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输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20:46: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天然气储气、供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输气系统。


背景技术:

2.地下储气库在天然气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较为关键,而压缩机是储气库注气过程使用的核心设备之一。当前,一些储气库采用的注气压缩机为往复式压缩机,该种压缩机在台机组处理气量小,需要多台机组并联运行来满足排量要求。而另一些储气库的注气过程还采用离心式压缩机,与往复式压缩机相比,离心式压缩机具有单台处理气量大、占地面积小,投入少、安全稳定性高等优势。
3.一般情况下,地下储气库分为注气和采气两个工艺流程,在夏季时,上游长输管道供应的天然气流量大于天然气输配管网的用户使用量,多出的天然气进入储气库工艺站场的压缩机组增压后送入储气库储存。在冬季时,下游天然气输配管网处于用气高峰期,上游供应量不足或出现事故时,将地下储气库储存的天然气经过净化、调压处理后与上游长输管道一并供应天然气,输送至天然气输配管网,供用户使用,以弥补上游供应量的不足。
4.然而,无论采用往复式压缩机还是离心式压缩机,当前地下储气库的注气和采气过程均采用多台压缩机配合实现,如,在注气过程中,第一部分压缩机工作,第二部分压缩机停机,在采气过程中,第二部分压缩机工作,第一部分压缩机停机,从而造成了压缩机利用率较低,并且,多台压缩机能耗高、投入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气系统,至少能够解决当前地下储气库的注气和采气过程中使用多台压缩机而导致压缩机利用率低等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气系统,该输气系统包括:分离器、压缩机、第一压缩管路、第二压缩管路、第一切换管路、第二切换管路、第三切换管路和排气管路;
8.所述分离器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9.所述第一压缩管路的进气端与所述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二压缩管路的进气端通过所述第一切换管路与所述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一压缩管路的出气端通过所述第二切换管路与所述第二压缩管路的进气端连接,以及通过所述第三切换管路与所述排气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压缩管路的出气端与所述排气管路连接;
10.所述排气管路具有分别可切换通断状态的第一排气端和第二排气端;
11.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部件和第二压缩部件,所述第一压缩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压缩管路,所述第二压缩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压缩管路。
12.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第一压缩部件的作用下,可以对通过第一压缩管路的气体进行加压,在第二压缩部件的作用下,可以对通过第二压缩管路的气体进行加压;通过第一切换管路、第二切换管路和第三切换管路各自通断状态的切换,可以改变气体的流向。具体
为,在第一切换管路切断、第二切换管路接通、第三切换管路切断的情况下,经过分离器分离处理后的气体依次沿第一压缩管路、第二切换管路、第二压缩管路及排气管路流动,最终从第一排气端排出,此过程中,第一压缩部件与第二压缩部件串联,气体依次经过第一压缩部件和第二压缩部件,从而进行了两次加压,提高了气体压缩程度,以便于在后续对气体进行储存时提高储存量;在第一切换管路接通、第二切换管路切断、第三切换管路接通的情况下,经过分离器分离处理后的气体中的一股气体依次沿第一压缩管路、第三切换管路及排气管路流动,另一股气体依次沿第一切换管路、第二压缩管路及排气管路流动,两股气体在排气管路中汇集,最终由第二排气端排出,此过程中,第一压缩部件和第二压缩部件并联,气体分别经过第一压缩部件和第二压缩部件,在第一压缩部件和第二压缩部件分别加压,如此,可以在保证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气体流量,以便于在后续为用户供气时,增加供气量,从而保证供气充足。
