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新风增氧结构、新风加湿增氧部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2-10-26 07:00: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增氧结构、新风加湿增氧部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房间内的空气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房间内的温度和湿度都要达到最舒适的环境,且对房间内氧气含量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想要在室内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带有负氧离子的空气,要求白天、晚上的房间氧气含量可以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负氧空调可以为消费者健康带来好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增氧结构、新风加湿增氧部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用户对房间内的空气的含氧量有一定的要求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增氧结构,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容纳腔和与容纳腔连通的进气口以及出气口;隔板,设置在容纳腔内,以将容纳腔分隔为多个气体流通通道,至少一个气体流通通道为新风通道,且至少一个气体流通通道为增氧通道,增氧通道内设置有制氧模块;进气挡板,可运动地设置在进气口处,以用于遮挡或避让进气口的至少部分,以使进气口可选择地与多个气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5.进一步地,进气口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开口部,多个开口部与多个气体流通通道一一对应地设置;和/或进气挡板绕预定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进气口处。
6.进一步地,壳体上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出气口,新风增氧结构包括出气挡板,出气挡板可运动地设置在出气口处,以用于遮挡或避让出气口的至少部分,以使出气口可选择地与多个气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7.进一步地,壳体上设置有沿预定方向延伸的导轨,出气挡板与导轨滑动连接,以沿预定方向滑动。
8.进一步地,导轨包括交叉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的远离第二板体的一侧与壳体连接,第二板体与壳体间隔设置,第二板体的远离第一板体的一侧朝向第一板体的上方延伸,壳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共同围成沿预定方向延伸的导向槽,出气挡板的下侧可滑动地插设在导向槽内。
9.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加湿增氧部件,包括:安装座,安装座包括安装腔和与安装腔连通的进风口以及出风口;吸风风机,吸风风机设置在安装座内,且吸风风机的入口与进风口连通;排气部件,排气部件设置在安装座内且与吸风风机间隔设置,排气部件的出口与出风口连通;加湿组件,加湿组件设置在安装座内且位于进风口和排气部件之间;新风增氧结构,新风增氧结构设置在安装座内且位于吸风风机和排气部件之间;其中,新风增氧结构为上述的新风增氧结构。
10.进一步地,加湿组件包括:吸湿模块,可运动地设置在安装座内,以用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加热模块,设置在吸湿模块的靠近排气部件的一侧,以用于加热吸湿模块,以使吸湿模块上的水被加热蒸发后与空气混合以形成加湿气流并流向排气部件。
11.进一步地,吸湿模块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座内的从动齿轮和设置在从动齿轮上的吸湿结构,加湿组件包括电机和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传动连接,电机与驱动齿轮驱动连接,以通过驱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转动。
12.进一步地,安装座上设置有:排气口,排气口设置在安装座的靠近吸风风机的出风通道的一侧,出风通道内的部分干燥气流通过排气口排出至安装座外;和/或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与出风口连接,连接管的另一端朝向远离安装座的方向延伸。
13.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包括负离子发生器,室外机上设置有新风加湿增氧部件,新风加湿增氧部件为上述的新风加湿增氧部件;其中,新风加湿增氧部件的出气口与室内机的入口连通。
