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生态盆景的雾化加湿效果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9-15 01:07: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人造盆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生态盆景的雾化加湿效果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盆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经过艺术创作和园艺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达到缩地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同时以景抒怀,表现深远的意境,犹如立体的美丽的缩小版的山水风景区。盆景一般有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盆景是由景、盆、几(架)三个要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
3.随着人造盆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盆景的观赏效果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人造盆景在日常养护时,需要保持盆景内维持一定的湿度环境,且在盆景内也需要雾化效果,以增强盆景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维持盆景的湿度环境并增强盆景的雾化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盆景的雾化加湿效果控制系统。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生态盆景的雾化加湿效果控制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生态盆景的雾化加湿效果控制系统,包括布设于盆景水池内的多个喷雾器、设置于水池内的歧管块、以及用于与各个所述喷雾器提供动力的鼓气装置;所述喷雾器上还设有用于汲取水池内水分的汲水装置;所述鼓气装置与所述歧管块之间连接有通气总管,所述歧管块内设有与所述通气总管连通的集气腔,所述喷雾器底部连接有通气软管,所述通气软管与所述歧管块连接并与所述集气腔连通;所述鼓气装置为空气加压并依次通过所述歧管块以及喷雾器排出,同时汲水装置汲取水分至喷雾器内,使得喷雾器喷出的气体携带水珠,产生雾化加湿效果。
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对盆景进行喷雾加湿时,使用者启动鼓气装置,使得加压空气依次通过通气总管、歧管块以及通气软管进入喷雾器内,与此同时 汲水装置汲取水分至喷雾器内,使得喷雾器得以产生水汽,产生雾化效果,也维持了盆景内的湿度环境,增强盆景效果。
7.进一步的,所述喷雾器包括下沉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下沉壳体顶部的内缩管壳,所述内缩管壳内径在端部至中部方向上逐步减小;所述汲水装置与所述内缩管壳中部连通;所述通气软管一端与所述歧管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沉壳体底部连通,且所述内缩管壳下端与所述下沉壳体内部连通。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鼓气装置启动时,高压空气通过下沉壳体进入内缩管壳内,在高压空气经过内缩管壳中部时,由于通过面积逐步缩小,增大了气体流速,使得该处的流动气压减小,产生吸附力,从而使得汲水装置提取的水分得以混入高速空气中并破碎,从而
形成喷雾,结构简单巧妙,水分扩散均匀。
9.进一步的,所述汲水装置包括套设于所述内缩管壳中部上的浮动气囊、连接于所述浮动气囊内侧的存水弧形圈片,所述存水弧形圈片内边与所述内缩管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存水弧形圈片的横截面为下凹弧形,且所述存水弧形圈片底部开设有进水孔;所述内缩管壳中部侧壁上开设有汲水孔,所述汲水孔一端与所述存水弧形圈片内凹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内缩管壳内壁连通。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盆景内的水分通过进水孔进入存水弧形圈片的内凹处内,然后当鼓气装置启动时,内缩管壳中部内形成负压,从而通过汲水孔吸取存水弧形圈片内的水分至内缩管壳内,在高速气流的摩擦下,使得汲取的水分破碎并混合进入高速气流中,形成水雾。
11.进一步的,所述浮动气囊底部连接有接水管,所述接水管一端与所述内缩管壳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浮动气囊内部连通;所述接水管与内缩管壳的连通处位于内缩管壳中部以下。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控制鼓气装置的充气频率,可调节内缩管壳通过接水管进入浮动气囊内的空气,从而调节浮动气囊的悬浮力,使得浮动气囊在鼓气装置停止鼓气的间隙内下沉,从而使得盆景内的水分得以通过进水孔进入存水弧形圈片内,而在鼓气装置鼓气时,形成水雾,从而形成汲水循环,通过鼓气装置的鼓气频率和幅度即可控制形成水雾的浓度,控制逻辑简单有效。
