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26 17:18: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磁屏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为一种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电子元件、电器设备的计量、测试工作中,常使用屏蔽室,屏蔽室主要的作用在隔于离外界电磁干扰,保证室内电子、电气设备正常工作。利用电磁屏蔽室(或暗室)模拟理想电磁环境,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3.当工作人员进入屏蔽室工作时,需要将手机等能产生电磁波信号的通讯工具留在屏蔽室外。此时,如果屏蔽室的门出现故障,导致在屏蔽室内的工作人员无法打开屏蔽室的门,也无法联系到外界,此时对屏蔽室内的工作人员来说非常危险。工作人员只能通过敲打屏蔽室的大门来通知外界,但屏蔽室的大门为金属材质且非常厚,同时屏蔽室隔音效果非常好,因此很可能无法有效通知到外界。
4.而现有的与外界沟通的设备如座机等,在接打电话时会产生电磁波信号,干扰测试的正常进行,因此不能使用会产生电磁波的设备来与外界进行沟通。即现有技术缺乏在屏蔽室等场景下既不产生电磁波信号又能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报警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报警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缺乏在屏蔽室等场景下既不产生电磁波信号又能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报警设备,无法及时有效地通知外界有人被困在屏蔽室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报警装置,应用于屏蔽室,为屏蔽室供电的供电回路,包括位于屏蔽室内的供电回路和位于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所述装置包括:
8.开关,设置在屏蔽室内,连接在屏蔽室内的供电回路上,用于控制供电回路闭合或断开;
9.电流检测元件,设置在屏蔽室外,与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耦合,用于响应供电回路中电流状态的改变并产生电信号;
10.控制元件,设置在屏蔽室外,与所述电流检测元件电连接,用于响应接收的所述电信号,输出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报警元件报警。
11.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报警元件,设置在屏蔽室外,与所述控制元件电连接,所述报警元件包括警报灯、警报喇叭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报警元件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指令并发出报警信号。
12.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滤波器,设置在屏蔽室外,连接在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上,用于对屏蔽室外的电磁信号进行滤波。
13.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电流检测元件为电流环,所述电流环连接在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上,套设在所述开关与电源之间的导线外,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
供电回路中电流状态的改变并产生电信号。
14.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电流检测元件为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连接在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上,所述电流传感器通过接口与所述开关与所述电源之间的导线连接,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供电回路中电流状态的改变并产生电信号。
15.第一方面中一种报警装置的有益效果为:
16.上述报警装置,当工作人员按压屏蔽室内灯具的开关时,最终能控制报警元件报警,能及时有效地提醒外界的人来救援被困在屏蔽室内的工作人员。
17.其次,本技术利用屏蔽室已有的灯具开关元件最终控制报警元件报警。由于开关与屏蔽室外的电源在同一供电回路中,即利用供电回路来作为信号传输的信道,没有增加会产生电磁波信号的元件,实现了既不产生电磁波信号又能与外界进行沟通的目的。
18.再次,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不需要在屏蔽室内外额外进行开孔接线,也就不需要对新开的孔隙进行屏蔽处理,以免新开的孔隙对屏蔽室的屏蔽效能造成影响。
19.第二方面,提出一种报警装置应用于屏蔽室,为屏蔽室供电的供电回路,包括位于屏蔽室内的供电回路和位于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所述装置包括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20.接收电流检测元件发送的电信号,并判断所述电信号是否与预设电信号一致,所述电流检测元件响应于由开关控制供电回路闭合或断开所引起的供电回路中电流状态的改变,产生所述电信号;
21.当所述电信号与预设电信号一致时,输出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报警元件报警。
