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裁剪的感测片的制作方法

2022-10-22 06:22: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可裁剪的感测片。


背景技术:

2.目前感测片分为压力感测片、温度感测片等,压力感测片能够对待检测件所施加的压力大小进行检测,温度感测片能够对待检测件的温度进行检测;当需要对不同轮廓的待检测件进行检测时,所使用的感测片大小也是不同的,针对不同尺寸的待检测件研发相对应的感测片,会提高生产成本,且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裁剪的感测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感测片无法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待检测件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裁剪的感测片,包括:
5.采集部,用于对待检测件进行信号采集;
6.接口部,所述接口部电连接于所述采集部且用于传输信号;
7.至少一条标识线,至少一条所述标识线设于所述采集部的表面,并与所述采集部的外轮廓界定可裁剪区域。
8.可选地,所述采集部包括信号传输区域和裁剪区域,所述信号传输区域与所述接口部相对接以传输信号,各所述标识线中最小的所述标识线与所述采集部的外轮廓界定可裁剪区域,所述信号传输区域设置在最小的所述标识线所围设的区域内,其余各所述标识线均设置在所述裁剪区域内。
9.可选地,所述采集部还包括设于所述信号传输区域和裁剪区域的多个感测单元,多个所述感测单元与所述接口部之间相对应连接多条信号传输线,所述信号传输线从所述信号传输区域内向所述裁剪区域延伸以与各所述感测单元相连接。
10.可选地,各所述标识线设置为不封闭曲线且具有起始端与结束端,所述起始端与所述结束端位于所述采集部的同一边缘处,所述起始端和所述结束端之间的边缘处对接有所述接口部。
11.可选地,各所述标识线设于所述采集部的两相对面且类型相同;两相对面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标识线大小相同,或两相对面的所述标识线大小不相同且错开设置。
12.可选地,各所述标识线设于所述采集部的两相对面,两相对面的所述标识线为不同类型的所述标识线。
13.可选地,各所述标识线设于所述采集部的同一侧且错开设置;
14.或者,各所述标识线设于所述采集部的同一侧,任意两交叉的所述标识线设置为颜色和/或线形不同。
15.可选地,各所述标识线处还设有对应的面积标识,所述面积标识用于反馈根据对应的所述标识线进行裁剪后保留的所述采集部的面积大小。
16.可选地,所述采集部包括沿采集部边缘布置的刻度线,所述刻度线上标示有数值,且所述刻度线的竖直从刻度线的其中一端向另一端递增设置;或者,所述刻度线的竖直从所述刻度线的中点向两端递增设置。
17.可选地,所述采集部包括层叠设置的感测材料层与电极层,所述信号传输线设于所述电极层,所述信号传输线包括多条第一电极线与多条第二电极线;各所述第一电极线均由相通的第一导线及第一感测线组成,各所述第二电极线均由相连通的第二导线及第二感测线组成;任意一条所述第一感测线与不同的所述第二感测线相交叉以在所述第一感测线的不同位置形成检测点,各所述检测点与对应的所述感测材料层形成所述感测单元。
18.可选地,各所述第一感测线间隔设于所述裁剪区域及所述信号传输区域,各所述第一导线从所述信号传输区域向所述裁剪区域延伸以与各对应的所述第一感测线相连接;各所述第二感测线间隔设于所述裁剪区域及所述信号传输区域,各所述第二导线从所述信号传输区域向所述裁剪区域延伸以与各对应的所述第二感测线相连接。
19.本技术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的有益效果在于: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通过在采集部上寻找与待检测件外轮廓最接近的标识线,然后沿着该标识线对采集部进行裁剪,使得采集部的尺寸与待检测件的尺寸大致保持一致,如此,感测片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待检测件,提高感测片的适用范围;除此之外,在生产过程中,无需针对不同轮廓的待检测件独立设置不同的生产路线,进而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感测片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的标识线数量设置为一条的正视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的标识线数量设置为至少两条的正视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的同一类型的标识线示意图;
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的不同类型的标识线示意图;
