
64.如图5所示的节流换热器,冷媒经第一分液器221分流后,分别流入三条并联的换热支路。其中,如图5的所示的方向中,冷媒经第一分液器 221的左侧的分液支管后仅流入第三换热支路213,冷媒经第一分液器221 右侧的分液支管后流入两条换热支路。可见,冷媒经过第一分液器221后,第一分液器221的两个分液支管所需的冷媒量不同。如图5所示的节流换热器中,右侧的分液支管所需的冷媒量大概是左侧的分液支管的冷媒量的2 倍。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利用冷媒在流动过程中的重力作用,通过汇流管2213的第一管段2217和第二管段2218的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第一分液支管2211和第二分液支管2212
的轴线所在的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的设置,实现了分液器的不同分液支管流出的冷媒量不同,满足了分液支管所需冷媒量不同的需求,进而提高了节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65.可选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小于90度。可选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0度、30度、60度、70度或80度等。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使得冷媒在流经汇流管2213的第一管段2217 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实现偏流,进而使得流入第一分液支管2211和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冷量不同。
66.可选地,汇流管2213的第一管段2217的内径大于第一分液支管2211 的内径。
67.可选地,第一分液支管2211的内径大于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内径。可选地,汇流管2213的第一管段2217向第二分液支管2212侧倾斜设置,则,在重力作用下,进一步配合第一分液支管2211的内径大于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内径,使更多的冷媒流入第一分液支管2211,进一步增大了两个分液支管的冷媒流量差。
68.仅通过限定第一分液支管2211和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内径差别,很难实现第一分液支管2211与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流量比为2:1的冷媒分配甚至更大的冷媒流量差的冷媒分配。原因在于,分液支管的内径有最小值的限制,如,分液支管的内径不能低于3mm,甚至不能低于3.36mm,低于该内径的铜管实际已经成为毛细管,毛细管具有较大的流动阻力,对冷媒的流动形成节流降压作用,进而会增大压缩机的功率,降低系统的性能;甚至导致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室外换热器结霜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由于分液支管内径最小值的限制,为了实现流量比为2:1的冷媒分配,另一个分液支管的管径需大于7mm,可选地,此处的7mm可以为外径,一般的,外径比内径大1.4mm,然而,这显然超出了换热器的实际使用的换热管的内径,换热器的一般管径为7mm,如管翅式换热器。因此,仅通过限定第一分液支管2211和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内径差别,在不超出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允许的范围内,很难实现第一分液支管2211与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流量比为2:1的冷媒分配甚至更大的冷媒流量差的冷媒分配。
6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汇流管2213的第一管段2217和第二管段 2218的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两个分液支管的轴线所在的第二平面之间设置夹角,并进一步配合两个分液支管之间的内径差的技术方案,在换热器的换热管管径允许的范围内,可实现两个分液支管的冷媒流量比为2:1-7:1,甚至更大比例的冷媒分配需求,如2:1、3:1、4:1、5:1、6:1、7: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实现较大的流量比的冷媒分配方案,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内径不需要设计的过细,也可以实现第一分液支管2211内冷媒的流量远大于第二分液支管2212内冷媒的流量。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的冷媒分配方案,避免了两个分液支管冷媒分配比较大时分液器的分液支管及换热器的总压降过大的问题。
70.可选地,汇流管2213的第一管段2217和第二管段2218的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两个分液支管的轴线所在的第二平面之间设置夹角大于或等于 50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提高了第一分液支管2211和第二分液支管2212 内冷媒流量的差异。
71.可选地,第一分液支管2211的内径大于或等于5.1mm,且小于或等于 6.1mm;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内径大于或等于3.1mm,且小于或等于 3.7mm。
72.可选地,汇流管2213的第二管段2218向第二分液支管2212侧倾斜设置。