14.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包括:当开启新风功能时,控制吸风风机启动,并控制新风增氧结构的进气挡板运动以将进气口与新风通道连通,以向室内机输送新风气流,以向室内侧输送新风;当开启制氧功能时,控制吸风风机启动,控制新风增氧结构的进气挡板运动以将进气口与增氧通道连通,以向室内机输送增氧气流,并控制室内机内的负离子发生器释放负离子以与增氧气流中的氧分子结合,以对室内侧进行增氧;当开启加湿功能时,控制吸风风机启动,并控制加湿组件启动,以向室内机输送加湿空气,以对室内侧进行加湿。
15.进一步地,控制方法包括:检测室内侧的空气的实时氧气含量,当室内侧的空气的实时氧气含量大于预定含量时,关闭制氧功能;和/或检测室内侧的空气的实时湿度,当室内侧的空气的实时湿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湿度时,关闭加湿功能。
16.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新风增氧结构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容纳腔和与容纳腔连通的进气口以及出气口;隔板,设置在容纳腔内,以将容纳腔分隔为多个气体流通通道,至少一个气体流通通道为新风通道,且至少一个气体流通通道为增氧通道,增氧通道内设置有制氧模块;进气挡板,可运动地设置在进气口处,以用于遮挡或避让进气口的至少部分,以使进气口可选择地与多个气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连通,以用于供应新风气流和制氧气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对房间内的空气的含氧量有一定的要求的问题,使用户在室内也能够呼吸到带有负氧离子的空气,并使房间内的氧气含量可以满足用户的正常需求,保证了用户的身体健康。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新风增氧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新风增氧结构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20.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新风加湿增氧部件的实施例的俯视图(不包括安装座的盖板);
21.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新风加湿增氧部件的实施例的爆炸图(不包括安装座的
盖板);
22.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23.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图。
24.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5.100、室外机;200、新风加湿增氧部件;
26.1、安装座;10、安装腔;11、进风口;12、排气口;13、连接管;101、底座;102、盖板;
27.2、吸风风机;21、出风通道;22、风机壳;23、风叶;
28.3、排气部件;
29.4、加湿组件;41、吸湿模块;42、加热模块;43、电机;44、驱动齿轮;
30.5、新风增氧结构;50、壳体;501、容纳腔;51、隔板;52、进气口;520、开口部;53、气体流通通道;531、新风通道;532、增氧通道;54、进气挡板;55、导轨;551、第一板体;552、第二板体;553、导向槽;56、出气口;57、出气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32.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增氧结构,包括:壳体50,壳体50上设置有容纳腔501和与容纳腔501连通的进气口52以及出气口56;隔板51,设置在容纳腔501内,以将容纳腔501分隔为多个气体流通通道53,至少一个气体流通通道53为新风通道531,且至少一个气体流通通道53为增氧通道532,增氧通道532内设置有制氧模块;进气挡板54,可运动地设置在进气口52处,以用于遮挡或避让进气口52的至少部分,以使进气口52可选择地与多个气体流通通道53中的至少一个连通,以用于供应新风气流和制氧气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对房间内的空气的含氧量有一定的要求的问题,使用户在室内也能够呼吸到带有负氧离子的空气,并使房间内的氧气含量可以满足用户的正常需求,保证了用户的身体健康。
33.本发明的制氧模块为制氧分子筛,制氧分子筛是利用分子筛进行物理吸附和解吸来制氧的。
34.如图1所示,进气口52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开口部520,多个开口部520与多个气体流通通道53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气体流通通道53均通过相应的开口部520与吸风风机2的出风通道21连通;和/或进气挡板54绕预定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进气口52处。
