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换能器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9-15 00:21: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换能器安装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能器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ecm类传声器均是在加工金属或塑料壳体时做一个圆孔与换能器外径匹配,并在后部留一个台阶,然后将换能器压入,以这个圆孔和台阶来定位换能器;壳体的端面和侧面分别开设有与圆孔连通的通槽作为拾音通道,声信息分别圆孔的前方和后方进入换能器中。台阶作为现有传声器中换能器的定位结构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其在壳体内部又同时作为了声谐振腔,导致换能器从其后端输出或者拾取的声音路径相比于未装配前变化过大,从而导致拾音或者扩声的整体效果劣化;并且,由于换能器的线路连接,采用现有的换能器固定结构在拆卸式也比较麻烦,维护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换能器安装前后的拾音/扩音路径尽量统一并易于维护,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能器安装结构。
4.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换能器安装结构,包括:
6.基体,所述基体具有一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自槽底开设有贯通所述基体的第一拾音孔道,所述安装槽自槽壁开设有若干贯通所述基体的第二拾音孔道,若干所述第二拾音孔道沿同一圆周方向排布;
7.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的换能器,所述换能器的前端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相接,在垂直所述安装槽延伸方向的视觉上,所述换能器的后端与所述第二拾音孔道相接或者所述换能器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二拾音孔道内;
8.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的吸声垫,在垂直所述安装槽延伸方向的视觉上,所述吸声垫与所述第二拾音孔道相接且与所述换能器的后端具有间距;
9.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安装槽内的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与所述换能器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锁定组件位于所述吸声垫和换能器的同一侧。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拾音孔道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拾音孔道的长度相等。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拾音孔道沿同一圆周方向均布。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换能器与所述安装槽之间设置有导电泡棉圈,且在垂直所述安装槽延伸方向的视觉上,所述换能器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二拾音孔道内。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安装槽的延伸视角上,所述导电泡棉圈的内圈轮廓位于所述第一拾音孔道的轮廓内。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锁定组件包括锁定环和印刷线路板,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印刷线路板和换能器的后端连接,所述锁定环螺纹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并与所述印
刷线路板抵接。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件为弹簧。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换能器通过弹簧与所述印刷线路板电连接。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包括前防护网,所述前防护网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并位于换能器的前端和第一拾音孔道之间。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包括环状的侧防护网,所述侧防护网一端环绕于所述换能器且位于所述换能器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之间,所述防护网另一端环绕于所述吸声垫且位于所述吸声垫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之间。
19.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20.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能器安装结构,换能器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与第一拾音孔道和第二拾音孔道位置对应,声波自第二拾音孔道进入基体内后不再经过声谐振腔,而是直接到达换能器的后端,避免了声波的相位叠加,使得换能器在被安装前后的拾音/扩音路径基本相同,从而保证了较高的音质。
21.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能器安装结构,换能器被安装后,其通过基体和锁定组件共同实现定位,并且基体对于换能器来说属于被动定位,将锁定组件自安装槽内拆除时,便可实现换能器的直接拆卸,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为现有的换能器安装结构的部分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能器安装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基于现有的换能器安装结构输出的幅频特性曲线图;