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的电极层第二电极线的电路示意图;
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的切割部正视图;
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的正视图;
3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的正视图;
31.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的正视图;
32.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的正视图;
33.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的正视图;
34.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可裁剪的感测片的正视图。
3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6.1-采集部;11-信号传输区域;12-裁剪区域;13-感测单元;14-信号传输线;15-面积标识;16-电极层;161-第一电极线;1611-第一导线;1612-第一感测线;162-第二电极线;1621-第二导线;1622-第二感测线;163-检测点;17-感测材料层;
37.2-接口部;21-信号传输接口;
38.3-标识线;31-起始端;32-结束端;33-第一标识线;34-第二标识线;35-刻度线。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41.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条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条”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3.基于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感测片,该感测片的标识线能够作为裁切用的标识,以使使用者沿着标识线切割得到不同大小的感测片,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44.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裁剪的感测片,包括采集部1、接口部2以及至少一标识线3;采集部1用于对待检测件进行信号采集;接口部2电连接于采集部1以传输信号;至少一标识线3设于采集部1的表面以与采集部1的外轮廓界定可裁剪区域。
45.在本技术中,采集部1为柔性可弯折、可裁剪的薄膜材料组成。需要说明的是,采集部1采集的信号可以为压力信号、温度信号、湿度信号等中的任意一种,在此不对该信号进行唯一限定。
46.可以理解的,由于采集部1上设置有标识线3,因此,使用者可以根据标识线3对采集部1进行裁剪以裁剪出所需要的感测片大小,以使采集部1的外轮廓接近于待检测件的轮廓,这样更便于采集部1的安装定位。同时,当需要对不同轮廓大小的待检测件进行检测时,使用者仅需购买一种规格的感测片,通过在采集部1上寻找与待检测件外轮廓最接近的标识线3,然后沿着该标识线3对采集部1进行裁剪,使得采集部1的尺寸与待检测件的尺寸大致保持一致,如此,感测片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待检测件,提高感测片的适用范围;除此之外,在生产过程中,无需针对不同轮廓的待检测件独立设置不同的生产路线,进而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感测片的生产效率。
47.请参阅图2进一步的,采集部1至少包括两条标识线3。各标识线3对应不同大小的
外轮廓,各标识线3与采集部1的外轮廓共同界定可裁剪区域。如此设置,多条标识线3对应多个不同尺寸的采集部1大小,多个不同尺寸的采集部1可供使用者选择,使用者根据对应的标识线3对采集部1进行裁剪能够裁剪出与待检测物大小相近的采集部1,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采集部1的适用范围。本技术对如何在采集部1上设置标识线3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设置在采集部1上的标识线3能够便于使用者识别即可。
48.可选地,标识线3可以通过电镀、刻蚀、丝印、印刷等方式成型于采集部1的表面。
49.采用上述方式设置标识线3能够使得标识线3牢固的附着于采集部1上,进而防止标识线3因外部因素而导致磨损,使得标识线3无法识别。
5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各标识线3设于采集部1的同一侧且错开设置,各标识线3设置为颜色相同;和/或,各标识线3设于采集部1的同一侧且错开设置,各标识线3设置为线形相同;即当采集部1同一表面上的各标识线3之间不存在交叉时,各标识线3可以为同种颜色及线形的标识线3,这样使用者在裁剪至交叉点处时亦不会发生裁剪错误的现象,而将各标识线3设置为同种颜色及线形更便于加工制作。