22.第二方面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步骤还包括:当所述控制元件输出所述控制指令后,采集输出控制指令前第一预设时间内的历史电信号数据;以第二预设时间为一个选取周期,选取所述历史电信号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电信号数据组合;将所述电信号数据组合作为新的预设电信号。
23.第二方面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步骤还包括:当所述控制元件输出所述控制指令后,采集输出控制指令前第一预设时间内的历史电信号数据;以第二预设时间为一个选取周期,选取所述历史电信号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电信号数据组合;根据所述电信号数据组合生成修改提示,将所述修改提示发送至用户终端。
24.第二方面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报警元件为警报灯,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报警元件报警,包括: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警报灯发出警报光线。
25.第二方面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报警元件为警报喇叭,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报警元件报警,包括: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警报喇叭发出警报提示音。
26.第二方面中一种报警装置的有益效果为:
27.上述报警装置,当困在屏蔽室内的工作人员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打开、关闭屏蔽室内照明灯的开关时,开关会同步控制供电回路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通断。例如工作人员在5s内打开、关闭开关4次(以打开、关闭为一次),此时供电回路会同步在5s内通路、断路4次。与开关电连接的电流检测元件会检测供电回路中电流状态的变化并生成电信号,当开关控制供电回路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通断时,电流检测元件会检测供电回路中电流状态的改变并产生电信号,例如开关控制供电回路在5s内通路、断路4次,电流检测
元件会在5s内发出依次发出对应的电信号,例如“a、b、a、b、a、b、a、b”(a对应通路,b对应断路)。与电流检测元件电连接的控制元件会接收电流检测元件发送的电信号,并与预设的电信号进行比较,若一致,则生成控制指令,控制报警元件报警。
28.综上,首先,当工作人员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打开、关闭屏蔽室内照明灯的开关时,最终能控制报警元件报警,能及时有效地提醒外界的人来救援被困在屏蔽室内的工作人员。
29.其次,本技术利用屏蔽室已有的灯具开关元件最终控制报警元件报警。由于开关与屏蔽室外的电源在同一供电回路中,即利用供电回路来作为信号传输的信道,没有增加会产生电磁波信号的元件,实现了既不产生电磁波信号又能与外界进行沟通的目的。
30.再次,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不需要在屏蔽室内外额外进行开孔接线,也就不需要对新开的孔隙进行屏蔽处理,以免新开的孔隙对屏蔽室的屏蔽效能造成影响。
31.最后,本技术设计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按压开关才能触发报警元件报警,避免误触导致报警。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其中:
34.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报警装置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报警装置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报警装置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报警装置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元件执行步骤的流程图;
39.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元件执行步骤的流程图;
40.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元件执行步骤的流程图。
41.其中,1、开关;2、供电回路;3、电流检测元件;31、电流环;32、电流传感器;4、控制元件;5、报警元件;6、滤波器。
具体实施方式
42.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终端、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
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45.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46.当工作人员在屏蔽室内工作时,由于屏蔽室需要屏蔽电磁波信号的干扰,因此在屏蔽室内工作时不能携带手机。屏蔽室的大门是由厚重的金属制成,由气缸推动,当大门出现故障导致无法打开时,在屏蔽室内的工作人员是无法凭人力打开屏蔽室的大门的。因此就需要将大门出故障的信息传递给外界,由外界的工作人员来修复故障,打开大门。而传递信息最简单的方式是利用手机或座机等通讯工具传递信息,而由于屏蔽室的屏蔽需求,在屏蔽室内是不会有手机、座机等会产生电磁波信号的设备的。因此,如何在不产生电磁波信号的前提下向外界传递报警信息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技术利用屏蔽室内和屏蔽室外已有的供电回路,通过在屏蔽室外设置与屏蔽室内的开关电连接的电流检测元件,检测到因开关打开、闭合导致的供电回路中电流状态的变化,并因此产生电信号。与电流检测元件电连接的控制元件接收电信号并与预设电信号比较,当二者一致时生成控制指令,控制报警元件报警。