35.如图1所示,新风增氧结构包括出气挡板57,出气挡板57可运动地设置在出气口56处,以用于遮挡或避让出气口56的至少部分,以使出气口56可选择地与多个气体流通通道53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36.如图1所示,壳体50上设置有沿预定方向延伸的导轨55,出气挡板57与导轨55滑动连接,以沿预定方向滑动。
37.如图2所示,导轨55包括交叉连接的第一板体551和第二板体552,第一板体551的远离第二板体552的一侧与壳体50连接,第二板体552与壳体50间隔设置,第二板体552的远离第一板体551的一侧朝向第一板体551的上方延伸,壳体50、第一板体551和第二板体552共同围成沿预定方向延伸的导向槽553,出气挡板57的下侧可滑动地插设在导向槽553内。
38.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加湿增氧部件,包括:安装座1,安装座1包括安装腔10和与安装腔10连通的进风口11以及出风口;吸风风机2,吸风风机2设置在安装座1内,且吸风风机2的入口与进风口11连通;排气部件3,排气部件3设置在安装座1内且与吸风风机2间隔设置,排气部件3的出口与出风口连通;加湿组件4,加湿组件4设置在安装座1内且位于进风口11和排气部件3之间;新风增氧结构5,新风增氧结构5设置在安装座1内且位于吸风风机2和排气部件3之间;其中,新风增氧结构5为上述的新风增氧结构。
39.本发明通过设置新风加湿增氧部件,将新风、加湿和增氧功能组合在一起,通过控制逻辑的设计既能够实现新风、加湿和增氧功能的单独运行,又能够根据需求将这三个功能进行两两组合运行,还能够实现新风、加湿和增氧功能三者一起运行,在为用户带来新的功能体验的同时,也为用户的室内的生活带来了健康保障。
40.本发明的安装座1包括底座101和盖板102,以共同围成安装腔10,新风加湿增氧部件安装在空调器的室外机100的壳体上,安装座1的盖板102位于底座101的远离室外机100的壳体的一侧。
41.本发明的吸风风机2包括风机壳22和设置在风机壳22内的风叶23,用于将室外侧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1吸入到新风增氧加湿部件中。
42.本发明的排气部件3为排风风机,以通过排风风机的转动将加湿气流、新风气流和增氧气流送到室内侧。
43.如图3和图4所示,加湿组件4包括:吸湿模块41,可运动地设置在安装座1内,以用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加热模块42,设置在吸湿模块41的靠近排气部件3的一侧,以用于加热吸湿模块41,以使吸湿模块41上的水被加热蒸发后与空气混合以形成加湿气流并流向排气部件3。
44.由于空气中的水分较少,如果直接吸到室内侧进行加湿无法达到明显的加湿效果,因此要将室外侧的空气中的水分先吸附到吸湿模块41上积少成多,然后再经过加热模块42的加热后蒸发成水蒸汽,水蒸汽与空气混合以形成加湿气流并流向排气部件3,以通过排气部件3流向室内侧,以用于加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壁挂式空调器无法通过注水进行加湿的问题。
45.具体地,吸湿模块41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座1内的从动齿轮和设置在从动齿轮上的吸湿结构,加湿组件4包括电机43和驱动齿轮44,驱动齿轮44与从动齿轮传动连接,电机43与驱动齿轮44驱动连接,以通过驱动齿轮44带动从动齿轮转动,以使从动齿轮上的吸湿结构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46.其中,吸湿结构为吸湿盘。
47.本发明的安装座1上设置有:排气口12,排气口12设置在安装座1的靠近吸风风机2的出风通道21的一侧,出风通道21内的部分干燥气流通过排气口12排出至安装座1外;和/或连接管13,连接管13的一端与出风口连接,连接管13的另一端朝向远离安装座1的方向延伸
48.如图2和图3所示,安装座1上设置有:排气口12,排气口12设置在安装座1的靠近吸风风机2的出风通道21的一侧,出风通道21内的部分干燥气流通过排气口12排出至安装座1外。
49.具体地,进风口11和排气口12分别位于安装座1的相对两侧,进风口11和排气口12
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风口11沿安装座1的相应的侧面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布置,且多个排气口12沿安装座1的相应的侧面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布置。
50.如图3和图4所示,安装座1上设置有连接管13,连接管13的一端与出风口连接,连接管13的另一端朝向远离安装座1的方向延伸,以用于与室内机的入口连接。
51.如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100,室内机包括负离子发生器,室外机100上设置有新风加湿增氧部件200,新风加湿增氧部件200为上述的新风加湿增氧部件;其中,新风加湿增氧部件200的出气口与室内机的入口连通。