51.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标识线3设于采集部1的同一侧,任意两交叉的标识线3设置为颜色和/或线形不同。即当采集部1同一表面上存在交叉的标识线3时,为了便于使用者的区分,两交叉的标识线3为采用不同颜色的标识线3,或两交叉的标识线3为采用不同线形的标识线3,或两交叉的标识线3为采用不同颜色及不同线形的标识线3,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有效的区分开存在交叉的两标识线3,避免使用者在裁剪时发生裁剪错误的现象。
52.本技术对标识线3的颜色及线形不做具体限定,标识线3可以为白色、黄色、黑色、红色等便于使用者识别的颜色,标识线3也可以为连续的直线、虚线、点划线等线形。
53.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进一步的,各标识线3中最小的标识线3将采集部1分为信号传输区域11和裁剪区域12,信号传输区域11与接口部2相对接以传递信号;信号传输区域11设置在最小的标识线3所围设的区域内,最小的标识线3与采集部1的外轮廓界定裁剪区域12,其余各标识线3均设置在裁剪区域12内。
54.在本技术中,各不同的标识线3在采集部1上所围设的区域大小各不相同,采集部1上最小的标识线3即为在采集部1上所围设的区域最小的标识线。
55.可以理解的,信号传输区域11为传递信号的区域,是不可裁剪的区域,而裁剪区域12为可供使用者进行裁剪的区域。在本技术中,通过采集部1上最小的标识线3将信号传输区域11与裁剪区域12分割开来,同时将其余各标识线3设置在裁剪区域12内,能够避免使用者根据标识线3对采集部1进行裁剪时裁剪到信号传输区域11,这样的设置方式提高了感测片使用时的可靠性。
56.请结合图2及图3,进一步的,采集部1还包括设置在信号传输区域11和裁剪区域12的多个感测单元13,以及连接感测单元13与接口部2的信号传输线14。各标识线3在裁剪区域12内依次间隔分布,信号传输线14从信号传输区域11内向裁剪区域12延伸以与各感测单元13相连接。
57.可以理解的,通过信号传输线14能够将感测单元13产生的信号传输至接口部2,接口部2可以与外部处理设备相对接以将信号传输至外部设备。在本技术中,感测单元13可以为温度感测单元、压力感测单元、湿度感测单元中的任意一种,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8.具体的,接口部2对应信号传输区域11设置并设有信号传输接口21,每一个感测单
元13均设置有与之对应的一条信号传输线14;各信号传输线14一端连接感测单元13,另一端从信号传输区域11内经过并与信号传输接口21相对接。当然,多个感测单元13也可以共用一条信号传输线14,信号传输线14从信号传输区域11内向裁剪区域12延伸以依次连接各感测单元13。
59.可以理解的,当需要对采集部1进行裁剪时,使用者根据待检测物的尺寸在裁剪区域12内选择相对应的标识线3,沿标识线3对裁剪区域12进行裁剪以裁剪掉标识线3以外的区域,保留标识线3以内的区域,以使完成裁剪后的采集部1的外轮廓与待检测物的尺寸大致相同。由于信号传输区域11设置在最小的标识线3内,因此在沿着任意标识线3进行裁剪时均不会裁剪到信号传输区域11,即在沿着任意标识线3进行切割时亦不会切断信号传输线14。
60.进一步的,在沿着标识线3进行裁剪时,由于连接接口部2与感测单元13的信号传输线14从信号传输区域11向采集部1的边缘延伸且与感测单元13相连接,因此连接标识线3内感测单元13与接口部2的信号传输线14亦不会被裁剪。同时,由于各标识线3在裁剪区域12内依次间隔分布,因此在选择任意一标识线3进行裁剪时,连接该标识线3所围设区域内的感测单元13与接口部2之间的信号传输线14亦不会被剪断,在保证完成裁剪的采集部1内布置有完整的感测单元13的同时,避免了采集部1经过裁剪之后出现局部区域的感测单元13与接口部2相断接进而无法采集信号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感测片的可靠性。
61.本技术对标识线3是否封闭不做具体限定,标识线3可以为不封闭的曲线或直线,标识线3也可以为封闭的曲线或直线。
62.请继续参阅图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各标识线3设置为不封闭曲线且具有起始端31与结束端32,起始端31与结束端32位于采集部1的同一边缘处,起始端31和结束端32之间的边缘处对接有接口部2;即当采集部1与接口部2设置在同一平面时,接口部2与采集部1的一边缘相对接,标识线3为不封闭的曲线并具有起始端31及结束端32,标识线3的起始端31及结束端32分别与上述边缘对接并分设于接口部2的两侧。采用这样的设置方式,虽然标识线3为不封闭的曲线,但是通过标识线3与采集部1的边缘即可界定所需保留的感测区域的大小。同时,由于标识线3的起始端31及结束端32分别设于接口部2的两侧,因此在沿着标识线3进行裁剪时亦不会裁剪到接口部2,进一步提高了感测片的可靠性。
