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串联式屏蔽泵的制作方法

2022-09-08 04:47: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串联式屏蔽泵。


背景技术:

2.液氨等液体具有低温(大气压下,液氨为-33.5℃)、危险、易气化等特征,且具有腐蚀性,其输送时要求泵应无介质泄漏,因此需要利用串联式屏蔽泵对液氨进行输送。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4.1、现有的串联式屏蔽泵,在对液体进行泵出时的压力过小的问题,从而降低了串联式屏蔽泵对液体的输送效率;
5.2、现有的串联式屏蔽泵,在使用时轴承的磨损量较大不便于对轴承进行润滑的问题,从而导致串联式屏蔽泵进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串联式屏蔽泵,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8.串联式屏蔽泵,包括电机壳,所述电机壳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吸入段,所述电机壳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高压段,所述高压段内腔的底部且位于电机壳的顶部开设有高压段进液腔,所述高压段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出液段,所述出液段内壁的底部开设有扇环形孔,所述电机壳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端盖,所述端盖的内壁插接有轴,所述轴的外壁且位于电机壳内壁的底部固定套接有第一轴承,所述轴的外壁且位于端盖正面的底部固定套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电机壳的正面开设有扇环形流道。
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轴内壁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电机转子,所述电机转子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屏蔽套。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电机转子、屏蔽套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屏蔽套的作用,对电机转子进行保护,防止液体进入到屏蔽套的内部,对电机转子造成损坏的问题。
1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机壳的内壁设置有电机定子,所述电机定子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定子屏蔽套,所述定子屏蔽套内壁的顶部与端盖的底部固定套接,所述屏蔽套的外壁与定子屏蔽套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空隙。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电机定子、定子屏蔽套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定子屏蔽套的作用,对电机定子进行保护,防止液体进入到定子屏蔽套与电机壳之间的间隙中,对电机定子造成损坏的问题。
1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屏蔽套的外壁与定子屏蔽套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轴外壁的且位于端盖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轴向间隙,所述轴的外壁且位于电机壳正面底部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轴向间隙。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第二轴向间隙、第一轴向间隙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第一轴向间隙和第二轴向间隙的作用,便于液体在定子屏蔽套的内壁与屏蔽套的外壁之
间进行回流,利用液体对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进行润滑。
1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轴外壁的底部且位于吸入段的内壁固定套接有第一叶轮,所述第一叶轮的正面开设有平衡孔,所述第一叶轮内壁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导叶。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第一叶轮、第一导叶、平衡孔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第一叶轮的作用,对进入到吸入段内腔中的液体进行加速。
1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轴外壁的顶部且位于高压段的内壁固定套接有第二叶轮,所述高压段内壁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导叶。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第二叶轮、第二导叶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第二叶轮的作用,对进入到高压段内腔中的液体进行二次加速,从而使液体加速从出液段中排出。
19.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20.1、本实用新型提供串联式屏蔽泵,采用吸入段、第一叶轮、第一导叶、轴、扇环形流道、高压段、第二叶轮、第二导叶、扇环形孔、出液段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轴的作用,带动第一叶轮发生转动,对进入到吸入段内腔中的液体进行加速,使液体穿过第一导叶经过扇环形流道进入到高压段的内腔中,同时,利用轴的转动带动第二叶轮发生转动,进入到高压段内腔中的液体进行二次加速,使液体快速穿过第二导叶和扇环形孔,从出液段的内腔中排出,从而提高液体的流动速度,对液体进行加压,从而加速液体的输送。
2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串联式屏蔽泵,采用第一叶轮、平衡孔、第一轴承、第一轴向间隙、电机壳、定子屏蔽套、屏蔽套、轴、第二轴承、端盖、高压段之间的相互配合,当液体进入到高压段的内腔中时,会有少部分高压液体经过轴与端盖之间的第二轴向间隙穿过第二轴承进入到定子屏蔽套的外壁与屏蔽套的内壁之间的空隙中,然后,经过电机壳与轴之间的第一轴向间隙,穿过第一轴承在经过第一叶轮上的平衡孔流回平衡孔的内腔中,从而通过液体对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进行润滑,从而更好地提高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润滑效果,减少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磨损。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吸入段;2、第一叶轮;3、平衡孔;4、第一导叶;5、第一轴承;6、第一轴向间隙;7、定子屏蔽套;8、电机壳;9、屏蔽套;10、扇环形流道;11、电机定子;12、电机转子;13、轴;14、第二轴承;15、端盖;16、第二轴向间隙;17、高压段进液腔;18、高压段;19、第二叶轮;20、第二导叶;21、扇环形孔;22、出液段。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5.实施例1