13.基于上述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输气系统采用一台包括第一压缩部件和第二压缩部件两部分的压缩机,即,采用两段式压缩机,通过控制第一压缩部件和第二压缩部件串联,可以提高加压后的气体压力,从而便于储存气体,通过控制第一压缩部件和第二压缩部件并联,可以提高输送的气体流量,以便于满足供气量需求。相比于采用多台压缩机组实现气体传输的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减少压缩机的数量,并根据不同的工况切换输气方式,且在输气过程中,不存在停机的情况,从而可以避免压缩机停机而导致利用率低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降低输气过程中的能耗以及输气系统的投入成本。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输气系统处于注气过程的示意图;
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输气系统处于采气过程的示意图。
16.附图标记说明:
17.01-分离器;011-进气口;012-出气口;013-放气口;014-排污口;
18.021-第一压缩部件;022-第二压缩部件;
19.03-第一压缩管路;031-输气管;032-空冷器;033-止回阀;
20.04-第二压缩管路;
21.05-第一切换管路;051-切换管;052-切换阀;
22.06-第二切换管路;
23.07-第三切换管路;
24.08-排气管路;081-排气总管;082-第一排气支管;0821-第一排气开关阀;083-第二排气支管;0831-第二排气开关阀;
25.09-防喘振组件;091-回气管;092-调节阀;093-流量检测元件;
26.10-放空管路;
27.11-第一放气管路;111-第一放气管;112-第一安全阀;
28.12-第二放气管路;121-第二放气管;122-第二安全阀;
29.13-第三放气管路;131-第三放气管;132-第三安全阀;
30.14-泄压管路;141-泄压管;142-泄压阀;
31.15-进气管路;151-进气管;152-进气开关阀。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4.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
35.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输气系统,该输气系统可以用于天然气储气库的注气过程、采气过程,当然,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工况,本技术实施例对于输气系统的使用工况、场景不作具体限制。
36.所公开的输气系统包括分离器01、压缩机、第一压缩管路03、第二压缩管路04、第一切换管路05、第二切换管路06、第三切换管路07和排气管路08。
37.其中,分离器01用于对待输送的气体进行固液分离,以去除气体中的固液杂质,从而可以使气体更加纯净,以缓解气体中含有杂质而影响使用。一些实施例中,分离器01可以具有进气口011和出气口012,其中,进气口011用于接收气体,出气口012用于排出经过固液分离后的纯净气体。除此以外,分离器01还可以具有排污口014,该排污口014用于对从气体中分离出的杂质进行排放,以防止杂质长时间积存在分离器01内而影响分离器01正常使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分离器01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相关技术,此处不作详细阐述。
38.压缩机为输气系统中的加压部件,其可以对气体进行加压。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可以包括第一压缩部件021和第二压缩部件022,第一压缩部件021和第二压缩部件022可以分别对气体进行加压。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压缩部件021和第二压缩部件022可以共用一套动力机构进行驱动,在动力机构的驱动作用下,第一压缩部件021和第二压缩部件022同时运行。另外,第一压缩部件021和第二压缩部件022之间可以串联或并联,以对气体进行不同形式的加压过程,从而满足不同的工况需求。
39.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压缩部件021设置于第一压缩管路03,以便于对通过第一压缩管路03的气体进行加压,同样地,第二压缩部件022设置于第二压缩管路04,以便于为通过第二压缩管路04的气体进行加压。
40.第一压缩管路03的进气端与分离器01的出气口012连接,使得经过分离器01分离处理后的气体可以经由出气口012进入第一压缩管路03进行加压处理。而第二压缩管路04的进气端通过第一切换管路05与出气口012连接,使得经过分离器01分离处理后的气体还可以经由出气口012进入第一切换管路05,并由第一切换管路05传输至第二压缩管路04,以进行加压处理。与此同时,第一切换管路05自身可以切换通断状态,如此,可以控制出气口012与第二压缩管路04之间的通断,从而控制气体是否能够进入第二压缩管路04。