63.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当采集部1与接口部2设置在不同平面时,标识线3可以为封闭的曲线,也可以为不封闭的曲线,接口部2靠近采集部1上最小的标识线3设置。
64.本技术对采集部1的外轮廓及标识线3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采集部1的外轮廓可以为圆形、方形、多边形、椭圆形等;标识线3可以为圆形标识线、方形标识线、多边形标识线、椭圆形标识线等。采集部1的外轮廓可以与标识线3的形状相似,例如都为圆形;采集部1的外轮廓也可以与标识线3的形状不相似,例如采集部1的外轮廓为方形,标识线3为圆形标识线。采集部1上可以设置多个同一类型的标识线3,也可以设置多个不同类型的标识线3。
65.请参阅图2至图4,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各标识线3设于采集部1的两相对面且类型相同,两相对面的标识线3一一对应;各标识线3设于采集部1的两相对面且类型相同,两相对面的标识线3错开设置;即当采集部1上设置多个同一类型的标识线3时,各标识线3依次设置并设有不同的大小。各标识线3中包括围设的区域最小的第一标识线33和至少一个围设于第一标识线33的第二标识线34。
66.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一标识线33所围设的区域最小,因此第一标识线33即为采集部1上最小的标识线3。通过第一标识线33与采集部1的外轮廓所界定的区域即为裁剪区域12,信号传输区域11设置在第一标识线33所围设的区域内。
67.请参阅图5,还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各标识线3设于采集部1的两相对面,两相对面的标识线3为不同类型的标识线3;即当采集部1上设置多个不同类型的标识线3时,各不同类型的标识线3在裁剪区域12内依次间隔分布。例如,当采集部1上设置多个多边形标识线及圆弧形标识线时,任意一多边形标识线设置在两圆弧形标识线之间。更进一步的,任意多边形标识线内靠近其设置的圆弧形标识线与多边形标识线的内接圆轮廓大致相同,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标识线3的整体排布更加紧密,进而在同一大小的采集部1上可以设置更多的标识线3以供使用者裁剪时进行选择,同时,在裁剪过程中能够减少裁剪量。
68.在本技术中,各标识线3可以设置在采集部1的同一表面,各标识线3也可以分设于采集部1的两相对面。当标识线3分设于采集部1的两相对面时,采集部1两相对面的标识线3可以为同一类型的标识线,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标识线。信号传输区域11设置在两相对面中最小的标识线3所围设的区域内;两相对面中最小的标识线3与采集部1的外轮廓界定裁剪区域12,两相对面中的标识线3均设置在裁剪区域12内。这样,使用者可以沿着采集部1其中一面的标识线3进行裁剪,也可以沿着采集部1另一面的标识线3进行裁剪。如此设置,可以在采集部1上设置更多的标识线3,进一步提高了采集部1的适用范围,有助于提高使用时的便利性。
6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各标识线3设于采集部1的两相对面且类型不同,两相对面的标识线3一一对应;即当采集部1两相对面的标识线3为同一类型的标识线,且两相对面的标识线3一一对应。两相对面同一位置处设有同样大小的标识线3,这样无论采集部1的哪一面朝向使用者,使用者均可快速的定位所需裁剪的标识线3,更便于使用者的使用;同时,当采集部1一面的标识线3因外部因素导致无法辨认或磨损消失时,使用者可以根据另一面的标识线3对采集部1进行裁剪,极大的提高了使用时的便利性。
70.请参阅图6,各标识线3设于采集部1的两相对面且类型相同;两相对面的标识线3大小不相同且错开设置。;即采集部1两相对面的标识线3为同一类型的标识线,且两相对面的标识线3大小各不相同。可以理解的,当需要在采集部1上设置大小变化较为微小的同类型标识线时,若各标识线3均设置在同一侧,则会导致相邻标识线3之间的间距较小,这样的设置方式不便于使用者的识别。而将两变化较小的标识线3中的任意一条标识线3设置在采集部1的另一面,能够使得同一面的两相邻标识线3之间的间距变大,更有利于使用者的识别。
71.请参阅图7,还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采集部1两相对面的标识线3为不同类型的标识线,这样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与待检测件类型相似的标识线3,进一步丰富了采集部1的可裁剪类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72.请参阅图8,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采集部1上任意一标识线3处还设有与之对应的面积标识15,该面积标识15用以反馈根据对应的标识线3进行裁剪后所保留的采集部1的面积大小。这样,使用者可以通过面积标识15直观的获取各标识线3所围设的区域大小,进而能够更加便捷准确的选择需要根据哪一条标识线3进行裁剪。