47.被困的工作人员只需要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按压开关即可触发屏蔽室外的报警装置,操作简单,快速。
48.此外,本技术利用屏蔽室内的供电回路中已有的开关作为触发报警的元件,在屏蔽室内没有额外增加电路元件或设备,也就不会因此产生电磁波信号干扰屏蔽室的正常工作。同时也不需要在屏蔽室内增加新的线路,因此也不需要增加对新线路进行屏蔽处理所必要的设备,即以很低的成本即可实现报警功能。
49.如图1所示,一种报警装置,应用于屏蔽室,为屏蔽室供电的供电回路2,供电回路2包括位于屏蔽室内的供电回路2和位于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2,所述装置包括:
50.开关,设置在屏蔽室内,连接在屏蔽室内的供电回路2上,用于控制供电回路2闭合或断开;
51.电流检测元件,设置在屏蔽室外,与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2耦合,用于响应供电回路2中电流状态的改变并产生电信号;
52.控制元件,设置在屏蔽室外,与所述电流检测元件电连接,用于响应接收的所述电信号,输出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报警元件报警。
53.值得注意的是,本技术适用于屏蔽室、暗室等需要进行电磁屏蔽的场景,当然也适用于其他封闭场景。图1中最右侧的大矩形代表屏蔽室。在常规没有报警功能的屏蔽室中,由外界的供电回路2给屏蔽室的设备供电,如灯具、检测设备等,除这些设备外,屏蔽室通常没有其他设备。屏蔽室通常以市电作为供电回路2,电压较高。
54.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将按顺序介绍各元件的工作原理。
55.由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2为屏蔽室内的灯具(图中未标号)供电,屏蔽室内的灯具由开关1控制,当开关1闭合时,供电回路2为通路,当开关1打开时,供电回路2为短路。因此开关1的开闭会导致供电回路2的电流状态发生改变,具体为:当开关1闭合时,电流为灯具
的工作电流或其他电流(电流的数值非零),当开关1打开时,供电回路2中没有电流(电流的数值为零)。因此开关1的开闭导致电流状态的改变可以作为一个触发信号。在屏蔽室的日常使用中,经常需要打开或闭合开关1来满足照明需求,因此如果仅以开关1打开或闭合一次作为报警装置的触发信号,会同时触发灯具的开闭和报警装置报警,不利于屏蔽室的正常使用,因此需要将控制灯具开闭和控制报警装置报警的操作区分开来。“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控制供电回路2闭合或断开”是指工作人员需要在预设的时间内以预设的次数打开、关闭开关1,使供电回路2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被闭合或断开。例如:工作人员在5s内打开、关闭开关1四次(以打开、关闭为一次),此时供电回路2会同步在5s内通路、断路4次。本例中的预设时间即为5s,预设次数为4次。预设时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只需要改变控制元件4对应的参数即可修改预设时间和预设次数。
56.电流检测元件3设置在屏蔽室外,连接在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2上,即连接在供电回路2与开关1之间。当电流由零变为非零时,电流检测元件3能检测到电流状态的变化,并生成一个电信号;当电流由非零变为零时,电流检测元件3能检测到电流状态的变化,生成另一个电信号,这两个电信号是不同的电信号,可以理解为一个电信号为“a”,一个电信号为“b”,例如当开关闭合时,电流检测元件检测到电流变化,输出电信号“a”,当开关打开时,电流检测元件检测到电流变化,输出电信号“b”,两个相邻的“a”、“b”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对应开关的打开和闭合。而电流状态的改变是由开关1的开闭引起的,相当于电流检测元件3能检测到开关1的开闭。电流检测元件3包括多种元件,如电流环31、电流传感器32、继电器等等,这些元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接触式,如电流环31、钳形电流表等,一类是接触式,如电流传感器32、继电器等。为了便于理解,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控制供电回路2闭合或断开时,引用上段的例子:开关1控制供电回路2在5s内通路、断路4次,此时电流检测元件3会检测到供电回路2中电流状态的改变,并在5s内发出依次发出对应的电信号,例如“a、b、a、b、a、b、a、b”(a对应通路,b对应断路)。
57.控制元件4设置在屏蔽室外,控制元件4连接在新接的线路上,与电流检测元件3电连接。控制元件4优选为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能接收电流检测元件3发出的电信号,并与预设的电信号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一致,当二者一致时,输出用于控制报警装置的控制指令。预设的电信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置。为了便于理解,引用上两段的例子,当预设电信号的时间为5s内,电信号内容为“a、b、a、b、a、b、a、b”时,由于在5s内接收的来自电流检测元件3的电信号为“a、b、a、b、a、b、a、b”,与预设电信号一致,此时plc输出用于控制报警元件5报警的控制指令。报警元件5包括常见的警报灯、警报喇叭等,能接收控制指令,发出对应的报警信号,如警报灯闪烁、警报喇叭发出警报声音等。报警元件5也可以是能实现报警功能的元件或装置,例如接收控制指令后能自动向指定人员发送信息、邮件或拨打电话的装置。