41.第一压缩管路03的出气端通过第二切换管路06与第二压缩管路04的进气端连接。其中,第二切换管路06自身可以切换通断状态,如此,可以控制第一压缩管路03的出气端与第二压缩管路04的进气端之间的通断,从而控制第一压缩管路03输出的气体是否能够进入第二压缩管路04。
42.第一压缩管路03的出气端还通过第三切换管路07与排气管路08连接。其中,第三切换管路07自身可以切换通断状态,如此,可以控制第一压缩管路03的出气端与排气管路08的进气端之间的通断,从而控制第一压缩管路03输出的气体是否能够进入排气管路08。
43.第二压缩管路04的出气端与排气管路08连接,以便于使经过第二压缩部件022加压后的气体可以沿着第二压缩管路04进入排气管路08,并经由排气管路08排出。
44.为了对加压后的气体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如,将气体输送至储气库进行储存,或者将气体输送至输配管网,排气管路08具有第一排气端和第二排气端,其中,第一排气端可以用于与储气库连接,以便于将加压后的气体通入储气库进行储存,即实现注气,第二排气端可以用于与输配管网连接,以便于通过输配管网将气体输送至用户,供用户使用,即,实现采气。
45.为了根据实际需要控制第一排气端及第二排气端各自的通断,第一排气端可以切换通断状态,第二排气端同样可以切换通断状态。可选地,当需要进行注气时,第一排气端接通,第二排气端切断,此时,气体可以沿着第一排气端排出,并进入储气库,以通过储气库将过量的气体进行储存,便于后续使用。当需要进行采气时,第一排气端切断,第二排气端接通,此时,气体可以沿着第二排气端排出,并进入输配管网,通过输配管网将气体输送至用户,方便用户使用。
46.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第一压缩部件021的作用下,可以对通过第一压缩管路03的气体进行加压,在第二压缩部件022的作用下,可以对通过第二压缩管路04的气体进行加压;通过第一切换管路05、第二切换管路06和第三切换管路07各自通断状态的切换,可以改变气体的流向。
47.具体为,在第一切换管路05切断、第二切换管路06接通、第三切换管路07切断的情况下,经过分离器01分离处理后的气体依次沿第一压缩管路03、第二切换管路06、第二压缩管路04及排气管路08流动,最终从第一排气端排出,此过程中,第一压缩部件021与第二压缩部件022串联,气体依次经过第一压缩部件021和第二压缩部件022,从而进行了两次加压,提高了气体压缩程度,以便于在后续对气体进行储存时提高储存量。
48.在第一切换管路05接通、第二切换管路06切断、第三切换管路07接通的情况下,经过分离器01分离处理后的气体中的一股气体依次沿第一压缩管路03、第三切换管路07及排气管路08流动,另一股气体依次沿第一切换管路05、第二压缩管路04及排气管路08流动,两股气体在排气管路08中汇集,最终由第二排气端排出,此过程中,第一压缩部件021和第二压缩部件022并联,气体分别经过第一压缩部件021和第二压缩部件022,在第一压缩部件021和第二压缩部件022分别加压,如此,在保证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气体流量,以便于在后续为用户供气时,增加供气量,从而保证供气充足。
49.基于上述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输气系统采用一台包括第一压缩部件021和第二压缩部件022两部分的压缩机,即,采用两段式压缩机,通过控制第一压缩部件021和第二压缩部件022串联,可以提高加压后的气体压力,从而便于储存气体,通过控制第一压缩部
件021和第二压缩部件022并联,可以提高输送的气体流量,以便于满足供气量需求。相比于采用多台压缩机组实现气体传输的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减少压缩机的数量,并根据不同的工况切换输气方式,且在输气过程中,不存在停机的情况,从而可以避免压缩机停机而导致利用率低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降低输气过程中的能耗以及输气系统的投入成本。
5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缩管路03可以包括输气管031和空冷器032,其中,空冷器032设置于输气管031,以便于对输气管031中的气体进行冷却、降温,如此,在需要进行二次加压时,可以防止气体温度过高,且可以提高压缩效率。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压缩管路04的具体结构与上述第一压缩管路03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51.第一压缩部件021设置于第一压缩管路03的输气管031,并位于空冷器032的上游。具体为,空冷器032的进口与第一压缩部件021的出口连通,使得经过第一压缩部件021加压后的气体可以进入到空冷器032中进行冷却、降温,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加压后的气体温度过高而对后续工艺过程产生不良影响。