73.请参阅图9,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感测片,其原理与上述感测片的原理基本
相同,区别仅在于:在本实施例中,采集部1上的标识线3包括沿着采集部1的边缘布设的刻度线35,刻度线35上标识有数值,且刻度线35上的数值从刻度线35上的其中一端向另一端递增设置;或者,刻度线35上的数值从刻度线35的中点处向两端递增设置。
74.可以理解的,当需要对采集部1进行裁剪时,通过刻度线35能够选择相对应的刻度对采集部1进行裁剪,以使采集部1的外轮廓与待检测件的外轮廓大致保持一致。如此设置,能够裁剪出与待检测件外轮廓保持相对一致的采集部1,提高了采集部1的适用范围;除此之外,通过刻度线35能够对待检测件的外轮廓进行测量,有助于减少待检测件尺寸与采集部1尺寸之间的误差。
75.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是以采集部1的外轮廓设置为方形为例进行说明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采集部1的外轮廓还可设置为其他形状。
76.可选地,刻度线35设置为两组,且两组刻度线35设于采集部1相邻的两侧。如此设置,通过其中一组刻度线35能够选择所需保留的采集部1的长度以对采集部1的其中一侧进行裁剪,通过另一组刻度线35能够选择所需保留的采集部1的宽度以对采集部1的另一侧进行裁剪,进而使得采集部1的外轮廓与待检测件的外轮廓大致保持一致。
77.请参阅图10,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裁剪的薄膜式压力感测片,薄膜式压力感测片的结构、可裁剪的原理及有益效果与上述的感测片基本相同,在此不在赘述。不同点在于:在薄膜式压力感测片中,感测单元13被设定为受压后能够产生电信号变化的单元。
78.请参阅图10至图13,具体的,采集部1由层叠设置的感测材料层17及电极层16组成,信号传输线14设置在电极层16上并包括多条第一电极线161和第二电极线162,每一条第一电极线161均和多条第二电极线162交叉形成检测点163,各检测点163与对应的感测材料层17形成感测单元13,当采集部1受压时,感测材料层17与检测点163之间的接触面积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电参数的变化。第一电极线161与第二电极线162均与接口部2电性连接,当感测材料层17表面受压时,各第一电极线161分别依次接收激励信号,各第二电极线162同时获取同一第一电极线161上的各个感测单元13的电参数信息并传输至接口部2处。
7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线161与第二电极线162在采集部1上的排布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信号传输线14在采集部1的排布方式相同。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各第一电极线161均由相连通的第一导线1611及第一感测线1612组成;各第二电极线162均由相连通的第二导线1621及第二感测线1622组成,任意一第一感测线1612分别与不同的第二感测线1622相交叉以在第一感测线1612的不同位置形成检测点163。由于采集部1上分布有若干第一电极线161与第二电极线162,因此能够在采集部1上形成若干感测单元13。
80.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感测线1612在裁剪区域12及信号传输区域11内依次间隔分布,各第一导线1611从信号传输区域11内向裁剪区域12延伸以与各对应的第一感测线1612相连接;各第二感测线1622在裁剪区域12及信号传输区域11内依次间隔分布,各第二导线1621从信号传输区域11内向裁剪区域12延伸以与各对应的第二感测线1622相连接。
81.可以理解的,当需要对采集部1进行裁剪时,使用者根据待检测物的尺寸在裁剪区域12内选择相对应的标识线3,沿标识线3对裁剪区域12进行裁剪以裁剪掉标识线3以外的区域,保留标识线3以内的区域,以使完成裁剪后的采集部1的外轮廓与待检测物的尺寸大致相同。由于信号传输区域11设置在最小的标识线3内,因此在沿着任意标识线3进行裁剪时均不会裁剪到信号传输区域11,即在沿着任意标识线3进行切割时亦不会切断信号传输
线14。
82.进一步的,在沿着标识线3进行裁剪时,由于第一导线1611及第二导线1621均从信号传输区域11内向裁剪区域12延伸,在完成裁剪后,连接采集部1上感测单元13与接口部2的第一导线1611及第二导线1621亦不会被裁剪,在保证完成裁剪的采集部1内布置有完整的感测单元13的同时,避免了采集部1经过裁剪之后出现局部区域的感测单元13与接口部2相断接进而无法采集信号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薄膜式压力感测片的可靠性。
8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