13.进一步的,所述接水管呈弧形,且接水管中部朝上拱起。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接水管的设置,利于内缩管壳内的空气进入浮动气囊内。
15.进一步的,所述内缩管壳侧壁上成型有加药口,所述加药口螺纹连接有加药瓶,所述内缩管壳的侧壁内开设有加药斜孔,所述加药斜孔一端与内缩管壳内壁中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加药口连通。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鼓气装置启动时,加药瓶内的药水可通过加药斜孔进入内缩管壳内内,从而混合进入水雾内,对盆景内的植物均匀加药。
1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有益技术效果:(1)在对盆景进行喷雾加湿时,使用者启动鼓气装置,使得加压空气依次通过通气总管、歧管块以及通气软管进入喷雾器内,与此同时 汲水装置汲取水分至喷雾器内,使得喷雾器得以产生水汽,产生雾化效果,也维持了盆景内的湿度环境,增强盆景效果;(2)当鼓气装置启动时,高压空气通过下沉壳体进入内缩管壳内,在高压空气经过内缩管壳中部时,由于通过面积逐步缩小,增大了气体流速,使得该处的流动气压减小,产生吸附力,从而使得汲水装置提取的水分得以混入高速空气中并破碎,从而形成喷雾,结构简单巧妙,水分扩散均匀;(3)控制鼓气装置的充气频率,可调节内缩管壳通过接水管进入浮动气囊内的空气,从而调节浮动气囊的悬浮力,使得浮动气囊在鼓气装置停止鼓气的间隙内下沉,从而使得盆景内的水分得以通过进水孔进入存水弧形圈片内,而在鼓气装置鼓气时,形成水雾,从而形成汲水循环,通过鼓气装置的鼓气频率和幅度即可控制形成水雾的浓度,控制逻辑简单有效。
附图说明
18.图1为生态盆景的雾化加湿效果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喷雾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喷雾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鼓气装置的启动周期坐标示意图。
19.图中标号说明:1、喷雾器;11、下沉壳体;12、内缩管壳;121、汲水孔;2、歧管块;3、汲水装置;31、浮动气囊;311、接水管;32、存水弧形圈片;321、进水孔;4、鼓气装置;5、通气总管;6、通气软管;71、加药口;72、加药瓶。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生态盆景的雾化加湿效果控制系统,请参阅图1,布设于盆景水池内的多个喷雾器1、设置于水池内的歧管块2、设置于喷雾器1上的汲水装置3以及用于与各个喷雾器1提供动力的鼓气装置4,鼓气装置4可选为空气泵。
22.参照图1,鼓气装置4与歧管块2之间连接有通气总管5,歧管块2内设有与通气总管5连通的集气腔,喷雾器1底部连接有通气软管6,通气软管6与歧管块2连接并与集气腔连通。鼓气装置4为空气加压并依次通过歧管块2以及喷雾器1排出,同时汲水装置3汲取水分至喷雾器1内,使得喷雾器1喷出的气体携带水珠,产生雾化加湿效果。
23.参照图1、图2,喷雾器1包括下沉壳体11以及连接于下沉壳体11顶部的内缩管壳12,内缩管壳12内径在端部至中部方向上逐步减小。通气软管6一端与歧管块2连接,另一端与下沉壳体11底部连通,且内缩管壳12下端与下沉壳体11内部连通。
24.参照图2、图3,汲水装置3包括套设于内缩管壳12中部上的浮动气囊31、连接于浮动气囊31内侧的存水弧形圈片32,存水弧形圈片32内边与内缩管壳12侧壁固定连接,存水弧形圈片32的横截面为下凹弧形,且存水弧形圈片32底部开设有进水孔321。内缩管壳12中部侧壁上开设有汲水孔121,汲水孔121一端与存水弧形圈片32内凹处连通,另一端与内缩管壳12内壁连通。结合图3所示,浮动气囊31底部连接有接水管311,接水管311一端与内缩管壳12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浮动气囊31内部连通。接水管311与内缩管壳12的连通处位于内缩管壳12中部以下。接水管311呈弧形,且接水管311中部朝上拱起。
25.参照图2,内缩管壳12侧壁上成型有加药口71,加药口71螺纹连接有加药瓶72,内缩管壳12的侧壁内开设有加药斜孔,加药斜孔一端与内缩管壳12内壁中部连通,另一端与加药口71连通。且加药斜孔位于内缩管壳12内的一端高于其另一端。
2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生态盆景的雾化加湿效果控制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在本雾化加湿效果控制系统使用前,使用者将其设置于封闭式盆景内,使用者将各个喷雾器1均匀设置于水体上,并将歧管块2放置于水体内,然后通过通气总管5连接位于盆景外的鼓气装置4,最后在加药瓶72内倒入植物用养护药液。
27.在使用该系统时,使用者启动鼓气装置4,鼓气装置4按图4中的周期规律启动。
28.在鼓气装置4启动之间的间隔时间段内,鼓气装置4停止启动,浮动气囊31内气体通过接水管311以及内缩管壳12泄露,使得浮动气囊31的浮力下降,从而使得存水弧形圈片
32下沉,使得盆景内的水分得以通过进水孔321进入存水弧形圈片32内,完成汲水工作。
29.而在鼓气装置4启动的时间段内,鼓气装置4产生高压空气依次通过通气总管5、歧管块2、通气软管6以及下沉壳体11进入内缩管壳12内,由于内缩管壳12中部内径缩小,使得高速气流进一步加速,从而使得内缩管壳12中部产生负压,汲取在启动间隔时间段内进入存水弧形圈片32内的水分至内缩管壳12内,由于内缩管壳12内高速气流的冲撞,使得该部分水分扩散至气流中,形成水雾并由内缩管壳12上端喷出,从而产生雾化效果,也维持了盆景内的湿度环境,增强盆景效果。
3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