52.同样地,第二压缩部件022设置于第二压缩管路04的输气管031,并位于空冷器032的上游。具体为,空冷器032的进口与第二压缩部件022的出口连通,使得经过第二压缩部件022加压后的气体可以进入到空冷器032中进行冷却、降温,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加压后的气体温度过高而对后续工艺过程产生不良影响。
53.考虑到压缩机的流量在某一区间时会发生一种非正常工况下的振动,即,发生喘振现象,这种喘振现象会对压缩机会产生危害。基于此,为了有效防止压缩机发生喘振现象,输气系统还可以包括两组防喘振组件09,且两组防喘振组件09分别与第一压缩管路03及第二压缩管路04一一对应,以便于防止第一压缩部件021和第二压缩部件022发生喘振现象。
54.一些实施例中,防喘振组件09可以包括回气管091和调节阀092,其中,回气管091的一端连接于输气管031,且回气管091的一端与输气管031的衔接处位于空冷器032的下游,回气管091的另一端连接于输气管031,且回气管091的另一端与输气管031的衔接处位于第一压缩部件021或第二压缩部件022的上游。
55.基于上述设置,通过回气管091可以使第一压缩部件021或第二压缩部件022加压并经由输气管031排出的气体部分回流至第一压缩部件021或第二压缩部件022的进口,该部分回流的气体可以与在先输送的气体汇集,一并进入第一压缩部件021或第二压缩部件022,从而可以改变进入第一压缩部件021或第二压缩部件022的气体流量,使进入的气体流量避开发生喘振的流量区间,进而可以有效缓解第一压缩部件021或第二压缩部件022发生喘振现象。
56.进一步地,回气管091设有调节阀092,通过调节阀092自身开度的改变而调节回气管091中的气体流量,也即,调节回流至第一压缩部件021或第二压缩部件022的进口的气体流量,以避开发生喘振的流量区间,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发生喘振现象。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调节阀092可以手动调节或自动调节,只要满足流量调节需求即可。
57.当进行自动调节时,防喘振组件09还可以流量检测元件093,该流量检测元件093设置于输气管031,并邻近于第一压缩部件021或第二压缩部件022的出气端,即,出口,且流量检测元件093与调节阀092信号连接。其中,流量检测元件093可以实时检测输气管031中的气体流量,从而可以获得经过第一压缩部件021或第二压缩部件022的气体流量,当检测
到的气体流量接近或者位于发生喘振的气体流量区间时,流量检测元件093向调节阀092发送信号,使调节阀092调节自身开度,以改变通过回气管091回流至第一压缩部件021或第二压缩部件022的进口的气体流量,从而改变经过第一压缩部件021或第二压缩部件022的气体流量,使气体流量避开发生喘振的气体流量区间,进而可以有效避免喘振现象的发生,以保证压缩机正常运行。
58.在其他实施例中,防喘振组件09还可以包括压力检测元件(图中未示出),该压力检测元件设置于输气管031,并邻近于第一压缩部件021或第二压缩部件022的出气端,即,出口,且压力检测元件与调节阀092信号连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压力检测元件检测到的输气管031中的气体压力可以换算为气体流量,此种方式同样可以实现对第一压缩部件021及第二压缩部件022的气体流量的自动控制,以保证压缩机正常运行。
5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切换管路05、第二切换管路06和第三切换管路07均可以包括切换管051和切换阀052,其中,切换阀052设置于切换管051,通过改变切换阀052的通断状态可以控制切换管051连通或切断,从而可以改变气体的流动路径。
60.其中,第一切换管路05的切换管051(即,第一切换管)的一端与出气口012连接,第一切换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压缩管路04的进气端连接。基于此,可以通过第一切换管将出气口012与第二压缩管路04的进气端连接,与此同时,通过第一切换管上设有的切换阀052可以切换出气口012与第二压缩管路04的进气端之间的通断状态,以便于控制气体是否能够进入第二压缩管路04进行加压。
61.第二切换管路06的切换管051(即,第二切换管)的一端与第一压缩管路03的出气端连接,第二切换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压缩管路04的进气端连接。基于此,可以通过第二切换管将第一压缩管路03的出气端与第二压缩管路04的进气端连接,与此同时,通过第二切换管上的切换阀052可以切换第一压缩管路03的出气端与第二压缩管路04的进气端之间的通断状态,以便于控制经过一次加压的气体是否能够进入第二压缩管路04进行二次加压。