26.图4为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能安装结构输出的幅频特性曲线图。
27.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28.1-前防护网,2-导电泡棉圈,3-基体,4-换能器,5-侧防护网,6-弹簧,7-吸声垫,8-印刷线路板,9-锁定环,10-引出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30.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31.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
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3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33.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安装换能器的基体构造。依照图示的方向,基体上开设以贯通的通孔作为构件的安装腔,通孔内靠左位置设置一台阶,该台阶的左侧腔体用于安装换能器,该台阶为换能器提供轴向向右的限位作用;通孔的中部分段开设若干并列的缺口,缺口将通孔与基体外部空间连通以用作声波进入换能器的通道。基于该基体构造,声波从缺口进入基体内,相邻的缺口之间形成了第一声谐振腔,最左端的缺口与台阶之间形成第二声谐振腔,台阶自身形成第三声谐振腔,声波在前三个声谐振腔内多次反弹,换能器接收到的声音质量与进入基体之前的声音质量差异较大;并且,需要对换能器进行维护时,换能器仅能从左侧取出,而换能器上的连接线自台阶处往右布设,在取出换能器之前,还需要对连接线路进行拆卸。
34.实施例1
3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换能器安装结构,其包括基体3、换能器4、吸声垫7和锁定组件;基体3具有一安装槽,安装槽自槽底开设有贯通基体3的第一拾音孔道,安装槽自槽壁开设有若干贯通基体3的第二拾音孔道,若干第二拾音孔道沿同一圆周方向排布;换能器4设置于安装槽内,换能器4的前端与安装槽的槽底相接,在垂直安装槽延伸方向的视觉上,换能器4的后端与第二拾音孔道相接或者换能器4的后端位于第二拾音孔道内;吸声垫7设置于安装槽内,在垂直安装槽延伸方向的视觉上,吸声垫7与第二拾音孔道相接且与换能器4的后端具有间距;锁定组件可拆卸连接于安装槽内,锁定组件与换能器4通过连接件连接,锁定组件位于吸声垫7和换能器4的同一侧。
36.如图2所示,基体3整体呈圆柱形,但不仅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其还可以被构造成诸如长方体、棱柱、圆台或者前述至少两者的组合等,并且其轴线可以是弧线、折线或者前述两者的组合,基体3上开设的安装槽呈圆柱形,安装槽的延伸方向为直线,如此能够便于换能器4或者其他组件的安装,安装槽延伸至基体3的一端以与基体3的外部空间连通,基体3上被开设安装槽后形成壁厚相等的壳体状,安装槽的槽底开设以贯通基体3的通孔作为第一拾音孔道,第一拾音孔道延伸至基体3的另一端以与基体3的外部空间连通,第一拾音孔道的轮廓形状被构造成圆形,但不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拾音孔道的轮廓形状可以被构造成三角形、方形、椭圆形、五角星形、网状形等,即只要能够将安装槽和基体3外部空间连通,其具体形状可以不做限定,安装槽的槽壁上开设四个贯通基体3的通孔作为第二拾音孔道,每个第二拾音孔道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拾音孔道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二拾音孔道的轮廓形状被构造成倒圆角后的矩形形状,但不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拾音孔道的轮廓形状可以被构造成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网状形等,其主要通过安装槽的槽壁
将安装槽和基体3外部空间连通,具体的轮廓形状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适应设置。换能器4的整体形状呈与安装槽直径相当的圆柱体,其可以采用现有的ecm换能器4,换能器4的前端与安装槽的槽底相接,在垂直于安装槽延伸方向的视觉上,换能器4的前端与安装槽的槽底无间隙,从而保证声波经第一拾音孔道后直接到达换能器4的前端,同样在垂直于安装槽延伸方向的视觉上,换能器4的后端与第二拾音孔道之间无间隙,其可以被配置为以下两种情形:(1)换能器4的后端与第二拾音孔道相接,即第二拾音孔道的短边与换能器4的后端面重合;(2)换能器4的后端位于第二拾音孔道内,即第二拾音孔道的两个短边分别位于换能器4的后端的两侧。在垂直于安装槽延伸方向的视觉上,吸声垫7与第二拾音孔道的安装位置可以参考换能器4的安装位置,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声波被吸声垫7大量吸收,吸声垫7与第二拾音孔道采用相接的安装方式。由于多个第二拾音孔道沿同一圆周方向排布,故声波无论以哪一种进入角度从哪一个第二拾音孔道进入,换能器4的后端接收到的声波与进入基体3前的声波基本一致,声波不再受声谐振腔的作用,能够保证其具有较好的幅频特性。换能器4的导电线路从其后端连接,将锁定组件拆除后,可以将换能器4和导电线路一起进行直接拆除,从而便于后期的维护工作。
37.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拾音孔道和第二拾音孔道的孔壁能够使声波出现反弹,基体3的形状为等壁厚的壳体状时,第一拾音孔道和第二拾音孔道的长度相等,在不考虑角度的情况下,声波在第一拾音孔道的反弹路径和在第二拾音孔道内的反弹路径基本相同,如此能够保证换能器4前后两端拾取的声音质量差异较小。
38.可理解的是,本技术中所述的第一拾音孔道和第二拾音孔道分别可作为第一扩音通道和第二扩音通道,即本技术提供的换能器安装结构不仅适用于拾音的场合,也适用于扩音的场合。
3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拾音孔道沿同一圆周方向均布。采用均布的方式能够尽量对基体3周围的声音进行拾取。
4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换能器4与安装槽之间设置有导电泡棉圈2,且在垂直安装槽延伸方向的视觉上,换能器4的后端位于第二拾音孔道内。
41.本技术实施例中,导电泡棉圈2的设置使得换能器4的外壳与基体3电性连接以实现接地。导电泡棉圈2的弹性作用还能为换能器4提供轴向上的缓冲,使得换能器4能够抵抗一定的会轴向振动,继而使得换能器4能够在一定的振动环境下保证较好的幅频特性。
