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介质与流程

2022-10-13 03:52: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2.银行的网点主要用于为银行客户办理多种业务。随着银行客户的增加,银行增设的网点也逐渐增多。目前,网点都是独立运营的,即网点仅处理自身的服务,不与其他网点进行交互。
3.然而,因网点的地段、人流量、服务质量等因素,各个网点的客流量也有所不同。个别网点很空闲,但个别网点却异常忙碌。因此,目前的网点运营模式下,各个网点的工作量之间差距较大,没有合理利用网点的资源,进而导致部分网点出现了过于忙碌的情况,无法快速为客户提供服务。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介质,以实现合理利用各网点的资源,快速为客户提供服务。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网点,所述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包括:
7.当所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处理所述第一网点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其中,所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根据所述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所述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确定;
8.在处理所述服务请求的过程中,监控所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是否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
9.若监控到所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则将所述第一网点已接收到的部分服务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其中,所述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为与所述第一网点相连接的一个网点。
10.可选地,在上述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中,所述第一网点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包括:
11.所述第一网点本地的服务请求以及所述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其中,所述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为与所述第一网点相连接的另一个网点。
12.可选地,在上述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中,所述若监控到所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之后,还包括:
13.若监控到所述第一网点处于所述非空闲状态的时长超过了预设时长阈值,则不再接收所述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并将已接收到的部分服务请求发送至中央控制器,由所述中央控制器分配至除所述第一网点之外的网点处理;直至监控到所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变更为所述空闲状态时,接收所述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的服务请求。
14.可选地,在上述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中,所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由中央控制器发送至所述第一网点。
15.可选地,在上述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中,所述第一网点接收到的服务请求,还包括:所述中央控制器发送的服务请求。
1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服务请求的处理系统,包括:
17.多个第一网点和中央控制器;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网点之间按照环状结构相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分别与每一个所述第一网点相连接;
18.每一个所述第一网点,均用于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19.所述中央控制器,用于监控每一个所述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针对每一个所述第一网点,根据监控到的所述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确定出所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将所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发送至所述第一网点。
20.可选地,在上述服务请求的处理系统中,所述中央控制器还用于:
21.接收任意一个所述第一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
22.计算每一个所述第一网点的剩余服务能力;其中,所述第一网点的剩余服务能力用于说明所述第一网点剩余的可处理服务请求的能力;
23.将接收到的所述服务请求发送至剩余服务能力最大的第一网点。
24.可选地,在上述服务请求的处理系统中,所述第一网点的剩余服务能力根据所述第一网点的平均服务处理人数、所述第一网点的在排队人数、所述第一网点的服务人数、以及服务质量系数中的至少一个计算得到。
25.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服务请求的处理装置,应用于第一网点,所述服务请求的处理装置包括:
26.处理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处理所述第一网点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其中,所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根据所述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所述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确定;
27.监控单元,用于在处理所述服务请求的过程中,监控所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是否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
28.第一发送单元,用于若监控到所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则将所述第一网点已接收到的部分服务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其中,所述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为与所述第一网点相连接的一个网点。
29.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30.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当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处理第一网点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其中,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根据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确定。在处理服务请求的过程中,监控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是否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若监控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则将第一网点已接收到的部分服务请求,发送至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实现减少了第一网点的运营工作量,尽量保障第一网点处于空闲状态。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3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服务请求的处理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服务请求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7.在本技术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8.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网点,该第一网点可以理解为是任意的一个用于处理客户的各种服务请求数据的营业网点平台,例如可以是银行的营业网点平台、手机通信业务的营业网点平台等等,该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9.s101、当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处理第一网点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其中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根据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确定。