52.如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包括:当开启新风功能时,控制吸风风机2启动,并控制新风增氧结构5的进气挡板54运动以将进气口52与新风通道531连通,以向室内机输送新风气流,以向室内侧输送新风;当开启制氧功能时,控制吸风风机2启动,控制新风增氧结构5的进气挡板54运动以将进气口52与增氧通道532连通,以向室内机输送增氧气流,并控制室内机内的负离子发生器释放负离子以与增氧气流中的氧分子结合,以对室内侧进行增氧;当开启加湿功能时,控制吸风风机2启动,并控制加湿组件4启动,以向室内机输送加湿空气,以对室内侧进行加湿。
53.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包括:检测室内侧的空气的实时氧气含量,当室内侧的空气的实时氧气含量大于预定含量时,关闭制氧功能;和/或检测室内侧的空气的实时湿度,当室内侧的空气的实时湿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湿度时,关闭加湿功能。
54.当开启新风功能时,吸风风机2启动,将新风加湿增氧部件200外的空气吸入风机壳22内;新风增氧结构5的进气挡板54向增氧通道532移动,以封堵增氧通道532的入口并打开新风通道531的入口;新风增氧结构5的出气挡板57也向增氧通道532移动,以封堵增氧通道532的出口并打开新风通道531的出口;以使吸风风机2的出风通道21内排出的新风气流经过新风通道531流向排气部件3,又经过排气部件3流向室内机,以向室内侧输送新风。
55.当开启制氧模式时,吸风风机2启动,将新风加湿增氧部件200外的空气吸入风机壳22内;新风增氧结构5的进气挡板54向新风通道531移动,以封堵新风通道531的入口并打开增氧通道532的入口;新风增氧结构5的出气挡板57也向新风通道531移动,以封堵新风通道531的出口并打开增氧通道532的出口;以使新风气流经过增氧通道532中的制氧模块后形成增氧气流并流向排气部件3,又经过排气部件3流向室内机,增氧气流中的氧分子与室内机的负离子发生器所释放负的离子结合,以对室内侧进行增氧。其中,预设含量为室内机的氧气传感器所检测到的氧气湿度,如当室内侧的空气的实时氧气含量大于40%时,关闭制氧功能。
56.当开启加湿功能时,吸风风机2启动,将新风加湿增氧部件200外的空气吸入新风加湿增氧部件200内;电机43转动以驱动驱动齿轮44转动,以带动吸湿模块41的从动齿轮转动,以使位于从动齿轮上的吸湿结构将空气中的水分吸附,当吸湿模块41经过加热模块42时,吸湿模块41上的水分变为水蒸气并与空气混合,以形成加湿气流并流向排气部件3,又通过排气部件3流向室内机;当吸湿模块的已蒸发水分的部分继续转动到加热模块42外部时便可再次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以持续不断的进行无水加湿。
57.当室内侧的实时湿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湿度时,关闭加湿功能,当湿度降低后才能再次启动加湿功能,吸风风机2的出风通道21内的没有水分的干燥气流的一部分通过排气口12流向新风加湿增氧部件200外,另一部分流向新风增氧结构5;其中,预设湿度为室内机
的湿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湿度,如当冬天时室内侧的温度为18℃至22℃时,湿度在40%至60%之间最为舒适,当夏天时室内侧的温度为24℃至28℃时,湿度在40%至65%之间最为舒适。
58.需要说明的是,新风功能、增氧功能和加湿功能均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两两组合使用,还可以三种功能同时使用,具体的功能的选择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设置。
59.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60.本发明的新风增氧结构包括:壳体50,壳体50上设置有容纳腔501和与容纳腔501连通的进气口52以及出气口57;隔板51,设置在容纳腔501内,以将容纳腔501分隔为多个气体流通通道53,至少一个气体流通通道53为新风通道531,且至少一个气体流通通道53为增氧通道532,增氧通道532内设置有制氧模块;进气挡板54,可运动地设置在进气口52处,以用于遮挡或避让进气口52的至少部分,以使进气口52可选择地与多个气体流通通道53中的至少一个连通,以用于供应新风气流和制氧气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对房间内的空气的含氧量有一定的要求的问题,使用户在室内也能够呼吸到带有负氧离子的空气,并使房间内的氧气含量可以满足用户的正常需求,保证了用户的身体健康。
61.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2.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6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64.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65.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6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