62.第三切换管路07的切换管051(即,第三切换管)的一端与第一压缩管路03的出气端连接,第三切换管的另一端与排气管路08连接。基于此,可以通过第三切换管将第一压缩管路03的出气端与排气管路08连接,与此同时,通过第三切换管上的切换阀052可以切换第一压缩管路03的出气端与排气管路08之间的通断状态,以便于控制经过一次加压的气体是否能够进入排气管路08进行排气。
63.基于上述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气体流动路径切换的具体方式为:
64.当需要以较高压力进行注气时,切换至第一压缩部件021与第二压缩部件022串联,此时,第一切换管路05切断、第二切换管路06接通、第三切换管路07切断,使得气体经过第一压缩部件021进行一次加压,以及通过第二压缩部件022进行二次加压,从而可以提高气体的压力,以便于将较高压力的气体注入至储气库进行储存。
65.当需要以较低压力进行采气时,切换至第一压缩部件021与第二压缩部件022并联,此时,第一切换管路05接通、第二切换管路06切断、第三切换管路07接通,使得气体分为两股分别进入第一压缩部件021和第二压缩部件022进行加压,从而可以使气体在具有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增加流量,以便于为下游提供足够的气体。
66.为保证输气系统运行安全,输气系统还可以包括放空管路10,通过放空管路10可以在输气系统中气体压力过大时进行排气、放空,以便于降低输气系统中的气体压力,保证
输气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
67.其中,输气系统可以包括第一放气管路11,该第一放气管路11用于对分离器01进行排气、放空,以防止分离器01内气体压力过大而造成危险。具体为,第一放气管路11可以包括第一放气管111和设置于第一放气管111的第一安全阀112,通过第一放气管111连接分离器01的放气口013与放空管路10。基于此,在分离器01内的气体压力过大时,第一安全阀112开启,使分离器01内过量的气体经由第一放气管111输送至放空管路10中,并由放空管路10排放至外界,从而可以降低分离器01内的气体压力,保证分离器01安全运行。
68.输气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放气管路12,该第二放气管路12用于对第二压缩管路04的进气端区域进行排气、放空,以防止该区域的气体压力过大而造成损坏。具体为,第二放气管路12可以包括第二放气管121和设置于第二放气管121的第二安全阀122,其中,第二放气管12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压缩管路04的进气端,所述第二放气管121的另一端连接于放空管路10。基于此,在第二压缩管路04的进气端区域的气体压力过大时,第二安全阀122开启,使该区域处的气体可以经由第二放气管121输送至放空管路10中,并由放空管路10排放至外界,从而可以降低第二压缩管路04的进气端区域的气体压力,以防止压力过大而造成危险。
69.输气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三放气管路13,该第三放气管路13用于对排气管路08进行排气、放空,以防止排气管路08中的气体压力过大而造成损坏。具体为,第三放气管路13可以包括第三放气管131和设置于第三放气管131的第三安全阀132,其中,第三放气管131的一端连接于排气管路08,第三放气管131的另一端连接于放空管路10。基于此,在排气管路08中的气体压力过大时,第三安全阀132开启,使排气管路08中的气体可以经由第三放气管131输送至放空管路10中,并由放空管路10排放至外界,从而可以降低排气管路08中的气体压力,以防止压力过大而造成危险。
70.在一些实施例中,输气系统还可以包括泄压管路14和放空管路10,在输气系统需要长时间停机时,可以通过泄压管路14可以将输气系统中的气体放空。具体为,泄压管路14可以包括泄压管141和设置于泄压管141的泄压阀142,其中,泄压管141的一端连接于排气管路08,泄压管141的另一端连接于放空管路10。基于此,输气系统需要长时间停机时,将泄压阀142开启,此时,输气系统中的气体可以经由排气管路08流动至泄压管141中,并经由泄压管141进入放空管路10,最终由放空管路10将气体排放至外界,从而可以实现对输气系统的放空处理,进而可以有效缓解输气系统中存有高压气体而对系统造成危害的问题。
71.为了满足不同工况下的输气需求,如,注气、采气等,排气管路08可以包括排气总管081、第一排气支管082和第二排气支管083,其中,排气总管081的一端与第二压缩管路04的出气端(即,排气总管081的一端与第二压缩管路04的输气管031的出气端)连接,而排气总管081的另一端与第一排气支管082及第二排气支管083分别连接,如此,可以通过第一排气支管082、第二排气支管083实现排气。
72.可选地,第一排气支管082可以与储气库连接,以便于通过第一排气支管082将加压后的气体注入至储气库中进行储存;第二排气支管083可以与输配管网连接,以便于通过第二排气支管083将加压后的气体输送至输配管网,并通过输配管网为用户供气。