2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串联式屏蔽泵,包括电机壳8,电机壳8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吸入段1,电机壳8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高压段18,高压段18内腔的底部且位于电机壳8的顶部开设有高压段进液腔17,高压段18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出液段22,出液段22内壁的底部开设有扇环形孔21,电机壳8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端盖15,端盖15的内壁插接有轴13,轴13
的外壁且位于电机壳8内壁的底部固定套接有第一轴承5,轴13的外壁且位于端盖15正面的底部固定套接有第二轴承14,电机壳8的正面开设有扇环形流道10。
27.在本实施例中,对串联式屏蔽泵进行通电,利用电机定子11的作用,使电机转子12发生转动,对进入到吸入段1内腔中的液体进行加速,使液体经过扇环形流道10进入到高压段18的内腔中,然后,将进入到高压段18内腔中的液体进行二次加速,使液体快速穿过第二导叶20和扇环形孔21,从出液段22的内腔中排出,从而提高液体的流动速度,对液体进行加压,从而加速液体的输送,当液体进入到高压段18的内腔中时,会有少部分高压液体经过轴13与端盖15之间的空隙进入,然后,从电机壳8与轴13之间的间隙中流出,从而通过液体对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14进行润滑,从而更好地提高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14的润滑效果,减少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14的磨损。
28.实施例2
29.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轴13内壁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电机转子12,电机转子12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屏蔽套9,电机壳8的内壁设置有电机定子11,电机定子1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定子屏蔽套7,定子屏蔽套7内壁的顶部与端盖15的底部固定套接,屏蔽套9的外壁与定子屏蔽套7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空隙,屏蔽套9的外壁与定子屏蔽套7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空隙,轴13外壁的且位于端盖15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轴向间隙16,轴13的外壁且位于电机壳8正面底部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轴向间隙6。
30.在本实施例中,当液体进入到高压段18的内腔中时,会有少部分高压液体经过轴13与端盖15之间的第二轴向间隙16穿过第二轴承14进入到定子屏蔽套7的外壁与屏蔽套9的内壁之间的空隙中,然后,经过电机壳8与轴13之间的第一轴向间隙6,穿过第一轴承5在经过第一叶轮2上的平衡孔3流回平衡孔3的内腔中,从而通过液体对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14进行润滑,从而更好地提高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14的润滑效果,减少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14的磨损。
31.实施例3
32.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轴13外壁的底部且位于吸入段1的内壁固定套接有第一叶轮2,第一叶轮2的正面开设有平衡孔3,第一叶轮2内壁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导叶4,轴13外壁的顶部且位于高压段18的内壁固定套接有第二叶轮19,高压段18内壁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导叶20。
3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轴13的作用,带动第一叶轮2发生转动,对进入到吸入段1内腔中的液体进行加速,使液体穿过第一导叶4经过扇环形流道10进入到高压段18的内腔中,同时,利用轴13的转动带动第二叶轮19发生转动,进入到高压段18内腔中的液体进行二次加速,使液体快速穿过第二导叶20和扇环形孔21,从出液段22的内腔中排出,从而提高液体的流动速度,对液体进行加压,从而加速液体的输送。
34.下面具体说一下该串联式屏蔽泵的工作原理。
35.如图1所示,首先,对串联式屏蔽泵进行通电,利用电机定子11的作用,使电机转子12发生转动,从而使轴13发生转动,在轴13的作用下,带动第一叶轮2发生转动,对进入到吸入段1内腔中的液体进行加速,使液体穿过第一导叶4经过扇环形流道10进入到高压段18的内腔中,同时,利用轴13的转动带动第二叶轮19发生转动,进入到高压段18内腔中的液体进
行二次加速,使液体快速穿过第二导叶20和扇环形孔21,从出液段22的内腔中排出,从而提高液体的流动速度,对液体进行加压,从而加速液体的输送,当液体进入到高压段18的内腔中时,会有少部分高压液体经过轴13与端盖15之间的第二轴向间隙16穿过第二轴承14进入到定子屏蔽套7的外壁与屏蔽套9的内壁之间的空隙中,然后,经过电机壳8与轴13之间的第一轴向间隙6,穿过第一轴承5在经过第一叶轮2上的平衡孔3流回平衡孔3的内腔中,从而通过液体对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14进行润滑,从而更好地提高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14的润滑效果,减少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14的磨损。
36.上文一般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于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思想精神的修改或改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