40.其中,空闲状态指的是网点工作量未超负荷的状态,空闲状态下的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满足空闲状态的标准条件。与之相对应的是非空闲状态,非空闲状态下网点工作量超负荷,非空闲状态下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不满足空闲状态的标准条件。综上所述,空闲状态时的第一网点所承载的工作量低于非空闲状态时第一网点所承载的工作量。
41.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用于反映第一网点服务的客户数量情况。可选地,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可以包括有第一网点的在排队人数、第一网点的服务人数等客户数量的相关信息。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用于反映第一网点的服务器的运行状态。可选地,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可以包括有第一网点的在用机器数、第一网点的服务器cpu、服务器内存、服务器的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磁盘等服务器的运行状态数据。
42.第一网点在空闲状态下时,由于第一网点工作量未超负荷,因此第一网点可以承
接处理所有接收到的服务。其中,第一网点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包括有第一网点本地的服务请求,第一网点本地的服务请求通过该第一网点对柜面处理和排队业务进行登记后得到,也可以通过客户将服务请求输入到第一网点的自助机器中得到。即第一网点本地的服务请求的生成方式有很多,而第一网点接收到本地的服务请求的方式也有很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43.服务请求可以理解为是第一网点的业务相关的请求。例如,若第一网点是银行的网点,服务请求可以是存款服务请求、余额查询请求、或者理财资讯请求等。又例如,若第一网点是通信公司的网点,则服务请求可以是套餐办理请求、或者手机号码挂失请求等。
44.可选地,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网点处于空闲状态,因此除了接收本地的服务请求之外,还可以接收其他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以减轻其他网点的工作量。具体的,可以接收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为与第一网点相连接的另一个网点。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被配置为可向第一网点发送自身接收到的服务请求。
45.举例说明,参阅图2,图2为多个第一网点之间按照环状结构相连接形成的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内包括第一网点201、第一网点202、第一网点203、第一网点204等多个第一网点。组成图2示出的系统的第一网点数量为3个及3个以上,本技术实施例仅示出了部分的第一网点。以第一网点202为例,该第一网点202分别与第一网点201和第一网点203相连,因此可以将第一网点201作为第一网点202的输入网点。第一网点201可以将自身接收到的一些服务请求发送给第一网点202进行处理。以此类推,第一网点202也可以作为第一网点203的输入网点,即第一网点203处于空闲状态时,可以接收并处理第一网点202发送的服务请求。
46.通过处理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的方式,能够在保障第一网点工作量不超负荷的情况下,减轻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的工作量,实现快速为客户提供服务,合理利用第一网点的资源。
47.s102、在处理服务请求的过程中,监控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是否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
48.在处理服务请求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监控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是否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若监控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则执行步骤s103,若监控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没有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即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仍处于空闲状态,则结束流程,继续执行步骤s101。
49.由于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是根据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确定的,因此在处理服务请求的过程中,当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激增、第一网点的服务器接收到的服务请求激增等情况出现时,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可能会发生变更,由原本的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为了减轻第一网点的工作量,需要在监控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时,执行步骤s103。
50.需要说明的是,监控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可以是第一网点自身周期性或者实时根据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计算当前的运营状态。又例如,还可以是中央控制器通过对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进而确定出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后,将第
一网点的运营状态发送至第一网点。进而第一网点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器发送的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确定当前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是否发生了变更。本技术实施例对于计算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的终端不作限制,既可以是第一网点也可以是中央控制器。
51.还需要说明的是,计算出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的方式也有很多。例如可以仅根据第一网点的在排队人数、第一网点的服务人数综合计算出当前第一网点所承载的工作量,进而根据该工作量确定当前的运营状态。又例如可以根据服务器cpu的负载数据以及第一网点的在排队人数综合计算出当前第一网点所承载的工作量,进而根据该工作量确定当前的运营状态。本技术实施例对于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的计算方式也不做限制。
52.可选地,在本身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划分成多个状态。具体的,非空闲状态可以包括:忙碌状态和占满状态。忙碌状态时的第一网点的工作量小于占满状态时的第一网点的工作量。具体的,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的划分方式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本技术实施例所提出的方式。将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划分成越多种状态,可以更清晰的表示出当前第一网点所承载的工作量的情况。
53.s103、将第一网点已接收到的部分服务请求,发送至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其中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为与第一网点相连接的一个网点。
54.由于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已从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说明了该第一网点当前承载的工作量过多,因此将第一网点已接收到的部分服务请求,发送至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其中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为与第一网点相连接的一个网点。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与前述提及的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为不同的两个网点。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用于接收第一网点发送的处理请求。例如图2所示,以第一网点202为例,第一网点201为第一网点202的输入网点,而第一网点203则为第一网点202的输出网点。
55.第一网点在将部分服务请求发送至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之后,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以及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有可能恢复到原本的空闲状态。若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重新回到空闲状态后,可以重新执行返回至步骤s101执行。
56.可选地,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若第一网点已接收到的服务请求中既包括了第一网点本地接收到的服务请求,也包括了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则可以优先将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发送到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即第一网点优先处理本地接收到的服务请求,然后将输入网点发送给第一网点的请求,移交至输出网点处理,以减轻第一网点的工作量。