58.与一类现有技术相比,如手机、座机等通讯设备,本技术利用供电回路2来作为信号传输的信道,没有增加会产生电磁波信号的元件,实现了既不产生电磁波信号又能与外界进行沟通的目的。
59.与另一类现有技术相比,如一键式报警器等,当一键式报警器的信号传输方式为无线时,同样会产生电磁波信号,影响屏蔽室的正常使用,且无线信号无法透过屏蔽室传输到外界,也就无法报警。而对于有线类型的一键式报警器,需要在屏蔽室内打孔,架设新的线路,而对屏蔽室的线路进行改造工程量较大、成本较高。而且需要对新线路进行滤波处
理,如加装滤波器6等,架设复杂且成本较高,且需要对新开的孔隙进行屏蔽处理。同时对于屏蔽要求高的屏蔽室不适用。而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不需要在屏蔽室内外额外进行开孔接线,架设成本低,适用于所有的屏蔽室,适用性高。
60.如图1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报警元件5,设置在屏蔽室外,与所述控制元件4电连接,所述报警元件5包括警报灯、警报喇叭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报警元件5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指令并发出报警信号。
61.值得注意的是,报警元件5设置在屏蔽室外,连接在新接的线路上,与控制元件4电连接。报警元件5包括常见的警报灯、警报喇叭等,能接收控制指令,发出对应的报警信号,如警报灯闪烁、警报喇叭发出警报声音等。
62.如图2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滤波器6,设置在屏蔽室外,连接在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2上,用于对屏蔽室外的电磁信号进行滤波。
63.值得注意的是,屏蔽室对屏蔽要求极高,由于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2加装了新的线路和元件,因此更容易产生电磁波干扰,因此需要对外界的电磁波信号进行滤波处理,防止外界电磁波信号进入屏蔽室。滤波器6设置在屏蔽室外,具体连接在灯具与电流检测元件3之间,离屏蔽室越近防电磁波干扰效果越好。
64.如图3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流检测元件3为电流环31,所述电流环31连接在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2上,套设在所述开关1与供电回路2之间的导线外,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供电回路2中电流状态的改变并产生电信号。
65.值得注意的是,电流环31为非接触式的电流检测元件3,连接在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2上,套设在开关1与供电回路2之间的导线外。电流环31的输出端与控制元件4的输入端连接。当有电流产生或消失时,电流环31能检测到电流状态的变化并输出电信号给控制元件4。
66.如图4所示,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流检测元件3为电流传感器32,所述电流传感器32连接在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2上,所述电流传感器32通过接口与所述开关1与所述供电回路2之间的导线连接,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检测供电回路2中电流状态的改变并产生电信号。
67.值得注意的是,电流传感器32为接触式的电流检测元件3,连接在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2上,通过接口与所述开关1与所述供电回路2之间的导线连接。电流传感器32的输出端与控制元件4的输入端连接。当有电流产生或消失时,电流传感器32能检测到电流状态的变化并输出电信号给控制元件4。
68.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方面中的一种报警装置能解决现有技术缺乏在屏蔽室等场景下既不产生电磁波信号又能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报警设备,无法及时有效地通知外界有人被困在屏蔽室的问题,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需要打开或闭合开关1来满足照明需求,因此如果仅以开关1打开或闭合一次作为报警装置的触发信号,会同时触发灯具的开闭和报警装置报警,不利于屏蔽室的正常使用,因此需要将控制灯具开闭和控制报警装置报警的操作区分开来。
69.如图5所示,一种报警装置,应用于屏蔽室,为屏蔽室供电的供电回路2,供电回路2包括位于屏蔽室内的供电回路2和位于屏蔽室外的供电回路2,所述装置包括控制元件4,所述控制元件4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70.步骤101,接收电流检测元件3发送的电信号,并判断所述电信号是否与预设电信号一致,所述电流检测元件3响应于由开关1控制供电回路2闭合或断开所引起的供电回路2中电流状态的改变,产生所述电信号;
71.步骤102,当所述电信号与预设电信号一致时,输出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报警元件5报警。
72.第二方面的说明部分同第一方面中一种报警装置的说明部分。
73.值得注意的是,本技术设计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按压开关1才能触发报警元件5报警,避免误触导致报警。