4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在安装槽的延伸视角上,导电泡棉圈2的内圈轮廓位于第一拾音孔道的轮廓内。如此设置,能够避免换能器4前端出现声谐振腔,
43.本技术实施例中,导电泡棉圈2的外圈形状被构造为环状结构,从而与圆柱状的安装槽适配,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安装槽的具体形状对导电泡棉圈2的完全形状进行实施调整;导电泡棉圈2内圈的形状被构造为与第一拾音孔道相同的形状,但不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泡棉圈2的内圈形状也可以被构造成与第一拾音孔道不同的任意形状,只要其轮廓形状能够位于第一拾音孔道内即可;本实施例中导电泡棉圈2的内圈轮廓与第一拾音孔道重合,如此能够获得较大的拾音范围,提供更好的拾音效果。
4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锁定组件包括锁定环9和印刷线路板8,连接件分别与印刷线路板8和换能器4的后端连接,锁定环9螺纹设置于安装槽内并与印刷线路板8抵接。
45.本技术实施例中,锁定环9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设置于安装槽内能够使得换能器4
的拆卸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实现维护效率的提高;并且,螺纹连接的方式能够为锁定环9提供更好的定位精度,从而提高换能器4的定位精度。再者,当换能器4被多次拆卸或者被更换时,其在安装槽内的装配精度可能有所降低,此时可以通过旋转锁定环9对换能器4实现重新定位,即锁定环9与安装槽采用的螺纹连接的方式能够便于换能器4的定位精度调节,减小维护前后换能器4在安装槽内的装配精度差异。
46.实施例2
4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换能器安装结构,其包括基体3、换能器4、吸声垫7和锁定组件;基体3具有一安装槽,安装槽自槽底开设有贯通基体3的第一拾音孔道,安装槽自槽壁开设有若干贯通基体3的第二拾音孔道,若干第二拾音孔道沿同一圆周方向排布;换能器4设置于安装槽内,换能器4的前端通过导电泡棉环与安装槽的槽底相接,在垂直安装槽延伸方向的视觉上,换能器4的后端与第二拾音孔道相接或者换能器4的后端位于第二拾音孔道内;吸声垫7设置于安装槽内,在垂直安装槽延伸方向的视觉上,吸声垫7与第二拾音孔道相接且与换能器4的后端具有间距;锁定组件可拆卸连接于安装槽内,锁定组件包括锁定环9、连接件和印刷线路板8,连接件被配置为弹簧6,连接件分别与印刷线路板8和换能器4的后端连接,锁定环9螺纹设置于安装槽内并与印刷线路板8抵接,锁定组件位于吸声垫7和换能器4的同一侧,印刷线路板8的引出线10自锁定环9的内环穿出以与其他器件相连。
48.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安装槽的延伸方向上,通过导电泡棉环和弹簧6的设置,能够使得换能器4在安装槽的延伸方向上获得两个方向上的缓冲作用,从而使得换能器4能够适应一定的振动环境,即提高了换能器4的抗振性能。
4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换能器4通过弹簧6与印刷线路板8电连接。弹簧6既作为缓冲构件,又作为换能器4与印刷线路板8之间的电连接器件,能够减少安装槽内的线路布设;并且弹簧6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刚度,在拆卸换能器4时,通过拉动印刷线路板8,可以将换能器4一并取出,拆卸方便,便于后期的维护工作。
5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该换能器安装结构还包括前防护网1,前防护网1设置于安装槽内并位于换能器4的前端和第一拾音孔道之间。
51.具体而言,前防护网1位于导电泡棉环和安装槽的槽底之间。前防护网1的设置能够对换能器4的前端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并且前防护网1中的网孔作为声波进入换能器4的必要通道。
5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该换能器安装结构还包括环状的侧防护网5,侧防护网5一端环绕于换能器4且位于换能器4与安装槽的槽壁之间,防护网另一端环绕于吸声垫7且位于吸声垫7与安装槽的槽壁之间。
53.具体而言,侧防护网5呈圆筒状,侧防护网5的一端套设在换能器4的尾端,且该端的内外侧面分别与换能器4和安装槽的槽壁接触;侧防护网5的另一端套设在吸声垫7上,且该端的内外侧面分别与吸声垫7和安装槽的槽壁接触。侧防护网5的设置能够对换能器4的后端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能够避免杂物进入安装槽内,并且侧防护网5中的网孔作为声波进入换能器4的必要通道。同时,当侧防护网5和前防护网1同时设置于换能器安装结构中时,整个换能器4与安装槽的槽壁或者槽底不再直接接触,换能器4受到外部振动的干扰更小,有利于保证较好的幅频特性。
54.实施例3
5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结合的应用实例。
56.本实施例针对现有的如图1所示的换能器安装结构以及如实施例1和实施例2结合的换能器安装结构,在同等环境、同等角度及强度的声源条件下进行扩声试验,图3所示为采用现有的换能器安装结构进行扩声时得到的幅频特性,图4所示为采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结合的换能器安装结构进行扩声时得到的幅频特性。
57.由图可知:
58.1.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结合的换能器安装结构对应的幅频特性曲线平滑很多,整个曲线没有了明显的峰谷,高频上限也得到大幅拓展;
59.2.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结合的换能器安装结构对应的幅频特性曲线中90度特性相对0度特性仅仅是灵敏度的降低,并无曲线的变化,声染色得到了有效控制;
60.3.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结合的换能器安装结构对应的幅频特性曲线中0度特性之前在7khz、12khz附近的谷点没有了,声音的清晰度、透明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61.4.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结合的换能器安装结构对应的幅频特性曲线中90度曲线之前对应位置不再出现谐振峰,扩声增益可大幅提升,即音量可以开得更大。
62.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