5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网点也可以任意选取自身已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发送至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网点还可以在执行步骤s103之前,预先计算需要减少哪些已接收到的服务请求,才可恢复至空闲状态。经过计算之后,确定出需要发送的服务请求的数量,再执行步骤s103。需要说明的是,在执行步骤s103的过程中,第一网点选择出需要发送至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的服务请求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本技术实施例所提出的内容。
58.可选地,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若监控到所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之后,还包括:
59.若监控到第一网点处于非空闲状态的时长超过了预设时长阈值,则不再接收第一
网点的输入网点的服务请求,并将已接收到的部分请求发送至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分配至除第一网点之外的网点处理,直至监控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变更为空闲状态时,接收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的服务请求。
60.当监控到第一网点处于非空闲状态的时长超过了预设时长阈值,则说明当前即使将服务请求发送至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第一网点仍然是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其中,预设时长阈值可人为设定。由于第一网点承载的工作量,已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为了不再加重第一网点的负担,第一网点不再接收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同时,还将已接收到的部分服务请求再次发送至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可以帮忙将第一网点的服务请求转移给其他的网点处理。当第一网点监控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变更为空闲状态时,继续恢复到可接收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的服务请求的状态。
6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点选取发送给中央控制器的服务请求的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对第一网点选择出需要发送至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的服务请求的方式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62.其中,中央控制器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与多个网点(包括本实施例中提及的第一网点)均相连接的设备(例如是服务器、计算机等)。举例说明,中央控制器可以分别与图2示出的每一个第一网点相连。以第一网点202向中央控制器发送部分服务请求为例,中央控制器接收到第一网点发送的部分服务请求后,会重新分配至图2中除了第一网点202之外的其他第一网点处理。
63.通过中央控制器将服务请求分配给其他网点处理的方式,减轻了第一网点的负担,且中央控制器可以优先将服务请求分配到工作量较少的第一网点,进而合理利用每一个第一网点的资源,实现快速为客户提供服务。
6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监控到第一网点处于非空闲状态的时长超过了预设时长阈值,除了不再接收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的服务请求之外,还可以不再向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发送服务请求。具体的,可以是第一网点分别与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以及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断开连接。
65.举例说明,图2示出的系统中的每一个第一网点均执行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以第一网点202为例,当第一网点202处于非空闲状态的时长超过了预设时长阈值时,为了不影响图2示出的系统内部的服务请求的流转,第一网点202退出图2示出的系统中,即不再与第一网点201和第一网点202相连接,当第一网点202退出之后,第一网点201和第一网点201建立起连接,继续维持原本的环形连接结构运行。第一网点202离开图2示出的系统后,将第一网点202已接收到的部分请求发送给中央控制器,而中央控制器则会从图2示出的系统中选取出第一网点,然后将服务请求分配到选取出的第一网点进行处理。当第一网点202重新恢复到空闲状态时,再重新加入到图2示出的系统中,进而可重新接收第一网点201发送的服务请求。
66.可选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网点接收到的服务请求,还包括:中央控制器发送的服务请求。具体的,当其他网点处于非空闲状态将服务请求发送至中央控制器之后,中央控制器将服务请求分配给了第一网点进行处理。进而第一网点会接收到中央控制器发送的服务请求,为其他网点分担工作量。通过中央控制器调度分配服务请求,实现合理利用各网点资源,减少各网点因过于忙碌而无法快速为客户服务的现象。
6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中,当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处理第一网点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其中,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根据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确定。在处理所述服务请求的过程中,监控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是否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若监控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则将第一网点已接收到的部分服务请求,发送至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实现减少了第一网点的运营工作量,尽量保障第一网点处于空闲状态。
68.参阅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服务请求的处理系统,具体包括:多个第一网点和中央控制器301,其中多个第一网点有第一网点301、第一网点302、第一网点303、第一网点304、
……
第一网点305等。图3仅示出系统中的部分第一网点,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处理系统中的第一网点的数量至少具有3个。其中,多个第一网点之间按照环状结构相连接,中央控制器分别与每一个第一网点相连接。
69.在图3示出的系统中,每一个第一网点均执行如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由于每一个第一网点均执行如上述公开的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因此服务请求的信息流会在多个第一网点组成的环状结构中流转,以达到合理利用各个第一网点的资源的效果。
70.需要说明的是,图3示出的多个第一网点之间的交互工作过程,可以参考上述对图2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71.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网点中,仅在处于空闲状态时按照环状结构相连接,若第一网点处于非空闲状态,则不再与其他第一网点相连接,即退出环状结构,不与其他第一网点进行通信,直至恢复到空闲状态后,再重新加入到环状结构中。
72.可选地,当图3示出的系统中的某一个第一网点接收到该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但在接收该服务请求之后,该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由空闲状态变为非空闲状态之后,若第一网点发现该第一网点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已流转完所有环状结构中的第一网点,则不再将该服务请求发送至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而是直接将服务请求发送给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决定该部分的服务请求应由哪一个第一网点处理。
73.而中央控制器301,则用于监控每一个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然后针对每一个第一网点,根据监控到的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确定出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将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发送至第一网点。
74.即中央控制器301可以实时,或者周期性的将每一个第一网点的监控状态发送给该第一网点。进而第一网点可根据自身当前的运行状态,执行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