74.上述报警装置控制方法,当困在屏蔽室内的工作人员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打开、关闭屏蔽室内照明灯的开关1时,开关1会同步控制供电回路2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通断。例如工作人员在5s内打开、关闭开关1四次(以打开、关闭为一次),此时供电回路2会同步在5s内通路、断路4次。与开关1电连接的电流检测元件3会检测供电回路2中电流状态的变化并生成电信号,当开关1控制供电回路2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通断时,电流检测元件3会检测供电回路2中电流状态的改变并产生电信号,例如开关1控制供电回路2在5s内通路、断路4次,电流检测元件3会在5s内发出依次发出对应的电信号,例如“a、b、a、b、a、b、a、b”(a对应通路,b对应断路)。与电流检测元件3电连接的控制元件4会接收电流检测元件3发送的电信号,并与预设的电信号进行比较,若一致,则生成控制指令,控制报警元件5报警。
75.综上,首先,当工作人员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打开、关闭屏蔽室内照明灯的开关1时,最终能控制报警元件5报警,能及时有效地提醒外界的人来救援被困在屏蔽室内的工作人员。
76.而且,本技术设计在预设时间内以预设次数按压开关1才能触发报警元件5报警,避免误触导致报警。
77.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步骤还包括:当所述控制元件4输出所述控制指令后,采集输出控制指令前第一预设时间内的历史电信号数据;以第二预设时间为一个选取周期,选取所述历史电信号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电信号数据组合;将所述电信号数据组合作为新的预设电信号。
78.值得注意的是,预设电信号的设置依赖于设置人的个人经验,可能不符合实际的使用习惯,例如将预设电信号设置为:触发时间为2s,触发电信号内容为“a、b、a、b、a、b、a、b、a、b”,即需要工作人员在2s内打开、闭合开关15次,对于一些工作人员来说很难达到预设要求,导致无法触发报警。
79.如图6所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步骤还包括:步骤103,当所述控制元件4输出所述控制指令后,采集输出控制指令前第一预设时间内的历史电信号数据;步骤104,以第二预设时间为一个选取周期,选取所述历史电信号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电信号数据组合;步骤105,将所述电信号数据组合作为新的预设电信号。
80.值得注意的是,当预设电信号设置的不合理时,工作人员可能需要多次操作才能触发警报,当工作人员成功触发警报后,采集触发警报之前某段时间内工作人员在预设时间内打开、闭合开关1的次数,以另一段时间为一个周期,选取出现次数最多的操作组合,这里的“某段时间”对应“第一预设时间”,第一预设时间可以自行设置,例如设置成一分钟;“另一段时间”对应“第二预设时间”,第二预设时间可以自行设置,例如设置成3s;“打开、闭合开关1的次数”对应“历史电信号数据”;“操作组合”对应“电信号数据组合”。为了便于理解,特举例说明:假设第一预设时间为1分钟,当控制元件4输出控制指令即成功触发报警后,控制元件4采集1分钟前接收自电流检测元件3的历史电信号数据,例如为“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以第二预设时间3s为一个选取周期,选取20个3s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电信号数据组合,例如为“a、b、a、b、a、b、a、b”即工作人员在3s内连续打开、闭合4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说明该电信号数据组合最适合该工作人员的使用习惯。控制元件4直接将电信号数据组合作为新的预设电信号,使之符合工作人员的使用习惯。
81.如图7所示,同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步骤还包括:步骤103,当所述控制元件4输出所述控制指令后,采集输出控制指令前第一预设时间内的历史电信号数据;步骤104,以第二预设时间为一个选取周期,选取所述历史电信号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电信号数据组合;步骤106,根据所述电信号数据组合生成修改提示,将所述修改提示发送至用户终端。
82.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步骤103-104与上个实施例一致,因此不在赘述。步骤106中,将电信号数据组合生成修改提示,将该修改提示发送至用户终端。终端的工作人员接收到修改提示后,可以依照修改提示修改控制元件4的预设电信号的参数,使之符合工作人员的使用习惯。
83.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实施例中的步骤之间不一定按顺序实施。
84.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报警元件5为警报灯,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报警元件5报警,包括: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警报灯发出警报光线。
85.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报警元件5为警报喇叭,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报警元件5报警,包括: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警报喇叭发出警报提示音。
86.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