73.为了实现对第一排气支管082和第二排气支管083的切换,第一排气支管082可以设有第一排气开关阀0821,第二排气支管083可以设有第二排气开关阀0831。基于此,可以
在第一排气开关阀0821开启、第二排气开关阀0831关闭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排气支管082排气,以便于实现注气;还可以在第一排气开关阀0821关闭、第二排气开关阀0831开启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排气支管083排气,以便于实现采气。
74.为防止气体回流,第一压缩管路03还可以包括止回阀033,该止回阀033设置于第一压缩管路03的输气管031,并位于回气管091与输气管031的衔接处的下游。基于此,止回阀033可以有效防止气体沿输气管031回流至第一压缩部件021,从而可以保证高压气体不会对第一压缩部件021造成损伤,进而保证了压缩机正常运行。
75.同样地,第二压缩管路04还可以包括止回阀033,该止回阀033设置于第二压缩管路04的输气管031,并位于回气管091与输气管031的衔接处的下游。基于此,止回阀033可以有效防止气体沿输气管031回流至第二压缩部件022,从而可以保证高压气体不会对第二压缩部件022造成损伤,进而保证了压缩机正常运行。
76.为了实现进气,输气系统还可以包括进气管路15,通过进气管路15可以使气体进入分离器01。其中,进气管路15可以包括进气管151和设置于进气管151的进气开关阀152,进气管151的出气端与进气口011连接,如此,在进气开关阀152开启时,可以通过进气管151向分离器01内输入气体,以便于后续对气体进行分离、加压,从而满足实际需求。
77.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管151的进气端可以与上游的供气管路连接,如此,供气管路可以将其输送至进气管151,并通过进气管151输送至分离器01,从而实现了对输气系统的供气。
7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管151的进气端还可以与供气管路及储气库分别连接,如此,可以通过供气管路和出气库同时对输气系统供气,从而可以增大气体流量,以便于满足用户需求。
79.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输气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80.当需要注气时,如图1所示,开启进气开关阀152、开启第二切换管路06的切换阀052、开启第一排气开关阀0821、关闭第一切换管路05的切换阀052、关闭第三切换管路07的切换阀052、关闭第二排气开关阀0831,且此过程中,泄压阀142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上游供气管路输送的气体通过进气管151进入分离器01,通过分离器01对气体中的固液杂质进行分离,经过分离后的气体进入第一压缩管路03的输气管031,并经过第一压缩部件021加压,而后经过空冷器032降温,而后由第一压缩管路03的输气管031输送至第二切换管路06,通过第二切换管路06后进入第二压缩管路04的输气管031,并经过第二压缩部件022加压,而后经过空冷器032降温,而后由第二压缩管路04的输气管031输送至排气管路08,最终由第一排气支管082排出,而经由第一排气支管082排出的气体可以进入储气库中进行储存,以便于后续使用。
81.当需要采气时,如图2所示,开启进气开关阀152、开启第一切换管路05的切换阀052、开启第三切换管路07的切换阀052、开启第二排气开关阀0831、关闭第二切换管路06的切换阀052、关闭第一排气开关阀0821,且此过程中,泄压阀142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上游供气管路以及储气库输送的气体通过进气管151进入分离器01,通过分离器01对气体中的固液杂质进行分离,经过分离后的气体分成两股,其中一股气体进入第一压缩管路03的输气管031,并经过第一压缩部件021加压,而后经过空冷器032降温,而后由第一压缩管路03的输气管031输送至第三切换管路07,通过第三切换管路07进入排气管路08;另一股气体进入
第一切换管路05,通过第一切换管路05进入第二压缩管路04的输气管031,并经过第二压缩部件022加压,而后经过空冷器032降温,而后由第二压缩管路04的输气管031输送至排气管路08;两股经过加压、冷却后的气体在排气管路08的排气总管081中汇集,最终由第二排气支管083排出,而经由第二排气支管083排出的气体可以进入输配管网中,以便于通过输配管网输送至用户,从而可以为用户提供足够的气体。
82.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输气系统可以通过一个两段式的压缩机实现对气体的一次加压和两次加压的切换,从而可以满足地下储气库注气和采气两种工况的需求,进而可以提高压缩机的利用率、降低能耗以及降低投入成本。
83.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