73.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换热器在如下情况能够发挥最理想的换热能力:在制热时,从低温液态不断吸收周围环境空气中的热量,随着温度升高到
达了气液两相态,这个时候温度保持在蒸发温度不变,只是不断的发生液态到气态的相变,液态冷媒越来越少,气态冷媒越来越多,到整个换热支路的出口时刚好全部变为气态并温度高于蒸发温度1~2℃。这是因为当换热支路的出口温度过热时,全部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焓差小换热能力低,且当过热度过大时,冷媒和环境温度换热温差小,比如当蒸发温度为0~1℃左右时,若过热度大于3℃,温度在4℃以上,而冬天环境温度也就7℃左右,换热温差很小,就更难以发挥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了。
74.而均匀性越好,越容易每个换热支路有合适的换热,如果不均匀,很容易有的支路已经过热严重,后面几根发卡管无换热效果,而有的换热支路冷媒过多,流经整个换热支路仍有很多低温液态冷媒没有将冷量交换出去,这样一来,同样的冷媒流量下,整个换热器换热效果差,空调的能力就很低。因此制热时经验的分流好的判断方法为:各支路出口温差在2℃以内,出口过热度在1℃左右,这种情况下分流较好。
75.下面以上部换热管路包括三条换热支路,下部换热管路包括一条换热支路为例进行效果说明。
76.经测试,在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90
°
时,当第一分液支管的内径为5.6mm、且第二分液支管的内径为5.6mm时,上部换热管路中的各换热支路与下部换热管路的最大温差为6.2℃、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为4763.4 w;当第一分液支管的内径为5.6mm、且第二分液支管的内径为3.6mm时,上部换热管路中的各换热支路与下部换热管路的最大温差为5℃、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为4818.3w;当第一分液支管的内径为5.6mm、且第二分液支管的内径为3.36mm时,上部换热管路中的各换热支路与下部换热管路的最大温差为3.4℃、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为4855.2w。可以看出,当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90度时,第一分液支管2211的内径为5.6mm,且,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内径为3.36mm时,换热器的下部换热管路与上部换热管路的最大温差最小,为3.4℃,且,该内径下空调器的制热能力最大,为 4855.2w。
77.在第一分液支管2211的内径为5.6mm,且,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内径为3.36mm的条件下,进一步调整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并进行出口温差和制热能力的测试。经测试,当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 60
°
时,上部换热管路中的各换热支路与下部换热管路的最大温差为1.2℃、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为5016.1w;当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45
°
时,上部换热管路中的各换热支路与下部换热管路的最大温差为1.5℃、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为4933.8w;当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0
°
时,上部换热管路中的各换热支路与下部换热管路的最大温差为4℃、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为4945.7w。可以看出,在第一分液支管2211的内径为5.6mm,且,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内径为3.36mm时,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0度时,换热器的下部换热管路与上部换热管路的最大温差最小,各换热支路内冷媒的换热能力均匀性最好,且,空调器的制热能力最大。即,实现了第一分液支管2211内冷媒量与第二分液支管2212内的冷媒量比为3:1。
78.类似的,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50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第一分液支管2211的内径大于或等于5.1mm,且小于或等于 6.1mm,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内径大于或等于3.1mm,且小于或等于3.7mm 时,均可以较好的实现第一分液支管2211内冷媒量与第二分液支管2212 内的冷媒量比为3:1。该实施例中其他内径与夹角实现的温差和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与前述的数据相似,此处不一一赘述。
79.可以理解的是,上部换热管路包括两条换热支路,下部换热管路包括一条换热支
路,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50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第一分液支管2211的内径大于或等于5.1mm,且小于或等于6.1mm,第二分液支管2212的内径大于或等于3.1mm,且小于或等于 3.7mm时,均可以较好的实现第一分液支管2211内冷媒量与第二分液支管 2212内的冷媒量比为2:1。该实施例中温差和空调器的制热能力的测试数据与前述的“上部换热管路包括三条换热支路,下部换热管路包括一条换热支路”的数据相似,此处不一一赘述。
80.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