75.可选地,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中央控制器301还用于:
76.接收任意一个第一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计算每一个第一网点的剩余服务能力,然后将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发送至剩余服务能力最大的第一网点。
77.其中,第一网点的剩余服务能力用于说明第一网点剩余的可处理服务请求的能力。第一网点的剩余服务能力越大,则第一网点可再承接处理服务请求的能力就越强。因此,中央控制器301会选择将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发送至剩余服务能力最大的第一网点,以充分利用多个第一网点的资源,达到快速处理客户的服务请求的目的。
78.可选地,第一网点的剩余服务能力根据第一网点的平均服务处理人数、第一网点
的在排队人数、第一网点的服务人数、以及服务质量系数中的至少一个计算得到。
79.其中,服务质量系数用于反映第一网点的服务质量。对于服务质量较差的第一网点,则该第一网点的服务质量系数就会较低。
80.可选地,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网点的剩余服务能力m的计算公式为:m=(l-z-f)*k。其中,m为第一网点的剩余服务能力,l为第一网点的平均服务处理人数,z为第一网点的在排队人数,f为第一网点的服务人数,k为第一网点的服务质量系数。
81.需要说明的是,计算第一网点的剩余服务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本技术实施例所提出的内容。
82.可选地,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可以在将服务请求分配给剩余服务能力最大的第一网点之后,对该剩余服务能力最大的第一网点的服务质量指标进行统计。服务质量指标可以包括有服务时间、服务评价等。当统计到的服务质量指标反映出服务质量较差时,可以减少该第一网点的服务质量系数。
83.举例说明,中央控制器301接收任意一个第一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计算每一个第一网点的剩余服务能力,然后将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发送至剩余服务能力最大的第一网点的过程可以是:中央控制器端301接收流入的数据包,数据包中压缩了监控到的第一网点的各种客户数量信息和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将数据包解压后可以根据数据交换表进行快速路由选择定位目标网点。数据交换表的生成方法为:首先对所有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进行汇总,并且按照空闲状态、忙碌状态、占满状态进行先后排序,对于各个运营状态的第一网点,查询中央控制器301监控的每一个第一网点的在排队人数、网点服务人数等信息,然后对各个第一网点的剩余服务能力进行计算,例如使用上述的第一网点的剩余服务能力m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其中服务质量系数k一般默认为1。对各个第一网点按照剩余服务能力进行排序,当接收到第一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后,根据数据交换表选择最空闲的第一网点(即剩余服务能力最大的第一网点),填入源网点、服务时间、服务评价等,当服务完成后定时对数据交换表进行更新,基于规则库对服务时间和服务评价对当前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当服务质量较差时,对第一网点的k值进行衰减,从而降低第一网点的剩余服务能力。
84.参阅图4,基于上述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本技术实施例对应公开了一种服务请求的处理装置,应用于第一网点,该服务请求的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单元401、监控单元402、以及第一发送单元403。
85.处理单元401,用于当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处理第一网点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其中,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根据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确定。
86.可选地,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网点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包括:第一网点本地的服务请求以及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其中,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为与第一网点相连接的另一个网点。
87.监控单元402,用于在处理服务请求的过程中,监控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是否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
88.第一发送单元403,用于若监控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则将第一网点已接收到的部分服务请求,发送至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其中,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为与第一网点相连接的一个网点。
89.可选地,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该服务请求的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
90.第二发送单元,用于若监控到第一网点处于非空闲状态的时长超过了预设时长阈值,则不再接收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发送的服务请求,并将已接收到的部分服务请求发送至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分配至除第一网点之外的网点处理。
91.接收单元,用于直至监控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变更为空闲状态时,接收第一网点的输入网点的服务请求。
92.可选地,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由中央控制器发送至第一网点。
93.可选地,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网点接收到的服务请求,还包括:中央控制器发送的服务请求。
94.其中,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服务请求的处理装置中各个单元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以参考前述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的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95.本技术实施例中,当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处理单元401处理第一网点接收到的服务请求。其中,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根据第一网点的客户数量信息和/或第一网点的服务器运行状态信息确定。在处理服务请求的过程中,监控单元402监控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是否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若监控到第一网点的运营状态由空闲状态变更为非空闲状态,则第一发送单元403将第一网点已接收到的部分服务请求,发送至第一网点的输出网点,实现减少了第一网点的运营工作量,尽量保障第一网点处于空闲状态。
96.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中任一所述的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
97.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客户匹配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任一所述的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
98.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用于人工智能领域、区块链领域、分布式领域、云计算领域、大数据领域、物联网领域、移动互联领域、网络安全领域、芯片领域、虚拟现实领域、增强现实领域、全息技术领域、量子计算领域、量子通信领域、量子测量领域、数字孪生领域或金融领域。上述仅为示例,并不对本发明提供的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介质的应用领域进行限定。
99.本发明提供的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用于金融领域或其他领域,例如,可用于金融领域中的网点运营应用场景。其他领域为除金融领域之外的任意领域,例如,通信领域。上述仅为示例,并不对本发明提供的服务请求的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介质的应用领域进行限定。
100.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或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
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101.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10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